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楚国可不是一个一般的小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相当大的国家。楚国的地理位置大概就从现在河南的中部向南,都属于楚地,涵盖了很大的一片地方。
而且,秦王嬴政手下曾经有一个大臣说过两句非常有名的话,叫“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连横成功了,那么秦国的国君可以称帝;如果合纵成功了,那么楚国的国君可以称王。可见,秦楚并列,楚国是个相当强大的一个国家。
那么,秦王嬴政怎么灭楚国呢?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和蒙武带领秦国的60万军队去灭楚。王翦是秦王嬴政手下最得力的战将,他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他与儿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盖世奇功,除韩国之外,其余的五个国家都是被王翦父子所灭的。
结果王翦到了楚地以后,并没有对楚军发动进攻,而是把他的60万军队待在兵营里,天天好吃好喝,天天有非常漂亮的淋浴设备,就是不打仗。而这时候楚国知道秦军来灭楚,楚国便动员了全国的军队,集中力量主动向王翦挑战,但王翦却不打。这个局面就是秦军来的想住下来就是休息,楚军则是主动挑战,但秦军不应战。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这就是灭楚之战的开始。
其实,王翦是要挫一挫楚军的锐气,所以他就不打。过了一年以后,王翦就问他手下的人:“士兵们现在整天干什么?”他们回答:“我们的士兵现在天天吃饱了喝足了,就在那扔石块,看谁扔得又远又准。”王翦听了很高兴,他觉得他的士兵可以说这一年好吃好喝,不打仗,已经养精蓄锐,够了。
就在这个时候,楚军因为挑战了一年,这场战争打不成,开始调防,把军队向东移动。王翦就趁楚军移动的时候,突然调集他的精兵追击。这一仗把楚军打败了。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3年,王翦和蒙武攻入了楚国最后的一个都城——寿春,也就是今天安徽的寿县,把最后一个楚王负刍给抓住了。这样,楚国基本上就灭了。
但是,还有一个人叫项燕,就是我们过去讲过的项羽的祖父项燕。在淮南,又拥立了一个楚王的后裔,叫昌文君。
重新起兵反秦,王翦跟蒙武又带兵到淮南与项燕作战。结果昌文君被杀,项燕兵败自杀。这可以说,楚国最后的力量消耗殆尽。
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22年,王翦最后又降服了越君,因为楚国的南部是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经过三年的战斗,从公元前224年、223年到公元前222年,楚地算是彻底平定了。在楚地设立了三个郡,楚国被彻底灭亡。
我觉得楚国的灭亡,具体来讲有三点。
第一,改革不力;第二,政治腐败;第三,不明大势。这三个原因是导致楚国灭亡的最根本原因。
我们先说改革。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了改革。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第一个强大的国家是魏国,因为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侯最早实行变法。他通过李悝的变法,使魏国在变法方面走在了前列。而且魏文侯在位的时间长达50年,他的变法力度和时间之长在战国时期是少有的,所以魏国首先强大起来。
楚国的变法虽然也不算晚,实际上是在楚悼王时期进行的。当时魏国有一个名将来到楚国,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魏国灭亡的那位人物,吴起。吴起本来是魏国的名将,但他在魏国待不下去,于是来到楚国。到楚国以后,吴起先担任了一年边地的郡太守。一年后,楚悼王发现他非常有才华,便提拔他为楚国的令尹,也就是宰相,让他主持变法。
吴起的变法时间上比秦孝公用商鞅的变法还要早20年,吴起的变法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废除世卿世禄。所谓世卿世禄,是指一些贵族家庭在政治上能够继承爵位,在经济上能够继承俸禄。这种制度在西周时期非常普遍,但它有一个很大的弱点,许多杰出人才由于其祖先没有立功而没有继承权,导致这些人才对国家的贡献得不到应有的报偿,因此没有积极性。
吴起的做法是均爵平禄,具体而言,就是对封君的子孙,三世后收回爵禄。这一制度旨在打破贵族对政治经济资源的垄断,激励更多人才为国家效力。
