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讲到情变之谜,卓文君如何挽回渣男司马相如,这集我们聊聊张汤张汤自杀后,如何报仇,让敌人全部被杀的事情。
张汤是怎么样被杀的呢?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是汉武帝元鼎二年,丞相庄青翟手下的三个长史联名上书汉武帝告张汤,告的罪名是张汤把国家的绝密商业情报泄露给商人,然后与商人合谋来获取利益。这是三长史的告状。
汉武帝对这个告状是将信将疑,就问过张汤,探过张汤的口风,问是怎么回事。张汤回答说:“我颁布一些经济政策,但是总有一些商人在我颁布经济政策之前能够猜到我的意图。他们事先把货物囤积起来,等我的政策一颁布,他们把货抛出去就赚了钱了。他们好像是得到了有人的泄密。”
汉武帝顺着他的话说:“那可能是有人。”这就是三长史的告状。
紧接着又有一个叫减宣的酷吏上奏章告张汤,告张汤和他手下的一个下属官员,就是御史。他手下的官员叫鲁谒居,指责他们两个合谋害死了一个御史中丞,叫李文。于是,连续两道奏章,告的都是张汤一个人。张汤是汉武帝非常信任的一个酷吏,所以第一次告状时,汉武帝是将信将疑。但随着减宣的告状,负面的新闻不断曝光,汉武帝就断定张汤这个人是伪忠,是个骗子。他派了八批使者拿着罪证去找张汤,一件一件的对质,但张汤拒绝承认自己有罪。
最后,汉武帝派减宣亲自去处理张汤的案子。减宣来到后,就责备张汤,说了一句很用力的话:“君何不知分也?”他接着说:“你呀,为什么太不知道利害了呢?这么多人告你,而且告状的人件件都有证据,这个证据是确凿无疑的。皇上派了那么多使者来询问这个案情,兴师动众,说明皇上他难于自己下手,想让你自裁,所以你还何必再去一条一条的答辩呢?”
这番话说完后,张汤就知道汉武帝是要他自杀了。于是,张汤要了纸和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临死之前,他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来自一个刀笔小吏,是一个司法官的小吏出生,能得到皇上的器重,一直做到位列三公,做到九卿的高官,皇上的恩德自己没有报完,现在要先走一步了。但他声明一点,害死他的人是三长史,也就是丞相庄青翟手下的那三个长史。
说完以后,张汤就自杀了。
张汤死了以后,他的弟弟、兄弟,还有他的孩子,想厚葬张汤,想隆重地安葬张汤。但是张汤的母亲阻止了。她说:“汤为大臣受污而死。”张汤是皇上的大臣,受了诬告被杀了,所以不能厚葬。结果给张汤用了一个很薄的棺材,而且棺材外面没有套一个大的棺材。汉代的棺材是双层,里边的一个小棺材是盛殓尸体的,外面套的棺材叫椁,就是外棺。结果是“有棺无椁”,就在荒郊野外简单地下葬了。
而且,最后去查了张汤的家,抄了他的家,家里只有五百金。这五百金是张汤的俸禄和皇帝的赏赐,没有所谓的泄密给商人,跟商人分红分赃的事情,没有这样的事情。所以汉武帝听说以后说了一句非常严重的话:“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不是这样深明大义的母亲,生不出来这样廉洁自律的儿子。因此,汉武帝就觉得张汤的死案一定另有隐情,然后就派人深入追查。一查水落石出,是三长史联名诬告。
于是,汉武帝一怒之下把三长史全杀了。而三长史被杀的事情还牵涉到三长史的上级丞相庄青翟,庄青翟也自杀了。这样,张汤一命就换了四条命。这就是我们这一期题目所讲的“以死杀人”。
