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 35 临终托孤【汉武帝巫蛊之祸逼死了自己的年长太子,临到晚年只能让幼子继位|王立群|史记】


上集讲到了巫蛊之祸和太子之死,这集我们聊聊太子死后该怎么办?

怎么样为太子的冤案做善后?

而善后的前提是汉武帝内心的追悔。

而这个追悔我们上一集已经讲到过。

壶关三老在给他上书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了。

但是那个时候,汉武帝一是缺乏勇气,二是转不过来弯子。

一下子转不过来,从他认定太子是谋反到认定太子被冤杀,他这个弯子转不过来。

再说汉武帝是一代雄主,六十多岁的一个老皇帝。

你要叫他认错,总得给他搬个梯子叫他下台阶。

他爬了三十九级下台阶得有个过程,谁给他搬梯子?

搬个什么梯子,他才能颤颤巍巍地下来?这也是问题。

他首先从壶关三老上书以后,已经觉得是冤案了。

后来在太子死了以后继续去查,查的结果原来告状的那些京城的巫蛊绝大多数是冤的。

所以他越发意识到太子是个冤案。

这么处理,怎么下台?

这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也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出来了一个人。

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记住他,这个人就是汉武帝一生中间封的十三任丞相的最后一任丞相。

不过这个时候他还不是丞相,后来就成为丞相了。

这个人叫田千秋,田千秋是武帝晚年的一个关键人物。

而且这个人后来到汉昭帝时期,汉武帝死了以后他还做丞相。

到了最后,他老了,不能上朝了,还允许他坐着车去上朝,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叫车千秋。

这个人是个什么职务?他是个管高祖刘邦陵寝的一个官。

就是刘邦死了以后有一个陵园,管陵园的一个小官。而这个高陵寝,田千秋给汉武帝写了第二道关键性的奏章。

这个奏章很短,内容是:“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

“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

田千秋上书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太子谋反,要我看叫什么事情,叫“子弄父兵”。

就是儿子拿着父亲的军队玩了一下,这算什么罪?罪当笞,打一顿屁股就算了,这不算什么罪。

第二,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就是皇帝的儿子犯的错杀人了,你应当判什么罪?

换句话说,田千秋认为皇帝的儿子杀错人了,什么罪也不判。这是第二条意见。

第三条意见,他说这些话不是我说的,我梦见了一个白头发的老人告诉我的。
把这个梦托给我,让我告诉您。

田千秋这个话说得太妙了。田千秋这个话的要害是两点:第一点是怎么看待太子谋反;第二点是说,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个白头老人托梦给我的。我把这个梦说给你。这两点都非常巧妙。

我们先说第一点。在田千秋看来,太子谋反不过就是儿子把父亲的兵抓过来,自己玩了一番不算罪,顶多打一顿就行了。这是用平民视角,用我们平常家务事的观点,老百姓的观点来看待皇家的事情。

本来,太子谋反这是一个危害国家安全的罪,是一个大罪,危害国家安全罪。但是在田千秋看来,这不过就是儿子淘气,拿着父亲的兵玩了一番,打一顿屁股就了了,不算什么罪。 他对太子的罪做了一个重新的阐释,这就为太子平反制造了理论根据。

第二点更巧妙。他说:“这不是我说的,这个话是一个白头发老人托梦给我的。”这个白头发老人是谁?田千秋是汉高祖陵园的看守官,这个白头老人其实就是汉高祖刘邦。

这是高祖刘邦托梦给我的,这个话说出来,汉武帝可找到台阶了。这个台阶太好了,因为他要改这个错,最好的台阶是汉高祖刘邦给的我这个指示,我再改这个错,理所应当。所以汉武帝太高兴了,立即召见田千秋。

召见以后,汉武帝高兴得不得了,说了一番话。他说:“父子之间的感情很深,父子之间的关系很特殊,一般的外人是很难插进来说话的。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疏不间亲’,就是外人不能插到亲人中间说话。你这个说话你很难把握分寸,叫‘疏不间亲’。你看,父子之间这么难说的话,你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而且这又是高皇帝托梦给你的。”

