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 25 淮南大案【淮南王刘安为什么造反,为什么失败|王立群|史记】


上一集我们讲到童言无忌的一代直臣汲黯

我们这一集讲淮南大案。这是汉武帝一朝发生的最大的一次诸侯王的叛乱。

淮南王刘安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他曾经召集他的门客编撰了流传到今天的《淮南子》一书,所以是一个很有名的学者。他还会弹琴,琴弹得也很好。

刘安的地位也很高,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在武帝一朝,他的辈分很高。汉武帝是汉文帝的孙子,而刘安也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所以,刘安和谁同辈呢?刘安是和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是同辈人,刘安就是汉武帝的亲叔叔。

这样一个关系,那么他的太子怎么会被雷被告了状呢?”被”这个字就是我们今天那个“被子”的“被”。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读作”pi”。雷被的告状是淮南王谋反的一个导火索。事情的起源是由于他的太子学剑。

淮南王刘安的太子学了一段时间的剑术,觉得自己的剑术有了一些长进,而且他学的剑,他觉得自己进步很快,和很多人比剑,结果没有人能够赢过他。不过,既然没有人赢过,他就给自己一个问号。毕竟,他是淮南王刘安的太子,谁跟太子比剑不得手下留情吗?所以,太子就觉得自己很了不得。

当他觉得了不得的时候,他就想到了一个人,就是这个告状的雷被。太子跟雷被原来没有关系,但是雷被的剑术非常高,有“淮南第一剑客”之称。他就想找雷被去比试。如果能够击败雷被的话,他的名声就可以大大提升。所以他为了此要去找雷被比剑。

可见,刘安的太子也很不安分。他本来是个诸侯王的太子,地位已经相当高了,也很有钱,什么都不缺。他就学了个剑,学的剑就光想和雷被比一比,赢了雷被来提高自己的名声。其实,他所有的祸就起源于要博这个名,他想要好名声。

但雷被不敢跟他比,因为对于雷被来说,这个剑没法比。他已经把太子打败了,你还能在他爹手下干活吗?你输了以后,你的一世英名不就毁了吗?所以,雷被不愿意比。可是,太子不愿意,他非要逼着雷被比。最终,两个人就比了。

在比试的过程中,雷被是一再退让,太子则是步步紧逼。最后,雷被一失手把太子给伤了,太子受伤以后勃然大怒。
雷被伤了,太子吓得面如吐色。
没有办法,事情已经发生了。

事情发生以后,两个人都有想法。
雷被觉得淮南国待不下去了。而这个时候是哪一年?
这个时候是元朔五年,元朔五年正是汉武帝刚刚打完漠南之战,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的时候。
所以当时汉武帝就有一个诏令:全国所有老百姓只要愿意参军打仗的,都可以到京城来报名。
所有地方政府和诸侯王一律不得阻拦。

有这样一道诏令,所以雷被就觉得在淮南这个国待不下去。
他就想走,反正“人挪活,树挪死。”
我在你淮南国待不下去了,我挪挪地方,挪到京城去参军,想躲过这一载。

但是太子怎么想呢?
太子觉得没有那么便宜:你和我比剑,不但没让我赢,还让我丢了个大人,你想跑?
太子不愿意,在他父亲面前说了这些话。
当然,太子这个话肯定是一面理了。

淮南王又是怎么样呢?
淮南王最终偏听偏信,儿子告了伤了他的门客。
结果,这个官司就不用打,肯定是雷被要倒霉。
结果雷被是挨了一顿训,撤了职,而且不准他到京城参军。
“你不能一走了之,你就在这待着吧。”

所以偏听偏信是为君失察,娇生惯养是为父失职。
淮南王既失察又失职,而且为情所恶。
就是为了他这个爱子所生的情感,暴露了淮南王的弱点。
这下,雷被就没有路了,他一天日子都不好过,走又走不了。

雷被被逼急了。
我们都知道,人被逼急了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
雷被一逼急,连夜就逃了,逃到京城去告太子。
这就是第一件告发淮南王的案子。

后来汉武帝就受理这个案子,交给河南郡来具体处理。
这样一来,淮南王刘安就非常害怕,河南郡要抓淮南王的儿子去审理这个案子。
淮南王一听说他的儿子要被抓,就威胁:“如果河南郡胆敢来抓我的儿子,我就造反。”
这是淮南王第一次策划要谋反。

但是,要抓捕淮南王的太子,具体办理的事情,河南郡是交给寿春县来办的。
寿春是淮南国的国都,寿春县的县丞负责这件事情来抓。
但淮南国的寿春县丞是淮南王刘安任命的,他当然偏向刘安,没有去逮捕太子。