张汤既然是被三长史诬陷而死的,问题来了:三长史为什么要诬陷张汤呢?还有减宣告他谋杀李文。谋杀李文又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表面上看,张汤之死是三长史诬告他,但实际上,他的死还牵涉到两个案子。因此,张汤之死是一个案中案,案子之中还包含了其他的案子。
我们先看这里边包含的第一个案子,就是陵园案。因为在三长史告张汤之前,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人把汉文帝的陵园中间埋的一些陪葬钱给偷了。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当时的两个大臣,一个是丞相庄青翟,另一个是御史大夫张汤,两个人就商量,计划见汉武帝以后要认错,请求汉武帝从宽发落。
两个人商量好在建汉武帝的时候,张汤临时变卦。他意识到丞相有一项职责,就是每一个季度去巡视一趟陵园,所以陵园的钱被盗是丞相的责任,而不是我御史大夫的责任。因此,张汤临时变卦,他就不去认错了。等到见了汉武帝以后……
丞相庄青翟是认了一番错,张汤是拒不认错。汉武帝就把陵园案子的事情交给御史去查,而御史的上级就是御史大夫张汤。这样,张汤就开始审理丞相的这个案子了。
张汤开始的时候,他只是想不认罪,来减轻自己,把自己洗刷干净就行了。但是后来他审这个案子,他就发现他可以借这个案子除掉丞相庄青翟。他就想告丞相一个知罪不报的罪名,一个知罪不报、有意放人的罪名。因此,张汤就存了一个害人之心,而这个心理一下子就把丞相给惹毛了。丞相感到心里很不平衡。
丞相手下有三个代理长史,这三长史原来都是高官,犯了罪降级使用,才做了丞相府的代理长史。所以,张汤就有意羞辱三长史。三长史对张汤恨之入骨,总想找几个机会出这一口恶气。刚好张汤要整丞相庄青翟,所以三长史就开始替丞相出气。
三长史就告诉丞相,说张汤这个人不地道,他想害你,害你的目的是想夺你的位置。他们说:“我知道张汤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于是,三长史就告张汤与商人勾结,称张汤向商人泄露国家的商业机密。这就是第一个案子——陵园案。由于陵园案引发了丞相和御史大夫的矛盾,导致丞相手下的三长史联名上告张汤。
这是第一个案子。第二个案子是李文案。李文是谁呢?李文是张汤手下的一个下属官员,担任御史中丞,张汤是御史大夫,李文是御史中丞,他们的关系是上下级。但是,李文和张汤有矛盾,李文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经常从御史台中间找文书,从文书中找张汤的过错,找出来记载的过错后,就把这些材料充分利用告张汤,形成下级告上级的局面,搞得张汤很被动。
这件事被张汤的一个亲信知道了,张汤的亲信姓鲁,叫鲁谒居。这个人知道御史中丞李文和御史大夫张汤有矛盾,他就想帮张汤。于是,鲁谒居就给汉武帝上了一封匿名信,告李文有不法之事。汉武帝就把这个状子提给张汤审理,张汤借审理的机会将李文谋杀,判了个罪,李文就被杀了。
但是杀了李文,张汤等于除了一个政敌。
但是张汤知道,告李文的是他手下最信任的臣子鲁谒居干的。后来,鲁谒居有病,张汤到他家里去慰问他,而且亲自为鲁谒居做足疗。大家看到“足疗”这个词觉得很现代,其实古代就有,那个原话叫“摩足”。
张汤是到鲁谒居的家里看望他,而且亲自为他做足疗。但是这件事情又被另一个人知道了。被谁知道呢?被汉武帝的哥哥赵王刘彭祖知道了。刘彭祖为什么关心张汤为人家做足疗呢?这里边也有一个背景:赵国是一个盛产铁矿的地方,所以赵国的炼铁是它的支柱产业。
