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时代玉成》,讲到了刘邦起义的时代背景和机遇,刘邦丢掉丰邑以后,很快投入了项梁军中,然后项梁就战死了。
在项梁战死以后,当时的楚怀王熊心从薛邑迁到彭城。他到了彭城以后,他面临的是两大问题:第一是救赵,第二是灭秦。救赵是个非常急迫的任务,谁去救赵呢?因为这个时候,在赵国都城附近聚集了秦国的两支重要兵团。一个是章邯兵团,从关中杀出来的;另一个是驻守长城的长城军团,合围都在赵地。所以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如果赵国再被章邯兵团和长城军团打败的话,整个反秦的起义军都将进入低潮。所以赵国就向外面求救,各地的诸侯都纷纷去救赵。赵国成了一个焦点,因为赵国要亡了以后,章邯可能掉过头来再来打楚地的话,楚地的义军就更受不了了。同时还关系到楚王能不能成为天下诸侯的盟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楚怀王熊心面临的第一个任务是救赵,第二个重要任务就是灭秦。因为陈胜曾经派了一个起义军叫周文,入关去灭秦,后来周文打败了,战死了。这两大任务交给谁去,这成了他一个大问题。而当时的形势是什么样的呢?当时的形势就是秦军势力很强,连续的追着义军打。反秦义军的形势处于低谷,因为陈胜死了,项梁死了,整个反秦义军的形势处于一个低潮。在这种状况之下,没有人敢入关去灭秦。
所以楚怀王当时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入关灭秦,采用重赏的办法。他定了一个约定:这个约定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怀王之约。怀王之约就是一句话:“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他用了两个词:“入”和“定”。谁能够先进入函谷关,谁能够安定了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在这个重赏之下,其实当时只有两个人愿意,一个刘邦,另一个项羽,只有他两个愿意入关。当然,入关灭秦的任务比起北上救赵的任务相对来说要轻,因为北上救赵是一场硬仗、恶仗,因为这一仗要和秦军的两大主力兵团决斗。
所以在决定这个问题的时候,楚怀王最终是做了一个这样的决定:就是让刘邦西入秦关,让项羽北上救赵。这个决定影响非常之大。那么我们这边就要讨论一个问题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那就是为什么刘邦能够拿到了一个西入秦关的这么一个决定,而项羽拿不到。
这里边有两大原因。第一,刘邦长者,就是在人们的眼中间,刘邦是个长者。第二,楚怀王支持,在楚怀王做这个决定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认定刘邦是个长者。我想先说一下“长者”这个词的含义。长者这个词的含义应当包含两项内容。第一,年龄偏大。我们不能拿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说他是长者,这个大家不能接受。第一是年龄,因为从起兵反秦开始我们知道,起兵反秦的时候,刘邦多大了?48。项羽多大了?24。相对来说,说刘邦是长者,项羽是个年少者,不能反过来讲,这是第一。
第二,更重要的一个含义,长者的一个含义往往和宽厚仁爱相联系。那就认为刘邦不单是一个年龄较大的人,而且是一个比较宽厚仁爱的人。反过来,给项羽的评价就很恶,给了项羽一个恶评。他认为项羽是残暴,有没有例证?也有例证。例证就说,项羽曾经攻打襄城,把襄城打得很苦。襄城打下来以后,整个襄城的人,项羽把他全部,皆坑之,全部活埋了。举这个例子,所以最后怀王就决定了,认为项羽是比较残暴的一个人,沛公是个长者,就让刘邦去接受了西入秦关的任务。在这一点上,刘邦占了很大的便宜。
