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 04 率先入关,刘邦如何率先入关,接受了子婴的投降


上集讲到《西入秦关》,刘邦在怀王之约的吸引力之下,西入秦关,要攻打秦朝腹地。

刘邦过了南阳郡以后就进入了陕西境内。进入陕西境内以后,他遇到的第一个险关就是武关。我们上一集讲过,关中之地叫四塞之地,四面四个关,南边就是武关,武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地方非常险,武关的后边是少习山,地势险峻,前面也很险峻。向东走又是盘山道,当然现在的武关已经修了公路了,非常好走。

在冷兵器时代,武关确实是一个非常难走的路。但是,刘邦非常幸运,秦军竟然没有在武关重点设防,所以刘邦迅速地就通过了武关,并没有打大仗,就过了。这样刘邦就很轻松地进入了陕西了。但是过了武关以后,刘邦就派了一个人去秦的都城咸阳,找当时掌握秦国政权的赵高。刘邦也玩政治,他一方面用军事手法,一方面派人去找赵高。

要联络赵高,刘邦派的人还没有回来,赵高就把秦二世给杀了。杀了秦二世以后,赵高又主动派人来联系刘邦。赵高提出来的建议是,赵高跟刘邦两个人要约分关中,关中哪一块是你的,哪一块是我的。刘邦没有答应。就在这个关头,秦王子婴被扶上台以后又杀了赵高,我们在讲秦始皇的时候都讲过。

杀了赵高以后,秦王子婴搜集了一下关中所能够调动的军队,派重兵到峣关设伏阻挡刘邦的进军。所以峣关就成了刘邦必须要打的一仗,这一仗非打不可。面对秦军的设防,刘邦这时候的心情非常急迫,因为他已经进入了关中之地了。只要能过了峣关,迅速地打到蓝田,就逼近秦都咸阳,他就可以大功告成了,关中王唾手而得,指日可待。

在这种情况下,峣关这一仗刘邦决定硬打。他派了他手下的两万军队,准备和峣关的秦军来一个生死对决。这个时候,刘邦手下到底有多少军队,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前面讲过,郦食其在陈留见刘邦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说你搜集的散兵不满万人,你想进入强秦。这说明刘邦在取陈留之前军队不到一万。当然在南阳,他收编了不少部队。这个时候他派出两万军队,所以我估计这就是刘邦的全部家底了,两万人全拿出来,要跟秦军对决。

就当刘邦做了决定以后,被一个人阻拦了。谁反对他呢?又是张良。张良说,“秦兵尚强,你拿你的2万人去跟秦兵打,太冒险了。”

张良不同意他这样办,张良说,这个仗应该这么打呢。他说,我已经做过调查了,峣关的秦军守将,他家里是做生意的,他的父辈是做生意的,是商人。既然是商户出身,这种人往往贪利。所以想办法贿赂他,刘邦听完以后,他就想到他手下的顶级说客郦食其,又派郦食其出来了。

郦食其带了重金前去拜见秦军的峣关守将,当然具体怎么谈的司马迁全部没有写。我们不知道,但是只知道一个结果:峣关的秦军守将收了重礼以后立即转变立场,答应联合刘邦共取咸阳。郦食其把这个消息传过来,刘邦高兴极了。

准备和峣关的秦军联手一块去攻打咸阳,这个决定做出来以后又被一个人阻止了,谁?还是张良。张良说不行,这只是秦军的将领愿意投降,他的士兵是个什么态度我们不知道,现在不能这样办。最终要怎么办?趁着现在秦军的将领准备投降和咱们联合攻打咸阳这个机会,他一定是戒备最松的时候,咱们趁机用咱们的两万人去打他,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你还要派出人散出一个风声,在峣关的前面大张旗鼓的让人准备五万军队的军粮,就让峣关的守将知道咱们有五万军队。第三点,你在附近的山上树林里边,只要有山头比较高的地方,树林里边全部插上我们的旗帜,赶快做旗帜,满山遍野到处插旗,这叫什么?这叫疑兵。

刘邦又采纳了,然后突然进攻峣关守将,守将猝不及防,被刘邦打的大败,因为峣关守将没有想到。峣关守将没有想到刘邦送了那么重的礼,两家谈那么长的时间,最后达成协议联合灭秦。达成协议了,刘邦突然之间又给了自己致命一击,没有想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峣关守军被打败了。打败以后,刘邦乘胜追击,一直追到蓝田。

