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讲到魏国的灭亡,后面就是燕国。
赵国灭亡以后,秦国的大军就摆在了燕国的边境之上。这个时候,燕国的国君才感受到亡国的大难来到了。燕国是个弱国,没有办法像赵国一样敢和秦军过招。那么,他该怎么办呢?怎么能够挽救自己国家,不被灭亡呢?
他是个弱国,所以燕国又不能坐以待毙。因此,燕国就使了一招。这一招就是荆轲刺秦王,刺杀秦王嬴政。但是,刺杀一个国君,特别是秦国的国君,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光准备工作,就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你得找刺客,上哪去找刺客?你得做准备,还得去领特别通行证,否则怎么能够进入秦王嬴政的宫廷呢?
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准备工作早就开始了,而主持这件事的人就是燕国的太子——太子丹。这件事情的准备工作实际上是太子丹在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以后就基本上开始了。太子丹是燕王喜的儿子,他在秦国做人质,逃回来以后不久,他在秦国的一个好朋友樊於期也因为兵败,畏罪潜逃到燕国。太子丹就接纳了樊於期。
这件事情被太子丹的老师知道,老师主张告诉太子丹:“樊於期这个人你绝不能留,因为他是秦王嬴政极其恼恨的一个叛将。要是留了他,会给燕国带来大难。”怎么办?可以把他送到匈奴,送到匈奴既可以保住他的命,又不给秦国提供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但是太子丹说:“我不能这样做,朋友有难,我不能出手相援,这不是我做得出来的。”他的老师看到太子丹不接受自己的意见,就说:“这样吧,我们燕国有一个人叫田光,这个人有勇有谋,你可以找他商量一下怎么办。”然后他的老师提前把这个事情告诉了田光。
田光就去拜访太子丹。太子丹见了田光以后,就向他问计,而且明确告诉他,秦燕两国是势不两立的,要求他出出办法,怎么样来刺秦。田光就向他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荆轲,荆轲就是因为樊於期事件被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的。临走的时候,太子丹特意给田光交代了一句话:“今天咱们俩谈的事,都是国家的最高机密。”
你千万不能说出去。
然后,田光回来以后,一方面答应了太子丹,另一方面他去找了荆轲。那么,荆轲是个谁呢?太子丹要找的刺秦的人,为什么会落到荆轲的头上呢?
荆轲这个人原来是齐国人,后来移居卫国,保卫的卫国。再后来,又移居到燕国。到了燕国以后,燕国人称他为荆卿。太子丹要找荆轲刺秦,因为荆轲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爱读书,第二个他喜欢击剑。
爱读书,他是个诗人,是个读书人;喜欢击剑,这说明他是个剑客。他是双重身份,诗人兼剑客。所以,田光首先把这个消息告诉荆轲,然后让荆轲去找太子丹。田光还告诉他说,这件事情太子丹再三嘱托我,但田光并没有把事情说透,只说太子丹要找你,你主动去找太子。他说这件事情事关重大,临走的时候,太子丹再三交代,不可泄露。
他说,为了让太子丹放心。然后,田光把这事给荆轲说完以后就自杀了。他说我自杀了就不留活口了,太子就肯定放心了。但是,田光之死应当说对荆轲刺激很大。荆轲虽然这时候不知道太子丹找他是个什么使命,但是他知道这件事情一定是非常绝密的一件事情。否则的话,田光不会以自杀而封口,一定是个很绝密的事情。
然后,太子丹就接见了荆轲,因为荆轲就找他了。到那以后,他对田光的遇难表示沉痛哀悼,然后对荆轲表现得非常谦恭。最后向荆轲交代了任务。
这个任务是什么?有两条:第一条是劫持,首先是劫持秦王嬴政,逼着他退出来侵略六国掠夺的土地;这是第一。如果说劫持不成,就行刺把他杀死。把这个计划告诉荆轲。荆轲听到以后,第一个反应是很长时间没有说话,因为这个不是一件小事情。荆轲很长时间没有说话,他在思考。思考完了以后,荆轲说了两点:第一,我是个才能很低劣的人;第二,我的才能完不成这个任务。
说了这两条,太子丹听了荆轲的拒绝以后,顿首固请,就是一个劲的叩头,而且是一再的要求荆轲承担这个使命。这样,荆轲就答应了,接受了这个使命。当然,接受以后,太子丹马上对荆轲用最高规格的待遇招待他:豪华住宅、高级轿车、绝代美女。
花不完的钱全给你,然后就等着荆轲出发。从荆轲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中士为知己者死的那种侠义情操。
可是荆轲承担起刺秦的任务,固然有着对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回报,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已经势不可挡的情况之下,荆轲承担起来为解救燕国之困,更是为了解救六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可是当太子丹再一次敦促荆轲尽快行动的时候,荆轲却迟迟不肯上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荆轲和太子丹在刺秦行动上为什么会出现分歧呢?
