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 33 太子失宠【太子刘据为何失宠?|王立群|史记】


上集我们讲到了汉武帝宠信的一个酷吏江充,他对刘据的悲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集我们就聊聊皇太子刘据是怎么失宠的。

皇太子刘据和汉武帝的关系是父子关系,但是这一对特殊的父子,因为父亲是皇帝,儿子是太子,这一对父子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我大体上把汉武帝和太子的关系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父子情深。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融洽和谐的阶段。这个阶段从太子出生开始。太子一出生,汉武帝是高兴极了。你想想,他从16岁登基到29岁才得到第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是他最喜欢的女人卫子夫所生的。于是,七岁时,他就把刘据立为太子了。

刘据立为太子的年龄与汉武帝当年立太子的年龄非常巧合,他们父子两个人都是七岁当太子,真是非常幸运。等到刘据20岁的时候,古人称之为弱冠,到了弱冠之年,太子要住到太子的宫中去。汉武帝特意为太子设立了一个博望苑。博是广博的博,望是眺望的望。博望苑就是让太子在这个院里可以任意挑选他喜欢的人作为交往对象。

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汉武帝最讨厌的就是大臣们养门客。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信陵君手下有三千门客。在讲汉武帝的过程中,我们提到窦婴和田蚡也养了很多门客。汉武帝对这种行为是非常反感的,但他允许太子养门客,而且可以自由根据个人喜好去挑选。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兆头,表明汉武帝已经开始在培养他的太子,让太子接触各种各样的人。

所以在这个时候,无论是太子还是太子的母亲卫子夫,两个人在皇宫中的人气指数已经飙升到最高的位置,非常得宠。

这是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到20岁结束。太子成年以后,汉武帝和儿子太子刘据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个阶段叫暗生罅隙。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个不太好的征兆,汉武帝发现儿子在性格上与他差别比较大。史记的记载是“二字不类己”,即与自己不像。这句台词大家应当不陌生,当年我们讲吕后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刘邦发现他的太子不类己,而更喜欢赵王刘如意,甚至于曾想换太子的念头。

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个性非常张扬,而他的儿子刘据则是个性仁弱,是个非常仁义的人。

一个个性很张扬的人,另一个是个性很仁义的人。这样,他就发现他儿子不像他自己。实际上,这个时候开始,太子和父皇之间已经出现了一个外人没有觉察到的微小裂痕。

这个裂痕,称为第三个阶段,叫心口不一。这个阶段就很重要了,因为这个时候太子已经是二十多岁了。你想想,卫子夫多大?汉武帝是十七岁邂逅卫子夫,最快也得到十八、九岁。第二年才重新宠幸她,那就基本上是十九岁才开始给她生孩子。

到了他生出来皇太子的时候,卫子夫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等到太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卫子夫四十多了。我们经常说什么“一枝花”,“豆腐渣”之类的词,反正卫子夫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可以说在汉武帝眼里失去了当年的魅力。

当然,我不能说卫子夫现在就是豆腐渣。我们还说她是个漂亮的妈妈,但是比起更年轻的嫔妃,卫子夫失宠了。卫子夫的侍宠,让汉武帝和卫子夫的关系,以及卫子夫与儿子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候,汉武帝宠幸了谁呢?首先是王夫人,但王夫人很可惜早死。然后再宠幸李夫人,李夫人一得宠,李夫人的大哥李广利就做了贰师将军,李夫人的二哥李延年也成为了汉武帝的幸臣。李夫人一得宠,两个哥哥都搭了便车,一路飙升,卫子夫被冷落了。

这个时候,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感到了一种威胁。这个威胁主要是感觉到地位能不能保住。也就在这个时候,汉武帝觉察到了皇后和太子内心的恐慌,他找卫青,因为卫青还在世。

汉武帝找卫青时,给他讲了一番话,让卫青把这些话捎给皇后和太子。汉武帝说了这么几点:

第一,我现在执行了这个政策。我对外征伐四夷,对内变更制度。为什么要这样干?我如果不变更制度的话,将来后世就没有一个遵循的法则。如果我现在不征伐四夷,后世就没有一个太平的天下。所以,我不得已而这样做,殃及了老百姓。这说明第一点,这是汉武帝第一次解释他所执行的国策。

第二点,他说太子在我的眼中是个好太子。太子很稳健,我执行的这一套可以。
但是,我的儿子不能再走我的老路。

我的儿子再这样做,就会走秦朝灭亡的老路。而太子刚好是一个非常仁义的太子,他来守这个天下,我非常放心。所以,现在在我的眼里,儿子还是个好儿子。

当然,天下是老子的,江山是老子的,也是儿子的。归根结底,这个江山还是儿子的。

所以,我说了一番话,让卫青捎这个话给卫子夫,给太子刘据,说你们不要害怕,我对你们还是我心未变,我的心没有变。这个话说过以后,卫青的反应是,顿首谢,卫青非常感谢。

皇后听说这个话,史书的记载是,脱簪谢罪,就是感恩戴德。但是,这番话我在读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话说的有问题。这个话在我看来是作秀,而且是个政治秀。

