鸿门宴以后,项羽做了他一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封天下的诸侯王。项羽这次分封呢,把整个关中之地一分为三。
首先是在巨鹿之战封的章邯做雍王,管辖咸阳以西,包括陕西和甘肃这一片归章邯所管。第二个封的就是塞王司马欣,司马欣和项羽曾经有过一点交往。司马欣曾经在秦朝的时候救过项梁的命,他在那个时候做一个监狱的官员,救过项梁的命,所以他被封为塞王,管辖咸阳以东。以西是章邯,以东是司马欣,咸阳的北边就是陕北,封给了董翳,让他做翟王。
这样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关中之地就一分为三,被三个秦军的降将分别统治了。所以后来人们就把关中之地一直到今天,我们都称它为三秦大地。三秦就是指的关中这块地,曾经被秦国的三个降将封为王,被称为三秦。
那么刘邦呢?刘邦原来按照怀王之约,他是应当做关中王的。鸿门脱险以后,他的关中王是根本不存在了。项羽怎么来封刘邦?这件事情上刘邦心里一直是在犯了嘀咕,他一直在想自己能够被封为关中王,但是实际上结果关中之地已经被一分为三了,没有刘邦的份。
刘邦被封到哪?封到秦岭以南去了。大家知道,陕西这个地方,秦岭以北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关中是个附属之地,秦岭以南,就是汉中,就是巴蜀,就是今天的四川,只得到了巴蜀两郡。所以刘邦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史书记载是“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刘邦十分恼火,因为把他的关中王给彻底给破灭掉了以后,他心里非常恼火,他就想要跟项羽玩命了,要拼一下子。
但是这个时候刘邦的兵力可是远不及项羽,那么这怎么办?手下的将领不能让他去送死。所以他手下的像周勃、像灌婴、像樊哙,这些大将都劝他不能打。阻止他打仗最用力的是萧何,萧何是坚决不主张打。萧何对刘邦说了一句非常重的话,这个话是这样说的:“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这个话的意思是,你在汉中称个王,那不比你去白白的送死要好多吗?现在你跟项羽去拼,百战百败,你肯定是死路一条。刘邦不相信,还想跟项羽做最后的决斗。
萧何劝他,引用了两句《周书》上的古语:“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巴蜀之地既然封给你了,那就是老天给你的,你要是赌气不要,一定会受到惩罚。”这个话实际上是借天意来告诫刘邦,你就认命,天给你的,你就接受了。
经过这么多人的劝说,特别是萧何的劝说之后,刘邦算是勉强答应了去做汉王,去居于巴蜀,但是他心里还是不甘心。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比较早的贿赂事件。我们今天来说,我们现在反腐倡廉,一直讲反贿赂,其实古书中间记录的贿赂的事情多得很。比如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贿赂事件。
刘邦很感谢张良,所以在他封为汉王以后,他赏给张良两样东西:一是“金百镒”,二是“珠二斗”。光那个珠子赏给他两斗。然后张良就把拿到的这些奖品一转手全部送给了项伯。项伯是他的好朋友,救过他的命,而且现在只有贿赂项伯可以得到好处。
所以他一转手把他的“金百镒,珠二斗”全部给了项伯。刘邦为了感谢他这个亲家也给项伯送了重礼。项伯这一次收了两个人的礼,两个人都给项伯送了重礼。项伯是大丰收了,收了很多礼。然后项伯就受张良之请托向项羽要求,刘邦本来是关中王,你现在给他封到巴蜀太偏了,能不能把巴蜀北边的汉中这一块也加封给他。
说得多了,项羽算是答应了,把汉中郡加封给刘邦了。刘邦这样就得到了三个郡:巴郡、蜀郡、汉中郡。汉中如果封给刘邦的话,那么刘邦再来还定三秦的时候就非常便利了,因为汉中和今天的关中,当然今天非常方便了。今天我们从西安坐高速公路到汉中去,它中间有一条非常漂亮的高速公路,叫西汉高速,这个高速公路从西安到汉中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到了。
但是在秦汉之交那个时候,这个地方的路是非常难走的。所以把汉中封给刘邦,刘邦在翻越秦岭打三秦的时候就非常容易了。刘邦当然是最后算是得了三个郡,虽然他心里很不高兴,但是他还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争取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回去了,在鸿门宴之后。