结果,这件事情引起了淮南国国相的不满。
诸侯国的国相是天子任命的。天子任命的他就向着中央政府;诸侯王任命的他向着诸侯王。实际上,在抓不抓太子这个地方,已经面临着中央的力量和地方诸侯力量的一场角逐。

就在这种情况下,淮南国的国相决定要控告寿春县丞。淮南王刘安一听说这个事情以后,就去说情。然而,淮南国的国相不听。刘安一看事情不好,立即来了一个反告。所以,第一状是雷被告了太子,第二状是刘安告了国相,称淮南国的国相犯法。

然后,汉武帝又受理了这个案子,派了一个中尉,主管京城治安的中尉来处理这个案子。当然,处理的时候汉武帝很谨慎,他让中尉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淮南王刘安一听说中央政府派来的中尉来了,心里很紧张。他怕中尉来逮捕他,因此就商量好,如果中尉来了善待他们还好;如果不善待他们,就当场把中尉抓起来,谋反。

结果中尉来了以后,表现得和颜悦色,了解了一下情况,只问了有关的情况,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地方。淮南王心里放下了,就放中尉走了。中尉回去给皇上一汇报。大臣们商议的时候,纷纷要求逮捕淮南王,称淮南王这个做法不对。

汉武帝不同意,说毕竟是他叔叔。当然,我揣测,从汉武帝内心来讲,他是想削平诸侯王的势力,但这个事不能处理得太急。因此,他首先不同意逮捕。大臣们又提出来削去淮南王五个县,汉武帝还不同意,最后只批准削去两个县,把这两个县收回去。然后,再派中尉来宣读皇帝的诏令。

淮南王刘安一听说中尉又来了,他不知道最终的决定是削去两个县。他只想到这次来又会有什么事了,因此他又准备好:如果中尉来是说话不投机,他就要把中尉杀死,造反。结果中尉来到以后,一见淮南王的面就连声道喜,说:“你太值得庆贺了,皇上只削了你两个县,没有其他的处罚。”

刘安一听是陡然一惊,他没有想到汉武帝会如此从宽从轻地处理他。这样一来,淮南王刘安也就不准备杀这个中尉了,谋反的事就又压下来了。所以,淮南王的优柔寡断。
救了中尉一命,也救了自己一命。

事情过以后,淮南王心里很不平衡。本来是他听说要处死他,他很害怕;后来听说削去他两个县,他很高兴。但是事过以后,他又觉得很划不来。少了两个县,一个很失面子,一个是实力削弱了。他又觉得很不满意。这样一来,淮南王内心里的不满情绪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所以,淮南王的谋反其实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爆发的,就是萌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淮南王的悲剧是由此而产生的。如果我们说得更白一点,就是说人生的悲剧往往是从自我的失衡开始的。命运的阴霾,它是始于内心的乌云。就是你内心里,首先是被乌云遮住了,然后你才会有各种不幸的事情产生。

如果你内心里始终是很阳光的,那么你不可能做出一些很出格的事情。因此,淮南王就对削去两个县不满。他的不满以后带来了什么情况呢?就是他非常关心中央政府的情况。只要有人从长安一来,他就想打听人家的消息。

如果有人骗他,说汉武帝皇上没有儿子,国内局势不稳,淮南王一听就高兴得乐不可支;如果有人给他讲实话,说皇帝有了儿子,国家治理得也很好,淮南王就很烦,觉得这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他就是在这样的焦虑与仇恨之中,一天一天地度过的。

所以,雷被告状,两个县被消除以后,淮南王刘安的心理平衡完全被打乱了。他陷入一种焦虑,这种焦虑带来的结果就是他准备谋反。他要谋反。

我们一开始讲过,淮南王刘安是《淮南子》的编撰者,他是一个文人。我们常说“秀才造反三起三落”,刘安能造反成功吗?所以刘安这个文人,竟然也想造反。他招了他手下一员,能够领兵打仗的大将,叫伍被。我们前面介绍过一个雷被,这里我们介绍一个伍被。

招伍被来商量,伍被是坚决不同意。他说:“你那个谋反肯定不能成功。”淮南王不服气。伍被说得很清楚:“你这样做叫逆天道而不知时,你违背天道,你太不了解情况。”淮南王举例子说:“陈胜吴广不就是振臂一呼,天下就响应了吗?当时吴楚七国叛乱,不就是一下子就举兵起义了吗?那么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干呢?”
伍被给他讲得很清楚。他说:“你不能拿陈胜吴广作比。”他说,有两个不同。

第一,你没有民意的支持。陈胜吴广的造反是因为秦始皇把老百姓逼到绝路上去了,天下的老百姓都想反。这才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现在不是这个情况。