所以汉武帝一高兴,立即做了三条决定:第一,把这个本来最下级的汉高帝陵墓的把守陵园的官——高陵寝,一下子提成大鸿胪。大鸿胪是主管少数民族和诸侯国家事务的九卿高官,一下子提成正部级的高官。

第二步是杀。不过这一次不是杀什么,不是杀当年没有帮他镇压太子的,而是杀当年帮他镇压太子的。这一次他要杀的是那些当年帮他杀太子的。

他要杀了一个不落,全杀了。第一个,江充已经把太子杀了,这还不解恨。江充全家灭族,这是第一步。还有宦官苏文是第一个跑来告太子谋反状的,把苏文活活烧死,这是第二步。

第三,当年因为杀太子立功封赏的人,这一次全部杀掉。这三刀很厉害,这温柔三刀,可以说把当年帮他镇压太子的人全杀光了。因为从冤杀太子开始,汉武帝就在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做错了?为什么原因导致我最终杀了太子?

冤杀太子,所以他由对这个问题的反思,连接到一连串的我几十年来实行的政策,是否有失误。在征和四年的时候,这一年很关键。这一年汉武帝出台了许多重大措施。

第一,他先跑到山东去做了一个巡视。他在山东巡视的时候,做了两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第一,汉武帝亲自下地去耕田。皇帝亲自去耕田,当然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他耕田不要太当真,就是说他做做样子,但他暗示了一个信息: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

第二件事,他对他的大臣们讲了一番话。他说:“我继位以来做了很多让老百姓受苦的事,从今以后这些事情一件也不许做了。”这是征和四年的春天,三月份出现的事情。这个事情出现以后,等于说是汉武帝发出了一个信号,要改变执行几十年的既定国策了。

就在这个时候,他这个信号发出来以后,第一个接收到这个信号,而且听懂的人又是田千秋。田千秋一听到这个事情以后,立即给汉武帝上了章表。田千秋的意思说得很明确:多年以来皇上一直崇信神仙之术,所以京城聚集了很多方士。这些人话都不可靠,也不灵验,求皇上把这些人全部遣散。

追求神仙是汉武帝一生之梦,求仙之梦是汉武帝的长期的一种愿望。田千秋上书要求把方士赶走、遣散。汉武帝立即采纳,把方士全部遣散。而且做了第二次自我批评,他说道:“我一辈子追求长生,现在看来长生之术是没有的,方士的话是不可信的。”这是汉武帝一年之中第二次做自我批评。

到了这一年的6月,汉武帝下令,任命田千秋从大鸿胪改任丞相。而且汉武帝封了他的侯,叫富民侯。所以田千秋很快地从一个高帝陵园的看守官。

升为九卿的大鸿胪,再升为丞相,迅速地得到提拔,这是征和四年的第二件事情。征和四年的第三件事情,就是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手下有一个管财政的大臣,这个大臣是很得汉武帝信任的。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主要是靠这个大臣替他筹集军款。这个大臣给皇帝上了个奏章,要求在新疆的轮台(今天新疆的轮台县)驻守军队,屯垦,就是一边驻兵,一边来守卫边疆。

汉武帝看到这个以后,首先是否决了屯垦的上书。而且下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叫罪己诏。因为这是为轮台垦疏来写的,所以在历史上,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轮台罪己诏。

在轮台罪己诏中间,汉武帝主要讲了这么几点。第一,不允许在轮台驻兵;第二,我这一生中间做了很多让老百姓受苦的事,今后凡是劳民伤财的事一律不许做;最后一点,要采取各种措施恢复生产。

轮台罪己诏很不容易。一个皇帝,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皇帝,他能够公开地下诏,承认自己的错误,改变国策,不再顾及面子,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间评论汉武帝的时候曾经说过:“汉武帝跟秦始皇相比没有区别,汉武帝跟秦始皇是一个样。汉武帝有亡秦之过,没有亡秦之失。他有秦始皇的过错,但是没有造成秦始皇亡国的结果。”原因就在于汉武帝有一个优点,就是他晚年直到悔改。这对一个君王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轮台罪己应当说是汉武帝晚年一个重大政策调整。当然,这个时候已经很晚了。这是征和四年,离汉武帝至死只剩两年了。

