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 27 一错再错【衡山王刘赐一错再错,最后被杀|王立群|史记】


上集讲到造反的淮南王刘长他的儿子淮南王刘安也造反了,那么他其他的儿子是安分守己的么?

刘赐是刘长的第三子。他被封为衡山王,衡山国就是现在安徽的六安地区。刘赐的谋反之路有他独特的原因,这个原因是因为一个谒者。所谓谒者就是诸侯王身边或者是皇帝身边,负责接发文件的人,按我们现在来说就是个秘书。

汉武帝元光六年,衡山王刘赐要进京去朝见汉武帝。这个时候,他手下有一个谒者,这个谒者懂得方术。于是,这个谒者觉得在刘赐手下干,不如到中央政府跟着汉武帝干,他就想离开衡山国,去中央政府身边。

这件事情被刘赐发现了,他觉得身边的秘书要改换门庭去投奔汉武帝了,他不同意。刘赐一听就火了,就把这个谒者抓起来,判了一个死罪。结果,衡山国有一个内史,是中央政府派的内史,内史是管民事案件的,内史不同意,推翻了刘赐的判决。

衡山王一看到自己的处理被内史推翻了,他非常恼火,干脆把内史也告上去了,指控这个内史有不法之事。刘赐为什么不让自己的谒者去投奔汉武帝呢?按常理说,手下有一个能干的人,如果能够贡献给汉武帝,得到汉武帝的信任,这岂不是博得武帝欢心的一件事吗?

这就牵涉到刘赐这个人。我们想通过这个事件看看刘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赐是刘长的第三个儿子,所以按照皇室的血脉来说,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孙子,因为他的父亲刘长是刘邦的亲儿子,所以他就是亲孙子。这是他从高祖那边来说。

至于他和汉武帝比较来说,他是汉武帝的亲叔叔,刘赐的辈分要比汉武帝的辈分高。再说点通俗一点,刘赐是名副其实的刘皇叔。刘赐的一个身份带来的结果是,他没有把汉武帝放在眼里。在他看来,虽然汉武帝是大汉天子,但你是我侄儿,我虽然是个诸侯王,但我是你叔。

所以现在,他手下的秘书要背叛刘皇叔去投奔他侄儿,他心里不是滋味。他特别火,特别恼,非要把他治死。而且内史不同意,他连内史也告上去。这就是因为他这个身份对他影响很大,因此刘赐在衡山国是一贯骄横霸道之人。

内史的这个决定,对他的这个判词,他非常不满。在他心里,他觉得你内史是个什么东西?你竟然把我这个诸侯王的面子都给驳了。这就是他发火、生气,要杀谒者,要告内史。

汉武帝怎么处理这个事呢?汉武帝一审这个内史,他就全明白了。他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因为刘赐有一个秘书要投奔他,他这个叔叔不同意,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汉武帝什么都明白了,但是汉武帝很高明,汉武帝没有就这件事做任何处理。

恰好在这个时候,又出来了另一件事。什么事呢?这又有人告状,告刘赐,说他非法扩大自己的土地,抢占民田,甚至于把老百姓的坟给平了,然后把人家的坟地霸占为自己的土地。这是不法之事,因为汉代到武帝时期,对诸侯王的管制是非常严的。

这个事告上去了,汉武帝一看,两个案子都告上了:一个是刘赐告内侍,一个是老百姓告刘赐。汉武帝来了个什么,怎么处理了?两案子合并到一块儿处理。因此,武帝其实这个时候做的是借力打力,而自古以来,借力打力都是最简洁的方法。

他别的没有处理,单独处理你霸占土地的事。这个当时大臣们提了很多处理的意见,包括逮捕、处死等等,汉武帝都没有做。汉武帝做了这么一个处罚决定:说你那个衡山国,二百石以上官吏的任命权收归中央。

做了这么个决定,因为从西汉王国建立以来,自有像国相、像太傅这样的高官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其他的都是诸侯王任命。七国叛乱以后,二千石以上的大官由中央政府任命,这是为了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汉武帝对衡山王刘赐的处理是二百石以上的低级官吏的任免权也收归中央。这个决定看起来不重,但是对汉武帝来说很重要。汉武帝为什么做这个决定呢?第一,敲山震虎。汉武帝实际上是借这个事情警告刘赐的,这个处罚就说,我把你任命官吏的权基本上给剥夺光了,二百石以上的统统你不能管,由中央政府任命。

再一个,汉武帝这样做削弱衡山王的势力。你想想,衡山王很多人跟着衡山王为了什么?为了升官,当然也是为了发财。

跟着衡山王。

现在我把你任免官吏的权力收了,就是你不能任免官吏了。那么底下人还跟他吗?跟他不能得官了。这样一来,衡山王实际上就是个空架子了。就是这样一个处理决定,让衡山王感到非常难受。

