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 02 时代玉成,刘邦从一个亭长成长为一个开国皇帝是时代的机遇


上一集,我们讲到刘邦的传奇经历。

无论刘邦有多少传奇色彩,他当时的一个现实就是丰西泽纵徒这个事件把他逼到了一个人生的死角。你隐藏在芒砀山只能是权宜之计,你蛰伏在芒砀山也不可能是长期的。怎么办?在这一件事上,有一件事改变了刘邦的命运,而且这一件事在中国历史上也影响非常之大。这件事是什么事情?这件事就是大泽乡陈胜吴广的起义。

因为刘邦丰西泽纵徒,我们上集讲过,他这个纵徒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秦始皇晚年。秦始皇晚年出现的这个事,离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就出现的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已经非常接近了。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来,刘邦是在什么时间隐居在芒砀山的。

因为刘邦的芒砀山的潜伏和陈胜吴广的起义离得很近,所以这个潜伏没有多长时间就爆发了一件大事件。这个事件就是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这个起义的事件的原因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不讲过程了。

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一批人,一共是九百个戍卒,要到边疆去服兵役。这个边疆就是渔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密云,来服兵役。从安徽到北京来服兵役,结果遇见大雨,叫,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按照法律只要误了期一律杀头。

当然这个事现在有人提出来了相反的观点,说我们现在从地下考古发掘发现的秦代的竹简,秦代的简牍上没有这样的记载。我们看到有的记载是什么?误期以后罚钱,没有说误期以后杀头。有人把这写到书里面,并且说司马迁欺骗了我们,这是对历史的一个误读。

我们在这里要纠正一下,因为我们确实现在考古出现的秦代的简读记载了服徭役误期是要罚钱的。但是你不要忘记了,我们现在出土的秦简中间没有兵役误期要罚钱的。陈胜吴广服的是兵役,我们现在发现的这些秦简是徭役。徭役就是你去无偿地为国家做一些工,打工;而兵役是叫你参军的。

所以,误了徭役可以罚钱,误了兵役怎么样?我们现在没有看到秦简,我们只看到了《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失期法皆斩。”所以我们根据这种记载来看。
不能够推翻《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也不能做那样一个解读。那是对观众和读者的一个误导。

假如说真有误了期限只罚钱不杀头,你想想,陈胜吴广何必去冒死造反?罚几个钱就让他罚,拿自己的命去赌。假如陈胜吴广疯了,他俩神经搭错筋了,他们要去造反,那九百个人凭什么跟他去?那九百个人如果知道误了兵役只罚钱不杀头,何必跟着陈胜吴广去造反?

如果陈胜吴广要是出了神经问题,那九百个人都出问题,那解释不通的,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大泽乡起义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标志性的事件,对于潜伏在芒砀山的刘邦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改变了他的命运的一个机会、一个事件。

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陈胜吴广当时起义的时候,只想着冒死一搏。因为在起义之前,他们商量的时候说过这么两句话:“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个死,为了国家的事情去死,可以不可以?

所以写了“等死,死国可乎”。可以看得出来,陈胜吴广在起义的时候认为,现起来造反也是个死。如果我们现在不造反,赶到那个地方误期,你还是个死。同样是个死,那就拼一下。这就是他们起义的一个出发点,对起义前景的一个基本看法,就是等死。他们认为起义肯定是个死,但他俩都没想到,这个起义所引发的反应,就像我们今天原子弹内部引爆一样,原子弹的引爆原理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

所以我们现在看《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高祖本纪》,你都可以看得出来,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的老百姓纷纷把自己的父母官杀了,专杀父母,不是亲父母,而是父母官,把父母官全杀了,杀县令的、杀郡守的,比比皆是。而且这成为一种天下的大趋势,各地都把自己的地方官杀了,然后就起来,响应陈胜吴广。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这件事情引发了沛县县令的思考。沛县的县令也是县令,他觉得各地的老百姓起来都先杀父母官,而他也是个父母官,他就担心别人起来要杀他。所以他做了个决定:“我也起兵反秦,我也起兵反秦,我不也成了造反派头头吗?我就不会被杀了。”

但是他和他手下的两个人去商量这个事。
这两个人是谁?
一个叫萧何,一个叫曹参。

和这两个人商量时,他们说:“你这个想法很好,但未必行得通。”
为什么?
“你就是秦政府任命的县令,你去号召老百姓信你吗?”