他的第一个重大的挫折就是被屈封汉王,被赶出了关中之地。第二次重大挫折是张良回国。我们知道,在刘邦西入秦关的途中,刘邦两次帮过张良。第一次,刘邦本来是越过南阳要走的,但张良说:“你不行,你非得打。如果南阳不打,南阳在后,前面还有武关,两下夹击,你这个军队就完了。”所以,刘邦听了张良的话,最后才用和平解放的手段把南阳郡给取下来了。而在打峣关的时候,也是张良给他出了谋,不能够硬拼,先贿赂,约降以后再偷袭。
张良立过很大的功。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的是张良,告诉他怎么破解的是张良,替他找来中间人的还是张良。在鸿门宴中,把樊哙叫过来闯帐的是张良。但这个时候张良要走,如果说他失去关中叫失地,那么张良走可以说叫失人。所以,刘邦在取了汉王之位以后,他面临的第二个挫折是张良要走。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张良不是刘邦的部下吗?他为什么要离开刘邦呢?这里边我们没有讲,张良原来确实是反秦起义。一开始他就投奔了刘邦。投奔刘邦以后中间有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当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做怀王的时候,项梁召开一个会议,并在这个时候,张良看到了一个机会。因为楚怀王立的是楚国国君的后裔,所以,张良就抓住这个机会劝项梁也立韩国国君的后裔,就给他推荐了一个韩国的公子成。劝他立,你立了以后,立得越多,秦国的对立面就越多。所以项梁就封了韩国的公子成做了韩王,然后给了张良一千多名士兵,让张良作为司徒,辅佐韩王成去收复韩国的土地。
结果张良打得并不顺,占了几座城又被秦国的军队夺走了。张良在韩国驻扎的时候刚好遇到刘邦,张良带着军队又投靠刘邦。凭借着刘邦的力量算是把韩国之地的城打下来十几个,这是借助于刘邦的力量打下来的。张良自己没弄成事,靠着刘邦替韩王成打下来了一片天地。所以韩王成就很感谢刘邦,就让张良替他去送刘邦西行入关。这个时候,在项羽分封刘邦做汉王的时候,又封了韩王成做韩王。
所以韩王成一封以后,张良就需要归队了。他要回到他的国君的身边,他就向刘邦告别了。所以刘邦在大分封以后,他遇到的第二个挫折就是他一个重要谋士张良要离他而去。
因为这次刘邦是从关中到汉中去走的一条什么路?走的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条褒斜道。在《三国演义》中间,诸葛亮就曾经走过的路叫褒斜道。褒斜道大概有多长?200多公里,也就是在当时差不多500华里。褒斜道的南端在汉中,它的北端是在陕西的眉县。这两个地方中间有一个大峡谷,沿着大峡谷修了一条路,有些地段是走的栈道,所以非常险。
张良告诉他了一个计谋。张良既然要离开刘邦了,临走之前还是给刘邦献了一计。怎么说的?他说:“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你为什么不走过去以后就放一把火,把栈道给烧了。烧了以后,第一是断绝了汉中给关中的交往,第二也让项羽知道,我刘邦绝不再回到关中来了,让项羽放心。你就是封到巴蜀封到汉中,项羽还老惦记着你,你怎么能让项羽不惦记你?把栈道烧了。”
刘邦就听了张良的话。所以两个人在最后洒泪而别的时候,刘邦一把火把栈道给烧了。烧了以后,项羽果然非常放心,觉得栈道烧了,再修复栈道是极其不容易的,所以项羽是放心的回他的彭城去了,今天江苏的徐州。
刘邦就带着他的人回到汉中,当时叫南郑。到了南郑以后,其实刘邦的日子非常不好过。这个时候他遭遇到了第三次打击:将士逃亡。在去南郑的途中,他手下的人纷纷逃走,有当将军的逃的,有当士兵的逃的。这个好理解,因为刘邦的士兵基本队伍是哪里人?他是江苏沛县起兵的,他手下的兵是江苏兵。现在江苏兵你给他带到汉中,带到陕西的南部去了,没有人愿意去,要么是逃,要么唱着思乡曲,军心很不稳。可以说刘邦在这个时候几乎是四面楚歌了。当时也就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这是刘邦一生中间最困难的一段日子。
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在一片唱衰的声中,刘邦得到了一个喜讯,让刘邦非常振奋。什么喜讯?他在回到南郑以后,他发现了一个军事天才韩信。
