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我们讲的是汉武帝朝的重臣卫青,但是混得更好的并不是这些重臣。
我们这一集要介绍的就是万石之家的石庆。要讲石庆,必须从他的父亲石奋开始讲起。
石奋原来是一个很穷苦的孩子。在楚汉战争时期,石奋在刘邦手下做了一个小吏,换句话说,就是刘邦的勤务兵,专门照料刘邦生活的一个小吏。石奋这个小孩跟着刘邦的时候才15岁,但是他很勤奋,非常认真地照顾刘邦。刘邦很喜欢这个小男孩。
有一天,刘邦就问他:“你家里还有谁?”石奋就说:“我家里有一个失明的老母亲,还有一个会弹琴的姐姐,就我们这三口人。”刘邦又问他:“你愿意不愿意跟着我?”石奋当然是求之不得,马上说愿意跟着刘邦,一辈子跟着刘邦。刘邦一高兴,说:“那行。”就把石奋封了一个官,叫中涓。这个官干什么事呢?是收发文件的,在汉王身边收发文件,是很靠近领导的一个官,你干活,领导都看见了。石奋就做了这么个官。
然后,刘邦还把石奋的姐姐,她会弹琴,收到宫中来,做了她的美人。美人也是一个嫔妃的级别。石奋的姐姐做美人的时候,他的结发之妻吕后,这个时候正在项羽的营中做人质。
这样,石奋跟着刘邦,一直到刘邦去世。刘邦当皇帝没有当几年,也就是八年,刘邦就死了。刘邦死以后,石奋就跟着汉文帝了。他在汉文帝身边,又是兢兢业业地干,虽然没有功劳,但是有苦劳。因此,这个苦劳到了文帝朝,石奋就开始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做了太中大夫。这个官就比中涓的官要高得多了。
史书记载说,石奋这个人无文学,恭谨无与比。说这个时候的文学和我们今天的文学不是一个概念。石奋这个人没有学术背景,他不像公孙弘,也不像董仲舒,懂得经学。他没有学术背景,但有一个特点,就是恭谨无与比。恭是恭敬,谨是谨慎。他对皇帝的恭敬和谨慎是无人可比的。
就凭着这一点,石奋在汉文帝的后期就做了汉文帝的太子,后来成为汉景帝的太子太傅,也就是汉景帝的老师了。这样,石奋就一步一步地走进权力的中枢。
到汉景帝即位以后,石奋因为做过他的太子太傅,所以汉景帝就把石奋派到一个诸侯国去做国相。诸侯国的国相,已经是两千石的高官了。而这个时候,石奋有四个儿子。
石建、石甲、石乙、石庆,四个儿子也都做了两千石的高官。而汉景帝的父子五个人都做两千石的高官,那么一年的俸禄就是一万石。汉景帝对此非常感慨,这在汉朝开国以来还没有一家父子五个人同时做两千石的高官。因此,汉景帝就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写了一篇叫《万石君张叔列传》,所以石奋就是因为这样被封为了万石君,也给他的子孙带来了很大的利益。
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石奋是怎样发家的。石奋从汉高祖刘邦时代就做小吏,直到汉景帝时才做到两千石的高官。他经历了汉高祖、吕奉、汉文帝、汉景帝四个不同的执政时期,虽然其中有政治风波,但他在世道中却稳步上升。他没有学术背景,也没有政治手腕,可以说没有什么努力,家里也没有钱。那么,他为什么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一步一步踏到权力的巅峰呢?他靠的究竟是什么?