县令说:“那怎么办?”
萧何和曹参就给县令出了个主意:
“现在最好的办法是把我们沛县逃亡在外的那些逃犯招回来。等他们回来了,利用他们的人。
他们起码有百十号人,我们利用他们的人来胁迫沛县的老百姓,大家都不得不听我们的。”

这县令一听:“可以,招往逃亡在外的人。”
你想想,萧何和曹参指的是谁?
刘邦!他已经潜伏在芒砀山。

所以县令同意了以后,就派谁去找刘邦?
派了卖狗肉的樊哙。
那不是樊哙娶了吕媭,刘邦娶了吕雉吗?
吕媭跟吕雉是亲姐妹,他们俩是连襟。
这样就让樊哙去找刘邦。

找到刘邦以后,刘邦当然很高兴。
本来潜伏的滋味不好受,大家知道吧?
潜伏也不好受,在芒砀山没吃的没喝的,也没有豪华别墅住着。
你说,在那大山里边潜伏着很难受。
正在这时候听说县令请他回去,乐不可知。
对刘邦来说,这叫柳暗花明。

刘邦就立即带着几百人回来了。
等他回来的时候,县令变卦了。
县令为什么变卦了?
因为萧何、曹参派了樊哙去找刘邦以后,县令就在琢磨这个事。
他觉得刘邦,他也知道,四水亭长现在成了一个逃犯了。
他手里有好几百号人,他要来之前,刘邦这个人平时就不太尊重上级。
等他来了又有几百号人,他的势力大,我能控制他吗?

所以县令一想,这事儿不行。
于是赶快下令两条:
第一,逮捕萧何、曹参,把他俩杀了,
因为他们出了点子,就要找刘邦;
第二,立即关闭城门,不让刘邦进来。

萧何、曹参不是一般的人。这两个人七年之后都是刘邦西汉的开国功臣:
萧何是开国功臣第一,曹参是开国功臣第二。他们俩都做了相国,
有《史记》有《萧相国世家》,也有《曹相国世家》。
两个人都是刘邦的西汉政府的两个相国。所以这两个人很有智慧,
早就防着县令这一手。

县令一说要抓他俩,他们俩立马就逃了,
就从城墙那翻过去,找刘邦去了。
找到刘邦,情况一说,刘邦一看城门关了,不让自己进。
萧何、曹参又把消息带过来了。
刘邦就要拿主意了,怎么办?刘邦立即写了封信,让人用一箭把信射到城上,告诉沛县的父老乡亲:说天下现在的大趋势是各地的人起来杀自己的县令;你们要保这个县令的话,早晚是县令被杀,你们也跟着遭殃。为了你们自家的安全,你们还是及早下手,把县令给做了。你们就安全了。

所以得到刘邦的信以后,咱们这个细节我们就不知道了。假如叫文学家来编的话,他可以编成好多人物,怎么串联,然后大家集合到一块,把县令给做了。县令一做,打开城门,就放刘邦进来了。进来以后,这就出来一个大问题:要选个头啊,让谁当头啊?