所以这个时候汉武帝算是彻底结束了所有的对外的战争。我们可以说他是一心一意搞建设,殚精竭虑谋发展,一心一意地要搞经济建设,不再对外打仗了。所以轮台罪己是汉武帝一生一大手笔。

一代明主,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公开的认错,公开的改过。这是一般的昏庸之主做不到的。

汉武帝在平反冤狱,调整内政以后,面临的最后一个大问题就是临终脱孤。汉武帝有六个儿子,长子卫子夫所生,已经自杀了;次子是齐王,死得很早。下面还有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中间选谁?

这个时候就开始了新的一场宫闱大战。四个儿子中间第一个跳出来的是昌邑王。昌邑王是谁?昌邑王是汉武帝晚年非常宠幸的李夫人的儿子。李夫人是汉武帝的爱妃,死得很早。李夫人是个很聪明的人。

李夫人临死的时候,她病重,汉武帝几次去看望她。李夫人用被子盖着脸,不让汉武帝看她的脸。汉武帝非常遗憾,几次想看,李夫人不让他看。所以,汉武帝一直非常怀念李夫人。

后来,有人问李夫人:“为什么皇上来看你,你不让他看你的脸?”李夫人说:“我现在害病以后,我这个面容变化很大。如果皇上看到我这个脸,他对我的印象就全破坏了。如果他不看到我的脸,他脑子中间始终存在着我当年最美的样子。他在我死后就对我的家族格外照顾,所以我绝不能让他看到我临死的惨状。”所以,李夫人做得很高明。李夫人生后,汉武帝一直很怀念她。

李夫人生的儿子就是昌邑王,这是汉武帝按他的六个儿子中间排序第五的儿子。昌邑王的母亲是李夫人,而李夫人有两个哥哥都因为她妹妹得到宠幸了。一个是贰师将军李广利,这是汉武帝三员对匈作战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利三个人中,卫青和霍去病虽然是外戚,但都有军事奇才;李广利也有外戚的身份,但完全是个庸才,不具备卫青和霍去病那种军事天才。

所以,李广利在一次出征的时候,这一年是征和三年。因为匈奴入侵,汉武帝就派李广利出兵。李广利在出兵的时候和丞相刘屈氂有一番对话。

这牵涉到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要说明,贰师将军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是儿女亲家,他们的关系非常近。昌邑王是李广利妹妹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亲外甥。因此,在出兵的时候,丞相来送李广利送行,他就对丞相说:“你想办法做工作,让昌邑王继位做太子。”昌邑王继位做太子,李广利就是未来的皇上的舅舅。

那么,刘屈氂跟李广利是儿女亲家,也是个受益者。两个人就密谋了一番,但是事情做得不极密,这个话被人听到了,马上报告给汉武帝。大臣们在私下里议论立谁为君主。

在封建社会,这是谋逆之罪,是杀头罪。所以事情一发作,汉武帝立即就把丞相刘屈氂给抓了。

抓了刘屈氂以后,经过审查,刘屈氂的妻子和巫蛊事件也被牵扯进来。这事情就更大了。因此,丞相刘屈氂和他的妻子,包括他家人,全都被杀了。杀过以后,又牵涉到李广利,结果李广利的妻子和孩子也全被杀了。

而在杀李广利的家属的时候,李广利还带兵在外边。结果李广利听说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被杀后,他想立功以求得宠幸。谁知他贸然进军,加上内讧,李广利兵败投降。晚年,这次李广利算是投降匈奴了。

这件事情结束以后,昌邑王被淘汰出局,绝不可能再立昌邑王了。你想想,昌邑王的母亲早已去世,他的舅舅又投降了匈奴,所以昌邑王绝对不可能再立。第一个儿子被淘汰,第二个被淘汰的是燕王。