为什么说它是个政治秀?我讲几点理由:

第一, 这个话刻意地掩盖了汉武帝对太子的不满。汉武帝公开说出来太子“不类己”,他对太子不满意的。但实际上,他对卫青说了,他对太子非常喜欢,他把他的不满掩盖了,这是第一点。

再一点,皇后已经失宠了。汉武帝回避了皇后失宠的现实,他还说我很信任她。实际上,他又一次掩盖了对太子的不满,掩盖了对皇后的失宠。你想想,一个皇帝掩盖了这么多东西,这个话能是真心话吗?我觉得这是一个违心之言。

他之所以要这样做,说明汉武帝是在有意地刻意地在掩饰一些什么东西。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了:汉武帝跟太子的关系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当然第一个原因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首先是太子的母亲卫子夫失宠,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汉武帝这个人他是个爱屋及乌的人,他喜欢这个女人,这个女人的儿子他也喜欢。这个女人失宠了,他的儿子也不待见。

还有一个重要事,卫青去世。这是个大事情。无论是皇后卫子夫,无论是太子刘据,他们在朝中最有力的支持者就是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我们知道,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是太子的舅舅,是卫氏家族在朝中的支柱。

虽然从元狩四年漠北大战以后,汉武帝再也没有派卫青出去打仗,卫青后来在家里闲居了十几年,但是只要卫青在,反对太子的人就不敢那么嚣张。因为卫青尽管不领兵出征了。

卫青的地位尽管下降了,但卫青仍然是大司马大将军,还是侯。他这些东西都没有变。因此,朝臣们在朝中议论到太子的时候都不敢太放肆。

但是,元封五年这一年,卫青去世了。卫青的去世对卫子夫和太子来说打击太大了,卫氏家族整个失去了一个支柱,朝中无人了。卫青的去世使太子最有利的一个支撑失去了,因此卫青的去世可以说让太子的地位是雪上加霜。

所以到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皇后卫子夫要见到汉武帝变得非常困难。皇后不能轻易见到皇帝,这可是个重要事件。因为一旦遇到危急情况,皇后不能够给皇帝进行直接的沟通。他们两个不能直接见面;太子更是很少见到皇帝。遇到什么事情,他没有办法向皇帝解释。他的母亲不能见到,他也不能见到,两个人都不能见到汉武帝,这就是一个大麻烦。

还有,太子和武帝的政见不和,政治见解上差别很大。汉武帝一直主张对匈奴用兵,始终要打下去,而太子则屡屡劝阻汉武帝不要打,认为这个仗不能再打了,打的国家撑不住了。因此,面对太子的劝谏,汉武帝说了这样一段话:“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这话什么意思?他说我干的那些累活,而把一个安逸的天下留给你,给你一个太平的天下,难道不是很好吗?他的意思就是我打天下,最终你坐天下,难道不是很好吗?汉武帝是笑着对儿子说的,实际上在武帝的微笑背后已经隐含着对太子的一种不满。

两个人政见不合,在政治见解上,治国的大政方针上,太子和父皇之间存在矛盾,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是,太子不懂权术。虽然太子和武帝一样,都是七岁当太子,但汉武帝在那五个女人的竞争中间,学会了多少本领。而汉武帝的太子是平平安安地当的,没有任何宫闱的争斗。

因此,这个太子没有经历过政治风雨的磨炼,对政治权术一窍不通。我的主张是,你可以不玩弄权术,但你不可以不懂得权术。如果在政治斗争中间你不懂得权术,那只能叫做政治幼稚。恰恰武帝的太子是一个不懂权术的人,因此他就公开地……
多次的把自己的反对意见撂给他的父亲,这样导致父子的关系其实也在变化。这就带来了父子之间政见的不和,带来了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朝臣分派。

朝中的大臣一部分赞成太子,这就是太子党;另一部分赞成汉武帝,这就是君王党。朝臣们分了两派,一部分支持汉武帝,一部分支持太子。朝臣的分裂,这个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第四个阶段叫疑窦重重,这个阶段就更麻烦了。这个阶段太子的地位是岌岌可危,而且有一些人公开跳出来给太子找麻烦。而且找太子麻烦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汉武帝身边的小太监。小太监都敢给太子下套了。

