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 37 绝笔之作【报任安书|王立群|史记】


上集我们讲到汉武帝的千秋功过,这集我们聊聊司马迁写史记的心情。

仁安的字叫少卿,原来是一个出身很卑贱的人。仁安的家境很艰难,小的时候家境很穷。后来他做过亭长,就像刘邦一样做过亭长。亭长后来又做到乡里的三老。古代是十亭一乡,一个乡设一个三老,三老是管教化的官。仁安也做过三老,他做过亭长,也做过乡里头的一个文教官员。

后来因为出错,仁安就丢了官。丢官以后,仁安就到卫青的家里边去了。他是卫青家的门客,古书叫舍人。在卫青家里边,他由于家里边穷,没有钱去贿赂卫青家的管家,所以卫青家的管家就给了仁安一个差事,叫他养马,仁安就成了牧马人。

在这个时候,仁安结识了他一个好朋友,叫田仁。田仁这个人,我们在《巫蛊之难》的时候曾经讲过他,他就是放戾太子出城门的那个人。仁安和田仁两个人相识,都在卫青手下做门客,但是卫青并不了解这两个人。

有一次,卫青带着仁安和田仁去拜访他的老主人平阳公主。到了平阳公主家以后,卫青就让仁安和田仁和平阳公主的骑奴在一块吃饭。仁安和田仁心里很不平衡,两个人做了一个惊人之举,仁安就拔出来配刀,把席子划断。这边坐的是仁安和田仁,那边坐的是骑奴,用刀子把席割断,表明自己和田仁与那些骑奴绝不是一类人。这让平阳公主的管家非常惊讶。

从这些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仁安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后来汉武帝派人到卫青家里面去选侍从,选郎官。卫青在他的100多个门客中挑了十个人,这十个人都是家境富有的人,他们准备了服装、马匹,准备推荐给汉武帝。但是,没有选田仁,也没有选仁安。

当卫青把这十个人选好之后,恰好有一个人来了。这个人是个著名的酷吏,叫赵禹。赵禹来到以后,就问卫青选的人怎么样。赵禹把这十个人招过来问了一遍,问完以后他对卫青说:“你挑了十个都是家境富有的人,没有一个是有才的人,没有才华,这不行。你不能把这十个人推荐给皇上。你把你所有的门客召集过来,让我来挑。”

赵禹一个一个地谈话,谈完以后最终选了两个人。

一个是仁安,一个是田仁。卫青最后没有办法,就把这两个人推荐给汉武帝了。汉武帝召见这两个人,说仁安就推荐田仁,认为田仁比自己才能高;田仁则推荐仁安,认为仁安比自己才能高。两个人互相推荐,汉武帝经过考察,对这两个人都非常满意,便任命了他们为官。

当时任命仁安的官职是北军监护使者,负责管理北军的最高官员。众所周知,北军是西汉长安的国防军,北军监护使者就是一个总指挥官。后来,仁安又担任了益州刺史,益州就是今天的四川。在益州刺史任上,仁安得知司马迁受了宫刑后被释放,汉武帝则让他担任中书令。中书令是皇帝的秘书长,属于皇帝的重要职务,但武帝时期这一重要职务通常由宦官担任。

司马迁在接受宫刑后,汉武帝给他当上了中书令。因此,仁安就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够利用自己的重要职务向汉武帝推举贤士。司马迁接到这封信后,心情非常复杂,最终选择了没有回信。

在戾太子事件,即巫蛊之难发生的时候,仁安和田仁都卷入了这个事件中。此时,田仁担任丞相司直,负责守卫城门。当时,他看到太子带着皇孙奔过来,便打开城门放他们逃走,结果田仁因此遭到杀害。

仁安那时继续担任北军监护使者。在戾太子亲自来拜访北军时,拿着节令调动仁安来帮助他。仁安接受了太子的节令,但没有出兵。因此,在戾太子事件发生后,汉武帝认为仁安虽然接受了太子的节令,但没有实际出兵帮助太子,便没有处罚仁安。