燕王自取其辱,老大太子死了,老二也死了,排行第三的就是燕王。他想着怎么也该轮到我这个年长的了。立嫡立长,我既是嫡又是长,他就想好事了。

他怎么办呢?在后元元年,汉武帝临死之际,燕王突然给皇帝写了封信,说他要求到皇宫去做一个侍从。不再做诸侯王,而是要求进京,在汉武帝身边做侍从。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等着接班。你在外面已经没有机会了,唯有在这里等着接班。

汉武帝一看,因他本来就觉得燕王不是一个做皇帝的料。这个人为非作歹,做了太多坏事,如果让他当了皇帝,必定是暴君。因此,汉武帝把那个送信的使者给杀了,然后就查这个燕王的事。

一查出来,燕王还窝藏逃犯。汉武帝一怒之下,不但没有让他进宫,反而骂了他一顿,还削了他几个县,诸侯国有好几个县。这导致燕王自取其辱,原本想进宫,却使者被杀,县也被削,地被削,最后还被臭骂了一顿。

这样一来,第二个皇子也淘汰出局了。第三个是广陵王,广陵王比燕王还要坏,平时做了很多坏事。但汉武帝对这个不孝之子不想杀,而广陵王自己也觉察到当太子没戏,于是选择自动放弃,不再争夺,这也算出局了。

至此,只剩下第六个皇子,也就是汉武帝晚年得的这个皇子。
这个皇子他的得到有一个离奇的故事,就是钩弋夫人的故事。

汉武帝晚年走到一个地方,有人告诉他这地方有一个奇女子。然后他就把这个奇女子找过来。这个女孩从生下来一直到汉武帝召见她,手都是弯着的,根本不会伸开。汉武帝一掰,她的手就伸开了。所以,汉武帝立即被她的美貌所倾倒。

这个时候,汉武帝多大了?汉武帝是61岁。碰到十几岁的少女一下子就爱上她了,就把她娶了。结果,汉武帝61岁娶了十几岁的钩弋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钩弋子。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儿子,觉得他这个儿子很好。在剩余的四个儿子中,只有这个儿子最好。他想立这个儿子,觉得这个儿子身材魁梧,很聪明,心里特别喜欢他。

但是,这个儿子太小了,只有七岁。汉武帝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了。人到老的时候大概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一年不如一年,第二阶段叫一月不如一月,最后一个阶段叫一天不如一天。这个过程是很可怕的,我和同龄人大概都有这个体会。我们现在还是一年不如一年,汉武帝晚年也有这种感觉。

他意识到这一点后,就觉得赶快立。但是立这个儿子必须得找一个辅佐他的人。所以,他就在他身边的大庭中间选来选去,最终相中了一个人。这个人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叫霍光。霍光从十几岁就在汉武帝身边服侍他,跟了汉武帝二十多年。

我们可以算一下,霍光十几岁就跟着汉武帝,跟了他二十多年,年龄应当是在四十岁左右。霍光这个人在汉武帝身边二十多年,几乎没有说过一句错话,也没有办过一件不妥当的事,这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所以汉武帝就看中他,因为他觉得霍光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

汉武帝最看重的就是霍光的谨慎。于是,汉武帝决定想个办法,如何来立他这个少子刘弗陵。他想让霍光作为他的顾命大臣。于是,他先画了一幅画送给霍光,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呢?画的是周公背着成王朝见诸侯的故事,这个故事源自周朝。当周武王去世时,他的儿子周成王年龄很小,因此就委托他的弟弟,也就是周公来辅佐他的幼子。

周公就背着他的侄子来替他执掌朝政,朝见诸侯。因此,画了一幅图送给霍光。这个图一送给霍光,其实霍光心里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霍光还装作不了解。结果到了汉武帝的后元二年的春天,汉武帝病重,他就去找霍光。

汉武帝是个很敏感的人。在他临死前两天,他下诏,把霍光这些人叫到身边。他已经病得很重了。霍光就跪在汉武帝的床前,哭着对汉武帝说:“陛下万一有不测之事,立谁为太子?”汉武帝说:“这还我用说吗?我立了一个小儿子刘弗陵,你来做周公辅佐他。”然后汉武帝当天就下诏,立少子刘弗陵为太子,立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立了四个顾命大臣。

