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 05 在劫可逃,为什么项伯给张良、刘邦通风报信?


上集我们讲到刘邦率先入关

项羽来到函谷关之下,才得到刘邦先入关的消息。他看见他把着函谷关,所以他就知道了两点:第一,刘邦比他早入关;第二,刘邦把住了函谷关,不让他进。这两点给项羽的刺激非常之大。

在史记的《项羽本纪》中间写到,项羽走到关前,以后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心理活动,就是大怒。这是第一次大怒。一怒之下,项羽就派他自己的将领打函谷关,硬打。当然,项羽这时候军队的力量也强,战斗力也强,所以就把他们打进去了。

到了12月,项羽带领他的军队来到了戏水。这个时候跟刘邦的军队相距不远,相距四十里地。两个人没有见面。进入关中以后,他又得到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是刘邦手下的一个左司马,叫曹无伤。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这个告密对项羽来说是火上加油。

曹无伤的告密讲了三点: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写得很简单,这三句话是三个要点:第一,刘邦要做关中王;第二,让秦王子婴做相国;第三,刘邦想把关中的财宝全部据为己有。这三点在项羽看来没有商量,一条都不能承认,一条都不能接受。

所以项羽这个时候第二次大怒,又生气了,非常生气。这时候项羽手下唯一的一个谋士叫范增,范增又给项羽做了一番批讲。范增怎么批讲?范增这样说:佩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结论是,急击勿失。

范增这个话是说,刘邦这个人原来在老家的时候贪财好色,现在入关以后财也不要,色也不进。这个人在压抑自己的本性,当一个人压抑自己的本性的时候,他一定是有自己所图,所以这个人的志向不小。

这是范增说的第一点。第二点,我派人去看了刘邦头上的云气,他头上的云气是艳若五彩,形若蛟龙,这是天子之气。所以根据这两点,范增的建议赶快打,别失去机会。

本来项羽就想打,范增又给他做了这一番批讲,更坚定了项羽要灭掉刘邦的决心。所以项羽就下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司马迁写的很简单叫:“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第二天一早让我的士兵吃好饭,然后一鼓作气把刘邦给灭了。这个决定其实是源于项羽的两个大怒决定的。
一个是函谷关前的大怒,一个是得到曹无伤密告以后的大怒。我们细想一下,这两个大怒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就项羽内心非常恼火。但是,这两个大怒的背后实际上深藏着的是三大原因。

第一,自尊受伤。在巨鹿之战打完以后,其他去援救赵国的诸侯将领去见项羽的时候,他们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什么叫“膝行而前”?进了项羽的辕门是跪着走的,没有一个人敢抬头看项羽。那就是项羽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十分高大,奠定了项羽的历史地位。项羽又成了诸侯的上将军,总盟主。所以项羽也满足于其他诸侯对他的臣服。他没有想到,在他自己想来,刘邦作为天下的诸侯之一,对他也应当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他没有想到刘邦竟然是怎么办?跟其他诸侯不一样,其他诸侯对项羽是唯命是从,而刘邦对项羽是严把函谷关,连关都不让他进。你这个一对比,那就是说项羽的自尊受不了了。

第二点让项羽受不了的是怀王伤痛。刘邦把这函谷关是为什么?是自己想做关中王。刘邦为什么敢自己想做关中王?因为怀王之约。所以提到怀王之约就牵涉到一个人,就是怀王。项羽对怀王可以说是怀有深仇大恨的。当年他叔叔项梁一死,怀王就从他手里边把兵权给夺了。夺了兵权以后,让刘邦西行入关,让项羽作为一个副帅跟着宋义北伐救赵。最后项羽是忍无可忍,把宋义给杀了。其实在项羽心中,他心中非常清楚,他杀的不是宋义,杀的是楚怀王的权威。他挑战的就是楚怀王的权威。而且巨鹿之战结束以后,楚怀王马上就做了分封。

