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也是这样的一个版本。说司马相如到卓文君家去做客,弹了一曲《凤求凰》的曲子。然后,卓文君就非常羡慕、仰慕司马相如。晚上,卓文君便跑到司马相如那去了,夜奔了。之后,司马相如就带着卓文君回到他的老家成都。
然而,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不接受这场婚姻,因此两人的关系一度很僵。后来,卓王孙认了他的女婿,结果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及他们的家庭就和好如初。在民间流传的这个版本中,大家可以看到,卓文君被看成是一个追求婚姻自由的典范。再加上司马相如又是成都人,因此成都很多的百姓后来就把司马相如称之为“情圣”。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非常美丽的爱情故事。
但是,我们在历史中间看到的很多记载并不是这样写的。历史记载和我们听到的爱情传说差别很大。最早对婚姻提出批评的是司马相如的一个仰慕者叫杨雄。杨雄是汉代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学家,他和司马相如一样以写赋闻名,被号称为汉赋四大家之一。
他在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解嘲》中,第一次提到说司马相如“窃赀于卓氏”,其中“赀”就是我们所说的钱的意思。这个“窃赀”是最早的。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发生不久,杨雄就提出了对婚姻的质疑。
到了魏晋南北朝,又出现了一部非常有名的著作,叫《颜氏家训》。这是中国家训之祖,作者是颜之推。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文章中也提出来了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批评:“司马长卿窃赀无操。”这里的“操”是操守的意思,意思是司马长卿跑到卓文君家去窃了一把钱,没有任何道德操守。这是第二个批评他的内容,出现在《颜氏家训》中。
第三个提出批评的非常严厉的就是唐朝的司马贞。他为《史记》做了个注释,叫《史记索隐》。在《史记索隐》中,司马贞又写了八个字:“相如纵诞,窃赀卓氏。”汉代的杨雄、南北朝的颜之推、唐代的司马贞三个人一口同声地说司马相如是“窃赀”。“窃赀”翻成现代汉语就是“劫财”,这就是劫财。古人早已提出了质疑,我们还有其他例子。
大家知道《文心雕龙》是非常有名的一部书,这本书是齐末的刘勰所写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成器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谈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的时候,刘勰写过一句话,说:“司马相如窃妻而受金。”我们再往下面看,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东坡志林》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司马相如,写了很长的一段。我们都不引,只引其中的一句。他这样说:“相如遂窃妻以逃。”
我们看古人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词,一个是“窃赀”,一个是“窃妻”。这都不是一般的人,都是古代著名的重量级的人物提出来的。窃妻,窃赀,翻成现代汉语就是劫色、劫财。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读文本,读什么文本?读《史记·司马相如传》和《汉书·司马相如传》。通过这两个《史记》的本传和《汉书》的本传,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个著名的史学家是怎么记述这一段历史的。
司马长卿,他的原名叫长卿,后来因为羡慕蔺相如的为人,改名叫司马相如。他是因为家庭比较富有,捐赀为官。这个“赀”就是“窃赀”那个“赀”。因为汉代规定,家里有财产的人可以捐赀,就是凭家里的钱财做官。这样,司马相如因为家里有一些钱就做了官,当然这个官不高,仅是郎官,也就是皇帝的侍从。这是在汉景帝朝。
但是司马相如对这个郎官并不感兴趣。不久,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到京城来看他的哥哥。刘武身边有一批文士,这一批文士跟司马相如非常投缘。司马相如一看,就把中央政府的郎官辞了,跟着梁王刘武回到梁国的封地去了。
但不久以后,梁王死了。梁王死了后,司马相如就回到了成都。回到成都以后,司马相如的家里边出现了经济上的变化。当年是因为他家里有钱,他才做了官,而当他回到成都以后,《史记》和《汉书》的《司马相如传》都记载了“家贫无以自业”,家里穷得没办法养活自己。
这里边没有交代,我们读史书的时候就很不明白:当年是因为有钱做官,现如今做了几年官,回来之后家里却没钱了。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史书没有记载,这就很难。史书中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难以弄清。总而言之家里没钱了,这就不说下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相如有一个好朋友叫王吉。在临邛做县令。临邛就是今天的邛崃市,离成都比较近。然后他就到王县令的所在县。当然,县令有权利,就把司马相如安顿在临邛的宾馆里,让人去看望司马相如。
