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25 股肱之臣 (百家讲坛)视频+文字稿


我们前面用了十二集的容量,讲了秦王嬴政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这个过程说起来很简单。我们上一期最后讲的时候曾经概括了四个字,叫势如破竹。那么,嬴政为什么能够用十年时间就完成统一六国的这么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手下有一批非常能干的文臣武将。

在嬴政身边的武将首推王翦和王贲父子二人。我们称之为首推,是说这两个人在灭六国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极大。王翦是沛阳东乡人,即今天陕西同川人,他就是秦国人,并不是外来的。

嬴政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29年到公元前228年,在灭了韩国以后,嬴政命令王翦去灭赵。赵国是非常难灭的,王翦灭赵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灭赵之后,他就灭掉了在六国中间最强有力的一个对手赵国。

第二年,嬴政二十年,发生了一个突发性的事件——荆轲刺秦。荆轲刺秦王发生在灭赵的第二年,因为赵国灭亡以后直接威胁到燕国,所以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翦发生这件事后,嬴政非常生气,就命令王翦去灭燕国。王翦带领大军击败了燕军的主力,虽然没有把燕军完全灭掉,但把燕军的主力完全击溃了。

这样,王翦不仅灭了赵国,同时又击溃了燕军的主力。第二年,王翦有一个儿子叫王彬,也是一个战将,这叫做将门虎子。王彬也立了很大的功。他奉命攻打燕国的都城,即今天的北京。他攻打燕国的都城,最终燕国最后一代国君燕王喜逃往辽东,逃走了。

燕国是被王翦和王彬父子两个人共同击败的。在击败了燕国以后,第二年,嬴政二十二年,王翦奉命灭魏,王彬也参与灭魏。我们讲过,这一仗很简单,王翦和王彬用水淹大梁三个月,就把魏国给灭了。王彬因此独立灭掉了一个魏国。

王翦是秦王嬴政最倚重的将领。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国士兵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不朽战功,秦王嬴政正是倚仗着这样的大将,在灭六国的过程中纵横百合,昏病四方。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秦王嬴政身上还有犯错误的时候。同样在王翦这里,嬴政也失去过一次灭楚的绝好时期,这和一个叫李信的人有关。
在《宋代史》里面,李信是一个很有名的军人。他在战争中与他的父亲李广并肩作战。李信和李广是一对亲兄弟。

你看这父子两个人。

王翦是独立灭了两国:赵国、楚国。

王温是独立灭了两国:魏国、习国。

他父子两个合起来还灭了一个燕国。

秦始皇灭了六国,而王翦父子两个灭了五国。

怎么样?功劳够大了吗?

秦始皇手下有这么能征惯战的将领,所以王翦可以说确实有军事才能,是个非常有军事才能的人。

秦始皇慧眼识人,识别了王翦、王温父子,重用了王翦、王温父子。

王翦、王温父子也利用秦始皇给他提供的历史舞台,展现了父子两代的军事才华。

所以,秦始皇灭六国很重要的原因:他手下有的是武将。

这是王氏父子。

王翦在秦灭六国的十年过程中,是统兵最多、打仗最多的将领。

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几乎没有失败的记录。

透过王翦,我们似乎可以大致知道秦王嬴政灭六国的奥妙所在:强有力的土帅对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

蒙古领导的绵阳能够战胜绵阳领导的蒙古,而在秦王嬴政手下,聚集了不少这样的军事人才。
除了王翦父子之外,在秦国历史上还有一对父子非常有名,他们就是蒙氏父子。那么,他们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都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这里边第一代蒙氏父子的第一人是蒙傲。蒙傲这个人一生侍奉过四代秦国的国君: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和秦王嬴政。他辅佐了四代国君。那么,蒙傲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蒙氏父子贡献大得不得了,蒙傲有三大贡献。

第一,蒙傲夺取了韩国的军事重镇陈高和行阳。我们讲相语的时候提到过,陈高与行阳是个战略重镇,蒙傲成功夺取了这两个地方。

第二,他用行阳给陈高魏忠心建立了一个三川郡。这个三川郡是秦皇三十六郡的其中一个郡,由蒙傲打下来的。

第三,蒙傲夺取了赵国三十七座城市,导致赵国的国土面积迅速缩水。

最后,在秦王嬴政五年,他夺取魏国二十多个城市,建立了东郡。东郡的地方在现在河南的濮阳这一带,东郡的建立使秦国的国界与齐国相邻。三川郡和东郡都是蒙傲打下来的,所以蒙氏父子的功劳也非常大。

秦王嬴政手下有这么多武将,他统一天下难道还不容易吗?这是第二个我们要指出来的家族。在秦王嬴政灭六国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能征惯战的王翦父子和蒙氏父子,还有很多人为秦国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是因为史料的局限,他们没能名留姓氏。

透过史书记载,有一个人的名字意义深远,他的战略思想加快了秦灭六国的步伐,并让军事强国赵国自毁长城。这个人是谁呢?