他的子孙只要到了三代,就把他的爵位跟俸禄收回来。这在当时就是很了不得的事情。那些封君都是老干部,他要享受他的先辈立功。那个爵位和俸禄,但是到了第三代就要收回来。收回来给谁?给那些在当代立功的人。这是很重要的一条。
第二条叫整顿吏治。楚国的吏治也就是官员制度,吏治有两大毛病,就是大臣太重,封君太重。大臣跟封君太多,这些人享受了国家大量的俸禄,但是却不能为国立功。所以吴起改革就是要废除他们的,这些人享有的特权。这就是第二点的整顿吏治。
第三点是奖励耕战。因为那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强大其实就是两点:第一农业,这就是耕;第二军事,这就是战。吴起变法非常重视对耕和战的奖励,那就是调动农民和士兵,这两部分人的积极性。这样国家有粮,战斗力增强。这是吴起变法的意思。
第四点是广辟土地。楚国是个大国,它不像三晋、韩、赵、魏三国,特别是像韩国、魏国处在中原。它的土地非常狭窄,但楚国的土地本来就广阔,再加上楚国灭了一些国家以后,它的土地更多。吴起就建议让一些贵族去开荒,这样楚国的土地扩大了,粮食的收成增加了,国家就富裕了。
我们从上面的这些四个方面来看,吴起变法的广度和力度相当大。如果这个变法能够持续下去的话,楚国是可以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的。秦国有一个相国叫蔡泽,他在评价吴起变法时说过两句话:叫“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可见吴起变法是相当可观的。
但是最终吴起变法失败了,这个失败的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主要有两条:一个是楚悼王去世,另一个是反对派强大。因为在那个时代,一个大臣他实行的改革,比如商鞅变法也好,吴起变法也好,最根本的是需要得到国君的支持。而商鞅得到的支持是相当大的,因为秦孝公是21岁继位,一继位就重用商鞅。年轻的秦孝公对商鞅的支持力度很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那些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君王支持的力度,而君王支持的力度又取决于君王生命的长度:活得长,支持时间就长。
所以秦孝公一死,继位的秦惠文王就把商鞅给杀了。吴起的运气赶不上商鞅。
吴起变法有一个很致命的弱点,这个弱点出现在楚悼王的晚年。晚年时期,楚悼王开始实行变法,而变法刚刚开始,楚悼王便去世了。
楚悼王一死,灵堂之上,由于吴起的变法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主要是一些贵族大臣的利益,因此那些大臣和宗族们便拿着箭要射杀吴起。吴起没有办法,只好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上,把身子伏在楚悼王的身体上,结果被乱箭射死了。
当然,吴起很聪明,他在最后是趴在楚悼王的遗体上被射死的。这些箭有些射中了吴起,有些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等到安葬仪式结束以后,在查处这个案件时,新即位的楚君便把射中楚悼王尸体的那些宗族给灭族了。这一次牵连的有七十多家。
可见,还有多少箭射中了吴起却没射中尸体。光是查尸体上射的箭,便灭了七十多家宗族。想想看,射吴起的箭有多少,可以想见反对他的势力有多庞大。为何这么多人反对他?因为触犯了既得利益。
吴起所做的改革,废除了世卿世禄,剥夺了这些贵族后代的特权,整顿吏治,裁减庸官,结果受到伤害的还是这些贵族。要让贵族去开荒,而他们心里显然不愿意,因此对吴起充满怨恨。最终,吴起死于反对派之手。
这样一来,改革也就失败了。这就是楚国灭亡的第一个原因。楚国政治腐败主要体现在用人方面。在用人上,楚国前期主要信任公族,也就是国君的亲族,后期则使用屈、昭、景三大姓。屈元就属于屈姓。
晚期,楚国重用春申君黄歇。黄歇是楚国顷襄王的弟弟,同样属于公族。因此,楚国在用人上主要依赖公族和一些大姓人家。这样的制度有它的好处,就是信任度高,但也有很大的弊端,导致其他家庭出身的杰出人才没有出头之日,而一般的平民则更是无路可走。
相比之下,秦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重用了很多六国人才,这些人才中的许多人并非贵族,例如商鞅、范雎等,他们在秦国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楚国主要依赖公族和贵族,因此造成了用人上的局限。
我们重点说说春申君。