那么刘邦是不是一个长者?我们举两个例子来看一下。第一个例子,我们涉及到以后会见到的一个人,这个人叫王陵。王陵是刘邦西汉政府的第三任相国。王陵和刘邦是老乡,而且王陵在刘邦起兵之前,王陵的社会地位比刘邦高得多。《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说,当王陵和刘邦没有起兵的时候,刘邦对待王陵是个什么态度?兄视之,就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王陵。所以秦末沛县起兵的时候,王陵也聚集了几千人,但是王陵不肯从沛公。刘邦当了沛公以后,王陵觉得跟着刘邦当他的部下太耻辱了,不跟他。一直到什么时候?在秦朝灭亡楚汉战争的时候,刘项两家争天下的时候,王陵跟了刘邦。王陵跟刘邦以后,项羽就把王陵的母亲抓住了,抓住王陵的母亲,让王陵的母亲劝王陵投靠项羽,背叛刘邦。然后王陵就派了一个使者来见自己的母亲,见了王陵的母亲,王陵的母亲就对自己儿子派来的使者说了一番话。
这番话的意思就是说,汉王是个长者,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背叛汉王。说完以后,王陵的母亲为了激励自己的儿子,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打仗。然后就当着使者的面自杀了。王陵的母亲临死之前告诉使者的话就说刘邦是个长者。这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老太太认定刘邦是一个宽厚仁爱的人。这是一个故事。还有一个例子,这一期下面我们还会讲到的。刘邦手下有一个重要的谋士叫郦食其,在秦末大起义之后,郦食其曾经说过一番话。他在他的村里边乡里边观看了很多将领,起义军的将领。他最后断定,只有刘邦是个长者,他愿意跟随刘邦。
而当时楚怀王和他手下大臣们商议派刘邦西进的时候,也认为刘邦是个长者。这就是刘邦能够拿到西入秦关的任务的第一个原因。那么第二个原因很清楚了,就是楚怀王支持他。楚怀王愿意叫刘邦先入秦关,不愿意叫项羽。这个原因我们在上一集中间已经涉及到了。那就是楚怀王认为项羽如果做了关中王以后,那么项羽对他的压力重量很大。如果刘邦做了关中王,刘邦就成为抗衡项羽的一个重要力量。这就是楚怀王愿意叫刘邦西行入关的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所以这样当然楚怀王和他手下的大臣们在商议的时候,楚怀王这个心意也得到了贯彻。最终的结果是项羽要北伐,刘邦去西征。而且项羽北伐还很不利,只做了一个副统帅,正统帅还不是他。
楚怀王支持刘邦的其实还牵涉到另外的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叫宋义,一个叫高陵君显。这两个人是个什么人?宋义这个人是个书生,他本来是楚怀王手下的一个人。曾经在项梁的手下干事,在项梁战败之前,他曾经告诫过项梁,因为项梁连续打胜仗,他告诫项梁,他说兵法上讲,打了胜仗以后,将骄卒惰者败。他说现在我已经看到我们的士兵将领骄傲了,士兵们有点懈怠了,可能要打败仗。因为项梁连续打胜仗,项梁就听不进宋义的意见。但这个宋义的意见是对的。最后怎么办?他显得宋义老在自己身边叨叨这个事,就把宋义给撵走了。当然撵走,他不是公开的,就是你把他驱逐出去,而是给他一个任务。
说你到齐国去替我办一件事,出使齐国,把宋义给支走了。宋义当然明白了。宋义在去齐国的路上,恰好碰见齐国派了一个使者到楚国来。这个齐国的使者,封号叫高陵君,名字叫个显,所以称他为高陵君显。这高陵君显和宋义两个人刚好在路上相遇。
宋义一见就问他:“你是不是去见项梁?”他说是。“他说我告诉你一句话,你要幽着点走,你还能捡一条命;你要紧着点走,你的命都没了。”两句话把高陵君想说蒙了。他问:“为什么这样讲?”宋义说:“我料定项梁的军队必败。”所以高陵君显听了以后半信半疑,不过他还是觉得幽着点好,就走了慢了一点。结果是项梁兵败,项梁被杀。高陵君显因为宋义的告诫意外的躲过了一劫。