然而,不久后发生了一件小事,仁安处罚了他手下的一名小吏。该小吏受到惩罚后,给皇上写了一份报告,称仁安其实是想帮太子的。汉武帝因此重新调查此事,认为仁安是坐山观望,想在两边讨好,将来太子获胜时再靠上,因此被指控为骑墙。最终,仁安被捕入狱,定下死罪。这一年是巫蛊之难,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仁安就被拖到狱中,而且判了死刑。而且巫蛊之难中间判死刑的人是得不到赦免的,所以仁安是必死无疑。司马迁得到这个消息以后,觉得仁安不久于人世。而仁安前几年给自己写的封信自己一直没有回。想到仁安不久于人世了,他就写了一封长信。这封信将近3000字,回复给仁安。这就是报仁安书,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封信。

大家知道,往往人们在写信的时候可以敞开心扉,说一些心里的真话。所以这封信是司马迁表示自己结识他心灵的很真实的材料。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整个报仁安书就写了一个字,就是“耻辱”的“辱”。就写了这一个字。但是这一个“辱”字虽然是贯穿全文,但作者司马迁在写的时候着重写了三点:

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遭受宫刑。
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以后内心的痛苦。
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为什么。

实际上,这封信就讲他遭辱、受辱、忍辱。先说受辱之因。我在《读史记》的第一篇中间已经讲到过,司马迁受宫刑这件事情和李陵事件有关。实际上李陵事件发生以后,汉武帝心里头非常震怒。在震怒的情况下向司马迁征求意见。司马迁就说,李陵这个人据我的观察,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才。按报仁安书的原话来说,就是“有国士之风”。所谓国士,就是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

所以李陵的战败投降是不得已而为之。再说了,李陵带了5000步兵,杀死的敌人远远超过他带领的军队;只是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李陵才被迫投降了。现在有一些大臣看到李陵投降以后,就极力地说李陵的坏话。他觉得不公道,而且看到汉武帝心情很郁闷,他想替武帝宽宽心,所以替李陵讲了几句话。这几句话导致了司马迁接受宫刑。

李陵的兵败投降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来说,汉武帝是要负责任的。汉武帝批准李陵带领5000步兵出征,在出征的时候,另外一个老将路博德就发现这个事情不好,就给汉武帝上书,要求阻止这种行动。他就不允许,反而逼着李陵出军。应当说在李陵出兵这个问题上。

汉武帝是有责任的。李陵再能打,带5000步兵出征,往往是凶多吉少的一件事情。所以实际上,派李陵出征的这件事上,汉武帝是一个很冒险的行为。举措的本身,汉武帝是有责任的。

那么,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情,在汉匈作战的这个阶段来说,并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举一个人,在汉匈战中间有一个很有名的将领,叫赵破奴。这个人的传记记载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中。记载了这件事情。

赵破奴这个人本来是汉军将领,后来投降了匈奴,后来又拐回来了,又回到汉朝。回到汉朝以后,汉武帝并没有处罚他,而且让他担任了骠骑将军霍去病的随从。后来立了功,还封了侯。酎金事件以后,赵破奴又丢了侯。后来赵破奴又立功,又封了侯。赵破奴是两次封侯。

赵破奴在第二次封侯以后带兵出征,带了两万军队,遇到匈奴左贤王的八万军队。结果赵破奴又打败了。打败以后,赵破奴第二次投降匈奴,在匈奴那里面生活了十年。十年以后,赵破奴带着他的儿子又跑回来了,汉朝照样接纳了赵破奴。在赵破奴作战这个时期,就像赵破奴这样投过来再奔回去,这种事情还是比较多的。

当时对这件事情,作为皇帝和中央政府并不太计较。但是作为史学家司马迁来说,对这件事情他是有看法的。因为兵败投降以后,司马迁开始认为他只是一个暂时的,但是后来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记载这个事情时,实际上是谴责了李陵,认为李陵投降以后,李氏家族整个家族的名声全毁掉了。这就是司马迁遭辱的原因,就是李陵事件。

这是报仁安书写的第一项内容。第二项内容就是李陵之祸给司马迁带来的内心的痛苦,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得非常深刻。司马迁在写这一段的时候,他一连串写了一段话,他写了四个不辱,六个受辱。他说一个人的受辱分为十等,十个等级。这段话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这段话什么意思?司马迁认为,一个人受到的取辱分为十等。