在蓝田,秦王子婴又调集了他关中最后的军队在蓝田和刘邦决斗,结果这一仗刘邦再次打胜。所以子婴最后就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皇帝投降的一种模式。以后历代皇帝投降,都采用秦王子婴创造的一种模式,叫:“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这话什么意思?脖子上挂个绳,不是领带,挂个绳子,然后素车白马。用白马是表示要投降了,车不要任何装饰,然后自己亲自捧着天子的“玺”和“符”,“玺”是皇帝的印。”符”是调动军队的兵符。然后在轵道,就是西安附近,跪在那等刘邦来投降了。秦王子婴投降了。

刘邦就这样进入了咸阳,这一年刚好是公元前206年的10月。

刘邦一进入咸阳,摆在他面前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杀不杀秦王子婴。子婴是什么人?他是秦帝国的象征,是秦帝国的代表。他也注定了是秦帝国的替罪羊,人们所有对秦的仇恨最后都集中在子婴的头上。所以这个人物从他登上秦王的位置上开始,就注定了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命运取决于义军的决定。

当时刘邦手下的将领大家几乎是万口一词:杀!非杀了秦王子婴不行。刘邦怎么办?所有这些人杀都有自己的理由,这些理由无非就是两个字:复仇。向秦复仇。刘邦是要复仇还是放弃复仇?这在考量着刘邦的气度,考量刘邦的智慧。刘邦怎么办?刘邦讲了一番话,在所有的部下都主张杀的时候。

刘邦认为当年楚怀王熊心派我西行入关就说我是个长者。我既然是个长者,人也已经投降了,我再把人家杀了这叫长者所为吗?是个长者就不能做长者不能干的那些事情。所以刘邦主张不杀。把他关起来,等待诸侯来了以后再做处理。现在我不能杀。

最后,刘邦一个人力排众议,没有杀秦王子婴,放弃复仇。这是刘邦入关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件,放弃了复仇。这是一般人极其难做到的一件事情。因为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这些义军的将领,义军的士兵几乎个个都受过秦帝国的迫害。所以刘邦做的第一件事:放弃复仇不杀秦王子婴。

等他一进入咸阳,刘邦手下的将领们都乱了套了。灭了秦到了秦国的都城一看金碧辉煌的宫殿,谁见过更不要说进去过了。所以刘邦一进入秦始皇的宫殿,一进入秦宫,他傻了。金碧辉煌的宫殿,这位51岁的泗水亭长,而且是帝国的逃犯,没见过。堆积如山的珍宝,没见过。来自全国各地的角色美女,他没见过。他虽然有一个吕雉,那比起人家秦始皇宫殿的,那差老了。而且多啊,秦始皇宫殿的美女一万多呢。再看看人家宫殿里的那个摆设,不说别的就说那床吧,从没睡过皇帝的床。

所以刘邦就做了个决定,下榻秦宫,当天晚上就住这儿不走了。他这个决定。
我们觉得非常好理解,那么刘邦决定下榻秦宫。他是非常多的因素造成的,如果你要把他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欲望。就是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是对权力的渴求、对美色的渴求、对物质享受的渴求。它是许多欲望最后综合到一块,导致刘邦做的决定——下榻秦宫。

他在这一句遭到了两个人的反对。第一个是他的连襟,樊哙,卖狗肉的狗徒反对说:“你不能住这儿。”但是他这个连襟是个大老粗,讲不出道理,就说:“你不能在这住。”那刘邦当然不听了。第二个反对的是张良。张良不想樊哙,樊哙是啥也说不出来就说:“你不能在这住。”

张良说出道理来了。第一,你是怎么进入秦宫的,你想想你是怎么进来的。要不是秦国的国君暴虐无道激起天下百姓的反对,你乘势而来,你能进入秦宫吗?当年一个小亭长,你能想进到这里边那是你能进的地方吗,那是你能住的地方吗?这是第一。第二,你想想,作为一个为天下清除暴君的人,他该怎么做?生活应当简朴。你进入秦宫的第一天你就想住到这儿,你这不是走已经覆灭的秦王的老路吗?实际的原话叫助桀为虐,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助纣为虐,你这不是做错了吗?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作为一个想干大事的人该怎么样对待别人的忠告?《史记》写了两句我们到今天都流传的口头禅叫,“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它不叫良药,《史记》的原文叫:“毒药苦口利于病。”张良就说了这三条,刘邦啥话也不说,站起来:“还军霸上”,还在野外就扎了个大营,就住在霸上,从秦宫里面搬出来了。

所以刘邦入关以后,办的第一件事放弃复仇,第二件事儿,还军霸上。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战胜自己,很难的。秦帝国在这三年之间迅速灭亡,最重要的原因是民心尽失,完全失去了民心,老百姓都不支持他。所以怎么样争取民心是考量一个政治家是不是成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能不能看到民心争取民心。