等了赵国,都是被秦军攻下来以后,荆轲还不动身。太子丹就急了,问荆轲,催他:“你为什么还不走?”
荆轲说:“你说我现在到哪去?秦王能接见我吗?我要去见秦王,一定要有能够打动秦王的东西。什么东西能让秦王动心,让他见我,我才能有下手的机会。如果他连见我都不见,我绝不可能完成任务。”
那么让我能够见到秦王的通行证是什么呢?荆轲说:“两样东西,一个是樊於期的人头,第二是督亢地图。督亢是燕国最富饶的一个地区,就是北京、河北这一带非常富饶的一个地区。把地图献给秦王,因为这个地图可以满足秦王嬴政的贪欲。而樊於期又是秦王最恨的一个叛将,只有这两样东西可以让我完成任务。”
太子丹一听就犹豫了,地图好办,我可以给你,但樊於期的人头我怎么向樊於期开口?太子丹没说话,当然太子丹这事是有难处的,我们可以理解。
那荆轲怎么办呢?荆轲知道樊於期的人头和地图这是两张通行证,这两张通行证缺一不可,缺了这一张门票你就进不去。怎么办?太子丹又不愿意吐口,荆轲直接去见樊於期。
见到樊於期以后,他就对樊於期说:“你的父母,你的宗族全被秦王杀了。”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嬴政对樊於期实行的是三族罪,就是灭三族,都是杀了。
而且现在是高价悬赏你的人头,悬赏你的人头是千金,邑万户。谁要拿到你的人头,赏一千金,还分邑万户。这是一个非常巨额的数字,在战国后期是个非常大的数字。用这么一个天文数字,这么一笔巨大的财富来悬赏,可见秦王对樊於期是恨透了。
他说:“现在我有一句话我可以说给你。”
这一句话可以报你之仇,也可以解燕国之难。樊於期这时候已经是泪如雨下了。他说道:“我想报仇,但是我没有办法。”
他现在有一个办法,就是你把你的人头交给我。有了你的人头,秦王就可以接见我。等他接见我的时候,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我就可以替将军报仇了,也可以解燕国之难了。樊於期听完以后,二话没说,立即刎颈自杀。这个第二张通行证,就是樊於期的人头,又到了荆轲的手里。
荆轲就做了一个很精致的匣子,把这个人头放起来了。太子丹听说以后,跑过来嚎啕大哭。因为太子丹这时候见的是比较为难的,他既想拿这个通行证,又张不开口。而这个时候荆轲替他把这个事情完成了。
那么太子丹下面要做的就是两件事。第一,行刺的工具,他替荆轲准备了一把著名的品牌匕首,叫徐夫人匕首。而且这个匕首在打造的过程中反复的在毒药水里淬火,所以这个匕首一旦划破人的皮肤,见血封喉。这是工具。
第二,助手。太子丹给他派了一个助手,叫秦舞阳。秦舞阳这个人胆子很大,13岁就敢杀人,所以太子丹认为派这个人去给荆轲做助手,两个人二打一,成功的几率很高。但是荆轲不走。荆轲不走,太子丹就怀疑荆轲反悔了。
于是,太子丹就说了一句很刺激荆轲的话:“要不我就先派秦舞阳先走一步,你晚一段再动身。”这句话把荆轲给激怒了。荆轲说道:“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之所以停下来不走,是在等一个人,叫吾客。这个吾客是谁呢?吾客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的客人。《史记·刺客列传》没有交代,但我们可以判断,这个吾客应当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他是荆轲最信任的人;第二,他是个武功高强的人;第三,他是个胆量过人的人。荆轲在等他的行刺伙伴和战友,但是这个人不知道什么原因来得迟了。
太子丹急不可耐,催促荆轲上路。荆轲一怒之下上路了。走的时候,他的朋友和知道这些事情的人都到易水边上为荆轲送别。这个场面非常悲壮,所有送行的人都是白衣白帽白鞋。在这一刻,他的朋友击筑,荆轲唱了一首非常有名的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说完以后,荆轲就登车而去,再也没有回头。
到了秦廷以后的情况,我们已经在第一集讲过了。失败了。但是,我们还要讲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助手秦舞阳在关键时刻吓瘫了,脸都变色了。关键时刻秦舞阳掉链子,把两个人完成的任务压到荆轲一个人的身上。
当然,我们不能假设他把他的客人带来的能完成任务吗?我们只能说,至少这个任务没有完成。这件事——刺秦王那件事,一下子激怒了秦王嬴政,惹火了秦王嬴政。然后,秦王嬴政立即下令派大兵攻打燕国。