出了两个事件,第一个事件是太子去拜见他的母亲皇后。在皇后宫中间待的时间长了一点,结果就有一个小太监给汉武帝打小报告,说太子到皇后的宫中呆了一整天,在那干什么,跟皇后中间的宫女玩儿了。汉武帝一听,立即给太子的后宫增加了两百多个宫女。

太子回到宫中以后,他的宫里一下子多了两百多个年轻的宫女,他并没有要求。皇帝也没有解释什么原因,他觉得后面有文章。一打听,原来是有小太监打他的小报告。太子跟皇后对小太监恨得是咬牙切齿,特别是皇后,恨得不得了。

但是太子这个时候还很幼稚,太子说:“别人怎么说,只要我走得直我不怕。”而太子这个时候恰恰犯了一个大错误,因为太子觉得他的父皇是个很英明的人。但是这个时候无论如何英明的人,他都难以克服人性自身的一个大弱点,叫偏听偏信。这是人性的一个大弱点。

汉武帝身边就那么多小太监,他整天接触的就是小太监。你想想,这些小太监在汉武帝身边经常这么吹风,汉武帝信了。汉武帝要是不信,怎么会给太子增加两百多个宫女呢?

这是第一件事。过了不久,出了第二件事。汉武帝得了个小病,得病以后他就让小太监去叫太子来。结果小太监回话就告诉他,说太子一听说你父皇得病了,太子乐死了,高兴得不得了。汉武帝一听这个脸一沉,就没吭气。

过了一会儿,太子来了。太子来以后汉武帝仔细观察,发现太子尽管强颜欢笑,但是太子的脸上带着泪痕。他就很纳闷,一打听才知道太子刚刚大哭了一场。
太子听说父亲有病后,先哭了一场,然后擦干眼泪来见父亲。这个时候汉武帝才知道小太监捣鬼了,就把捣鬼的小太监立即给杀了。

但是通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小太监之所以敢给太子下药,首先是小太子已经觉察到太子与父皇的关系疏远了。如果父子关系非常亲密的话,小太监敢下药吗?不可能。而他们敢于从中间,特别是一个外人敢于挑拨父子关系,他一定是闻到了什么东西,嗅到了什么味道,他才敢下这个药。

所以太子这个时候的处境困难,首先是小太监觉察到太子与父皇之间有矛盾,至少是有距离了,有缝隙了。

再一点,汉武帝相信了,听说我一得病,儿子笑了,皇上脸马上就一沉。后来还是观察了一下,才发现这是个冤案。这说明汉武帝这个时候已经对太子由不喜欢升格到不信任,由不喜欢到不信任。所以这个阶段应当说太子的位置很艰难。

第五个阶段叫危急四伏,这就是一个更可怕的阶段了。这个阶段中间第一件事就是尧母门事件。

这个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呢?是汉武帝晚年有一次打猎,走到河间。河间就是今天河北省的河间县。走到这个地方,当时就有一个会算卦的人告诉他,说这个地方有一个奇女子。汉武帝就派人去找,结果找来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

这个女孩有一个特点,她的两个手都是拳着的,伸不开。汉武帝这时已经过了60岁,碰见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而且小女孩很漂亮。汉武帝用手给她一掰,这个手就开了。这个手十几年谁也掰不开,汉武帝一掰就掰开了。

所以汉武帝身边的人就叫这个小女孩拳夫人,手拳起来叫拳夫人。这就是汉武帝晚年最后宠幸的一个女子,叫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大得汉武帝的信任和喜爱,而且拳夫人还很争气,后来竟然怀孕了14个月,给汉武帝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弗陵,号叫钩弋子。

汉武帝是晚年得子,这是喜事,很高兴。而且钩弋夫人长得也很漂亮,汉武帝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加在了十几岁的嫔妃和他生的小娃娃身上。他觉得当年尧舜禹的尧就是怀孕14个月才生下来。

如今他得了个小儿子,也是怀孕的14个月才生下来。于是,他就把生他儿子的地方取了个名,搞了个命名仪式,叫尧母门。如果说钩弋夫人是尧母的话,那钩弋子岂不是就是尧了吗?这个说法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的,很容易让人们想到汉武帝是不是将来想传位给这一个小儿子。

这个是很容易引起人们误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到这一段,司马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价。他的评价是,君王做事一定要处处谨慎。如果你稍有不慎,就可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闻到气息,兴风作浪。司马光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但是现在我们要讲的是尧母门事件。这个事件是不是意味着汉武帝这个时候想废掉太子,立他这个小儿子呢?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我的看法是没有。汉武帝无非是作为一个年长六十多岁的父亲,而且他的母亲是一个十几岁年轻女子,汉武帝很高兴。汉武帝是个性情中人,当年卫子夫生太子的时候,他就很高兴,这次就是故伎重演又高兴了。一高兴就命名尧母门,实际上它就是一种炒作,并没有更多的意义,没有更多的意思。