史书记载,这个处罚决定到了衡山王那个地方,衡山王以此恚。恚这个字上面是两个重叠的土地的“土”,下面是个心脏的“心”。里面以此恚,这里边这个恚是很复杂的。恚到底有多少层意思,我们可以想一想。

第一是恼怒,衡山王非常恼,给他来了这么一个决定,非常恼怒。第二,感到很窝囊,他本来是想告内史的,最后让他挨了一棍子,感到很窝囊,这也是恚的含义。第三,很憋气,他的气是撒不出来。还有第四点,就是羞辱,感到很丢人。

衡山王刘赐因为这个处理决定,感到内心的恚。它包含了恼怒、窝囊、憋气、羞辱,种种复杂的感情在里边。这件事就把衡山王给治苦了,所以衡山王最后做了一个决定,密谋反事。衡山王也要谋反了。

我们这一集的题目叫“一错再错”。就是衡山王其实,他要杀那个谒者,已经是错了。谒者人家人往高处走,我不在你地方政府干,我到中央政府干。我换个庙,大一点的庙,我们都知道,做官他跟庙有关系。庙小跟庙大不一样,庙大神灵也大。

所以他不在你衡山国干,他到中央政府干,这是人家的权利。你凭什么就抓起来,凭什么就判人家死刑?这是错的事情。内史阻止你是对的,你把内史也告上去了,你岂不是一错再错吗?皇帝处罚了你,你不但不要悔改你的错误,你还要谋反,那就是一错再错。

所以刘赐是一步一步走上错误的道路。那么刘赐这么一个人,我们介绍过了,他是汉武帝的叔叔。不错啊,这么一个人,他凭什么造反?就是他为什么要造反,理由就是一点,他受不了这点委屈。他觉得委屈他就要造反。

其实天下人每天碰到的委屈是多了,你能委屈以后你就是谋反吗?只有谁受到委屈敢谋反呢?就是有背景的人。刘赐其实他谋反的背景,还在于他皇叔的身份,所以他觉得受不了这个气。

刘赐在准备谋反尚未发动的时候,他家里边出了两大丑闻。
这个丑闻在当时都是闻所未闻的。

第一个是刘赐的太子,就是他的儿子太子,告他的弟弟。而且告的事情非常严重。

第一,谋反。太子告他的弟弟谋反,这是不得了的事情,手足之情全没有了。告他弟弟谋反。

第二,告他弟弟乱伦,说他弟弟跟他父亲的侍女私通乱伦。这两件事有一条坐实都是杀头罪。这是哥哥告弟弟,这是一件事情。

紧跟着,刘赐又上表告他的太子不孝。父亲告儿子,你看他这个架子,谋反还没有发动,家里出现两件事:哥哥告弟弟,父亲告儿子。两件大事情全告上去。那么,刘赐衡山王这么一个诸侯王,他还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怎么会家里边搞成这么个样子?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家庭出现这么大的丑闻?

哥哥告弟弟,父亲告儿子,都是丑闻,父子之情,手足之情全没有了。怎么回事?

那么,刘赐这个家庭是比较复杂的一个家庭。他有一个王后,还有两个为他生育儿子的女人,就是两个姬。这个王后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王后生的这个长子就是太子,但是非常不幸的是,他这个王后短命,王后很早就死了。死了以后的这个太子就成孤儿了,没有母亲了。

然后,刘赐就在为他生育的两个嫔妃中间选了一个人,选了这个人做了新王后。这个人的名字我们要介绍一下,他叫徐来。立了新王后以后,家庭的矛盾就爆发了。

首先是原来的元配死了以后,两个嫔妃中间立了一个徐来,另一个就不干了。另一个觉得本来他俩地位平等,现在是徐来升上去做王后了,他没有升,他就动了个歪脑筋,告诉太子:徐来用他的婢女,用那个巫蛊之术,把你妈给害死了。因此,这一个嫔妃首先就给太子跟前挑拨离间。太子一听就信了,认为这个徐来害死了他的亲娘,所以这个太子就对这个新王后心怀怨恨。

刚好这个时候有一件事,徐来的哥哥来了。来了以后,太子就宴请新王后的哥哥,两人在一块喝酒。喝着喝着,借着酒劲,太子想到徐来害死他娘,他要为母报仇。结果,借着酒劲,他就拔出刀,把这个新王后徐来的哥哥给刺伤了。