春申君是战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他和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我们先看看春申君的生活。他生活上十分奢侈。春申君开始在淮北被封了12个县,叫封君。有12个县。
后来,他又提出这12个县离齐国太近了,又改封到江南,在原来吴国的都城。在那里又建了自己的豪宅。春申君晚年的豪宅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有所记载。最后,有一个太史公曰,太史公其实就是写《史记》的司马迁,当然个别的内容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写的。他曾经写了这么几句话:“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到楚地去,看到了春申君当年豪华的住宅,太漂亮了。
春申君晚年修建的住宅一直完好地保存到西汉中期。司马迁还看到了,已经过了那么多年了,他仍然觉得宫殿盖得太奢侈,生活浮夸到了什么程度。
我们再看看春申君政治上十分糊涂。当时楚国国君楚考烈王的执政能力很差,而考烈王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没有生育能力。后宫的嫔妃非常多,但是个个无子。
面对这种情况,春申君为这个事情想了很多办法。《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了一件事。这个事情说,当时楚国有一个人叫李园,李园有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妹妹。他想把他的妹妹献给楚考烈王,但又担心听说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直接献上去以后,将来因为没有孩子会失宠。
于是,李园走了这样一条路:他先投到春申君门下做了个门客。然后请假回去了。在该返回的时候,他有意拖延了几天。等他误了期回来后,直接去找春申君解释。见面后,春申君问他:“你为什么误期了?”李园回答:“我有一个妹妹非常漂亮。”他说他回家的时候刚好赶上齐王来提亲,想娶他的妹妹,因此耽误了回来。
李园说了个半拉子的话,春申君一听就比较感兴趣,问道:“齐王娶你妹妹的事最终的结果怎么样了?”李园回答:“这事我没答应,所以没有让我妹妹出嫁。”春申君又问:“你妹妹连齐王都想娶,能不能叫我见一见?”李园于是回答:“可以,让你见见。”
随后,李园就安排他妹妹入宫给春申君见了一面。
这一见面,春申君就非常喜欢,笑纳了。笑纳以后不久,春申君他有生育能力,所以李园的妹妹很快就怀孕了。怀孕以后,深得春申君的宠爱。
这个时候,李园的妹妹和李园他们兄妹两个人又商量了一下。商量完了以后,李园的妹妹就给春申君说了:“楚王考烈王他很信任你,你在楚国做了二十多年的相国了,国君对你的信任超过对他兄弟的信任。现在国君无子,万一国君下世了,他没有孩子不能传位,只能传给他的兄弟。传给他的兄弟,他的兄弟继承王位以后,用他们信任的人,你这个二十多年的相国可能就保不住了。眼下有一个办法:第一,我怀了你的孩子;第二,咱们两个结合时间很短,外人都不知道。“
她说:“你不如把我献给楚考烈王。考烈王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嘛,我现在怀了你的孩子,你再把我献进宫。将来万一生了个儿子,肯定是太子。他将来一继位,你不就成了国君的父亲嘛?你何愁你的相位不保呢?”
这个话说完以后,史书记载有这么一句话:“春申君大然之。” 就是春申君认为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然后就赶快,不敢让这个怀孕的爱妾住在宫里了,找了一个高级宾馆,将李园的妹妹先安排到宾馆里面,让她单独住,然后像楚考烈王推荐。
考烈王虽然没有生育能力,但是还是很愿意见她。见了以后也很喜欢,这样就把怀孕了的李园的妹妹献给了考烈王。入宫以后,到了生孩子的时候,生下来了一个孩子,是个儿子,考烈王就把这个儿子立为太子,然后把李园的妹妹立为王后。这事儿都办齐了,李园也受到重用了,因为李园的妹妹做了王后,他就成了皇亲了,作为国君公族的亲戚了,所以他也受到重用了。
就在这个当口,考烈王病危了。在楚考烈王病危的时候,有一个人去见春申君。这个人见了春申君以后,一张口就说了三个问题:“你有三个想不到。”一、你有想不到的福;二、你有想不到的祸;三、你有想不到的人。
这三句话把春申君给说愣了,春申君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就问他:“什么叫想不到的福呢?”这个门客就对春申君说了:“你想想,你做了25年的楚国的相国。”
名义上相国,实际上你是楚王。你掌握了楚国的实权。现在楚王如果病故以后,太子太小,继承王位以后,实际上是你在掌权。你既可以辅佐幼子,也可以把王位夺过来,自己当。这不就是想不到的福吗?