大家想想,高陵君显对宋义是个什么看法?他认为宋义是一个仗没有打就能够预见到胜负的人,所以他断定宋义是个军事天才。所以齐国使者到楚国以后,高陵君显就在楚怀王熊心的面前竭力的表扬宋义,说宋义太懂军事了。他能在战未打之前就知道项梁一定会打败。楚怀王一听非常兴奋,当然兴奋的原因我们下面还会来分析。
他怎么办?立即召见宋义,把宋义召回来,跟宋义谈话。谈完话以后,楚怀王心里更兴奋了。他发现宋义是个军事奇才,就重用宋义,让他担任北伐的主帅,让项羽做他的副将。
这里边有一个问题,我刚才留下了一个问题:就是楚怀王熊心兴奋什么。楚怀王熊心此时手下并不是没有军事将领,比如说项羽,这个就是楚怀王熊心手下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但是熊心不想用项羽,他发现宋义以后,最兴奋的不是发现了另一个军事天才,而是发现了一个可以替代项羽的一个军事将领,这是他的兴奋点。所以他把北伐的重任交给了宋义,而又派项羽做了宋义的副手。
这样做的结果很明显,项羽在受压制。项羽的任务是北伐,刘邦的任务是西征。刘项两个人个人承担的任务已经不均衡了。项羽北伐还是副将,刘邦西征是主帅。但是刘项两个人,他的级别也拉开了距离了。那么,刘邦下面西入秦关的路走的怎么样?他西入秦关走的开始并不顺,后来刘邦在西入秦关的途中,非常意外的得到了两个重要的谋士。
这两个人帮助他打了两个漂亮的仗:一个是偷袭陈留,一个是智取南阳。这两仗打得非常漂亮。他得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我们刚刚提到过的郦食其。《史记》称他为高阳酒徒,就是一个爱喝酒的落魄书生。但郦食其胸有大志,秦末大起义以后,郦食其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辅佐的主帅,一直没有找到。陈胜的部下来,他没看上;项梁派人来,他也没看上。
等到刘邦来的时候,他看上了。刚好有一个机会:当刘邦来的时候,刘邦手下有一个骑兵侍从。这个骑兵侍从刚好和郦食其是住在一条街上的,他俩是街坊,认识。这个人刚好回乡来探亲,那么郦食其就托他捎个话。当然刘邦在此前已经广泛地在天下招纳贤士,刘邦一开始起兵就招纳贤士。这个骑兵也知道,就给郦食其,见了郦食其的面,郦食其见他以后,你就说把我的情况告诉你们的主公,我要见他。说刘邦就是我要寻找的那一号人,我很欣赏刘邦。
当时郦食其的老乡就告诉他,说刘邦这个人有两个毛病。第一爱骂人,见人就骂;你得有个思想准备。特别不喜欢儒生,哪一个儒生要戴着一个儒生的帽子儒冠来了,他上去把人家的帽子就揪下来,然后当做便盆,溲溺其中,把人家的帽子当做小便盆来用。当然这两点不好,这个骑士就首先告诫郦食其,他说你要有这么个思想准备。郦食其说你去,你不要管,你去通报。
果然,刘邦到了郦食其的老家以后,就开始派人去召郦食其,要见郦食其。当然刘邦并不是特意准备好要见郦食其。他见郦食其的时候,先找了两个军中的女子为刘邦洗脚。郦食其一进来,看见这个场面很不高兴。郦食其并没有退缩,他的举动也是很不凡。见了刘邦以后没有下跪,做了一个长揖,揖而不拜,这个是不太尊重的。然后第一句话就问刘邦:“你是帮助天下诸侯灭秦,你还是帮助秦来灭天下诸侯?”刘邦立马就火了,破口大骂郦食其。
等他骂完,郦食其就说:“你既然是灭秦,你就要招聚天下的人才。你怎么能够一边洗脚,一边这样来见长者?”郦食其的年龄比刘邦年长了,《史记》记载他见刘邦的时候。
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而刘邦刚起兵反秦的时候才四十八岁。六十多的人指责四十多的人,一边洗脚一边见我,不礼貌。刘邦一听,赶快叫那两个女人走,然后把脚擦干净,整理好衣服,起来向郦食其道歉,请郦食其入座。然后他就问郦食其:“我该怎么办?”
