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们讲了酷吏张汤自杀后,却报仇成功,让陷害自己的人都被汉武帝杀死。
我们这一集就讲一讲武帝朝在人才使用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也就是一代直臣汲黯。汲黯是武帝一朝最耿直的大臣。这个人与汉武帝相处时,其他大臣想说而不敢说的,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他都敢做。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点:抗旨。封建时代皇帝的命令就是圣旨,如果不遵照执行就是抗旨,抗旨就是死罪。然而,汲黯竟然多次抗旨。
在汉武帝的第三年,也就是建元三年,南方有两个国家打起仗来了,即闽越王和东越王之间发生了冲突。于是,汉武帝派汲黯去视察,要求他查看事情的真相。结果,汲黯并没有走到闽越和东越交战的地方,而是到了吴,即今天的苏州。当时会稽郡的郡府在那里,他到了那以后,就不再前往交战区域,而是选择返回报告。
武帝就问他:“你去得怎么样?”汲黯回答:“我没有去。”武帝问:“为什么你不去?”汲黯还讲了一番道理,他说闽越和东越都是越人,而越人的民族习俗就是整天打打杀杀的,他们不值得大汉天子派一个使者去查看。因此,汉武帝交给汲黯的差事,汲黯就没有执行。返回后,他还讲了一番话。史书上没有记载武帝对此的惩罚,但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件事,显示了汉武帝并没有处罚他,这确实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第二件事是河内郡出现火灾。河内郡的郡治就是现在河南省的武陟县。这个地方发生火灾,一下烧了几千户民宅。汉武帝再次派汲黯去视察。作为一代明君,武帝出于对百姓疾苦的关心,派人去查看是非常合适的。然而,汲黯回来后却向汉武帝报告说,河内郡的失火是因为老百姓的房子建得太密集了,一家失火就殃及邻居,这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他还提到,经过河南郡时发现当地也出现了灾情,于是擅自传达了您的圣旨,打开了河南郡的粮仓,以赈济灾民。他该去的地方没有去,而是不该去的地方,假传圣旨把事情处理了。这些事情在其他大臣身上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但汲黯却做了。第一次是两越交兵,这一次,汉武帝看来也没有给他处罚。如果给了他一个很重的处罚,影响的是他的身体,而这却没有发生。
再触及他的灵魂,他第二次就不敢了。由于第一次他敢这样做,武帝没有处罚他,所以有了第二次河内郡失火让他去。他又来了这么一套。第二次,两次抗旨。
汲黯回来就请罪,说:“我假传圣旨,我要请罪。”武帝怎么办?汉武帝这个时候不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提拔了他的官。汲黯原来的官是个什么官名?叫谒者。谒者是负责收发文献的一个文秘,就是一个皇帝的机要秘书。现在好了,把他升了,升为县令。史书记载汲黯是三个字:“始为令。”他认为自己做个县令是个很丢人的事,不干,辞职了。
汉武帝听说汲黯辞职以后,没有处分汲黯,反而把汲黯又给他调过来,调到中央政府担任太中大夫,又给他升了官。
我们看第二个方面,汉武帝一生在位54年,跟匈奴交兵是44年。可以说汉武帝一生干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跟匈奴交战。但是和匈奴交战这件事情上,汲黯是个反对派。汲黯主张和亲。他甚至于一年之中,因为汉武帝处理和匈奴的关系问题,他一年给汉武帝干了两架,这在大臣们中间也是绝无仅有的。