我概括起来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就是对皇帝的恭敬。石奋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皇帝恭敬。他从15岁在刘邦身边工作,到70岁退休,在皇帝身边工作了55年。大家都知道“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皇帝身边工作稍有不慎就会招来灭门之祸,但石奋一直做得很好。从15岁到70岁退休,他没有发现过任何错误。到他退休以后,他仍然保持着对皇帝的恭敬。
石奋70岁退休以后,每一次经过皇宫的宫门,他都要下马,趋走——就是走得很快,来表示对皇帝的恭敬。如果他坐着车出去,看见皇帝的车来了,石奋就会伏轼(轼就是车前那个横木),他会趴在那个横木上表示对皇帝的恭敬。
在70岁退休以后,皇帝赐给他饭和食物,他也是先跪拜感恩,然后弯着腰低下头迅速地把饭吃完。在家里吃皇帝赐的饭,就好像在皇帝面前吃饭一样。他是一个对皇帝绝对非常恭敬的人。这是石奋他能够爬上权力顶峰的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就是石奋的家教。我们前面讲过颜氏家训,讲家教的问题。石奋一家的家教非常独特,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石奋在家里边是穿正装。大家知道我们现在一般人回到家里……
一般都要把正装取掉的。石奋在家里边,凡是有成年的子女在身边,他都要穿正装。如果说他的子女做了一个小吏,他都要穿朝服相见。这种做法是一个什么含义呢?并不是对他的子女、对他的晚辈表示尊重,而是对他晚辈担任的职务表示敬重。
他的孩子、他的晚辈只要做了个小官,在家里他听说这个孩子回来,都会穿朝服相见。所以,石奋在家里边一直是如此的,这就是他在家里边的穿戴,这个给他的子女的印象很深。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石奋教子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方法,就是绝食教子。不吃饭、绝食。他的子孙只要有人犯了错,石奋立即就从饭桌上坐到一边不吃了。石奋一不吃饭,他是家里长辈,他一不吃饭,他家里的这些人,就一致地谴责犯错误的子女,这个孩子就要请罪,整个家的人都要请罪,石奋才回到饭桌上去吃饭。
其中有一件事,就是他的四个儿子中那个后来做了九年丞相的石庆。他的小儿子做了一个官叫内史,内史这个官是管京城的社会治安的官,就很高了,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公安局局长。这个级别是很高的一个官。
他的儿子喝醉酒回家,进了里门,没有下车,就直接过去了。石奋一听说非常生气,立即绝食不吃。这下子石庆也傻了,他把上衣脱下来,袒露着上衣请罪,但石奋不原谅他。然后石庆的哥哥石建也去请罪,他还不原谅他,最后全族的人都来请罪,这个时候石奋才原谅了他。从此以后,石庆经历了这一件事以后,当他坐着车回来的时候,一进里门,他就赶快下车,快步走回家。因为石奋教育他,告诉他:你内史是高官,你一进里门,巷子里边的父老就立即都回避了,而你竟然不下车,对乡里乡亲表示这么无礼、傲慢,这是不能允许的。
石奋对家里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我们上去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家里非常重视孝道。这里边我们举一举石奋的长子石建的故事来讲一下。石建是石奋最欣赏的儿子,是他的长子,后来做官做到郎中令。大家知道,郎中令属于九卿之一。石建是怎么做上郎中令的呢?我们在讲的时候讲过,汉武帝刚刚实行新政的时候。
曾经有人建议,今后不要向窦太后请示了。窦太后一大怒,把太尉免了官,把郎中令投到监狱中间去。郎中令投到监狱以后,就提拔了石建做了郎中令。
石建就这个时候,建元一年,也就建元二年做了郎中令。但是做了郎中令以后,每隔五天,古代的官吏每隔五天有一个休息日,休息日不叫星期,叫沐日。所谓沐,就是洗头的。古人是蓄长发的,男人也蓄长发。所以每到五天放你一天假,叫你回家洗头发。
石建每到沐日,他都回家来先打听一下他父亲的情况怎么样,然后亲自为他父亲洗衣服,洗完再把他整好放到那,还不让他父亲知道。他家里面的孝道一直风气非常盛,这也是石奋他家里面能够上去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家庭。第一是对皇帝的恭敬,第二是他家庭中间管理得非常有序。
当然在这个中间,大家应该看出来,石奋这些做法带着一种作秀的性质,就是有点太虚。本来家里人相见还要朝服相见,还要穿着正装出场,这个有点作秀。但是他确实对他的子女管教很严。
第三点,从石奋到他的子女,为官都极其谨慎。我们举一个例子:石庆是他的几个儿子中间最粗枝大叶的一个,就是做内史喝醉酒不下车,进里门不下车的那个,是最粗疏的一个人。后来石庆做了个什么官?他做到太仆的官,就是给皇帝管车马。
有一次出去,汉武帝就问他:“我这个车备的是几匹马?”我们都知道天子是六马,每一天都是如此。就这石庆都不敢回答汉武帝的问题,亲自拿着马鞭,一二三四五六查了一遍,然后回答六匹马。你可见他做事情回答皇帝的问题多谨慎。