春申君问第二个了,什么叫想不到的祸呢?他说:“你想想,继承王位的人实际上是你的孩子。根据我所知,李园豢养了一批刺客,就等着谋杀你的。考烈王一死,李园就会抢先入宫,等到你入宫的时候,就会在宫里把你刺杀掉。这就是你想不到的祸。”
第三,春申君问他什么叫想不到的人呢?他说:“意想不到的人就是我。我能给你解这个危难。怎么解呢?你把我送到王宫的卫队中间,去做个下层职务。楚王一去世,李园就要入宫,李园一入宫,我就把他给杀了。我把李园杀了,你啥事儿都没有了。这就是你意想不到的人。”
三个意想不到。春申君听完以后大不以为然,他不相信。他说有两点:第一,李园是个很软弱的人,他做不了这种事;第二,我对李园很好,李园不可能这么来杀我。不相信。
结果,门客一见春申君不听他的忠言相告,他就说春申君会被杀,自己在这待着也会受到连累。然后连夜他就逃了。这个门客走了以后只停了17天,楚考烈王死了。考烈王一死,李园就入宫了,准备好刺客。然后春申君也入宫,春申君一入宫,李园就让刺客把春申君给刺杀了,把春申君全家给满门抄斩,全部杀了。
《史记·春申君列传》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春申君把李园的妹妹送入宫了。这件事情已经足以说明楚国政治的腐败了。我们讲楚国政治腐败的,春申君是楚国晚年最受重用的人。春申君被杀的年是公元前238年,也就是秦王嬴政九年,离秦王嬴政发动统一六国战争的公元前230年只剩下八年时间了。就在秦王嬴政发动统一六国战争的前八年,春申君被杀。
你想想,春申君实际上是楚国最后一段时间,做了25年国相的一个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竟然不惜做出这样的事情。应当说,这是楚国用人上非常失败的一点。楚国灭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明大势,所谓不明大势,就是不了解战国发展的大趋势。
春秋时期大的趋势是争霸,所以有春秋五霸之说。战国时期的大趋势就是统一。如果明白战国时期的大势的话,那么要么让楚国强大起来,让自身足够强大起来,由楚国统一天下;要么看清大势,把最强大的国家抵制住。
结果楚国没有强大起来。那么,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谁呢?是秦。对秦应当怎么办呢?应当遏制。我们可以通过两件事来看一看楚国的国君是否意识到这件事。
第一件事是邯郸之战。我们讲赵国灭亡时专门提到过邯郸之战。长平之战结束以后,秦军的大军就围住了邯郸,想把赵国一举灭掉。结果,由于平原君搬来了救兵,一个是信陵君从魏国窃符救赵,另一个是春申君派军队去救赵。最终,赵国、魏国、楚国的三国联军,把围攻邯郸的秦军打得大败而归。这是战国晚期的一次非常重大的战斗,这个战役说明合纵的力量还是相当强大的。
而秦国战败以后,山东六国的国君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尽快联手对付秦国,逐步削弱秦国,阻挡秦国各个击破六国。结果发生什么事情了呢?燕国认为赵国的壮年人都死于长平,燕国去进攻赵国。赵国没有休养生息,连续四年攻打燕国,魏国也跟着去打燕国。楚国的国君却不了解这个大势,趁机把鲁国灭了。只有这么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秦国一来,大家赶快联手应付秦国;秦国一退,六国之间就开始互相吞并。没有一国的国君是了解天下的大势的,这足以说明楚国的国君糊涂,不了解大趋势。
我再举一个例子。《史记·春申君列传》还记载了一篇非常长的上疏。这是一位楚国使者给秦国最后的几位国君中的某一位写的上疏,代表了当时楚国的一种观点。这封上疏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伐楚不如善楚,意思是你讨伐楚国不如跟楚国联合起来;第二,灭楚不如灭韩魏,意思是你去灭楚国不如去灭韩魏。
上疏说穿了就这两点内容。但从这两点内容可以看得出来,这封上疏很明显是在嫁祸于人,希望秦国把矛头指向韩国和魏国,而不是打击楚国。这封上疏说明一点:没有战略眼光,只看到局部利益。
楚国可能暂时免除了被灭,但从长远上看,这个上疏只能够让秦国的国君更清楚地懂得远交近攻的政策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举这两个例子:邯郸之战以后,楚国灭了鲁国。我们又举了所谓春申君的一封上疏。从这两点都可以看出来,楚国的国君不了解大势,只顾眼前利益。
所以最终楚国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灭亡了。楚国的灭亡意味着秦王嬴政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基本上五国都灭了。那么剩下来的只剩一个仅存的齐国了。
对于孤立无援的齐国,秦王嬴政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请大家继续关注嬴政统一中国的过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