第一次是元狩二年,汉匈交兵的战争中间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我们前面在讲对匈作战的时候曾经讲到过,出现一个什么事情呢?就是匈奴西部,浑邪王部率众投降,有四万多匈奴人投降汉朝了。这在汉武帝对匈作战的历史上是一件大事情,从未有过的大胜利。汉武帝很振奋,所以就要求备两万辆车。汉朝的车是一辆车四匹马,两万辆车需要八万匹马,然后把匈奴这四万投降的人拉过来,拉到京城里边来。
结果汉武帝因为他连续对匈奴作战,战马损失很多,国家没有马,装备不起这两万辆车,就向老百姓借马。老百姓一听说国家借马,把马都藏起来不借,长安县令就完不成任务。汉武帝一怒之下要杀长安县令,而这个时候汲黯是做右内史,右内史是主管京城的官员,长安县令是他的部下。汲黯就说:“也别杀县令了,就杀我就行。”他认为杀了他老百姓才会献马。汲黯就用这个办法保护了他的下级,也把汉武帝征马去运匈奴的投降者的计划搁浅了。
过了不久,这四万投降的匈奴人到了京城。
到了京城以后,又发生了一件惊天大案。什么案子呢?这四万匈奴人到了京城以后,他们是游牧民族。到了农耕民族的首都以后,看见什么都是稀罕的,于是他们就拿自己的东西给汉族的人交换,也就是做买卖。
做买卖的话,按汉朝的法律规定是禁止的,不允许汉族商人私自跟匈奴人进行交易。我们现在叫边贸。当时长安的商人有一个错觉,他们觉得这个限制只是针对边疆地区,而他们现在是在京城里,认为自己已经投降了,和匈奴人做贸易这算什么犯法呢?
结果这也算犯法。只要违抗中央政府的指令,和匈奴人做交易,进行贸易来往,都是犯法的。于是,五百多个人被抓,全部判为死罪。这下事情就闹大了。
汲黯这件事情专门给汉武帝提了一个要求,他要求汉武帝单独接见。他在接见后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这不能治罪,因为这些老百姓都是一些无知的百姓,并不知道汉朝法律规定禁止与匈奴人做交易。不仅在边疆,连在京城地区也不允许。
老百姓不知道,您现在一下子要处死这五百多人,这不合适。汲黯还提出了两点看法:
第一,匈奴人很坏,他们攻打我们的边塞,杀我们的边民。为了和他们打仗,死了多少人、伤了多少人。汲黯建议把所有投降的匈奴人全部分给抗击匈奴的烈士家属去做奴隶。
第二,把匈奴人的所有财产分给那些为抗击匈奴而死于国事的家庭。
汲黯提出了这两点建议,当然这个建议是否合适,我们下面再讲。汉武帝听完汲黯的这番慷慨陈词后,汉武帝说了两句话:“吾久不闻,汲黯之言,今又复妄发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说我很长时间没有听到汲黯说话了,今天这个家伙又胡扯八道。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不同意汲黯的意见,但对汲黯还是比较宽容的,并没有治他的罪,只是觉得汲黯又发热又发昏,又说了一些昏话。
现在我们再举另一个例子,批判汉武帝的宠臣。汉武帝时期十大酷吏之首的张汤也是武帝非常信任和宠信的一个大臣。张汤做了廷尉后,他做了一件很大的事情。
就是把汉代初年的法律重新整理一下。他要修改法律。这件事情被汲黯知道了。
汲黯说,张汤说得非常严重。汲黯这样讲:“你身为国家正卿,也就是正部级的高官,不能弘扬先帝的功业;对下,你不能让百姓除掉自己的邪念。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
这话什么意思?“你现在竟然把高祖皇帝当年定的法律拿出来,全部要修订一番。你张汤从此以后,你们张家无种,断子绝孙。”