我们还在前面讲过窦婴和田蚡。在王太后的寝宫中间有一个东朝廷辩,大家还记得吧?在东朝廷辩的时候,慑于王太后的淫威,很多人不敢发言,最敢讲话的汲黯正当时开始认为窦婴做的对,后来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韩安国是个老滑头,韩安国说什么,丞相说的也对,魏其侯说的也对,惟明主裁之,让汉武帝去裁断。在这个时候,作为郎中令的石建一言不发,等朝议完了以后,他下来给汉武帝详细地讲了他的意见。所以他是为官极其谨慎的一个人。
表面上,他装得什么都不会说;实际上,一方面表现了他的谨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个人的一种虚伪。
他的家族就是靠着这样赢得了很大的声望。这样一来,他家里边从石奋开始到他的四个儿子做官都是一帆风顺,而且人们都认为石奋家族没有不忠的人,个个都行。这样一来,他家族的声望很高。
这样到了元鼎五年,石庆就做了丞相。因为他做丞相就是靠着家族背景上去的。汉武帝当时下诏任命石庆做丞相的时候,丝毫在诏书中间没有一句话表扬石庆的才干。表扬的是什么呢?表扬的是万石君的后人,就是万石君家族的人。再一个是表扬了他的家庭的孝道,孝敬长辈。就是因为这,石庆做了丞相。这就是石庆做丞相的背景。
这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汉武帝这个时候对丞相已经看得很轻了。汉武帝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人,这批人有我们前面讲过的主父偃,还有张汤。聚集了一批人,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内朝,在汉武帝身边帮助他一块谋划国策,决定国家大事。同时,他对外朝的丞相看得很轻了。他不需要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如果说这个时候在安排丞相的时候,萧和那样的人那可就是大麻烦了。萧和非常能干,如果这个时候安排一个萧和那样的人做相国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会把皇权给分走。
所以,这个时候汉武帝其实要的石庆并不是要他去创业,你就给我做个摆设都行了。我就是要一个没有本事又忠实于皇帝的人,你给我当个聋子耳朵,当个摆设就可以。这是选中他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信任。汉武帝因为石奋他一家是从跟着汉高祖刘邦开始,经历过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又到了武帝这一朝,经历了整个西汉开国,几乎是从初期到中期整个七八十年的过程。在这么长的时间中间,他对石奋一家非常信任。所以,他任用石奋的小儿子石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任家族的每一个成员。
所以,石庆这样就做了丞相。汉武帝是这样考虑的:我要你做个摆设,你既受信任又没有才干,忠实于皇帝就行了。石庆会不会理解这个意图呢?我们看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汉武帝身边有一个他的身边的内臣叫所忠。
这人其实在史书中间几乎就没有出现过。我们知道在《司马相如列传》中间出现过所忠。司马相如死过以后,汉武帝派人到司马相如家里面去索取,看司马相如留了什么东西。
结果到了司马相如家里面以后,卓文君就说了:“所有东西都拿走了。司马相如临走之前留下来了一卷书,说皇帝要来要的时候就把这卷书献上去。”所忠就把这个拿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汉武帝最希望得到的封禅书,汉武帝要举行封禅大典的封禅书。所忠就办了这么一件事,这是史书记载的所忠。
其实所忠就是汉武帝身边一个很信任的内臣。但是在石庆为丞相的期间,石庆竟然把所忠列为自己要惩办的对象,都想治所忠的罪。所忠犯了什么罪?石庆为什么要治他的罪?史记都没有记载,汉书也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知道最后的结果,不但没有治成所忠的罪,石庆还差一点栽到里面去。
这是石庆做的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就是惩办一个酷吏,叫減宣。減宣这个人本来只是河东太守下面的一个小吏,后来卫青到河东郡去买马的时候,卫青发现了減宣的才能,就把減宣推荐给汉武帝。汉武帝重用了他,后来減宣成为《史记·酷吏列传》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重要酷吏之一。減宣就是后来审问张汤的人。
我们前面讲过,讲过张汤以死杀人,讲过減宣。減宣也是汉武帝非常信任的人。不知道为什么石庆又盯上了減宣,要治減宣的罪。结果跟治所忠的罪一样,不但没有惩办成減宣,石庆差点又栽进去。最后还是交了钱,赎了罪。
所以石庆在这九年丞相期间,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没有做什么事情。然而,这个唯一想办的两件事又都没有办成。就是这么一个人。但由于汉武帝信任他,且由于他显赫的家族背景,他竟然稳稳当当在丞相的位置上做了九年的光景。