这是刘邦整个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韩信怎么会在这个时候被发现?韩信这个时候从项羽的军营中间转会,转到刘邦这个俱乐部来的。他原来不在刘邦那玩,他是在项羽那个地方的。韩信本来是淮阴人,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穷到什么程度?没有饭吃。他第一不能去做吏,第二他又不会经商。他懂得兵法,但兵法不当饭吃。所以《史记》中间我们看《淮阴侯列传》,记述韩信年轻的时候很不得志,穷愁潦倒。
到什么程度?韩信竟然跟人家蹭饭,不交钱,跟着去混一顿饭吃,叫蹭饭。他有一次在一连好多天在一个亭长家里蹭饭,蹭得亭长的妻子非常恼火。最后亭长的妻子干脆来一个晨炊蓐食。什么叫晨炊蓐食?一大早不等韩信来,先把饭做好,然后在被窝里把饭吃了。被窝里吃完饭,当时韩信来吃饭的时候,两口都不起来。眼看到了开饭的点了,两口都不起来。韩信知道人家讨厌自己了。所以韩信一怒之下和这个亭长绝交走了。走了还是没饭吃,跑到淮阴城外去钓鱼。史书没有记载钓鱼干什么,我估计是充饥的。
钓鱼没有钓上来,但是韩信遇见了一些老妈妈在漂洗丝棉絮。史书记载了有一个老太太叫漂母,看见韩信很可怜,就把自己的饭匀出来给韩信吃。就这样一下持续了几十天,所以韩信非常受感动。韩信就后来对漂母说,“吾必以重报母,我将来一定要非常隆重地回报你。”这个漂母最后就说了,她说:“大丈夫作为一个大男人,应当自己能够养活你自己。你现在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你还说报答我,根本不相信。”韩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
等到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韩信还是没有任何工作。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失业。韩信是个失业青年,他没有办法。项梁起兵,经过他们那个县的时候,他就参军了,带了一把三尺长的剑参军了。参军在项梁手下不受重用。项梁死以后转到项羽手下,屡次向项羽提建议,项羽没有发现他也没有采用他的计谋。后来韩信是觉得在项羽这个俱乐部里边玩不下去了,才转会到刘邦那个俱乐部去。到那本来是想打主力的,结果更惨。
结果到那主力没当上,就赶上了一个死刑罪。什么罪我们今天不知道,司马迁没有写。我们只知道韩信到那就被判处死刑,刚好该要杀了他了。来了一个人,这个人一来,机会就来了。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史书叫滕公,他的原名叫夏侯婴,是专门给刘邦开车的司机,领导的司机,当时的官名叫太仆。夏侯婴一来,韩信一看机会来了,韩信就冲着夏侯婴喊了两句话:“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我们的主公不是想得天下吗?你想得天下,为什么要杀像我这样的壮士?”这两句话一出口,夏侯婴听见了。夏侯婴一听,这个死囚犯出言不俗,然后就挥一挥手,放了。底下的人马上把韩信放了。你看,领导的司机还是很管用的,一句话给韩信放了。
放了韩信以后,韩信立即给滕公两个人交流了一次。这一交流,滕公就发现韩信是个了不得的一个人,立即向他的老板刘邦推荐韩信。当然,他的司机推荐,刘邦听了听,也当回事了,也没当回事,就是没有太看重。说这样吧,给他升点级,由低级军官升成中级军官。他其实是管粮草的一个官,很不重要的一个官。所以韩信听完夏侯婴的推荐以后,自己也提了,但是觉得提的太低,不足以施展抱负。韩信就觉得夏侯婴在刘邦那说话不起作用。真正要做大事,还得找一个在刘邦面前说话管用的人。他仔细观察了很多天,最后发现在刘邦那说话最管用的是谁?管用的是谁?萧何。萧何和刘邦的关系有三个‘老’:第一,老乡,他们都是今天江苏丰县人;第二,老同事,他们曾经在一个县里边工作过;第三,老战友,也就是当刘邦沛县起兵的时候,萧何带领全族的人参军了。有了这么三老的关系,萧何一直深得刘邦信任,做他汉王的相国。所以他就找萧何,跟萧何一谈,萧何也觉得韩信是个大才,向刘邦推荐。刘邦听了以后没有用,我们可以理解。因为刘邦先听了夏侯婴的推荐,给他涨了一级,现在又拖萧何来,还想涨级,是吧?你想想刘邦会怎么想?我这个集团别的都不涨级了,专给你韩信一个人涨,你涨了一次,又拖人来,还想再涨,所以刘邦没有理。这没有理。
萧何就没办法向韩信回话了。萧何没办法回话,韩信就知道萧何说了话不管用,所以韩信觉得这个俱乐部也不行,又得转会。所以韩信就开溜了,跑了。
韩信一走,萧何发现了。萧何来不及向刘邦报告,立即去追韩信。史书记载就这么简单,后来在地方戏和京剧中间演绎出一个折子戏,非常有名,叫《萧何月下追韩信》。
当然,萧何这一追,萧何来不及向刘邦报告,所以刘邦手下的人就向刘邦报告说萧何也逃了。萧何是刘邦最信任的人,最依靠的人。刘邦好像失去了左右胳膊一样,多少天都过不过来,停了几天。