为什么说汉武帝当时没有废太子的意愿呢?我想讲几个理由。第一,汉武帝对太子是有一个基本评价的。这个时候离汉武帝晚年下罪己诏已经没有几年了。汉武帝晚年对自己征伐四夷,办了那么多事,他其实已经感到有点追悔了。他觉得如果再这样做下去,就要走秦始皇的老路了。

而他的儿子是一个非常仁义的人,历代国君都知道,要想国家稳定,必须要选一个年长的人做国君。封建社会历来有一句古话叫“国赖长君”,一个国家仰仗的是一个年长的君主。如果君王太小的话,他处理不了朝政。所以汉武帝是懂这个道理的。

从感情上来说,汉武帝非常喜欢他的小儿子钩弋子,但从理智上说,在尧母门事件的时候,他并没有废立太子的想法。因为在这之前,汉武帝也宠幸过王夫人,宠幸过李夫人,这些夫人都生过儿子。汉武帝并没有因为宠幸他,就废了一个不宠幸的卫子夫的儿子,没有这样做。这是我说的一个理由。

再一个理由,汉武帝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
汉武帝的理智近乎于冷酷。如果我们往后推,后来发生了巫蛊事件。太子死了,皇太孙也死了,汉武帝的其他几个儿子都看不中。最后,他选中了他八岁的小儿子,就是钩弋子刘弗陵。

汉武帝在七十岁传位给他的小儿子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杀他的母亲钩弋夫人。这叫“去母留子”。汉武帝在他晚年真正想立钩弋子做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先把他的母亲二十多岁的钩弋夫人给杀了。你可见,汉武帝如果一旦决心要立钩弋子做皇太子的话,他一定要杀他的母亲。

当他正在宠幸他的母亲的时候,他不会立他。你可以看出来,汉武帝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这个人特别狠,特别果断,果断到冷酷无情的地步。冷酷无情给果断,反过来说明汉武帝是理智大于感情的人,是个非常理智的人。

因此,他绝不会在这个时候考虑尧母门事件。当他的小儿子一出生,他就想废掉年长的太子,再立刚刚生下的儿子,这不会、不可能。因为这个儿子长大了是什么样,谁知道?当年他和卫子夫生太子出生的时候,他不也是很高兴吗?长到二十多岁,他才发现不类己。那么这个小儿子长大以后,类己不类己,很难讲。

我们不能因为他喜欢他母亲,就认为尧母门事件意味着皇帝要更换太子了,这可能性不大。所以我觉得尧母门事件表明了汉武帝对钩弋夫人和钩弋子的感情上的喜爱,但是这个感情上的喜爱还没有发展到要废立太子的程度。

然而,这个时候应当说,太子的位置更危险了。当钩弋子出生的时候,汉武帝已经是六十多岁了。按汉武帝七十岁传位给八岁的钩弋子来推断,汉武帝生他小儿子的时候是六十二岁。当然,今天六十多岁还不算太老,但在汉武帝那个时期,六十多岁已经很不得了了。刘邦是六十二岁就死了,至于汉文帝、汉景帝,一个四十六岁死,一个四十八岁死,都死得很早,四十多岁就死了。

因此,六十多岁的汉武帝已经感到体力不支了。由于他的体力不支,汉武帝在很多事情上感到力不从心。一个人年老了有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汉武帝不这样想。他觉得他年老体衰,有病是有人在诅咒他,有人在捣他的鬼。

让他实现不了长生之愿。因此,汉武帝这个时候越是年老体弱,越是疑神疑鬼。

汉武帝晚年,有一次在皇宫中间,他突然看见一个男子带了一柄剑进入皇宫。他立即派人去追,结果这个男子把剑一扔跑了,没有抓住。汉武帝一下子把皇宫的侍卫长给杀了。他觉得还是不放心,认为有人要行刺他。于是,他就调动军队,关闭了城门,在城中折腾了一个月,搞大搜捕,最后也没有抓到人,什么人也没有抓到。

你可以通过这两件事看出来,汉武帝晚年是疑神疑鬼、提心吊胆,总害怕自己早死。其实这个心态也很正常。我们很多人说自己不怕死,其实那个时候因为你还很健康。真到你年老体衰的时候,很多人,绝大多数人从人性上讲还是留恋生的。

所以武帝晚年身体越差,他求生的愿望越强,越想活。因此,这个时候,武帝身体是一天天衰落,而太子的地位是一天天在危机。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武帝晚年波及几万人的大惨案——巫蛊事件。

巫蛊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它的经过怎么样?它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请看下集《巫蛊之祸》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