这就牵涉到第三点,项羽大怒之后的第三个原因。项羽对天下有自己的战略部署。刘邦把函谷关想做关中王是破坏了项羽的战略。项羽的战略是什么?司马迁没写。这就是我们读历史最大的困惑。司马迁不知道的,史学家不写,他写的未必是我们想知道的。这就是读史的时候非常麻烦的一点。但是我们可以从蛛丝马迹中间看出来。因为在巨鹿之战以后,项羽封了投降的秦国的主帅章邯做雍王。雍王管辖什么地方?管辖关中。从咸阳以西的土地全部归章邯所管。大家不要小看这句话。
这句话透露出来了许多信息。首先,关中的分封原来是归怀王的。项羽自从封了雍王章邯以后,说明项羽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他要把分封天下的权力夺到自己的手里,这叫藐视怀王。他要来分封,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信息透露了什么?他封章邯做雍王。雍只是关中之地的三分之一,他由咸阳以西封给了章邯。咸阳以西还有咸阳以东,咸阳以北呢?咸阳的南边就不用说了,那是秦岭山脉。秦岭山脉的南边还有汉中之地。所以,可见项羽要主持分封;项羽不打算封关中王,因为他封章邯,章邯只是个雍王,他没有封章邯关中王。这说明什么?说明项羽不打算封关中王,因为关中王的权力太大。如果封给章邯,章邯将来是尾大不掉,可能成为项羽的威胁。所以他不再封关中王。

既然章邯不能封关中王,引来的第三个信息:刘邦也不可能做关中王。这就是项羽的未来的战略,这才是项羽决心用军事手段解决刘邦最根本的问题。他内心确实有这些火在里边。当然,项羽的决定,消灭刘邦这个决定对于项羽集团来说是非常对的,因为这里边有一个转变。刘项两家在秦帝国灭亡之前有共同的敌人是秦,有共同的目标是灭秦。所以这两个集团是盟友,是战友。一旦秦朝灭亡,这两个集团就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敌人,他们两家变成两个对立的集团。两个集团要争夺的是天下。这个变化项羽意识不到。如果项羽头脑非常清醒的话,两个大怒都不会有。如果他要是很清醒的话,他就知道巨鹿之战打完,刘邦也进了函谷关,秦王朝也灭了。下面就是怎么收拾刘邦来独霸天下的问题。所以你把着关不让我进,刚好给了我一个灭你的理由。我大笑还来不及,我何必大怒?大怒恰恰说明他没有意识到两家关系的历史性的转变。

但不管怎么说,武力解决刘邦确实是项羽集团的一个正确选择,但这个选择的基础很不牢固。这个选择不是建立在我刚才那一套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什么上呢?
怒气之下做的决定,这个决定一做出来,本来第二天一旦付出实施,刘邦就玩完了。项羽是40万,刘邦是10万,40万打10万,而且是突然袭击,刘邦必完。但是一夜之间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源于一个人。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项羽的季父,也就是他的堂叔,叫项伯,官职是左尹,按照楚国的官职就是左丞相。这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刘项两家的命运。

那么这个人做了什么改变了两家的命运?这个人要夜见张良。大战前夜,夜见张良,为什么夜见张良?他倒不是有意泄密,他想把张良从死人堆里给捞出来,因为第二天一打,那么刘邦跟张良玉石俱焚。张良这时候跟着刘邦,所以他要见张良。他给张良两人生死之交,他要救张良。结果他跑到张良那,把情况给张良一说,想叫张良跟自己走。其实项伯太简单了,项伯很简单。张良可是极其复杂,张良第一得到了绝密军情。

第二,他知道项伯来救他是为了什么?为了一个义气,为了义来救他了。所以张良非常委婉地说了一番话,说你救我是为了义,我是替我的主公韩王成来送刘邦的,我要是开溜了,那对汉王不义。你救我是义,我要不告诉刘邦的话,我就不义了。张良拿这个义做文章,项伯无话可说了。所以只能同意张良把这个绝密消息告诉刘邦了。这一告诉刘邦,这事就大了,刘邦一听当然是大惊失色,因为刘邦没想到。

刘邦一心想做关中王的梦,没有想到第二天早上会来了一个灭顶之灾。但是刘邦有他很高明的地方,在最危急的时候,他冲着张良说了四个字:“叫为之奈何?我怎么办?”张良当然胸有百万雄兵,完全能够给他化解这场危难。但张良有意不说,张良反过来问了他两个问题。第一,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谁给你出了馊主意?刘邦这时候很老实,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他说有这么一个家伙告诉我,把着函谷关不让别人进,这都是我的了,故听之。

张良第二又问他:“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你估计就你那十万人抵得住人家项羽四十万大军吗?”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刘邦很高明,刘邦这时候很老实。
我确实不如他,我该怎么办?张良问这两问很巧妙。第一,他在了解情况,因为张良事先不知道情况。第二,他在提醒刘邦,别忘了四个字,叫项强刘弱,这四个字你别忘了。紧跟着张良一句话,把破解之策点给了刘邦。张良就一句话,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去告诉项伯,就说你不敢背叛项王。这个话如果我们概括一下,用四个字概括,叫政治欺骗;用两个字概括,叫欺骗;再提炼一下,一个字概括,叫骗。张良其实教给刘邦的招就是一招,骗。按我们今天的话,忽悠,一个字就解决问题了。刘邦极其聪明了,一听张良说叫做忽悠,他是个大忽悠,所以下面再不用张良告诉他怎么办的。