选来选去,刘邦首先表明:“我不当。”当然,这是不是出于真心,我们大家再做判断。刘邦说为什么不当呢?刘邦的沛县在战国时期属于楚地。楚国的县令不叫令,秦代的县令叫做县令,或者县长;楚国的县令叫做公,所以,沛县的县令叫沛公,刘邦的“沛公”就由此而来。

他说这个沛公不好当,领得好,把我们全带出去;领不好,我们全跟着遭殃,一败涂地。所以要好好选:“我不能当,我担当不起。”

这个时候最有条件当的是三个人:第一是刘邦,亡命徒啊,他手下有几百号人,他已经是个死刑犯了;第二,萧何和曹参,这两个人官也大,威望也高。但这两个人心里都很清楚,陈胜吴广是7月,秦二世元年7月起兵,沛县起兵是9月,中间只隔了两个月。这个时候,秦帝国的根基还没有动摇。虽然天下反秦武装如火如荼,但是秦帝国的大厦还没有倾倒。

根据秦代的法律,这样一个反抗政府的行为肯定是死罪,是族刑,要灭族。所以萧何、曹参就觉得,第一,他们俩原来没有案底,没有前科;不像刘邦已经是记录在案,有前科的,他们俩是很清白的。这事要是成了,跟着当个官,当个大官;不做小官,做个大官。这事要不成,就算胁从:你要做首犯,那就麻烦大了。

大家历来知道,中国法律制度上有一个原则叫“首恶必办,胁从不问”。所以萧何、曹参他们俩琢磨过来琢磨过去,两个非常聪明的人甘愿当胁从,绝不当首恶。

所以大家一看,这三个人中,萧何和曹参都不干。
那只有叫刘邦了,所以历史就选择了刘邦。之所以选择刘邦,我觉得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刘邦有队伍。不管怎么样,他有几百号人,有队伍。

第二,受拥戴。刘邦受萧何、曹参这些特别有势力的人的拥戴。

第三,无畏惧。刘邦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害怕,这不得了。这都是人的心理素质特别好,不知道害怕。

第四,超自信。刘邦特别自信,萧何、曹参还想着失败了以后会不会灭族,而刘邦压根就没想到失败了。就这俩字。

这里边有一个很清楚的问题,就是刘邦本来已经是死刑犯了,当不当头都是个死。借用陈胜的一句话,叫“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个死,当造反派头头也是个死。不当造反派头头,潜伏在芒砀山还是个死,早晚都是个死。还不如当个沛公,能当几天就当几天。刘邦就这么一下子就抓着机会当上沛公,从逃犯变成沛公。这是刘邦人生的一大步啊。

所以沛公是刘邦整个人生的起点。你看《史记》记载刘邦,他是从沛公开始记载,后来到汉王,再到高祖,就是汉高祖。当然《汉书》称他为高帝。他的人生是三部曲,沛公是他的起点。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这个人其实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时代把他推出来的人,本来就是芒砀山的一个小混混,成不了大气候的。几百号人能把一个强大的秦帝国给埋葬了吗?

所以刘邦这个历史说明,要想一个人在一生中获得成功,他得有两个平台:第一个是时代的平台,第二个是个人的平台。抓住了时代的平台,你可以借助于时代的潮流的力量,而这个潮流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第二个要有一个个人的平台,比如说沛公就是一个个人的平台。如果你只有时代的平台,没有个人的平台,那么时代的潮流就属于别人的,不属于你的。

刘邦刚好是把两个平台结合起来,既有时代的潮流,又有个人的平台。二者的结合,成就了刘邦。

那么其实刘邦做了沛公以后非常麻烦。他当时面临的两个困境:第一,他起兵比陈胜晚了两个月。他起兵不久,就是四个月以后,陈胜就兵败被杀。所以他起事的时候,已经是陈胜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了,这个大局势对刘邦非常不利。陈胜派的入关的周文的起义军…
首先是一路凯歌;然后是败与章邯;再往后是节节败退;最后是兵败被杀。这个大局势对刘邦不利。

第二个非常麻烦的一点,就是丰邑失守。丰邑是刘邦的家乡,只是一个乡,是沛县的一个乡,是刘邦的老家。现在丰邑就是今天的江苏省的丰县,现在是一个县了。刘邦起兵以后,把丰邑看作大本营,派了一个非常信任的人叫雍齿。大家记住这个名字,我们将来还会用到它。他叫雍齿守丰邑,结果雍齿叛变了。