县令开始来看他,司马相如也见他。但时间一长,县令来避而不见。县令越是不见,他越是天天要去。这其中就大有文章了。如果按照逻辑推理一下,司马相如的行为似乎不合逻辑。
本来你是穷得没饭吃,却住在宾馆里,天天好吃好喝,还有人来看望你,这是很优厚的礼遇。然而,恰恰是县令天天去看他,司马相如不仅不见,县令还表现得特别恭敬。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这种情况用四个字来形容,叫“缪为恭敬”,即假装出来的恭敬。
县令越要去看他,这就显得很不合情理。其实,如果县令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要对宾馆的人说句话,从明天起让司马相如自己买单,司马相如立马就会见他,因为他买不起单。但是问题在于,县令不说这个话,不去见他,偏偏还天天去看望他。这件事在县里成了新闻,惊动了县里两个重要人物。
临雄县有矿产资源,特别是铁矿。因此,县里有两个靠着炼铁发家的钢铁大王,一个叫卓王孙,另一个叫程郑。他们都是因为炼铁而致富,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可以称作民营企业家。两个人都很有钱,而且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卓王孙是当时全国的首富,程郑也是全国有名的富翁。
当这两个富翁知道了县令的举动后,便一起商量。民营企业家们很关注政府官员的行动,他们发现县令最近的举动不太正常,天天往宾馆跑,谁也不见。于是,两个人决定设个宴请,邀请县令的贵客过来,并再请县令参加。
最后,商量好了日子,到了这一天,所有作陪的宾客都到了,王县长也到了。宾客都到齐后,这时候再去请司马相如。根据当时汉代的一个规定,先把陪客请来,最后去请主宾,表示对主宾的尊重。
然而,去请司马相如时,他却说身体不好,不能来喝酒。两个老总感到很没面子,于是就托县长亲自去请。县长去后说了些什么,具体情况我们并不知道。
反正县长一去,他来了。他就说了,史记的记载是,相如不得已强往。没有办法,最后就勉强去了。汉书记载这件事情多了两个字: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多了一个“为”,多了一个“而”。
“为”就是我们今天写的“为”。但是我读的时候读成伪装的“伪”。伪装的“伪”是通假字,它是形相近,音相通。我们古代叫通假字。司马相如故意装着不想去,但是县长强迫他去了,他就去了。
去到以后,《史记》跟《汉书》都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司马相如这个人到那以后,一坐尽倾。一坐尽倾,一坐尽倾,所有的宾客都给震住了,都晕了。为什么?司马相如长得太漂亮了,太帅了,是吧?
史书的记载是,相如雍容闲雅,甚都。翻成现代汉语就是美丽。司马相如长得非常漂亮,而且非常有风度。所以说他在那里一坐,整个在座的全蒙了。
然后就开始喝酒,酒喝到一半,王吉就拿了一副琴送给司马相如,叫司马相如弹。《史记》和《汉书》记载的都是如此。把琴献给司马相如以后,司马相如就弹了。
但是在弹琴的时候,《史记》和《汉书》都是这样记述的:说,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卓王孙有一个女儿叫卓文君,新寡,好音,刚刚守寡,非常喜欢音乐。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所以,司马相如“缪与令相重”,故意表现出来,跟县令两个人互相敬重,实际上是用琴来挑逗卓文君。这就是《史记》和《汉书》记载的原话。这里出现第二个“缪”,前面一个“缪”为恭敬,这又出现一个“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结果琴一弹,弹的却是《凤求凰》。这绝对不是《凤求凰》。凤求凰这个琴曲是出现得很晚的琴曲,司马相如当年弹的什么琴,没有记载。我们现在根本不知道。
总而言之,他弹的琴还不是弹的一支曲子,弹了好几支曲子。因为他弹琴有目的,以琴心挑之,所以叫琴挑之。而司马相如到临邛来的消息,卓文君早就知道了。卓文君虽然足不出户,来了这么一个稀有的客人,他能不知道吗?
本来司马相如在家里已经穷得就没法生活了,可是到了临邛,他又买了一身好行头,穿得特别漂亮,住着高档宾馆,穿着最时髦的衣服。
还有很漂亮的私家车,表现出来很富有。再加上司马相如当年写《子虚赋》,已经是天下有名的文士,人又长得帅。
司马相如没有见过卓文君,但是喝酒的时候,卓文君是通过门缝看见了司马相如。一看,卓文君就掉下去了,堕入爱河了。她一下子就喜欢上司马相如了。而且史书记载,卓文君还觉得自己配不上司马相如。配不上指的是什么?我估计大概有这么几条:一个是才,一个是貌,因为司马相如长得太帅了。史记和汉书都没有记载卓文君长得怎么样。
第二条是当天喝酒。当天晚上,司马相如趁热打铁,立即送重金收买了卓文君身边的丫鬟,然后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意。卓文君一听,立刻是大喜过望,于是连夜私奔,奔到司马相如那去。司马相如一看,目的达到了,两个人一卷铺盖,连夜就走了,到了司马相如老家成都。
这件事情第二天才被他的父亲卓王孙知道。卓王孙知道以后非常震怒,但卓王孙没有办法,因为毕竟是他自己心爱的女儿,而且又是自己的女儿往人家那跑的,不是人家来这抢的。那怎么办?