因为刺秦发生在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6年派兵攻打燕国,第二年就派兵攻打。到了公元前225年,把燕国主力击溃,燕王逃到辽东。到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攻占了辽东,抓获了燕王喜,这就是燕国最后的一个国君。燕国就彻底灭亡了。
燕国是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封地在今天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地区,都是城冀,位于现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比较弱小,所以在很长的时期里默默无闻,没有参与逐鹿中原的争斗。对于别的国家也没有什么大的威胁。
因此,有人认为,导致燕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荆轲刺秦这一事件,惹怒了秦王嬴政,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那么,燕国的灭亡是这么简单的吗?
今天,王立群教授将从燕国的历史入手,为您剖析燕国灭亡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那么,导致燕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概括起来讲是三点:第一,禅让乱国;第二,灭齐自削;第三,疲赵自弱。这三条才是导致燕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我们分别加以说明。
先说禅让乱国。禅让就是国君把位子传给一个不是自己王族同姓的人。这叫禅让。这件事发生在燕王哙这个时期。在燕王哙执政时期,他有一个相国叫子之,即他的丞相子之。子之这个丞相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他很想做国君。他用了两手:第一手利用一个齐国的使者,刚好齐国使者来拜访初始燕国。他事先给齐国使者串通好,然后齐国使者见了燕王哙以后……
两人就对话。燕王哙就问说:“齐王怎么样?”这个齐使就说:“他说这个齐王绝对不能称霸。”那燕王哙就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因为齐王不重视他的大臣。”
这样以后,燕王听了这个话,就对自己的大臣,就是丞相子之,更加重视了。然后等燕国使者走的时候,子之送给齐国使者一笔重金。这是他用的第一手。
第二手,他找了一个亲信,找了自己燕国的一个亲信,他奉命去给燕王哙说话。他说:“我们都知道尧,尧舜禹的尧,直到今天都传唱了他的美名。因为尧曾经想把他的国家传给许由,禅让给许由,许由没有要。结果尧就得了一个禅让的美名。”
他说:“你现在何不把自己的国家禅让给子之呢?子之一定不敢要,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个美名了。”他这么一忽悠,两人的一忽悠,燕王哙竟然做了一个荒唐的决定。他决定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自己的相国子之,就把权交出来了,把位子让了。
让了以后不久,子之又派人去忽悠燕王哙了。这会怎么说呢?他说:“现在子之已经有了行使的权力了,但是大臣们还都是太子的人。实际上你这造成一个什么局面呢?大臣是太子的,名义上是相国子之接受了你的禅让。这样的话你还得不到一个好的名声,你不如把大臣的任命权也交给子之。”
然后燕王哙为了得到好的名声,就把他兜里的那些小图章,那一个一个都是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官印,装了一包,都交给了子之。然后他就完全不管朝政了,整个国家的大政都交给子之了。
子之治国三年,天下大乱,燕国治理得一塌糊涂。而这个中间最大的受害者是太子。太子本来是可以继位的,现在一下子他爹传给了一个相国,他没有权力了。太子就跟将军联合起来想造反。
这个时候齐缗王一看机会来了,齐缗王先派人给燕国太子说:“我支持你。”然后太子就带领军队去攻击子之。结果打了几个月,燕国死了好几万人。在燕国大乱之中,齐国趁机出兵,五旬而举燕。
五旬,意即五十天,一旬十天,五十天的时间把燕国全境给占领了,因为燕国军队根本不抵抗,欢迎齐军到来。这一下子齐军来到以后把子之醢了,这个“醢”就是剁成肉酱了,把燕王哙给杀了。
然后,齐国就统治了燕国。