反过来,他冷不丁了,问了张良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你怎么跟项伯有那么老交情呢?他能在大战前夜来给你通报绝密军情,你们俩什么地干活?你们俩什么关系?他能把这么个消息告诉你,这说明什么?刘邦这个人警惕性极高。刚才是懵了,急了,顾不上,一反应过来,不就是忽悠他吗?自己下面就全知道怎么办了。

反过来倒问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如实而答,说:“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当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所以今天有了危难,他来告诉我。完了,这话一说把两个关系全说清了。刘邦下面不再问了。刘邦下面该开始危急攻关了。

这么个危急关头,必须。因为刘邦现在非常清楚,化解这场危机,关键是两点。第一,要死死抓住项伯;第二,刘邦一定要好好地忽悠一阵,因为只有项伯这个时候能见到项羽,只有项伯能够把话传给项羽。如果抓不住项伯,你连捎话的人都没有。

所以他马上就问,孰与君少长?就是张良和项伯,你们两个人相比,谁年龄大?良曰:“长于臣。”项伯没话打。刘邦马上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你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邀项伯,把项伯请进来。

下面,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这很简单,卮酒就是一杯酒,奉卮酒就是端起来一杯酒,为寿就是敬酒。
项伯进来以后啥也没干,就做了一件事:先敬酒,下面写了四个字,叫约为婚姻。约为婚姻,就是刘邦和项伯两家定为儿女亲家。司马迁非常捣蛋,他中间很多情节给你省略掉了。两个人一敬酒就定儿女亲家,中间你知道忽略了多少情节。你现在问问项伯有儿子还是有女儿,你现在问人家要是丁克家庭,你跟人家约为什么婚姻。所以你首先得问这个情况,然后介绍自己的儿女。第三,再了解对方儿女的婚姻状况。第四,再表达一下愿意结为儿女亲家的愿望。第五,对方接受。第六,对方接受两家结为儿女亲家。

你看这么多环节,司马迁写的倒是很简单:“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完了。”这一下子这一步非常关键,这一步叫什么?这叫拉近两个人的关系,叫套近乎。你想想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他们是谁?第二个,他们两个是敌对阵营的人,一个是项氏集团,一个是刘氏集团。两个不认识的又是两个集团的,一见面就结为儿女亲家。这不是张良教的,这是刘邦的原创,这高明。这说明这个学生可堪造就,老师教一,他能反三。张良只教他骗,他首先教学生怎么先骗住项伯,把项伯给忽悠住,最好的办法结成亲家。当然结成亲家算数不算数,你想多了。

我们通读《史记》都知道,刘邦的儿女后来没有给项伯的儿女结为亲家。当年许婚姻只是个政治交易,是个政治手段。等到将来项羽一死,项伯就没有价值了。刘邦当了皇帝,项伯还敢找刘邦说:“当年咱俩那个事。”他去抢攀皇亲,借给项伯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刘邦后来就不提了,项伯肯定不敢提。所以这场儿女婚姻纯粹是刘邦危机公关的手段而已。但这一下把两个人关系拉近了。拉近以后,第二步,给个说法。你把着函谷关不让人家进,项羽生气都生到这了,你总得给个说法。

你看人家刘邦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在这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话什么意思?他说。
我来到函谷关以后,我什么都不敢拿,全部给他登了记,封到那了。刘邦原意是什么?封到那,留着自己慢慢用,别让士兵一抢而空,没了。现在说什么?我们封住,等着项羽来分配了。然后我派人把着函谷关干什么?原意是不让项羽入关。现在说,我是应付非常事件的,维持社会治安,维持和谐稳定的。所以我把着函谷关,我日夜等着项羽到来,我怎么能反叛他?不可能。你一定好好劝劝项王,把这个意思表达清楚了。

所以刘邦这番话解释得非常到位。你不是要给个说法吗?项羽发怒也就是因为这来的。我就把这个说法全部给你解释完。解释完,你起码你项伯,你心里明白了。这话起没有起作用?看对方的反应。其实你说半天,对方听进去没有?看对方的反应,看对方的表情,看对方的说话。

项伯听完以后只说了一句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话的原因是说,第二天早上你可千万别忘了,一早赶过来到鸿门,向项王做一个解释,把这个说法给项羽再说一遍。刘邦一听心里全明白了,他就把项伯给忽悠住了。只要先蒙住项伯就好办,因为这是个传话筒,这是个糊涂虫。你能把糊涂人给蒙住,你再利用他去蒙另一个糊涂人就好蒙了,再利用他去蒙项羽。

所以项伯告诉他:“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刘邦一听是连连点头:“诺,诺,诺。好,好,好。是,是,是。我第二天一定一早去。”答应了。项伯回到大营之中,就把他夜见张良,私见刘邦经过,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把这情况全告诉了项羽。项伯说了两点很关键的意见,把这个过程全部说完了。然后说什么?“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刘邦要不先把关中给打下来,我们怎么能够那么顺利的入关?