刘邦是公元前206年10月入关进入咸阳。进到咸阳里边的11月刘邦就下了个令,这个命令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是这么几句话:“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秦帝的父老乡亲受秦代苛法的灾难太长了。

秦代的法律叫什么?诽谤者族灭。我们说,古代的诽谤和今天的诽谤,这两个词的词意不一样。今天的诽谤是没有根据的说一个人的坏话,这叫诽谤。我们还有一个罪叫诽谤罪,你诽谤别人是犯罪的。古代什么叫诽谤?古代的诽谤就是在背后议论一个人,叫诽谤。所以,当时秦始皇的立法中间就有一条:你只要在背后议论秦国的一些事情做了不对,这就叫诽谤者,什么罪?灭族,“偶语弃市”。

什么叫偶语啊?两个人在大街上见面,两个人就站在那嘰咕说一番话,偶语。偶就是两个人。两个人站在一说话,“弃市”,立即拉出去杀了。这就是秦代的法律。

所以刘邦说,我跟诸侯们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做关中王,我就应当做关中王了。怎么办?我宣布,从今天开始,秦国所有的法律一律终止作废。我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条。杀人的你要抵命,杀人者死。伤了别人或者偷了别人的东西,你自己要承担法律责任。就这三条,其他全部废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约法三章。这个约法三章可以说是刘邦入关以后争取民心最重要的一环。大家可不要轻易的看着约法三章就这么几个字,因为这几个字包含了至少三层重要的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化繁为简,秦代的法律太繁琐,太苛刻了。所以我们称之为苛法,刘邦把那么繁琐的法律一句话废掉,我就这三条,这叫化繁为简。当然这三条按我们今天来看不具备操作性,但是化繁为简,你知道杀人有多少种情况?伤人及盗抵罪,那么违反法律的除了杀人、伤人、偷东西还有大量的犯罪,这三条能概括得了吗?三条根本不足以概括整个天下的犯罪,也不足以用这个东西来维持社会秩序,但是化繁为简,虽然它操作起来没有操作性,但是它深得民心。特别是关中的老百姓,他就是秦国人,秦始皇统一之前就受商鞅变法以后苛法的束缚。家里不知道多少人受了秦法的迫害,现在刘邦来了,一下子一风吹,全部吹光,然后就剩了三条,老百姓能不高兴吗?

这是第一。第二,三条的价值在双向制约。这个《约法三章》不但是针对关中老百姓,也针对进入关中的起义军的每一个成员。大家想想,当一个王朝覆灭的时候,胜利者蜂拥而入,进入首都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史书》记载刘邦军队进入咸阳以后,所有的将领都奔到哪个衙门里边有钱到那儿去拼命的抓。只有萧何跑到丞相府,跑到御史府去抢图书、抢档案资料,他要的是户口登记。其他的将领都跑到有钱的地方去抢。士兵呢?刘邦一个《约法三章》,好了,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个不单是对秦国的老百姓而且对进入咸阳的起义军也有约束,双向制约。

改朝换代的时候,社会秩序最容易乱,而刘邦的《约法三章》制约了起义军,也不能够为所欲为。第三点,杀人者死,杀人的人你去死,不提他的家属这意味着什么?废除连坐,秦国的法律有非常苛刻的就是连坐,哥哥犯罪了弟弟,还有姐姐妹妹父亲母亲全部受连累。这叫连坐,现在一个杀人者死,谁犯罪谁受罚,其他人不受株连,把连坐给废除了。

那对关中的老百姓来说,那是极大的福音。所以关中的老百姓一下子全部倒到刘邦这一边,唯恐刘邦不做关中王。然后大家都拿着牛羊肉酒来慰劳犒劳刘邦的军队。刘邦不接受,刘邦说我的军粮还够多的,我不需要大家的东西,我来到关中是解除你们痛苦的,不是来掠夺你们的。大家的好意我领了,东西拿回去。这一下子,秦地的老百姓就认为刘邦简直是活菩萨了,是当时关中的救世主人。

可以说整个关中的老百姓都成了刘邦的铁杆粉丝,唯恐刘邦不做关中王。军应当说刘邦这三条都做得非常好,放弃复仇,还军霸上,《约法三章》。但是刘邦在一片颂扬声中,也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做了一件错事,这一件错事足以毁掉他两年多来所做的一切努力。什么错事?有人向他建议,关中那个地方太好了太富饶了,你应当做关中王。

但是我听说项羽在巨鹿之战结束以后已经封投降项羽的秦军统帅章邯做雍王,雍是关中的一块地方。这说明关中之地并不是属于你的,所以从你的角度考虑,赶快封堵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他们要一进来,那么富饶的地方不是你姓刘的了。刘邦一听,太对了,立即调兵封堵函谷关。封堵函谷是刘邦入关后做的就这一件错事,但这一件错事就要了刘邦的命。