汉武帝为了立他这个小儿子,他还做了一件让我们今天看来非常残忍的事情:杀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因为他立了他这个小儿子,而小儿子才八岁,钩弋夫人多大?二十多岁。

汉武帝有一天就借了个机会,厉声地呵斥,责备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吓得把首饰也去了,跪到地下求饶。汉武帝不依不饶,立即让武士把她拖走。钩弋夫人走的时候很凄惨,一边被拖着,一边还不断地回着头看汉武帝,希望汉武帝能够饶恕她。汉武帝是高声喊着:“你必须死!”最后把钩弋夫人下令立即处死。

这个事情过后,很多人不理解。很多人不理解这个事情,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汉武帝就问他身边的侍从:“你们怎么看这件事情?”他身边的侍从们就壮壮胆子说了:“马上要立他的儿子的,为什么杀他母亲?”汉武帝说:“你们这些人是俗人,你们不懂。看看我们古代的历史,有多少国家的内乱是怎么产生的?都是因为主少母壮,皇帝很小,母亲很大。如果八岁的钩弋子立为皇帝的话,他的皇太后才二十多岁,要一个二十多岁的皇太后守寡终生,有悖人性,她也守不住,必然会产生淫乱之事。”

我们今天说等于是要给汉武帝戴个什么帽子,这是汉武帝不能容忍的。所以汉武帝说:“不能让他存在。”而且汉武帝还下了一道命令,所有为他生过孩子的,不论是生儿子还是生女儿的,所有为他生过的嫔妃一律处死。

我们今天看来,汉武帝这件事情确实做得很残忍。

在这件事情以后,他后面还隐藏了一个汉武帝没有说得出口的理由:为什么要杀钩弋夫人?其实,汉武帝只说了一个理由,怕年轻的皇太后出现绯闻。这是他说了一个理由,还有一个原因是汉武帝没有说出来的。因为霍光作为首席顾命大臣,他再稳健,再有能力,他也是个臣。他是个臣子,而钩弋夫人如果活着,再年轻,她也是皇太后。

如果说钩弋夫人跟霍光相比的话,一个是君,一个是臣。霍光执政的权力、执政的能力会大打折扣。为了让霍光能够行使自己顾命的权力,不能让钩弋夫人存在。因为钩弋夫人存在有两种可能性:第一,钩弋夫人干政。假如太后干政,那么钩弋夫人就可能成为霍光的政敌。钩弋夫人如果将来与霍光两个人干上了,霍光该如何辅政呢?所以,除掉钩弋夫人等于是提前扫清了霍光顾政行使权力的一道障碍。

这是汉武帝说不出口的一个理由。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钩弋夫人不干政。钩弋夫人假如说她不去干政,那怎么办?那些反对霍光的大臣就会跑到皇太后那去,打着皇太后的旗号,就会在皇太后的身边结成一个反霍光的政治中心。为了避免这种乱政的情况出现,必须要保证一个中心。因此,汉武帝在这之前提前处理掉了钩弋夫人。

我们这样讲的话,就是汉武帝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确实有他的有道理的一面。但是反过来我们替钩弋夫人想,太亏了!20多岁,儿子要当皇帝了,自己就得死,太残忍。没有办法,但这也是历史中间很难处理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是非常难处理的。

作为汉武帝来说,他当时没有一个健全的政治制度能够保证他的政权平稳过渡,所以他不得不采取这种非常残忍的做法。而且这个做法,去母存子的这种做法,汉武帝发明以后被后来很多皇帝所效法。后来人们都仿造了这个办法去做,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到了魏晋南北朝,才把这种不合理、残忍和极不人道的制度给废除掉。

所以,汉武帝在解决储君之位的问题上,他也是费了很多脑子,最终算是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他死了,政权平稳地过渡到他八岁的儿子的手里面。

他的儿子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汉昭帝。这样一来,汉武帝就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

所以汉武帝死后,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就很不一致。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说他是明君;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千古罪人。因此,对汉武帝的评价一直到今天没有一个定论。

东说东的,西说西的,甚至意见是完全相左的。那么,像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既有作为又有很多失误的皇帝,我们该怎么评价他?

请看下集《千秋功过》。谢谢大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