郦食其话说得很不客气。他说:“你手下的人不满万人,就是你手下的兵不到一万人。而且你想进入强秦,就这么带着不到一万人的军队,就直接杀到秦的核心地区去,你非败不可。我建议你先打陈留。陈留是个县,就在今天的开封附近,现在是个镇。”
“为什么先打陈留县呢?”郦食其说了两个理由。第一,陈留县的县令是我的朋友,我可以劝他投降。如果劝降不成,我做内应,你从外面打,咱们里应外合,很快就可以把陈留拿下来。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陈留这个县,你不要小看他,这个县囤积了大量的军粮。你拿下陈留,你的军粮再无担忧之处。你有粮食了,起兵打仗,我们知道,一般的人去参军,参军什么?参军要吃粮,你没有粮食,你无法聚集你的军队。所以陈留聚集了很多军粮。”
这话刘邦听进去了,立即就非常高兴,立即就派郦食其前往陈留去。结果郦食其到了陈留,劝县令向刘邦投降,县令不干。陈留县令也没有做周密的防范。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就趁郦食其还在和人家谈判,没有回来的时候,对陈留县发动突然袭击。陈留县没有做准备,所以陈留县一下子被刘邦打下来。所以我们叫偷袭陈留。这一仗是刘邦西征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然后刘邦占领陈留以后继续向西了。因为入关,对于刘邦来说,比较合适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从洛阳继续向西,经过函谷关进入关中。另一条是南下,走陕西西南部的武关,从那个地方进入关中。因为大家知道陕西这个地方关中之地四面都是山,四面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函谷关,西边是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南边是武关。所以四边都有关,所以关中这个地方被称为四塞之地,因为四面都卡住了,易守难攻。所以这一年陈胜的部下周文就从函谷关打进去的。所以刘邦也想走这条路。结果在洛阳打的这一仗刘邦打败了。
打不进去,洛阳都没有打下来,你再从洛阳向西打进函谷关太难了。那么刘邦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办法,要改变直接西入函谷关的计划。怎么办?南下,从洛阳南下,就是今天河南的南部。西南部有一个地区叫南阳,当时的南阳在秦代是一个郡,下面辖了十几个县,今天的南阳仍然下属了十几个县,是河南省最大的一个地级市。
结果,刘邦首先是在今天的鲁山附近和秦军的南阳郡的郡守打了一仗,这一仗刘邦打胜了。打胜以后接着就带兵往下追,而南阳郡守在鲁山这个地方打败以后,太守就退守到南阳去了。退到这个地方,当时叫宛县,这个宛县是南阳郡的郡治,郡治的意思就是一个郡的中心,由于郡的政府所在地叫郡治,南阳太守就退守宛地区的宛城到那驻扎起来了。
刘邦一看太守退了,没有打宛县,直接带着军队绕过宛县就直接往西走了,想进陕西,通过武关进入关中。但刘邦这个打法我们看得很清楚,刘邦的目的是在抢时间,他觉得能绕过宛城不打,他想进入武关,进去了越早越好,因为楚怀王有一个令,先入定关中者望之,谁先进入谁就是关中王。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他南阳不打,宛城不打,而直接想西入秦关。这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的急功近利的心态。
刘邦这个人不是一个军事家,结果他的决定遭到他手下的一个重要谋士的竭力反对。这个谋士跟了刘邦一生,为刘邦灭秦、灭项和巩固西汉政权立了大功劳。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张良。