汲黯到了什么程度?他的言辞是如此激烈。他当着汉武帝朝臣的面,公开地骂张汤,称其为断子绝孙。这个冲突已经非常激烈了。而且,张汤和汲黯经常在朝堂之上吵架。
张汤是武帝时期非常受宠的一个大臣,而汲黯对这样一个宠幸大臣毫不留情地加以批判。第四点更严重了。他不仅批判汉武帝的政策、汉武帝的大臣,甚至开始批判汉武帝本人。
《史记·汲郑列传》记载了汲黯与汉武帝的一番经典对话。汲黯这样揭露汉武帝:“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意思是说,像你这样内心有那么多贪欲,表面上却装出仁义的样子,怎么能去效法唐尧虞舜?再去效法唐尧虞舜,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不可能的。
这个话是非常尖刻的。据《史记·汲郑列传》记载,汲黯说完这句话以后,汉武帝默然。汉武帝的第一个反应是默然、沉默,怒,变色而罢朝,就是把朝堂的朝会给停了。这让汉武帝气得不得再上班。
公卿皆为黯惧。所有的大臣都在听、公卿大臣们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想着汲黯这下子可没有好果子吃了。汉武帝退朝,对他左右身边的人又说了一句话:“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的意思就是笨、蠢、不开窍。意思是,甚矣,这是个主谓倒装的句子,意思是说汲黯这个人笨、太过分了。当然,“戆”也可以解释成放肆。汲黯的话太放肆了,他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公开揭露了我这个人,称我表里不一,内心贪欲很多,外面却装出一副仁义的样子。
所以,这一次汉武帝是动了气,班都不上,现场就把朝会给罢了。退朝以后,问题是汉武帝只是发了发牢骚。
汉武帝并没有处罚汲黯。他最重的话也不过是说了一句:“甚矣,汲黯之戆也。”就说这么多。大臣们都替汲黯捏了一把汗,责备汲黯,说:“你这个话不能这样讲,怎么的也得给领导留点面子;何况他是天子。你无论怎么样,这个话是不是说得有点过分?”
汲黯反过来说:“皇上养我们这些大臣干什么?皇上养我们这些大臣,就是要我们给皇上提意见的。如果光养着我们,光吃大米饭不干活,那还养我们干什么?”汲黯他还有他的一番道理,就是他给汉武帝的唱反调,发展到公开揭露汉武帝的程度。
所以汲黯这个人在汉武帝的一朝中是非常奇特的。我们为什么要讲汲黯?我们要通过汲黯看出来,汉武帝这个时代是西汉王朝人才最集中的一个时期。西汉王朝有两个人才高峰,一个是高祖刘邦时期,那是文臣武将一大批;一个是汉武帝时期,文臣武将又一大批。武帝时期的人才非常多,汲黯是其中之一。
将来我们会专门有一集讲到武帝时期。他有武将,有卫青、霍去病、李广,还有一大批武将;他也有文臣,还有一大批酷吏。文学家中间他还有司马相如,史学家中间有司马迁。武帝一朝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会有这么多人才同时涌现出来?汲黯很能说明问题,因为汲黯的存在始终让汉武帝听到一个不同的声音。
当然,汉武帝杀了很多人,杀了很多人才。他在人才问题上有很多过失,但你也能看到,汉武帝时期他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对汲黯的容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容忍汲黯?你看,汉武帝不容忍司马迁。司马迁就说了那么一句话,判了诬上的死刑罪;他不能容忍狄山,把狄山发配到边地去,一个月被杀。他为什么能容忍汲黯?这个道理在哪?