砍了一刀,没有杀死,但是把人砍伤了。这个事情被徐来知道了。徐来一知道,心里就非常怨恨,非常恼。这样,太子在他自己的家中就结下来了第一个仇敌,就是新王后徐来。

徐来后来就经常在刘赐的面前说太子的坏话,这是第一个结怨的人。再一个呢,太子的妹妹也很不争气。太子的妹妹出嫁以后,不久就被人家休回来了。休回家以后,她这个妹妹很放荡,和奴仆私通,甚至于和来拜访的客人私通。这让太子很没面子。太子多次训斥她这个妹妹,但她觉得哥哥管得太宽,就给太子翻了脸。她这个妹妹就成了太子在家中的第二个敌人了。

还有一个天敌,就是太子的弟弟。太子的弟弟觉得,因为哥哥的存在,我当不上太子;要是我哥哥倒霉,我就可以当太子了。这样一来,你看刘赐的家中,太子面前就竖了三个敌人:一个是新王后徐来,一个是他的妹妹,一个是他的弟弟。三个人结成了一个反太子的政治联盟。

结成同盟以后,他们就经常在父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问题是说坏话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刘赐怎么处理。他还都听进去了,很快就倾向于这三个人,对太子不满意。不满意的结果是,刘赐还很暴躁,经常把太子招过来痛打一顿,导致父子关系非常紧张。

所以在这个紧张的关头,他们家里边出现了一连串的变化,家庭的矛盾就聚集起来了。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们家里的这四个角色。

那么,那个没有立为王后的嫔妃可以说是最阴险的。她首先挑拨了太子和新王后的关系。由于她的挑拨,导致太子跟新王后徐来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矛盾。所以那个没有被立的嫔妃是个非常阴险的人。

第二个人是太子。我们看一看太子这个人,他很糊涂。太子首先是被那个没有被立为新王后的嫔妃挑拨,受了别人的影响,然后和新王后作对,和妹妹作对,又和弟弟对立。太子的愚蠢就在于在家中树敌太多,导致在家庭中间很孤立。如果说太子是糊涂的话,

那么,太子的妹妹就很愚蠢。他本来应当给太子站到一边,因为他跟太子是一母同胞。但是,他站到了新王后的立场上,站在徐来的立场上反对太子。所以他的妹妹既放荡又愚蠢,是这位一个人。

至于新王后徐来,这一个人最凶狠,是个最坏的存在。徐来应当改名叫胡来,她是整个家庭丑闻的总祸根。她首先想和太子的弟弟,太子的妹妹结成一个同盟,反对太子。然后,她又想进一步夺取太子的地位,让她的儿子来继承。这是个很坏的女人,所有家庭的矛盾都是她这个总祸根。

就在刘赐的家中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接连又出了四件事,雪上加霜,发生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刘赐童年的一个保姆,不知道被谁给伤了。刘赐怀疑是太子所为,因为他觉得太子平时老打他,太子对他心怀不满,所以可能是太子所为。这是一个意外事件,他就猜是太子所为。

第二件事,刘赐得病了。得病以后,新王后徐来,还有太子的弟弟、太子的妹妹,整天守在病床身边。而太子这个时候处理得不好,常常不来伺候他爹,说是自己身体不好。于是,这三个人就合起来编那个谎言,声称太子没有病。太子听说大王有病,便满脸喜色。这样一来,算是彻底点燃了刘赐的怒火。刘赐决定要废除太子,这个废长立幼的决定就是在病中做出来的。

一旦做出这个决定,第一个知道的当然是徐来。徐来知道这件事情后,并不是仅仅想要扳倒太子,因为她知道,如果把太子打倒,会出现什么结局。是太子的弟弟会顶上去,还是没有自己儿子的份?她看到太子眼看要被废了,便打算再加一把火,把太子的弟弟也烧成灰烬。让太子和太子的弟弟同时被废。

为了做到这一点,徐来想了一个非常损的招。她身边有一个很年轻的侍女,长得很漂亮,而刘赐很宠爱她。于是,徐来有意安排这个侍女去勾引太子的弟弟,让他与这个侍女私通。她实际上是在利用这个女人。

和父子两代人私通,这样一来的话,刘赐一旦知道他的小儿子和自己心爱的女人私通,那肯定连太子的弟弟也会被废掉。这一招很损啊!大家讲《三国演义》都知道,后来这个事情就被王允所利用了。王允不是利用貂蝉,离间董卓和吕布的义父义子的关系吗?那还是义父义子啊!这个是亲爹和亲儿啊。

其实《三国演义》写那件事,发明权就是这个徐来。所以这个人你别看他胡来,他胡来还有胡来的招数的。他这一招是很损的。他首先是攻太子,等到太子快要被废的时候,把太子的弟弟也卷进来。他弟兄俩一块废了,自己的儿子就顶上去了,就做了这么一个打算。