张良这时候已经跟了刘邦。张良怎么跟刘邦的呢?张良是在秦末大起义开始以后,也聚集了几百人。张良第一没有自立为王,第二也没有立人为王,他也采取了刘邦的办法,加盟连锁,投靠景驹。刘邦原来要投靠的第一个人是景驹。结果在投奔景驹的路上,他跟刘邦两个人巧遇了。两个人一见面,一谈话,张良不走了,不去找景驹了,觉得跟着景驹不如跟着刘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张良在此前非常熟悉《太公兵法》,张良是个重要的谋士,他把《太公兵法》这套东西讲给刘邦听。
史书记载是,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刘邦听了他的话以后,完全听进去了,而且经常采纳张良的意见。张良就觉得找到知音了。而张良把《太公兵法》说给其他人听,史书记载了三个字:“皆不省”。其他人听了以后都懵懵懂懂,听不懂,只有刘邦一听就懂了,而且马上采用。所以张良就觉得只能跟刘邦了,他觉得刘邦是老天爷送给他的最好的一个伙伴,他就跟定刘邦了。
所以张良对刘邦绕过宛县,直接入秦的做法坚决反对。他说,你如果这样做的话,宛兵在后,强秦在前,前后都是秦兵,南阳的军队你没有灭,南阳军队会尾随着你,前面还有强秦。“前后夹击,此危道也。”这是最危险的一条路。这一说,刘邦立即听进去了。刘邦就连夜调转军头,本来的军队往西开了,调过来,他还怕南阳郡的郡守知道是自己的军队,连旗帜都换了。等到天一亮,刘邦的军队已经把宛县的县城围了多层,把宛县的县城团团包围住了。
南阳郡的郡守原以为刘邦的军队走了,结果早上一醒来,手下人向他报告,说外面刘邦的军队把自己围得水泄不通。郡守一看这,完了,郡守这就慌了神。当时他也没有别的办法了,拿起剑来,就想自刎,不成功则成仁,结果他手下有一个人非常聪明,这个人是他的门客,叫什么名字,叫陈恢。
陈恢这个门客说,主公千万别那么急着去抹脖子。你现在是死得太早,你晚一晚,你等我做点事情,你看看,不成了,你再抹脖子,那么急着抹脖子干嘛。然后南阳郡的郡守就没有自杀。派陈恢跃城而下去见刘邦。
陈恢见到刘邦以后,我听说你有一个怀王之约,就是先入咸阳者王之。这陈恢很聪明的点出来第一点,你那么急匆匆的带着军队往西去干嘛。你想争取一个先入关者,你先入关将来你可以做关中王,但是你没有想到,宛城你不打,宛兵在后,强秦在前,你走这个路肯定很危险。这个分析跟张良的分析完全一样,你只能留下来打宛县。而宛县你要打起来,城池坚固,守兵众多,你打宛县,你一定死伤惨重,更重要的是拖延你入关的时间,你在这一打,你走不了了。
所以我站在你的立场上,为你考虑。我建议你,第一:不要绕过去走了;第二:你也不要强攻。我给你一个忠告,叫约降。什么叫约降?就是你把南阳郡的郡守两人谈判一下,叫南阳郡的郡守仍然叫他改换旗帜,作为你的部下,替你守住南阳郡。他是你的部下了,你也不灭他,然后他的士兵全部跟你走,加入到你的军队中。你带着他的军队走,让他替你留守。
之所以现在人们不愿意投降你,因为大家都有一个认为——降必死,我投降你刘邦一定会被杀。所以大家都在拼死抵抗。假如你采用约降的办法,那么他们都会投降,然后各自在自己的防地住守,每个人都把军队交出来给你。你就带着这么大军继续向西,你何乐不为呢?
这有三大好处:第一,你进军的速度快了;第二,你阻力少了;第三,你的军队反而增多了。投降一个县,县的兵跟你了;再投降一个县,县的兵又给你了。你补充了很多军队。
陈恢这番话一说,刘邦马上采纳,然后封南阳郡的郡守为殷侯,封他为侯,驻守南阳,官位不变,还给你加封,又封陈恢千户,封给你这一千户农民,这一千户农民的租税都交给你了,表彰陈恢。这样一来,南阳郡和南阳所属的十几个县望风而降,刘邦迅速的就把南阳郡解决了。所以我们叫智取南阳。
所以你可以看看,刘邦这个人,他有他的过人之处,他的最大的过人之处就是悟性特好。这个人没有读过多少书,也不懂兵法,但是别人跟他一说,只要说的有道理,他马上就能听懂,而且立即就采纳。这就是刘邦西入秦关,整个的前一段的路程。
那么在智取南阳以后,入关的道路基本上都通畅了,可以直接直奔武关去了。那么在西行入关的途中,刘邦还会遇到哪些阻碍呢?请看下集《率先入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