到了元封四年,汉武帝这一朝元封四年出现了一个重大事件——大批的流民。所谓流民,就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到处乞讨。多少人呢?总数达到两百万。大家知道,西汉那个时期,整个中国的人口也不过是两三千万人。如果出现两百万流民,想想这个情况多么严重。
出现两百万流民以后,当时石庆正在做丞相。结果外朝的丞相们商量了一个办法,怎么处理流民,把这些流民全部发配到边疆,表示对他们的惩罚。
石庆把自己的处理意见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一看到这个报告,立即做了两件事。第一,立即下令让石庆请病假回家休养:“我也不免你的官,你写个请假条,我批准回家休养,流民的问题你不要处理了。”第二件事是,丞相是回家强行休病假,副丞相是御史大夫,亦不办了。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员,凡是主张把二百万流民迁徙到边疆的,一律要严查治罪。
汉武帝采取这两套措施,当然这里边就有几个问题。第一,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办?我们在讲汉武帝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牢记住的一点:汉武帝绝对是一个很精明的君王。他虽然做过很多错事,但是作为一个天子来说,他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
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到汉武帝的时候,最后一句话说他有秦始皇的过失,但他没有造成秦始皇的恶果。这就是因为汉武帝很英明,他没有造成秦始皇的恶果,所以他立即采取的办法是安抚这些流民,而不是发配到边疆去激起他们发生民变。
要处理这个问题,他又不能惩罚他所信任的石庆。首先,让石庆先休病假,御史大夫以下一律严办。但是,这件事让石庆很没面子,立即给皇帝上了一个章表,表示:“我有罪,我有错,我希望把我的官位让出来,把我的爵位献出来。”这是石庆很高明的地方。
汉武帝怎么办?汉武帝有两条:第一,不批准。“你不想干,不批准,还让你继续给我当摆设。你不想当摆设了,那也不行,不批准。”第二条,批评他:“现在国库空虚,流民众多,国家正处在动乱的时候,你还不干,撂挑子不干。”这么一说,石庆只好病假也不休了,继续上班。
他上班也没有才能。万石君这个家族其实是一个没有才能的家族,家族的人都没有什么本事,就靠着我们刚才说的那几条:对皇帝的恭敬,严格的而独特的家教,还有他为官为人的谨慎。
所以,石庆做了丞相以后还是无所事事,但就这样,他做了九年,一直做到九年,他竟然没有在丞相位上被杀。
这已经是很大的一个奇迹了。这九年的官一直做到太初二年,石庆做了九年丞相,没有任何建树。最后是病死在丞相的位置上。
这倒是我们想起来了。我在汉武帝系列中间一共讲过三个丞相:窦婴、公孙弘和石庆。这几个人大家可以比较一下。窦婴这个人有德有才,但最终被杀了。公孙弘这个人是有一定的才能,但品质很不好,他竟然最后很火了一把。石庆这个人毫无任何才能,德也谈不上,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好的家族背景,才做了九年丞相。
武帝一朝,我们知道十几位丞相中间半数左右都是被杀的。公孙弘是八十岁老死在丞相之位上,因为公孙弘是个非常狡猾的人。他那些危机公关的手法让我们今天想起来,都不得不佩服他,手腕很高。所以武帝一朝的丞相处在的时期不同,需要的人选也不同,命运各不相同。
那么司马迁对石庆这个人是怎么看法的呢?司马迁在《万石君张叔列传》的最后写了这么一句话:“庆方为丞相,株子孙为吏,更至二千石者十三人。”这话什么意思呢?说石庆做了九年的丞相,在这九年中间,经过他的努力提拔,他的子孙,就是他的石家的子孙,竟然有十三个人做到二千石的高官。
司马迁这一笔写得很漂亮。想想看,这么一个治国无才的人,本事却大得很,公家的事什么都干不了,竟出些馊主意。二百万流民,石庆竟然要迁徙到边地。如果汉武帝听信他的话,早就不知道出现几个陈胜吴广了。公事什么都干不了,这么一个无才的人,竟然做了九年丞相,而他的子孙竟然有十三个人做到两千石的高官。这样的人竟然还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
所以我们看武帝这一朝的丞相。如果没有详细讲他的十三位丞相,我们讲了三位:讲过窦婴,讲得最多,有三集;公孙弘我们也讲了不少。这地方我们讲了另一位丞相石庆。石庆就是这么一个人物。
石庆死后,他的儿子石德(道德的“德”)继承了他的爵位。因为石庆是先当了丞相,后封了侯,继承了侯爵。后来汉武帝就任命石庆的儿子石德,做了汉武帝的太子。
刘据的太子少傅,就是做了卫子夫的儿子。
他的太子少傅,石德有没有石庆的好命运?
完全没有。
石庆是很安稳的,做了九年丞相死了。
石德在做太子少傅的时候,赶上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就是石德赶上了巫蛊之难,巫蛊之祸。
所以,石德赶上的这场巫蛊之难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石德在这个中间又有什么样的表现?
请看下集《宠信江充》。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