这两点是什么意思?第一,刘邦是有功之臣;第二,刘邦是首先占了关中之地的。这是一句话。第二句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人家有了大功,我们再把人家给灭了,不仗义。所以我们看来项伯这个人,过去很多人讲这一段的时候,总认为项伯是个内奸,是个潜伏的卧底。不是,项伯可不是内奸,项伯充其量只是个糊涂人。
项伯的汉字知道了不多,就认一个字,叫“义”。这个人就认一个字叫“义”。当年张良,你救了我,你救了我,是为了义。张良说:“我要不告诉刘邦,那不义。”那行,你告诉他。现在我再告诉你项伯,人家立了功,你再灭了人家,不义。你看见没有,他判断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只遵循一个原则:义。就这么一个“义”。

当然,项伯可以这样说,项伯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在谁手里啊?在项羽手里。明天的仗打不打,不取决于项伯,取决于项羽。项伯的话项羽可以听,也可以否定,甚至可以治项伯的罪。项伯是有罪的:私见张良,私见刘邦,泄露军情。项伯的三宗罪是跑不了的。

问题是这番话讲完以后,项伯提了一个建议:“不如因善遇之,不如趁这个机会咱们好好的招待人家一下,别灭了人家了,请人家好好的搓一顿,这才是咱们应该做的。” 项羽怎么办的呢?《史记》中间只写了四个字:“项王许诺。” 项羽答应了。

刘邦忽悠住了项伯,项伯又忽悠住了项羽。项羽最后是许诺,许诺意味着第二天用军事手段消灭刘邦集团的命令撤销了。这就很奇怪了。这里边有三个问题:第一,不追究——他没有追究项伯通敌之罪;第二,不询问——我们刚才讲过,张良那么忠心耿耿的把破敌之策告诉刘邦以后,刘邦还反问他一句什么话:“君安于项伯有故?你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在大战的前夜项伯敢跑过来向你泄露这么个军事机密,你们俩到底是什么的关系?”而这个时候项羽至少应该再问你一句:“君安于张良有故?”这句话是应了嘴边的话:“你怎么和张良有那么深的交情?我明天要打仗,你怎么和张良私入敌营,私见张良,泄露军情,你们俩到底什么关系?”项羽连这个话没有问。

刘邦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问了,项羽在这么从容的情况下没有问。这反映出两个人怎么样:一个精明,一个糊涂。两个人政治的精明与糊涂表现得非常清楚。第三,不商量——一怒之下他跟范增决定第二天灭了刘邦,但这个时候他不追究、不询问、也不商量,没有给范增商量,他就答应取消第二天的军事行动。我们刚才说过,用军事手段解决刘项矛盾是项羽集团最正确的选择。
但是,这个选择由于它的基础不牢,只是建立在两次大怒之下,所以这个决定很快地被撤销了。一句话撤销了。这里边我们当然可以看到项羽的自尊得到满足了,他自尊得到满足,那么怀王之约可以废掉了,项羽可以自主地来封封关中之地了。

但这里边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项羽为什么轻信项伯。项羽为什么能够被项伯给忽悠住,原因在哪?最本质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项羽一直到这个时候为止,他没有意识到他最大的敌人是刘邦。项羽这个认识持续了很长时间,他意识不到不知道秦朝灭亡以后,刘项两家的关系的变化,不知道刘邦已经从战友变成了自己最大最危险的敌人。

假如他要知道的话,假如他有这个清醒的认识的话,项伯忽悠不了他。第二天的军事解决的命令不会撤销,刘邦集团被毁灭的结果一定会得以实现。项羽最可惜的就是他一直意识不到谁是他最大的敌人。这就是项羽在鸿门宴之前取消军事行动的最根本的原因。

反过来,刘邦倒是很成功,把项羽忽悠住,起码迫在眉睫的灭顶之灾解除了。但是这事没有完,第二天还要到鸿门去见项羽。那么到了鸿门以后,他还能忽悠住项羽吗?鸿门这一场见面还会引发出来哪些问题?请看下集《鸿门脱险》

谢谢大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