再一个,力量的悬殊对比不一样。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有那么多军队,你有多少军队?伍被不同意,但淮南王刘安坚持要造反。

就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第二个告他状的人。第二个告他来的是淮南王刘安的孙子。他孙子告他爷爷,这件事情是一个非常稀罕的事情。孙子怎么会告爷爷呢?当然,孙子告爷爷这个事情本身就说明淮南王刘安没有能力。

我们经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家里都捂不住,你还造什么反?这个我们以后会仔细分析。

问题是他孙子为什么告状呢?刘安有两个儿子,长子是庶出,次子是太子。他的这两个儿子,刘安不喜欢庶出的长子刘不害,喜欢他的嫡出的太子。庶出的长子处处受气,而嫡出的太子处处受宠。

刘安的长子虽然受了很多窝囊气,但他大儿子本身也窝囊,他也不在乎。无论太子怎么欺负他,他都忍了。然而,庶长子的儿子可不是个简单之辈,这个告状的淮南王孙子虽然他爹很窝囊,不受爷爷的器重,但他却很有血性,想找机会出这口恶气,心里有一个想法:怎么样想办法把我那个小叔叔扳倒。一旦小叔叔倒了,我爹就当太子了。

因此,刘建召集了一些人,想扳倒太子。结果这个事被太子知道了,太子就把刘建给抓起来了,作为叔叔的太子抓起了作为孙子辈的刘建,抓起来严刑拷打。这一下子让他们叔侄之间的关系迅速激化。

这一激化,刘建就决定到京城去告他爷爷,要告这个状。当然,他不能去,因为他已经被抓起来了。他派了一个亲信到京城去告状。结果第二个状告去以后,汉武帝再一次开始审理这个案子,而这一次审理这个案子的人是丞相公孙弘,公孙弘主审这个事情。


结果一审这个案子,就审他孙子告状的案子。一审就牵涉到淮南王了,而且牵涉到淮南王谋反的事情。因为他孙子告状,告了这几件事:一个是他爹受欺负,一个是他受欺负,再一件事就是淮南阴事。

阴事就是见不得人的事,淮南王见不得人的事情,就是淮南王的谋反。这件事情被告出来了,而孙子一告状,刘安再一次陷入极度恐慌之中。刘安又准备谋反。

当然,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非常不妙。刘建作为孙子,告他祖父这件事情,就好比是什么呢?就好比是启动了一台机器,这个机器就是一个失控的机器。刘建按下了机器的复仇键,他把复仇键一按下去,这个机器就失去控制一样地运转起来了。

当然,这个机器的运转,不但使刘建的目的达到了,同时也和他最初的初衷相违背了。因为他的初衷是让他爹来做太子,实际上最后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淮南王已经觉得他的孙子一告状,他的谋反的事全暴露了,就决定举兵造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找到伍被,要求伍被给他献计谋反。

伍被说:“你要真想谋反的话,你做两件事:第一,你伪造皇帝的命令,迁徙三种人,让他们到边疆去。哪三种人呢?第一是各地的豪强侠士,这是一种人;第二是犯耐罪以上的人,也就是犯了判了两年以上刑的人;第三是家产在五十万以上的人。”就说是皇帝的命令,把这三种人迁到边疆去,逼着这三种人的家庭把他们逼反。这是一条。

第二条,你假造皇帝的命令,把诸侯王的太子和他们的大臣抓起来,逼着诸侯王造反。其实伍被一直是劝淮南王不要反的。当最后劝不住的时候,伍被就给他献了计策,要他想办法激起天下百姓和诸侯王对汉武帝的不满,造成一种谋反的形式,然后好谋反。但是淮南王不听,淮南王说:“我还用得着这样做吗?”淮南王自己确实准备了谋反。

淮南王是怎么做的呢?第一,伪造印信。淮南王刻了很多印,包括皇帝的玉玺、宰相的官印,一直到地方各县的县印都刻了。第二,安排卧底。他安排人到大将军卫青和丞相公孙弘家里,安排了卧底的人,一旦起兵的时候……
好,把卫青杀掉。因为他觉得,如果不杀掉卫青的话,卫青可能会平定淮南王的叛乱。

第三,要策划调兵。而当时诸侯国的军队如果要想调动的话,必须有三个官员同时签字,也就是诸侯国的国相、内史和中尉,三个人同时签字才能调兵。

所以那怎么办呢?他们商量了两种调兵的方法。

第一,在淮南国的王宫里边先放一把火,伪装王宫失火,骗淮南国的国相、内史、中尉来救火。等他们一来,把他们全杀了,夺取兵权。这是一种办法,这叫谋杀高官、篡夺兵权。

第二种办法叫做制造借口,调动兵权。怎么叫制造借口呢?就说是南越的军队打过来了,然后我们要去应战,把兵权夺过来。而且商量好了调动军队的方法。

但是这件事情就在他们商议最关键的时刻,淮南王最亲信的那个能够带兵打将的伍被向中央政府自首,把那个底牌全掀了。那底牌一掀,肯定是王后、太子全部被抓起来,参与谋反的人全部被杀。然后是淮南王自杀。

淮南王刘安的叛乱是汉武帝这一朝最大的一场叛乱,但是这一场叛乱没有等到爆发,就胎死腹中。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想想,两个亲信告状,一个亲孙子告状,等于他最亲近的三个人都告他的状,他能成功吗?