为什么这个错事犯的错太大了?第一,封堵函谷是公开与项羽对抗。
你对抗得了项羽吗?史书记载当时是适时项羽兵40万,号百万;沛公兵10万,号20万。你就说100万对20万,这是虚的。实的,40万对10万,实力悬殊这么大,你公开宣布与项羽为敌啊?你封堵函谷就是不让项羽进来,这是第一个。刘邦没有想到的,这就跟项羽做上对了。

第二条,关中王当年是楚怀王许的,不错,但是现在谁做关中王不是楚怀王管得了的。谁管得了这个事儿呢?项羽。为什么这样讲呢?刘邦进入咸阳,灭了秦。项羽在巨鹿之战,打败了,消灭了秦军两大主力军团以后。刘项两家的地方迅速上升,刘邦项羽地位的迅速上升,意味着原来他们共同的主人楚怀王熊心地位迅速下降,特别是做了诸侯总盟主的项羽,一言九鼎。他的话这个时候就决定着谁能够做关中王。

项羽确实是在巨鹿之战以后封秦国的降将章邯做雍王,把关中的一块地画过来给了章邯。《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很清楚。这件事透露了四个信息。

第一,项羽要取代楚怀王雄心,自己封关中之王。他封了章邯,他不是打个报告叫楚怀王来封,他来封说明什么?项羽要从楚怀王手里边把这个关中之地的分封权夺到自己手中。这是第一个信息。第二,他为什么让章邯做雍王呢?这说明项羽想让自己喜欢的人做关中王。这是第二个信息。第三,他封章邯只封了一个雍,并不是关中的全部。这意味着什么?这透露出一个信息,项羽要把关中切成几块封给几个人。不是一个关中王,而是要封给几个人。

后来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把关中一分为四。章邯做雍王,建都废丘,废丘就是今天陕西的兴平县。第二,司马欣封塞王,建都栎阳,栎阳就是今天的西安。第三,是董翳。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高奴就是今天的延安。这三个王,一个是陕北,陕西北部;一个是陕西中部,一个是陕西西部。又封刘邦为汉王,就是都汉中,就是今天陕西的汉中。等于把一个关中封了四个王。其实这个信息,在巨鹿之战封章邯的时候已经透露出来了。

第四个信息: 项羽根本不考虑刘邦一个人做关中王的问题,不可能让你做关中王。说明项羽在巨鹿之战以后已经酝酿好了要把关中一分为几,封几个人。你想想,项羽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力,大权。他要把关中封为几个王。刘邦竟然以他的十万军队封堵函谷关,把整个关中据为己有。项羽能答应吗?

第三点: 刘邦更没有意识到项羽对怀王之约的敌视。怀王之约当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但是让他北伐,让刘邦西征。项羽对怀王这个约定早就非常不满。所以当项羽掌握了整个天下的实际权力以后,项羽就不会再遵守怀王之约了。怀王之约在项羽那儿只是一个空头的命令,他不会执行的。项羽后来果然是按自己的意愿来封,然后把怀王尊为义帝。但是项羽之后又把他迁往南方,然后又派人把义帝,就是怀王,杀了。当然,杀怀王、杀义帝是政治上一个败笔。但是起码刘邦要知道,项羽对怀王之约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现在只有两个人死抱着怀王之约,项羽根本就不承认。

谁在抱着怀王之约呢? 第一是怀王本人在抱着。怀王为什么死守怀王之约呢? 因为他守的不是怀王之约,他守的是自己的权力。怀王之约废了,就说明他的权力什么也不是。所以他要死守怀王之约。你看,项羽进入咸阳以后,向怀王打了个报告,请示,怎么办? 楚怀王的答复,史记的记载就是两个字,“如约”。什么叫如约?照原来的约定办。他为了照原来的约定办,原来的约定是代表着他的权力。一旦废了原来的决定,就等于废了自己的权威。所以怀王是抱着那个决定,怀王之约死活不放。另一个坚持怀王之约的人是谁呢? 是刘邦。刘邦坚持怀王之约不是为了别的,为了自己能够名正言顺地当关中王。可惜的是,这两个抱着怀王之约的人,谁说的都不算数。怀王说的项羽算数吗? 刘邦说的他会算数吗? 两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一口咬定怀王之约,一个算数的人不行。一句话,废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刘邦竟然听了别人的建议,封堵函谷关,勿纳诸侯。这个决定极其错误。
这里边最重要的问题是,项羽会怎么样来看待刘邦的封堵函谷呢?你封堵函谷,就能封住项羽不进去吗?请看下集,在劫可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