但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国家的税收,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其中有一条就是盐铁官营,卖盐、冶炼钢铁由国家控制,地方诸侯不能够从事炼铁。这样一来,等于把赵王刘彭祖的一个摇钱树给拔了,所以赵王就很不高兴,专门找茬,不断地跟发生在赵国监督炼铁的中央官员发生矛盾。
这个矛盾一告状告到中央政府,这时候,御史大夫张汤总是袒护中央官员,批评赵王刘彭祖。刘彭祖就对张汤很恨,而鲁谒居还曾经被派到赵王的身边查赵王的案子。所以,赵王连鲁谒居也盯上了。
结果在蹲点儿、盯的过程中间,发现张汤跑到鲁谒居家为他做足疗。司马迁在《史记》中间记载了这么几句话:赵王就告状了,“汤,大臣也,史谒居有病,汤至为摩足,疑与为大奸。”说张汤是个大臣,御史谒居有病,张汤亲自去为他摩足,就是做足疗,我怀疑他们之间一定做了非常见不得人的事情。
赵王是汉武帝的哥哥,一告状,汉武帝就把这个案子批给谁来审理了?批给减宣,最后张汤死了去审张汤的减宣。恰恰这个时候,在查鲁谒居的时候,鲁谒居病死了。这个案子牵扯鲁谒居的弟弟,鲁谒居的弟弟也被关到监狱里去了。
张汤到监狱里去提犯人,见到了鲁谒居的弟弟。鲁谒居的弟弟就想向张汤诉说自己的冤情,但是张汤心里想:“我不能认他,认他以后怕别人说闲话。”然而,张汤心里边是想救鲁谒居的弟弟,他想救他,但又不愿意当面认他,只想私下里去帮助他。
但是鲁谒居的弟弟并不了解这个情况,以为张汤是翻脸不认人。
所以,鲁谒居的弟弟一怒之下,就给皇上写了一封奏章,把张汤跟鲁谒居如何勾结害死李文的事儿全抖露出来了。这一抖露出来,叫做减宣审案子。减宣本来就对张汤有仇恨,就把这个事情查得水落石出。
查完以后,在三长史上告后,鲁谒居的告状信也到了。两个告状信一到,汉武帝才认定张汤是个奸诈的人,所以才逼着张汤自杀。因此,张汤之死,是一个暗中造成的。
张汤这个人他的家境出身是很卑微的。据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的记载,张汤是杜人,所谓杜人就是现在陕西省西安市当时的杜县,现已划到西安市了。他的父亲是长安县的县丞,也就是一个主管司法的小官。
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还记载了一个张汤幼年时期非常有名的故事。张汤小的时候,有一天他父亲外出,让张汤在家里面看家。结果他父亲出去办完事一回来,发现家里的肉被老鼠给偷吃了。
所以他父亲一看肉被老鼠偷吃了,误以为是张汤偷吃了,就把张汤给狠狠地揍了一顿。张汤无缘无故挨了一顿,觉得很窝囊。他父亲又出去办事了,他就在家里边到处挖老鼠洞,最后找到了是鼠赃并获,连老鼠带赃物没有吃完的肉都被抓获了。
然后,张汤就把老鼠绑起来,把那个肉往那一放。这时候,张汤才是一个小孩,他就坐那审老鼠。他审老鼠的过程包括拷打、审问、记录、问询和判决,最后刀分尸,把老鼠整个剁成肉酱。
那个处理的过程,简直就像是一个十分老道的狱吏所为。刚好张汤的父亲外出一圈回来,看见儿子审老鼠,就在旁边看。看完以后,他就觉得这个儿子将来是个当狱吏的料。所以“三岁看老”,他就断定儿子将来肯定是有出息的,因此不让张汤学别的,专门学习判决案子的文书。
张汤就这样被他父亲选定要以后走上狱吏之路,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投靠权门,投靠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张汤的发迹第一件事发生在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那时他的弟弟叫田胜,也就是丞相田蚡。