卓王孙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他最拿手的办法就是经济制裁:我就不给你钱,我一个子儿都不给。这下子这个事情就僵到这了。
回到成都的家里边,到了司马相如的家里边一看,史书的记载都是这么六个字:“家居徒四壁立。”说司马相如的家除了四面墙什么都没有。就是四面墙,这样一来,你说家里怎么过?家里在大限度的非常窘迫的状态之中。
最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卓文君提出来回临邛,回临邛找我的兄弟们借钱过,也比在这挨饿要好。这样的话,司马相如就积极响应了卓文君的号召,两个人一块回到临邛。
到了临邛,开了个酒吧。史书记载是“文君当垆”,当垆就是站柜台。卓文君作为一个全国首富卓文孙的女儿,她竟然亲自站柜台卖酒。司马相如则穿上佣人的衣服,在那干那些杂活、脏活、累活,啥都干,表现得非常积极。
这个酒店是开到临邛的家,当这个酒店一开,立即就成了临邛的一大新闻。全国首富卓文孙的女儿先是私奔,已经是爆出了一个新闻,现在又来卖酒。
又是一大新闻。卓文孙一听,感到非常耻辱。卓文孙感到耻辱以后怎么办?杜门不出,他怎么见人?其实,这个时候卓文孙心里面非常矛盾。
你想想,卓文孙按照我们现在一句话说就非常郁闷。而且,他这种火还发不出来。他火怎么发不出来?
第一,是他引狼入室,对不对?不是人家要到你家来喝酒,而是你主动请人家来喝酒。又要请司马相如,又要请县令。县令王吉原来是和他做托儿的人,县令就是婚托儿。你说这个事情,是他自己把这个事情办砸了,所以他有苦难言,他火发不出来。这是一个原因。
再一个,卓文君自己私奔,不是人家越墙劫人,而是你自己的女儿私奔。首先,你没有把女儿教育好吧?你自己有责任,你火都发不出来。再加上酒吧哪不能开,全国那么大,非要开到临邛,非要开到我家门口。你说这个人丢不起。
最后怎么办?拿钱摆平,拿了100万,100个僮仆,双百。100万钱,100个僮仆,你给了司马相如,给了卓文君。司马相如立即关了酒吧,走了,立即关门走了。这就是历史记载的真相,是这么一个故事。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你看看《史记·司马相如传》,是《史记》中间最长的篇幅,里面收录了司马相如的许多赋的作品。在史书为一个人立传的时候,收录他大量的作品是司马迁的首创者。而且,《史记》一共记了两个文学家的传记,一个是《屈原甲生列传》,一个就是《司马相如列传》。
《屈原甲生列传》写得很简单,《司马相如列传》写得很详细,说明司马迁是非常欣赏司马相如的才华的,收录了大量的东西。再看《汉书·司马相如传》,《汉书·司马相如传》写得更长,长得到《汉书》不得不把《司马相如传》分为《司马相如传上》和《司马相如传下》。一个人传记分上下两篇,有那个必要吗?
为的就是把他大量的作品收进来,说明司马迁也好,班固也好,都非常看重著名文学家的才干。所以,对他婚姻中间这么一点瑕疵,就有意地写得隐蔽了一点。这种写法叫史家的曲笔,用曲笔来写,而不是用直笔来写。但是,他们两个人还遵守了一个史学家的道德底线,总算是用了两个缪。
一个伪。
还让后人看懂了。所以你看他招致来杨雄、颜之推、刘勰、司马贞、苏轼。
为什么都说他窃赀窃妻?他们从哪来的?因为这些人都把《司马相如传》读懂了,所以他们得出了结论:是窃赀窃妻。这是我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司马迁给班固干嘛要写得这么隐蔽?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司马相如跟卓文君回到成都的家里面,明摆着家里过不下去。司马相如家里是一无所有,家居徒四壁立。
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养活卓文君?我们经常说,你笼子里面能养活着金丝鸟吗?养活不起。养活不起怎么办?是卓文君提出来回临邛去开酒吧。
司马相如为什么不提?司马相如想不到吗?这里边是值得探讨的第二个问题。我认为,司马相如一定想得到。他能跟县令王吉制定这么一个周密的计划,把卓文君引诱上钩,他竟然想不到自己在成都活不下去,搬到临邛开酒吧,逼着卓文君出钱,连这个计划都想不到吗?肯定想得到。
想得到为什么不说?我觉得这里边是有原因的。
第一,丢人。一个大男人连老婆都养不起,还得想办法,还要自己提出来,到老岳父那敲人家一笔钱。这话咋说得出口?他也不知怎么说。虽然穷,他毕竟还是个名士。当时没有电视,要上电视肯定是电视明星。这么一个人,你怎么说?你这样靠女人吃饭,这个社会上很多人是看不起的。这是第一点,感到丢人。