雍齿一叛变,刘邦的大本营丢了。刘邦为了夺回大本营打了三次仗:一夺丰邑失败,二夺丰邑失败,三夺丰邑才成功。丰邑的失守给刘邦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特别是雍齿的叛变,让刘邦非常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面临着人生的选择。

当时,各地起来反秦的人走了三条路:第一,自立为王,比如说陈胜,自立为陈王。我们知道,齐王、赵王、燕王、魏王都也是自立为王。当然,自立为王有一个好处,就是有说话算数,名气也好听。但是为王有一个不好,树大招风;为王者大多数都被杀。陈胜为王六个月被杀,赵王三个月被杀,魏王十个月,实际上做了六个月被杀,齐王六个月被杀。称王的几乎都被杀光,燕王还不错,称了三十七个月,最后也被杀。

第二种办法是立人为王。我不当王,而是立个人为王。立谁呢?立战国时期被秦灭的六国的后裔,比如说项羽的叔叔项梁,他就立了一个楚怀王的孙子,姓熊,狗熊的熊,名字叫心,心脏的心,叫熊心。立了熊心做楚王,还给他起个名字,叫怀王。这就是立人为王。立人为王有一个好处,自己不树大招风了,但是也有一个麻烦,等于自己给自己头上摆了一个领导。

刘邦既没有自立为王,也没有立人为王,他走的是第三条路,叫什么?叫加盟连锁。刘邦既不立自己为王,也不立他人为王,他一定要找一个势力大的人,然后加盟。这里面,他最重要的一个考虑是想借兵收复丰邑。
他的大本营丢了。他先后投奔了两个人。第一个人,他投奔的事陈胜的部下,立的一个楚国王族的后代,叫做景驹。他投奔景驹,但是景驹的势力太小,分不出来兵帮刘邦。景驹后来被杀了。

刘邦投奔的加盟的第二个人是谁?项梁。他投奔项梁,投奔项梁的原因,史记的记载是两句话:闻项梁兵众,往请击之。往请击之的“之”,就是丰邑的叛将雍齿。你看他投奔项梁的目的是为什么?他听说项梁的兵多,他去投靠项梁,让项梁借给他兵,好收复丰邑。结果项梁还真看上了刘邦,给了他十员战将,五千精兵。刘邦率着十员战将、五千精兵,第三次攻打丰邑,收复了。雍齿逃跑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刘邦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第三条路,加盟一个势力最强的集团——加入了项梁集团。我们这一集叫“时代玉成”,就是说整个刘邦是被时代给推上去的。但是这不否认刘邦自己还是做了点工作的。他找人借兵,找谁借?就像找人借钱一样,找谁借?你得找有钱的主,还愿意借的人。

第一,得有兵;第二,他愿意借。最后,真叫他找到项梁了。

投奔项梁以后,刘邦遇到了两个重大的机遇。他潜伏在芒砀山以后,遇到陈胜一起义。他一扯腾,摇身一变,从逃犯变成了沛公。然后他加盟了项梁集团以后又遇到了两个机会:第一,项梁立楚王心,立了楚王熊心。立楚王熊心对刘邦来说是个非常有利的事。为什么有利?我们放到后面来讲。

第二件事,项梁战死。他加入了一个势力最强大的项梁集团,结果项梁战死了。项梁连续打胜仗,他手下的刘邦、项羽连打胜仗。这个胜仗打得杀了秦国的丞相李斯的儿子三川郡的郡守李由。这仗打得非常大,打了大胜仗,所以项梁很高兴;一高兴轻敌,结果一轻敌,战败被杀,项梁战死了。

这两件事放到一块,这问题就来了。项梁首先立了一个楚王熊心作为整个集团的最高领导;第二,紧接着项梁战死。这两件事合在一起就出现了一个机会。大家想一想,楚王熊心是被谁立的?是被项氏家族所立。楚王熊心本能地对项氏家族有一种排斥,他觉得项氏家族对他来说是一种威胁。他可以把它立起来,也可以把他废掉。