田胜因为犯罪被弄到长安县去审理,而张汤刚好在长安县做官,是个小吏。张汤一看,机会来了。
所以田胜在长安县受审期间,张汤竭尽全部的本事,巴结逢迎田胜,跟田胜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于是,田胜出狱以后,张汤与田胜就成了哥们。然后,田胜让他见了京城的所有权贵,并且把张汤介绍给他的哥哥丞相田蚡。结果在田胜、田蚡这两个汉武帝的舅舅的协助之下,张汤首先做了内史,内史就是首都的公安局长,然后再升为御史。
第二条:严刑峻法。张汤的为官方式非常残酷。他上任以后做的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处理陈阿娇的事情。大家知道,陈皇后陈阿娇被废,是因为巫蛊事件,而审理这个案件的就是张汤。张汤在审理阿娇这件事情的时候,虽然放过了阿娇这个人,但对其他的人他却深挖党羽,株连了一大批人,杀了非常多的人。结果汉武帝认为他很能干,于是得到了提拔。
其实,在审理陈阿娇事件的时候,张汤心里的魔鬼已经开始出现了。他那种心里的残忍和狭隘,早已显露无遗。只是当时没有人教他去爱,他也不知道如何去爱。因此,他心里的魔鬼一直存在着,到了他处理陈阿娇这个事件的时候,这个魔鬼几乎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
张汤魔鬼三法的第三条,叫全面迎合汉武帝。大家特别注意“全面”两个字。张汤的发迹并不是一般的迎合汉武帝,而是全面迎合。他对汉武帝的所有方面都要逢迎。接下来我们分别来讲一下。
张汤得到重用,最根本的是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他对汉武帝哪些方面做到逢迎呢?第一,逢迎汉武帝的尊儒。汉武帝是尊儒的,张汤又是如何迎合的呢?张汤引用尚书、春秋的经文来断案,甚至在他的廷尉府,专门从博士的弟子中找学习尚书、学习春秋的博士弟子来担任文秘。他的司法文书一律要学过经书的人来负责,就是用经书来附会法律。这样一来,严酷的法律外表里又披上了一层经学的外衣,汉武帝对此非常欣赏。
第二,迎合汉武帝的自尊。尊儒是一种让别人看的面子,而自尊则是让自己感到高兴的需要。张汤对汉武帝可谓无为不至的逢迎。他在审案子时有四种模式,分别是区别对待。
汉武帝要严办的,如果他发现汉武帝想严办这个人,他就把这个案子交给执法最严酷的人去审。汉武帝想宽恕的人,他就交给执法比较公平的人去审。如果审案的对象是个豪强,他一定要设法严办;如果被审的对象是个百姓,张汤就要想办法宽恕。
不过,这点我要说明一点:要这样一看,张汤岂不是有一点草根情结吗?确实有。张汤有一点草根情结,但是张汤的草根情结其实是迎合汉武帝的。
第三点是迎合汉武帝的对匈奴用兵。汉武帝对匈奴用兵一直争议非常之大,朝中争议不断。张汤是汉武帝对匈奴用兵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而且发生过一件很有名的事情。有一次,匈奴的使者来求和亲,汉武帝就交给大臣们商议。有一个博士叫狄山,这个博士首先提出来:不能够对匈作战,要和亲。
汉武帝就问他为什么和亲,和亲有什么好处。这个博士就说了:“你现在对匈作战是有两大恶果:一个是国库空虚,再一个是边地的百姓受苦,所以和亲好。”
汉武帝问完博士以后就问张汤,问张汤什么看法。张汤就指着狄山说:“是愚儒之见,这是个愚蠢的儒生之言。”狄山反过来就对着张汤干:“如果我是愚忠,那么张汤就是伪忠。”