第二点,担心卓文君不同意。后来是卓文君主动提出来,这事就过往了。如果是司马相如提出来,卓文君不同意,这一下子这事就全砸了,以后甭再提了,永远不能再提起了。所以,司马相如宁可饿着肚皮咬紧牙关,死活就不能提。他必须等着卓文君受不了的时候让卓文君提,他死活不能提。他要一提这个事就不好办了。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如果司马相如主动提出这个问题,卓文君会想:你琴挑过卓文君,你是为我卓文君才琴挑了,还是为我老爸那些钱而琴挑了?一旦卓文君产生这种怀疑,那么两个人的婚姻就会出现裂痕。基于这三点原因,司马相如是死活不能提。
但是他要提出的事,他咬紧牙关,卓文君受不了,卓文君提出来了。
卓文君一提,司马相如当然就积极响应号召了。立马收拾行李,咱们就到那去开酒吧去了。
这是第二个问题:司马相如为什么不提卓文君的美和丑?本来说不应当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来讨论,但是琴挑文君又涉及到下面的钱的问题。卓文君的美与丑就至关重要。
你想想,您为了一个丑女动那么大的心思,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劫财。劫色都谈不上,那才叫人恶心。你纯粹为了钱,却偏偏《史记》跟《汉书》没有记载卓文君到底漂亮不漂亮。但《史记》记载了司马相如非常漂亮,甚至就非常美。而且还写卓文君感觉自己配不上他,所以卓文君的美丑问题就是个大疑难。
《史记》没有写,《汉书》没有写,唯一记载的《西京杂记》记载了:齐马相如写道,卓文君17岁刚刚守寡,长得很漂亮。但是,《西京杂记》是属于笔记体的野史,信还是不信,我不说,留给你们去判断。如果你们不相信野史记载卓文君是个美女,那你们就相信她是个丑女;如果你们相信野史记载她是个美女,司马相如2000年之后名声还会好一点,是不是?
为了一个美女动一点心计。不管怎么样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钱花了,找老岳父去想办法弄一点,这个还有一点解释。所以关于《西京杂记》记载卓文君的美丽的问题,我不做结论,留待观众们自己去评价。你要认为说她连美都不是,那你把司马相如看成什么样子,那是你的看法。
第四个问题:司马相如劫卓文君财的目的,动机是产生在琴挑之前还是产生在琴挑之后,这个很关键。要是琴挑之后,他开始就没有想到,就是想追求一个美女。抱着美女回去以后,活不下去了,回来想弄点钱,这是一种性质。
如果说在窃妻之前就做好了劫财的准备,那就另当别论了。你想想,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窃赀这个想法是产生在窃妻之前还是窃妻之后?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考虑五个问题。大家可以回答yes或no就可以了,你只要回答是和否,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来,她是不是有在之前或者是之后。
第一个问题:司马相如深知卓王孙是全国首富。
大家的回答是什么?肯定是全国首富。
第二,司马相如深信凭着自己的相貌、风度、名气、才华和带引号的财富,完全可以有把握琴挑文君,可以成功。
第三,司马相如深知自己成都那个家绝对养活不起卓文君。
第四个问题,司马相如深信卓文君受不了穷,一定会想办法为临邛去弄点钱来。
第五个问题,司马相如深信卓王孙丢不起人,卓王孙一定会拿钱来摆平。
假如这五个问题都能成立,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窃赀的计划,早于窃妻的计划之前。也就是说,他先有了窃赀的计划,然后才有了窃妻的计划。换句话说,先劫色后劫财,劫色是手段,劫财是目的,最后他是人财双丰收。
那么,如果照这样讲的话,如果我们这个分析能够成立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流传2000多年的司马相如跟卓文君的爱情神话,原来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骗局。
对于这样一个骗局,我们在讲历史真实的话,当然我希望有这么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我爱美丽,我更爱真实。我爱真实,真相是如此,我不能不把真相讲出来供大家参考。
但是作为司马相如来说,他其实劫了财劫了色以后,还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他抱着美人回去以后,像这样一个婚姻中间有瑕疵的婚姻能够长期维持下去吗?那么卓文君会不会觉察到司马相如劫财劫色的计划?如果卓文君知道以后,他们的婚姻还能够维持到什么程度?
请看下集《情变之谜》。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