齐国统治燕国开始的时候,燕国老百姓是支持的。否则,他不就抵抗了吗?欢迎齐国军队到来。
但是齐军到那以后做的事情不好。第一,随意杀人;第二,毁坏宗庙,把燕国的宗庙给毁了;第三,掠夺宝物。又杀人, 又毁宗庙,又掠夺财物,导致燕国的老百姓叛乱。
这么燕国的老百姓一叛乱,齐国的军队在燕国呆了两年,最后不得不退出了。齐国军队一退出来,燕国老百姓就拥立了一个新的国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燕昭王。
表面上看,秦王嬴政是因为荆轲刺秦事件而消灭了燕国。实际上,历史上燕王哙的禅让乱国,早为燕国种下了灭亡的种子。燕王哙由于听信他人的蛊惑,贪图让贤的虚名,稀里糊涂地把君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把燕国搞得大乱。
燕昭王就是在这种国家残破、民心离散的形势之下,登上君位的。为了使燕国振兴,燕昭王四处寻找治国的良才。
那么,燕昭王究竟有何妙招来招揽人才呢?当燕国由于招揽人才逐步走向强政,使得强大的齐国也臣服于燕国的时候,王立军先生却认为,这是致使燕国灭亡的第二个原因。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等燕昭王继位以后,他就想报仇。想报仇怎么办呢?他就跟他一个大臣叫郭隗商议这件事。郭隗说:“你要报仇,必须要寻找到人才。你要决心聚集人才,你就能够报你燕国亡国之仇。”
燕昭王说:“我上哪去找人才来?”郭隗回答:“我跟你讲个故事。古代有国君非常想得到千里马,到处找人去买千里马都买不到。结果国君身边有一个涓人,也就是国君身边的一个清洁工,他去替国君买千里马。最后找到千里马去买的时候,千里马死了,买了一个千里马的死马的马头回来了。”
这个国君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的,你怎么买了个死马头花了500金?”这个清洁工给他讲了番道理:“这个事儿只要一传出去,千里马就来了。你想想,你买了一个死马的马头,花了500金的重金,那活马它能不来吗?”结果一年之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
讲了这个故事,郭隗对燕昭王说:“我告诉你,你现在要招揽贤才,就从我做起,就从我郭隗做起。我是一个本事不大的人。”
你从我做起。
你对我这样的人还高规格接待,那下面有本事比我强的人就蜂拥而至。燕王一听有道理,赶快给郭隗搞了一个豪华住宅,用最高的礼节招待郭隗。这件事很快就传出去以后,果然来了很多人。
这些人中间我们只讲一个,这个叫乐毅。乐毅,音乐的乐,是个军事家,很能打仗。他来到燕国以后,燕赵王任命他做亚卿。燕赵王就在找机会来打这个齐国,这个机会等了很长时间,终于等到了。
什么机会呢?就是五国攻秦。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87年,五国攻秦发生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时期。这一年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还有66年。当时秦昭襄王自恃实力强大,而使用了帝号,这激起了各国的不满。于是,赵、齐、燕、韩、魏五国合纵攻秦,最终迫使秦国废除帝号,并割地与五国媾和,秦国遭受重大挫折。
五国攻秦的时候,齐国趁五国的注意力,这五国都在攻秦,秦国在应战,天下没有人注意。趁这个时候,齐国把一个挨着齐国的小国——宋国给灭了。齐国之灭宋是早有野心,但找不到机会,五国攻秦给他提供了这个机会。灭了宋以后,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因为宋国被齐国一国独吞。一国独吞以后,引发了三晋——韩、赵、魏,楚国、秦国都不满意。
燕昭王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所以燕昭王频频派出使者。五国之间也互相串通,要联合起来攻齐。而秦国的丞相,秦昭襄王的丞相魏冉,也想通过灭齐,得到一个商业中心,来作为自己的封邑。这样,在公元前284年,韩、赵、魏,加上秦、燕五国去攻打齐国。齐国被打败了。
齐国被打败以后,其他国家都是割了齐国一块土地就退兵了,只有燕国是穷追猛打,死活不撤兵,一直追到齐国的都城临滋。最后,把齐国的都城临滋也给攻占了。攻占了临滋以后,乐毅把齐国的珍宝和宗庙的祭器都运回到燕国去了。