这样一来,张汤就是最得汉武帝信任的时候。因此,狄山就犯了个大忌。因为狄山这时候直接面对的是皇帝的红人,你批评皇帝的红人是犯忌的,所以汉武帝的脸就变了。
汉武帝就问狄山:“我给你一个郡,你能不能阻挡匈奴不去骚扰他?”狄山说:“我不能。”汉武帝说:“我给你一个县,你能不能阻挡匈奴人去抢劫他?”狄山说:“我不能。”汉武帝的脸色就更难看了。
“那么我给你边地的一个要塞,你能不能阻挡匈奴的骚扰?”狄山看着汉武帝一直追问,如果再说不能,他可能就会被关到监狱里了。狄山之后硬着头皮说:“能。”汉武帝说:“好,能我就派你去。”于是,汉武帝就把这个文官博士狄山派到边境守要塞。
不到一个月,匈奴把要塞攻破,把狄山的头给砍了。从杀了狄山以后,朝中就没有人再敢反对汉武帝对匈奴用兵,而张汤是直接支持的。张汤是借了狄山的头,为自己染红了顶子,所以他是支持汉武帝的对匈奴用兵。
第四,他逢迎汉武帝的财政改革。
汉武帝对匈奴打仗,打仗就是烧钱。简单来说,打仗就是烧钱。打仗打到最后没有钱了,汉武帝就要改革财政。
改革财政的时候,改革财政的方法不是张汤提出来的,但是张汤是坚定的支持者。而且张汤一上朝就给汉武帝谈财政改革,谈到什么程度了?谈到太阳偏西了,皇帝都不知道饿。所以司马迁当时就写了这么几句话:“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丞相成个摆设了,全部是张汤说了算。
第五,以顶撞相迎合。张汤在迎合汉武帝中间还有一手。我们前面讲过琢磨人、琢磨事、琢磨钱,讲过很多事,大家知道琢磨。张汤这个人是琢磨人的人,他把汉武帝给琢磨透了。他知道汉武帝这个人不能一个劲就顺从,也不能一个劲一根筋的顶撞。一根筋的顶撞就像狄山一样,弄到边地很快就被杀了。然而,一个劲的顺从汉武帝也不高兴。
张汤觉得汉武帝这个人要时不时地挑战一下。比如说张汤在审理诸侯王谋反案的时候,涉及到两个人,其中一个叫伍被,还有一个人叫庄助。这两个人要不要杀,汉武帝是有犹豫的。汉武帝的原意是说这两个参与谋反的人,汉武帝想宽恕。但是张汤是坚决反对,张汤说伍被是淮南王谋反的主要参与者,庄助是朝中的大臣,却跟诸侯相勾结。如果这两个人不杀,今后的人就没法管了。
张汤一直给汉武帝顶,最后顶着汉武帝让步,只好把这两个人杀了。表面上看起来是张汤顶撞了汉武帝,但是张汤是越顶撞,汉武帝对他是越喜欢。这就奇了怪了,为什么他越顶撞,汉武帝越喜欢呢?
张汤把汉武帝琢磨透了,这叫“小骂大帮忙”。因为他主张杀这两个人,实际上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在这一点上,他跟汉武帝根本是一致的。所以他有时候顶撞一下,汉武帝反而觉得这个人正直,而且这个人敢于说话,可靠,反而更信任他。
所以张汤到后期发展到什么程度呢?当汉武帝知道张汤有病了,汉武帝亲自到他家去看望他,就差一点为他做足疗。就差了这么一点,可见张汤到最后到了什么程度。因此,这个人人深得汉武帝的信任。汉武帝一听说是三长史诬告他,让他被诬害而死。
就我们的开头。汉武帝一听说他被冤杀了以后,一口气杀了三长史,逼死了丞相庄青翟,用一命换了四命。
所以我们从表面上看起来,张汤是一个很能够顶撞汉武帝的人,其实并非如此。真正在武帝一朝顶撞汉武帝的,并不是张汤,而是另外一个大臣。这个大臣对汉武的顶撞要比张汤严肃得多。那么,这个人是谁?他是怎么样顶撞汉武帝的?汉武帝会不会也像对待张汤一样来对待他呢?
请看下集。童言无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