我想第一个应当是汉武帝从汲黯的身上看到了汲黯的耿直和忠诚,这是表现得很突出的。汲黯尽管抗旨也好,批评汉武帝也好,但汲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考虑所有的问题是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所以汉武帝从他的身上看到他的耿直和忠诚,这是汉武帝很欣赏的。这也是武帝的英明,更是汲黯的幸运。
而且我还有一个看法。我觉得汉武帝看汲黯,就是把汲黯当成一个小孩来看待。我们这一集的题目叫“童言无忌”。什么叫童言无忌呢?小孩说话你不要和他计较,特别是和一个笨小孩说话时,你更不要和他计较。笨小孩说些话,如果你和他计较了,便会降低自己的地位。而且汉武帝这个人很自尊,他一旦形成看法就不容易改变。
所以,他看汲黯,汲黯怎么说,他都把汲黯当成一个笨小孩,跟他说浑话,因此不和他计较。同时,他又看出了汲黯的耿直和忠诚。当然了,作为汲黯这样的直臣,那是要看你的领导是什么样的领导的。要是碰见汉武帝,那就是没事;要是碰见吕后,汲黯要是生活在吕后那个时代,别说一个汲黯的,十个汲黯也没了,甚至会被杀掉。
我们都知道,吕后那个朝代有一个直臣叫周昌。周昌在刘邦那个时代是个直臣,到了吕后那个时代,一点都不显了。因此,我们说有直臣的存在,首先是有一个容人的国君的存在。有什么样的领导,才会有什么样的部下。所以,汲黯的存在有他一定的客观条件。汉武帝虽然容忍了汲黯,但毕竟汲黯老是和他顶,老是和他拧劲儿,老是和他唱反调,而且是高唱反调。
他能容忍汲黯,但汉武帝不会重用他,所以公孙弘得到重用,张汤也得到了重用,而汲黯得不到重用。汲黯因此发牢骚,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这才是他发牢骚的原因。
所以我们刚才说的“童言无忌”,大家也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童言无忌是一种幸运,但童言无忌的本身也是一种悲哀,因为童言无忌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强者。他的一种“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手心”的无边法力。这样的话,强者才会看弱者是童言无忌。所以我们可以说他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一种悲哀。这也是汲黯得到汉武帝重视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汲黯非常有原则性,汉武帝甚至都怕汲黯。汲黯在景帝朝就做官了,而且是做太子洗马的官。那个时候,汉景帝看见汲黯都害怕,因为汲黯很严肃且有原则性。汉景帝怕他,而到了汉武帝一朝,汉武帝更害怕汲黯。我们可以举两件事来看。第一……
有一次,汉武帝坐在一个大帐子里面来处理公事。刚好看见汲黯也来送报告和文件。但这时候,汉武帝没有戴帽子。汉武帝一看,自己没有戴帽子,汲黯就进来了。汉武帝吱溜一声,就钻到帐子后面去了。
为什么呢?他不戴帽子要见到汲黯,汲黯一定会当面毫不留情地批评他。为了躲避汲黯的批评,他躲到帐子里边,然后告诉他手下的人,不管汲黯奏报什么,一律准许。准许完了,他赶快走。你看,汉武帝怕汲黯怕到什么程度。
当然,这首先说明汲黯是个很有原则的人。皇帝看自己没戴帽子不敢见他。但是反过来,汉武帝见大将军卫青时,却是蹲在卫生间里召见的。汉武帝在卫生间里面召见大将军卫青,公孙弘是丞相。汉武帝在酒宴上,公孙弘来的时候,他不戴帽子就敢见公孙弘。可是,司马迁特意写了如下几个字:“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至于说汲黯求见的时候,汉武帝只要不戴好帽子,就不敢见汲黯。汲黯是个很有原则性的人,这也是他受到武帝宽容的一个原因。他这个人很严肃。
第三点,汲黯非常有才。汉武帝虽然容忍汲黯,也知道他是个忠臣,但这个家伙整天在身边提意见,闹得汉武帝心烦。汉武帝也想叫他出去,让他耳根清静几年,所以就把汲黯派出去做官了,派到哪去了?派到东海郡,就是今天山东的郯城县,就把汲黯打发走了。这个官职虽然变了,但是他的官品没有变。
不过,汲黯到了东海郡以后,身体不好,经常有病。他在这个郡中治理一个郡,到了什么程度呢?他整天躺在床上养病,基本上不出来管事。他把事情交给手下的人去办,管管大事,不管小事。就这几年时间,东海郡大致很快就治理好了。汲黯去做一个郡的太守,就这样躺在病床上,把一个郡给治理好了,所以他的官声很好。