这个计谋没有得意、实行得了,被有人发现了。发现这个计谋的人是谁呢?是太子。这个徐来的这个损招被太子发现以后,太子就觉得怎么办呢?他觉得这个徐来老找他的事,怎么让徐来不找自己的事呢?他就想了一个办法。

就有一天,徐来喝酒,太子给徐来敬酒。然后借着敬酒,走到徐来的跟前,这个太子就一屁股坐在徐来的大腿上,要跟徐来亲热。而且提出来,要给徐来共寝私通。

当然,这个招我们今天想,看起来是很恶心的一件事情,因为毕竟徐来是他父亲的新王后。这个太子如果想用这种办法堵着徐来的嘴,也说明这个太子是一个不称职的太子。他的能力、道德水准双双低下,是个不称职的人。

当然徐来不跟他干。徐来虽然胡来,但是不和他胡来。而且徐来转过脸就把这个事报告给太子他爹,告诉刘赐。你想想刘赐心里能平衡吗?他觉得这个太子简直是太过分了。所以刘赐就立即把太子招过来,招过来要重打太子。

当然,太子招过来以后,刘赐要把太子捆起来打。这太子一看情况不妙,觉得干脆什么事就说开了,豁出去了,太子也当不成了。他要怎么办呢?就把他弟弟的谋反、妹妹的私生活的乌七八糟,还有这所有的事情,一股脑全部给他爹抖落出来了。

抖落完以后,太子就说:“您老多吃点饭,多保重吧。我就现在上京告状。”说完,太子把他爹气了半死,把他爹往那一扔,转脸起马就跑了。
这个刘赐一见这个事情就觉得事情非常不妙。太子这一告的话,他们家中这个谋反的事情整个都要暴露。于是,他就派人去追,谁也不敢拦,毕竟太子,谁敢伤呢?

最后,刘赐是亲自驾着车把太子追回来。追回来以后,他给太子上了镣铐,把他扣在太子宫中,囚禁起来。这样,太子就不能上告了。然后,刘赐重用太子的弟弟,想利用太子的弟弟取代太子。接着,他就正式给汉武帝打了一份报告,要废长立幼。

这个报告刚打上去,太子就知道了。虽然太子失去了行动自由,但他有耳目,他有眼线。他立即派了一个人,也进京告状。这就出现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哥哥告弟弟,父亲告儿子,一告事儿,全暴露出来了。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来看一看刘赐这个人。之前我们分析过,刘赐这个人不具备谋反的能力,他家治不好。现在我们再补充一条:刘赐不仅家治不好,而且他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第一,他把太子逼急了,如果他不废长立幼,太子不会逼着去告。他把太子逼急了,逼得走投无路。

所以说,他在这个问题中间处理得很不恰当。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因为太子告的仅仅是他的弟弟,并没有把全部事儿抖露出来;也就是说,他仅仅告了弟弟谋反,并没有告他爹谋反。而首先告衡山王刘赐谋反的,恰恰就是他的小儿子,也就是太子的弟弟。

太子的弟弟后来看情况不妙,就想自首投案,检举立功。因为根据汉朝的法律规定,首先检举立功的人可以免罪。于是,他首先把他爹给告了。最后,就出现了一个乱七八糟的局面:太子告了他弟弟,他爹告了太子,他弟弟告了他爹。

因此,汉武帝收拾这个残局就非常好收拾,派人来一查,刘赐就自杀了。经查,刘赐确实谋害了前王后,谋害前王后也是死罪,被处死。太子大不孝也被处死,太子的妹妹因乱伦被处死,太子的弟弟因谋反被判谋反罪。他是首先告发的人,因此免处死罪,但因与他爹的侍女私通被处死。

所有其他参与谋反的人都被处死,然后衡山国撤销,改名为衡山郡,实行郡县制了。这就是我们这一集讲的一个错再错的故事。我们看刘赐这个家庭,就是这么刘赐好好的诸侯王不当,就这么一错再错。

一直走到最后,汉武帝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地就解决了衡山王。而且我们前面还讲过,汉武帝也是兵不血刃地就解决了淮南王。

淮南王的问题解决以后,把淮南国撤销,改称为九江郡;衡山国撤销以后,改称为衡山郡。汉武帝就这样把他的两个皇叔叛乱全部处理了。

当武帝这个时候,一方面处理了两个叔叔的叛乱,另一方面汉武帝在广泛地延揽人才,因为汉武帝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做。

在汉武帝延揽的众多的人才中,有一个人是非常特殊的。他第一次给汉武帝写求职信的时候,就把自己大大地表扬了一番。在汉武帝收到的几千封求职信中,唯独他的信是非常特殊的。

那么,这个人是谁?他有什么能耐?请看下集《另类奇才》

谢谢大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