最高的一等就是“辱先”,让你的先祖、让你的先人受辱,这是最重的一个。太上不辱先,绝对不能让自己的祖先蒙受指辱,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不辱身,指自身不受辱。第三个是不辱理色,尊严不能受辱。第四是不辱辞令,也就是说不能在语言上受辱。这是四个不受辱。

那么六个受辱是什么呢?第一个是“诎体受辱”,就是被人家绑起来了。这是受辱的第五种,被人绑起来,被诎体受辱。再往下,下一等是“易服受辱”,就是把你平常的衣服脱掉,然后穿上囚徒的衣服,这叫易服受辱,这是第六等。

再向下是“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被箠楚就是受刑罚,受刑,这是一种受辱。再往下是“剃毛发,婴金铁”,就是把你的头发剃光,然后让你脖子上戴一个铁圈,这是一种受辱。再向下是“毁肌肤,断肢体”,就是把你的皮肤打烂了,把你的肢体砍断了,这是第九等受辱。

最下一等叫什么?最下是“腐刑”,就是宫刑,是十种受辱中最下一等。在他看来,这十种中最不能接受的是哪一等?是第十等宫刑。我们读这一段话,你更明白了。司马迁把受辱分为十等,宫刑是第十种。

那么根据这个判断,司马迁所画的这个等级来看,宫刑是他最不能接受的一种,而他恰恰是受了宫刑。所以我们说,这一篇《报仁安书》中写他的受辱之痛,这一段是最典型的话。他把人一生受的耻辱列为十等,而宫刑是最下一等。

而且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他非常了解这件事情。他知道,历史上只要是受过宫刑的人、当过太监的人,历来不为人们所耻。在《报仁安书》中,他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他提到卫灵公和一个太监坐一辆车,结果孔子就离开了陈国。孔子不愿意看到一位国君,诸侯国的国君和太监同坐一辆车。这对国君来说是个耻辱。

再比如商鞅,商鞅是因为一个太监的引荐,见到了秦孝公。就因为这样,秦国的大臣对商鞅感到不齿,认为你是通过太监见到国君的,大臣们都感到不齿。

还有汉文帝时期,汉文帝有一次和一个宦官赵谈坐一辆车,结果遇到了一个大臣叫袁盎,袁盎看到以后就拦着汉文帝的车。说陛下是万岁之身,你怎么能够和一个宦官坐同一辆车?汉文帝听到后,就笑呵呵地让赵谈下车了。这个太监就哭着下车了。

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他知道历史上许多太监不为人所耻的事情,所以他举了这么多例子说明,自己受过宫刑以后,内心的痛苦是无可言传的。这就是报仁安书写的第二项内容,即他的受辱之痛。

这里边,司马迁谈了非常重要的几点。首先,司马迁对生死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过几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就看你是为了什么而死的。

所以,司马迁对生死提出了一个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慷慨就义的人未必都是真正的英雄,忍辱负重的活下来的人未必都是懦夫。他活下来,接受宫刑,活下来,对很多人来说是不耻的。人家都笑他是个胆小鬼,但是司马迁认为这样的活下来的人其实是非常勇敢的人。

一个人敢于忍受千夫所指,万夫所诟,然后活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了说明这一点,司马迁就举了一段古人的著书立说的例子,强调自己活下来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不朽巨著。这段话非常有名,他这样说:

他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就是古代那么多有钱的人、有地位的人死了以后,名声没有传下来太多了,唯有倜傥非常之人,只有那些倜傥非常的人,建立了功业,得到了后人的称赞。所以叫“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他下面举了一连串的例子: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说当年西伯(就是文王姬昌)被幽禁在羑里,尽管他被幽禁起来了,但是他所作的《周易》流传了下来。屈原被放逐了,但是他的《离骚》传世。左丘明虽然失明了,但他的《国语》依然传承不息。吕不韦最后被迁徙到蜀地,但《吕氏春秋》仍然传世了。

所以他认为,古人能够忍受各种耻辱,为的是把自己的著作传下来。因此,他最后得出了一句结论:这些人大多数都心里有郁结、有郁闷、有耻辱。然后,当他们不能够建功立业的时候,他们就写下自己的著作传下来了。