还有一点,汉武帝认定汲黯是个社稷之臣。社稷之臣,这可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虽然汲黯因为身体不好,经常有病,汉朝有个法律规定,当官的如果有病三个月就算自动离职。但汲黯是个例外,他的病快到三个月的时候,汉武帝就给他下了个诏书。
批准你再休息几个月,这样他就不至于丢官了。这是对汲黯的一个格外的恩遇了。
后来,汲黯有一次病重了,就找他一个老乡带他请病假。然后汉武帝就问他那个老乡说:“你看汲黯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老乡就对汉武帝说:“汲黯这个人,如果你平时用他,你看不出来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如果你让他辅佐一个少主,就是老皇帝死了,如果你让他辅佐一个少主的话,没有比他再合适的人了。谁都不能改变他的忠心。”这个话说完以后,汉武帝是频频点头。
史记中间记载了几句很经典的话,就是他这个老乡说完以后,汉武帝这样讲:“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古代有社稷之臣,汲黯这个人已经是达到这个标准。所以汉武帝的眼中,汲黯是一个社稷之臣。换句话说,就是自己临死之前,可以把自己的小儿子托付给他的人。这是汉武帝眼中的汲黯,深得武帝的容忍,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当然,汉武帝容忍他,不等于其他人都容忍他。这里边最不能够容忍他的,就是他尖锐批评过的张汤和公孙弘。这些人都恨死汲黯了。在《公孙丞相》那集中间,我们两次提到汲黯揭露公孙弘。公孙弘很狡猾,都滑过去了。而且公孙弘当着皇帝的面说汲黯是个大大的忠臣,其实公孙弘内心里对汲黯恨死了。
公孙弘大家知道,这个人可是一个笑面虎,貌似忠厚,内藏奸诈,是这么一个人。所以公孙弘历来拿手的本领就是借刀杀人。他曾经让董仲舒去做胶西国的国相,想杀董仲舒,没能杀成;他又借着齐王自杀,除掉了政敌主父偃。那么他对汲黯能放过吗?
果然,公孙弘向汉武帝提了个建议,派汲黯去做右内史。右内史是京城的,京城分为左右两部,右部叫右内史主管。结果汉武帝就同意了。为什么派他去?公孙弘讲的很有道理,说这个地方京城住的人,皇室宗亲非常多,达官贵人非常多,很难管。你看着他不起眼,他都有背景,所以很难治理。
所以公孙弘建议让汲黯去做右内史,其实是想让汲黯栽进去,想把汲黯给杀了。因为你做右内史的官,管得不好,你是失职;管得好了,你得罪了一大批权贵。
干好干不好,
都没有好果子吃。
所以派了汲黯去了。
汲黯果然去了,
结果汲黯到那去干了几年。
汲黯管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
竟然还没有出事。这就很奇怪了,
汲黯有什么本领能把这个地方治理好而不出事,
司马迁没有写,我们也不好妄加猜测。
但是我可以举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
就是淮南王谋反的时候,
淮南王最害怕的一个人就是汲黯。
淮南王说什么?
他说汲黯那个人软硬不吃,
你怎么样也说不动他。
至于公孙弘这个人,
你可以很轻易的就说动他。
因为淮南王的原话就是,
怎么样来摆平公孙弘?
他说你,发蒙振落。
他说你要摆平公孙弘,
就像是桌子上盖了一块布,
你把这个布一接,
公孙弘就摆平了。
再比如,就像树上的叶子,
到了秋天,你晃一晃,
叶子就落了。
摆平公孙弘很容易,
摆平汲黯很难。
你看一个谋反的诸侯王,
他在谋反之前最害怕的就是汲黯。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
在做右内史的时候,
为什么当地的那些皇亲国戚不敢轻举妄动?
是因为他们平素都知道汲黯的为人,
不敢向汲黯叫板。
但是总的来说,
童言无忌,
到底是顶不过巧言令色。
汲黯跟公孙弘,
都没有在淮南王谋反的大案上失掉晚节。
但是一代直臣汲黯,
最后是病死在淮阳太守的任上,而公孙弘却是老死在丞相的任上。
那么武帝一朝,
极为罕见的淮南王谋反的大案,又是怎么一回事?
请看下集淮南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