燕昭王可高兴地回来,封了乐毅叫昌国君,并且让乐毅镇守齐国。乐毅在齐国一待就是五年。这五年期间,他改变国家的建制,把齐国的这些地方都变成了燕国的郡县,唯独两处没有攻下来——一个是莒(就今天山东的莒县),一个是即墨。
就是今天山东的平度。就这两个地方没攻下来,其他全部攻下来了。这燕国灭齐灭了整整五年。五年以后,齐国的田丹用火牛阵把燕国全部赶出去了。
这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但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什么呢?就燕国的国君实际上是个非常糊涂的国君。
齐国被灭了以后,谁是受益的国家?第一个受益的燕国。报仇了吗?你占我两年,我占你五年;你灭了我两年,我灭了你五年。你抢了我的东西,我把你的东西全抢过来,再把你的东西也搬过来。这燕国肯定是受益国。
还有一个受益国是秦国,因为齐国是秦国一个强大的对手。从此以后,五国攻齐,这个齐国就一蹶不振了。齐国的一蹶不振,最大的受害者是三晋,韩、赵、魏三国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秦国攻打韩、赵、魏,都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齐国会支持。齐国在这以后接受教训,明哲保身,不再管了。那么秦国就放手地去打韩、赵、魏。最后秦国首先灭的也是韩、赵、魏。韩、赵、魏被灭了,那燕国不也就完了吗?
所以燕王是非常没有战略眼光的一个国君。燕昭王灭齐,实际上等于是削弱了自己。而燕国在这个问题中间,当然我们也不能全怪燕昭王。燕昭王这个分寸是很难拿捏的,他很难把握。如果打齐国,打得不够,齐国是个威胁;打得过头了,那么秦国成了威胁。怎么打的是不多不少,正好,很难把握。灭齐是双刃剑。当齐国被削弱之日,那么齐国也就快完了;齐国完了,燕国也保不住。他看不到这一点,这是燕国灭亡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叫疲赵自弱。什么叫疲赵呢?因为赵国受到秦国的攻击最猛烈。赵国是战国后期山东六国中间唯一能够和秦国过招的国家。是由于赵国的苦战,才有了燕国跟齐国的和平。赵国的军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护了燕国和齐国。换句话说,秦国的远交近攻,攻的就是赵。赵国是以一国之力保护了整个山东六国。
但是燕国国君非常糊涂。在长平之战以后,公元前251年,燕国就偷袭赵国,导致赵国在公元前250年、249年、248年连续三年攻打燕国。燕赵之间不断地打。
这让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得不到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45万主力军。长平之战以后,赵国最重要的是第一,休养生息;第二,广交朋友,时刻准备着秦国的再一次进犯。
如果燕国的国君有战略眼光,就绝不能在赵国最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还要骚扰赵国,让赵国不能得到休息。赵国不能得到休息,赵国就会疲惫。赵国疲惫以后,最终会垮掉的。赵国垮掉以后,秦国的大军不就陈列在燕国的边境之上了吗?
所以,你看起来你是在疲惫赵国,但实际上你是在自弱。你打赵国的同时,实际上是把你的防护墙给打掉了。你打齐国的,也是把你另一道防护墙给打掉了。燕国没有这两道防护墙,燕国能够存在下去吗?
所以,燕国的灭亡不是荆轲刺秦,而是另有原因。这三个原因我们都讲了。
所以,燕国的国君糊涂到什么时候?他的都城蓟,即今天北京的地方,被秦军占领以后,他逃到辽东。逃到辽东以后,燕国最后的一个亡国之君叫燕王喜,他还觉得这件事是太子丹引起的。太子丹是亲儿子,他最后把太子丹给杀了,把他儿子给杀了。杀了以后,想用太子丹的头,来缓解秦王嬴政的愤怒,然后让燕国能够苟延残喘。你说,作为国君和父亲,无论哪一个角色都不至于糊涂到这个程度。
他觉得秦国打他,就是因为被激怒了,但他不知道秦国灭他是既定方针。秦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因此,燕国的灭亡也是咎由自取。
嬴政在灭了燕国以后,等于说他已经灭掉了三晋,灭了燕国,在六国中间只剩下了楚国与齐国。那么,他的死亡之箭又会指向哪一个国家呢?
请大家继续关注秦灭六国之战,下一集我们讲秦灭楚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