嬴政手下还有一个军事家,这个军事家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叫魏辽。魏是国,辽是他的名字。至于这个人姓什么,目前我们不知道。

这个人的职务是国魏,国魏是什么职务?国魏就是国防部长,国防部长叫国魏。所以他的职务是魏,他的名字叫辽。把他的职务跟名字拼在一起,这个人叫魏辽。魏辽是个大军事家,也是秦王嬴政手下非常有名的一个军事家。

魏辽的主要贡献有两点。第一,魏辽虽然是个军事家,但他并不主张只用武力。魏辽主张军事与外交两手并用。他非常精明,是一个有政治眼光的人。他说:“你现在嬴政对待六国来说……”
就好比是一个君主在使唤你手下的郡县的长官。
你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但是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
最担心的就像当年韩赵魏暗中结盟,灭了治渤一样。
我们不是讲了三加分禁吗?
魏辽说,天下现在最大的危险,就像三加分禁之前一样,
就是韩赵魏三个弱国联合起来把治渤给灭了。
这是我们现在最害怕的。

言外之意,现在六国很弱。
但是六国要是暗中结合,能够把秦国给灭了,这是我最担心的。

所以魏辽说现在怎么办?
他现在一方面是使用军事手段,
另一方面要打金钱牌。

他唯一驾了一次,就是派李信带领20万军队灭楚,灭了韩赵魏,急败的燕。

他尾巴有一点翘,尾巴刚一翘,被楚国一棍子打下去了。好了,他又老实了,尾巴夹起来,请王翦。

所以嬴政这种虚心纳鉴的勇气。
胸怀大局的气度

他说在灭六国之前,表现得相当充分。盾若是秦王嬴政重要的谋臣之一,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他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此,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正是由于这些文臣武将的服从,秦王嬴政才能够所向披靡、势力扩充。但是在这些文臣武将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个秦王嬴政。如果没有博大的胸怀,或许这些人才就发挥不了最佳的状态。

那么,面对这些功臣,秦王嬴政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呢?秦王待人是非常宽厚的一个人。比如说那个李信,李信灭楚不是扬言:“二十万可以灭了楚吗?”结果大败而归,嬴政没杀他,最后让他给王贲一块。这也很不简单。

再一个王贲,王贲父子两个灭了武阁,功高盖世,可以给汉初的韩信相媲美。韩信什么下场?王贲什么下场?王贲是安享天年。如果我们把王贲和白起做一个对比的话,更加清晰。我们讲过战国四大名将,四大名将赵国两个:廉颇和李牧;秦国两个:白起和王杰。

白起我们刚刚讲过,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的重臣,立了无数的功劳,最后被封为武安君,他成为封君。但是白起的遭遇很不好。在长平之战以后,白起就主张立即灭邯郸,灭了邯郸就可以灭赵。当时这个主张没有被采纳,未被采纳的重要原因是丞相范驹从中作梗。范驹说秦国的军队需要修整,现在不能打。而白起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战机,这个战机一旦错失,邯郸你打不下来了。

赵国主力消灭掉,赵国京城是一片混乱。在这个时候兵发邯郸,可以迅速把邯郸拿下来,拿下邯郸,赵国就亡了。
换句话说,按照白起的意见,在朝鲜王,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朝鲜王那个时代,已经可以灭赵国了,但这个机会错失了。最后,朝鲜王听取了范驹的意见,休整了几个月之后,再去攻打邯郸。机会失去了,让白起挂帅。白起不出征,用别人去打,结果打不赢。打不赢再请白起,白起不干。而秦国围邯郸的打败的战报是一天天送过来,结果导致朝鲜王更怒,然后朝鲜王就把他的怒气迁怒于人。迁怒于人是无能的表现,迁怒于人才是自毁长城。

结果,秦昭襄王对白起就更恼火了。后来就怎么办?把他的绝位给夺了,降为普通士兵。因为秦代时期,二十级的军功绝智,最高一级封军,他把他从二十级一下拉光,剥夺所有的绝位,然后让他迁出京城。白起出京了十里地,昭襄王和大臣们在商议这件事,又有人告了一状,说白起出京城还口吐怨言。昭襄王就更生气了,下令人追赶白起。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