所以,司马迁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叫“发奋著书”。一个人在困境中间要努力、要坚持,要把自己的著作完成。在讲完了这么多古代圣贤在困境中间著书以后,司马迁写他自己,说:“我也是这样,我的著作没有完成,我遇到了李陵之难。”所以,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下来。

这一大段话实际上是谈了《报仁安书》的第三个问题,这是他的原因。司马迁忍辱负重地活下来,其实是为了写作《史记》。如果司马迁当时为了不落这个骂名、不在人们的白眼中生活,那么一念之差,他可能会死了。若他死了,《史记》也就传不下来了。所以,司马迁认为自己这样活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觉得这里边大致有这么几点:第一点,独特的生死观。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生死问题做过深入思考的人。在他之前,很少有人对生死问题做过这么深思熟虑的思索。然而,他对生死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慷慨就义有时候是勇敢,有时候为了不受辱而慷慨就义其实是一种懦弱。他认为,苟且偷生是软弱,但有时候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是有它的价值的。因为司马迁对生死问题他有自己的思索,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古人对生死问题的思索没有超过司马迁的。正因为司马迁有这么一个独特的生死观,所以他才能忍辱负重地活下来,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巨著《史记》。这是这篇文章,这封书信第一个价值。

第二点,这封书信的写作年代应当是在仁安被处死之前。仁安是哪一年被处死的?是征和二年。这一年七月发生了巫蛊之难。从书信来看,司马迁写这个信的时候,已经接近这一年的12月。12月是古代帝王处死犯人的季节。古人为什么选择12月杀人?因为古人有一种天人感应的理论,认为到12月自然就会觉得万物都凋零了。万物凋零了,也就是说老天爷告诉天子,这个季节也是杀人的季节,处决犯人的季节。

这封信应当是征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1年接近12月的时候写的。换句话说,这封信的写作年代可以断定是在冬天写成的。

这一年也就是《报仁安书》的写作年代。同时我们通过这一年也可以知道,司马迁在这一年大体完成了《史记》。因为在《报仁安书》中间已经明确地写到130篇,这就是《史记》的130篇。他提到了应当说在征和二年,司马迁写《报仁安书》的时候,《史记》基本完成了。

所以,这封书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说司马迁写的年代大致上应当是在汉武帝的征和二年。这是他的第二个文献价值。

第三点,这封书信也交代了司马迁的卒年。司马迁的生年现在有两说,他死于哪一年历史没有记载。但是我们通过《报仁安书》可以知道,这封书信是司马迁留在世上的最后一篇文字。所以我们把《报仁安书》称之为绝笔之作。

这封书信完了以后,司马迁的事迹就再也不知道了。换句话说,这封书信完了以后,不久司马迁就去世了。所以,这封书信完成以后,司马迁是怎么死的,是病死,还是因为这封书信给他带来了一场灾难被杀,都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大体断定,这封书信写于征和二年,大概也就在这之后不久,司马迁就去世了。

所以,这封书信既交代了《史记》完成的时间,也交代了司马迁的大致卒年。这是第三个文献价值。

第四点,这封书信还交代了司马迁内心变化的历史,他的心灵变化的历史。因为司马迁在这封信中间写得很清楚,在这封信爆发之前,司马迁是一心一意要迎合皇上的,想做一个忠臣的。但是司马迁的悲剧就在于他的本心,他受的教育,他的家教都使他想做个忠臣,但是历史恰恰让他,一个愿意做忠臣的人,最后没有做成忠臣,被他最忠于的皇帝给戕害了。

这样一来,司马迁就经历了这么一个转变。所以这一篇书信也交代了司马迁从当年的皇帝的忠臣孝子转变成太史公的经过。我们通过这个书信可以看出来,司马迁灵魂的转变。正是这个转变,过去的司马迁死掉了,一个新的太史公诞生了。

这才有了司马迁冷眼看世,然后用他的如椽之笔写下了近三千年的中国历史。
所以,这封书信是了解司马迁前后心灵变化的一篇重要文献。这四个方面就是《报仁安书》重要的价值。 所以,到此为止,我们有关《史记》的汉武帝的系列就全部讲完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