萧何回来了,萧何一回来,刘邦一看见萧何是破口大骂,骂完了就问他:“你为什么逃?” 萧何说:“我没逃。” 刘邦气就更足了:“你没逃,怎么不辞而别,几天都不在家?” 他说:“我追人了。” “那你追谁了?” “我追韩信了。”
刘邦又是一顿臭骂:“你谁都不追,跑了那么多将领你都不追,就一个韩信去追?我不信。” 萧何说:“其他的将领不值得追,因为其他将领好找,只有韩信是国士无双。国士是一国中间最优秀的人,无双是找不到第二个,整个你这个营中找不到第二个像韩信这样的人,所以我去追他。而且我可以告诉你,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这个话什么意思?如果你想争天下的话,离开韩信,你没有第二个可以帮你商量事的人,只有韩信能帮你。你要是甘心只做一个汉王,你这辈子用不着韩信。你如果想夺得天下,只有韩信能帮你。
刘邦听完:“我肯定不愿意在穷山恶水这个地方待一辈子。” 萧何说:“既然如此的话,你得用他。你要不用他,他还得逃。” 刘邦被萧何说了没有办法,最后刘邦说了一句狠话:“吾为公以为将,我为了你任命他做个将军,我看着你的面子给他授一个将军衔。”
萧何说:“你这样给他授个将军衔,他还要跑。” 刘邦傻了:“他还要跑,我给他大将军。” 一说大将军,萧何笑了,萧何说,“幸甚,你要给他大将军,那是汉王之大幸,只能给大将军,大将军是轻易不给人的。”
所以刘邦一说,叫他来,马上封他。萧何说:“这就是韩信要跑的原因,你封个大将军,就像哄小孩一样,召他过来就给了。”
这不行。封大将军,第一要选个黄道吉日,第二你要斋戒沐浴,第三你要筑坛拜将,第四你要有一番隆重的仪式。哪能随便把人叫过来洗个脚就封了?那不可能的,那不就是儿戏吗?这一说,刘邦说行。这话就放出来,赶快修高台,要拜将,拜大将军。
这一说,当时所有的将领都觉得自己这回有戏了。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跟着刘邦都是老部下的。有从丰县跟刘邦的,有从沛县跟刘邦的,有在西行途中跟刘邦的,有在关中跟刘邦的,都跟着刘邦打了多年仗了,刘邦这回要拜大将军,都觉得自己有希望。这一宣布,是韩信全傻了。大家感到很惊讶,怎么会是他?只有韩信在刘邦的军营中间是个新兵,才来没有多少天。
到了登坛拜将那一天,举行完隆重的典礼,刘邦把韩信请到上座坐下来,然后就问他:“丞相说你有锦囊妙计,你能不能给我说说你到底有什么妙计?”韩信说这样,我问你两个问题。第一,汉王你要争天下,你和谁争,你是不是和项羽争?刘邦说是啊。第二,你估计一下你的勇猛和项羽的勇猛相比,你觉得怎么样?
这一问,刘邦愣了半天,最后说我不如项羽。因为这个时候刘邦多大了?这是刘邦51岁。项羽的时候多大了?项羽这个时候27岁,而且项羽的武力也不是刘邦能够比的。我们知道项羽从小就是力能扛鼎。刘邦没有这样子,他俩要是一对一的交手的话,我估计50多岁的老先生变成27岁的小伙子,明着就不说了,他肯定打不过他。所以韩信就说了,我先问你这两个问题。当时我在项羽手下干过,我知道项羽有三大弱点。第一,匹夫之勇,这个人大吼一声,他能够让上千的人吓得当场瘫倒在地,但是他不会用将,这叫匹夫之勇。第二,夫人之仁,他看见受伤的士兵,项羽就流泪,他甚至可以给人家士兵分着吃饭,但是他舍不得给有功的人封赏,所以是妇人之仁。第三,失去民心,他为人残暴,他失去民心。所以他有三大弱点。
那么你应当怎么做?我给你三条建议。第一,以仁义昭示天下。你用你的仁义和项羽的残暴来做对比,以诚意封赏功臣,把城封给功臣。第二,以老兵表率士兵。
你的从沛县来的老兵作为今天新兵的表率,你要能做到这三点,你就可以平定三秦之地。而且现在的老百姓都知道你应该做关中王,你最后没有做,这叫汉王失职。所以你杀回关中是很容易的。
听了韩信这番话,刘邦非常高兴,因为刘邦在鸿门宴之后受了一连串的挫折。在挫折之中,他遇到了这个时候的军事奇才韩信,他非常高兴。韩信就建议他先杀回关中,再以关中为根基地夺取天下。
可以说,韩信和刘邦的这番对话被称为汉中对策。汉中对策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因为汉中对策有两点意义非常重大:第一,它揭示了刘邦是由弱转强,项羽是由强转弱的这么一个发展前景,这是从战略高度来提的。再一个,提出来先夺关中再取天下这样一个总体的战略。这是中国古代战略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刘邦以此定三秦的一个总策略。
所以说,刘邦虽然是屈封为汉王了,但是在他屈封为汉王期间,他最得意的一笔就是得到了军事奇才韩信。在他得到军事奇才韩信以后,刘邦能不能杀回关中,请看下集《还定三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