项梁活着的时候,楚王熊心一点做工作的机会都没有,因为项梁太强势了。假如项梁不战死的话,就轮不上刘邦当皇帝。项梁不战死有两个人可能当皇帝,项梁说:“我自己当,谁也挡不住。”项梁就当了,因为楚怀王熊心是他立的,他说废就废了。

第二,项梁如果自己不愿意当、愿意拥护名义上的楚王熊心当皇帝的话,熊心就当了。谁也挡不住项梁。如果自己不愿意当皇帝的话,熊心就当了,谁也挡不住项梁的力量。但是这个人战死了。这个人对刘邦来说是个贵人,他对刘邦的帮助非常之大。刘邦在大本营失守的情况下投奔他,加盟他的集团。

第一,他同意刘邦加盟;第二,他非常赏识刘邦;第三,他借兵借将协助刘邦收复了丰邑。这样,刘邦就成了他集团的一个成员。

但是项梁战死以后,出来了一个问题。楚怀王熊心在项梁战死以后心里非常害怕,怕什么?楚怀王手下的兵力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所以楚怀王熊心就从江苏的薛邑赶往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

到了徐州以后,徐州附近驻扎了三支军队:第一刘邦的军队,第二项羽的军队,项羽率领的就是项梁原来的一部分军队,第三还有另外一支吕臣的军队。这些军队,楚怀王熊心到了彭城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叫收兵权,把吕臣和项羽两支部队的兵权合到一块,自己亲自掌握。

这就是项梁一个错误的政治举措。项梁立了自己的一个领导,他活着的时候,楚怀王熊心什么也不是;在他死以后,楚怀王熊心就有了权力了。这时候项羽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代替项梁的政治位置,楚怀王熊心就号令天下了,特别是楚地的起义军得听他的。他就把吕臣的兵权跟项羽的兵权全夺了,归自己掌握。他唯独不夺的就是刘邦的兵权。他不夺,让刘邦驻守砀郡,反倒暗中支持刘邦,不夺刘邦的军权,夺了项羽的军权。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熊心是怎么想的。我们根据现在有限的文字记载可以看出来,楚怀王熊心可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夺项羽的兵权,主要是想削弱项氏家族的权力。他不希望项氏家族的权力太大了,因为项氏家族的力量越大。
他的地位越不牢,他是项氏家族立的。项梁一死, 一方面他担心自己的兵力少,另一方面他感到高兴的就是项氏家族的力量在削弱。这个时候,如果项羽再掌兵权的话,项氏家族还能够东山再起;夺了项羽的兵权,项氏家族就受到压制了。

反过来,刘邦呢?刘邦不属于项氏家族的,他是项梁集团中间的另外一支武装,是加盟进来的一个连锁店。假如我扶植这个连锁店,让它成为旗舰店,那这下子项氏就受到压制了。因此,他夺项羽的军权,却不夺刘邦的军权。这就是历史给的机遇。

这种机遇,对刘邦来说,立一个楚王熊心。项梁的战死,本来对楚地的起义是个坏事,但这两件事对刘邦来说都是好事。他得到了一个使命:西入秦关,去灭秦。而且在西入秦关之前,楚王熊心还定了个规矩,这就叫怀王之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谁先进入函谷关,并且能够安定关中的人,封他为关中王。

这个机会没有给别人,又给了刘邦。刘邦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这个人抓住了时代给他提供的机遇,成就了他因缘际会的人生。他其实并不是一个自觉反暴政的英雄,也不是手举义旗的先行者。相反,他是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前进的成功者。他对秦王朝即将灭亡并没有远见,而是在时代的潮流裹挟之下走上了一条机会与风险并存的人生之路。

他是这么一个人物,并不是他有多大的本事,而是时代把他裹着、推着,像泥石流一样推着他,把他推上去了。他随着水流冲着他往前走,最终冲到了岸上,成为了皇帝。这就是他的人生。

那么,刘邦将怎么样走过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人生之路呢?请看下集《西入秦关》。谢谢大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