我们都讲过,外部力量的打击是非常有限的,而祸起萧墙,这个内部组织的内耗是最致命的。

第二,寡谋少断。刘安的谋反,从开始谋划到后来胎死腹中,时间跨度是很长的。《史记》的《淮南衡山列传》中间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个小故事。淮南王最开始准备谋反的时候,他害怕太子妃知道这个情况,因为太子参与了。太子的妻子叫太子妃,怕太子妃知道,就怎么办呢?

一定要太子跟太子妃两个人离婚。但是怎么样让这一对小夫妻离婚呢?淮南王就下了个命令,让他的儿子不要给太子妃亲近。然后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淮南王假装知道这个事情了,发了一通大脾气,然后把太子跟太子妃关到同一个屋子里边,一下子关了三个月。他俩关到一个屋里面,但是他在之前告诫他的儿子,你这被关的三个月,千万不要碰他一指头。结果关了三个月。
他的儿子很听话,和太子妃没有丝毫的亲近。两个人同关在一个屋里边,小夫妻关了三个月,没有任何亲近。最后太子妃觉得无脸待下去,就自动提出来要回京城,两个就离婚了。

这个离婚的原因,他之所以把儿媳妇打发走,主要就怕太子妃泄露他这个谋反的企图。可见他这个谋反是早都有准备。但是我们看整个的叛乱,刘安可以说是心有不甘,手有不忍,寡谋少断,始终没有发动就失败了。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叫志大才疏。刘安这个人,他有一点很自负的。第一,他觉得他很有才。但是我们应当说明的是,刘安有文才而没有治国之才。刘安有文才,才召集门客写了一部千古流传的《淮南子》。刘安的才华横溢,汉武帝曾经叫他写一篇《离骚传》,据说刘安是一天之内就把《离骚传》写成了。他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但是他的才是文才,而不是治国之才。

他的政治才能,我们可以说等于是零。我举一个例子:吴楚七国叛乱的时候,淮南王刘安就想叛乱。那时候汉武帝还没有掌权,刘安就想叛乱,但是他不会指挥军队。他手下有一个国相就欺骗他说:“我替你带兵。”刘安就相信他,把兵权交给国相。那个国相拿到兵权以后就不听刘安的话了,坚决站到中央政府一边。刘安就傻到那了,整个叛乱中间他没有任何作为,结果他倒白捡了一条命。作为一个诸侯王,连自己的国相是不是自己的人他都看不清楚,他还想谋反,是这么一个没有政治才能的人。

但是他有很骄傲的地方,一个是他的文才,再一个刘安很骄傲的就是他的辈分很高。他是汉武帝的叔叔辈,这一点刘安很看重。

我们在前面讲过窦婴和田蚡,讲过田蚡。田蚡曾经跟这个淮南王刘安有一番对话,讲得很有意思。这个田蚡这样说:“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这个话什么意思呢?第一,皇上没有太子;第二,你是高祖皇帝的亲孙子;第三,你行仁义,天下都知道。假如皇帝有个好歹,你就是当然被立为皇帝的人。这就是刘安谋反的很重要的原因,他一直很看重自己的辈分。
他觉得自己的辈分很高;他是高祖皇帝的亲孙子,因此他理所应当可以当皇帝。他把这一点看得太重了,这是他自大的一点。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志大才疏之人,他没有什么政治才能,但是他太看重自己,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他背上了包袱,这是他失败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所以我们纵观淮南王谋反的始末,可以很容易地让我们想起莎士比亚的一个著名的悲剧,叫《麦克白》。那个悲剧中同样有一个野心勃勃而忧心重重的将军,亦是一步错步步错,灵魂没有片刻宁静。但是麦克白的弑君是一念之差,淮南王刘安的弑君却是另有原因。甚至也可以说,在刘安出生之前,已经埋下了刘安谋反的种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竟然在刘安出生之前预示了一场叛乱?在刘氏皇族的内部,究竟还有多少引而未发的恩怨?请看下集《皇室恩怨》。谢谢大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