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讲到赵国灭亡,这集讲魏国的灭亡。
在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大将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秦军到了大梁以后,就发现大梁城的地势非常低洼。于是,秦军就在大梁城的北边掘开了黄河,淹灌大梁。
大梁城是魏国的都城,城墙是用夯土制成的。在黄河水浸泡三个月之后,土制的城墙全部坍塌了。城墙目前就埋在开封市下面。大梁城是当时魏都的大梁。然后,秦兵就涌入大梁城,把最后的一个魏王假给活捉了。这样,魏国就灭亡了,成为在赵国之后第三个被灭的国家。
我们说,魏国的灭亡几乎是水到渠成。城塌,国家就灭亡了。魏国曾经是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因为它的开国之君是魏文侯。魏文侯在位时间长达50年,而且是在战国七雄中,第一个重用李悝实行变法的国家。因此,魏国在战国前期非常强大。
那么,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什么在秦王嬴政灭它的时候,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呢?与其他国家相比,魏国的灭亡没有任何波澜,真的就像水到渠成似的。难道上天真的垂青于秦国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翻开了《史记·魏世家》,看到短短十个字:“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史书没有记载秦王灭魏的详细过程,也没有记载魏国内部的迎战情况,我们很难再还原那个场景。
但是,魏国曾经的历史还是在史书中熠熠生辉。或许透过这些记载,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丝历史的痕迹,解开秦王嬴政拿下魏国的真实原因。魏国也是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而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它在魏文侯时期,曾用李悝变法,国力迅速增强,国土横跨中原腹地,成为一片广袤的土地。当时的国都,就是今天的开封,叫做大梁。
魏国由于占据较为有利的位置,在战国初期和中期,一直是七雄中举足轻重的强国。然而,在面对秦军的进攻时,魏国却显得手足无措。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魏国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在众多复杂的因素中,王立群老师今天专门从魏国的人才入手,看看在魏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上,都发生了哪些误国的事情。
战国时期,各国的人才分布是不均匀的,魏国比较多的是……
像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谋略家都比较多,魏国的人才是最完备的。而韩国最多的是思想家,我们讲过申不害、韩非,韩国多的是思想家。赵国最多的是名将,像廉颇、赵奢、李牧。韩、赵、魏三国中间,只有魏国的人才是最多的。但是,这一个人才最多的国家,最后竟然灭亡了。而魏国它最后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人才的大量流失。这是魏国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们先介绍魏国流失的第一个人才——吴起。吴起有两种身份,第一是名将,第二是政治家。他是兼有两种身份的人。
魏文侯初年,吴起来到魏国。当时魏文侯并不了解吴起,就问他手下的一个大臣李克(也叫李悝),说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李克就给魏文侯回答了一句话,说吴起贪而好色。但是,这个人如果要他领兵打仗,齐国名将司马穰苴都打不过他。司马穰苴是古代齐国的著名将领,传到今天的还有《司马穰苴兵法》。李克表示,吴起是个非常能干的人。于是,魏文侯重用了吴起,吴起就带领魏国的军队,一连攻下秦国五座城。然后,魏文侯就以这五座城为中心,建了一个西河郡。西河郡是从秦国夺来的土地而建的。
吴起为什么能够打胜仗呢?因为他有一条:他特别能给士兵同甘共苦。文献中间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个小故事:吴起带兵的军队中,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疮。大家知道,长了疮,疮里面会聚集着脓。吴起看他的士兵长疮有脓后,亲自用嘴把他的脓一点一点给吸出来,然后吐掉。这件事情被士兵的母亲知道后,士兵的母亲就哭了。这个小故事说明吴起爱兵如子,非常爱惜士兵,因此他作为将军与士兵的关系非常好,所以吴起是个著名的军事家。
作为政治家,吴起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吴起非常重视德政。魏文侯死以后,魏武侯即位。有一次,魏武侯与吴起一块坐船,在黄河里漂游。魏武侯看到黄河如此壮丽便感慨道:“江山如此壮丽雄伟,这就是天险,这是我们魏国的天险。”然后,魏武侯说完这个话,吴起就告诉他,一个国家能不能得以保证它的安全……
在德不在险。如果你把对老百姓实行德政,老百姓就可以保卫自己的国家。如果你不施德政,光依靠天然的地形的险峻,这不足以防守。
这个话出自一个军事家之口,是极难的。所以我们说吴起既是一个名将,又是一个政治家。魏国有这样的人才,那是魏国的福气。但是这个福气不久就消失了,因为魏武侯的时候出现了一件事情。
武侯继位以后,有一个丞相叫王错。这个人当了丞相,但他非常嫉妒吴起,认为吴起的才能比他高,因此对吴起心存嫉妒。很快,他手下的一个仆人知道了这个情况,给他献了一条毒计。
这个毒计是这样的:他说除掉吴起很容易。怎么除掉吴起呢?他说,你首先告诉魏王,吴起才能很大,但我们魏国很小,吴起很难长期留在我们魏国。魏王一定会问你,怎么样才能留住吴起呢?你就告诉他,可以把公主嫁给吴起,你看吴起要不要。如果吴起愿意娶魏王的公主为妻,那说明吴起愿意长期在魏国干活。如果他不愿意娶公主为妻,那他一定不会长待。
王错之所以受到信任,就是因为他娶了一个公主做妻子。娶了魏王的公主之后,他建议和自己的妻子,也就是魏王的公主,一起约上吴起,然后三个人一块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王错一定要让他的妻子表现得非常蛮横,并千方百计地羞辱他,让吴起看到。当吴起看到公主这么飞扬跋扈,他一定不敢再娶魏王的公主。到那个时候,魏王就会开始猜忌吴起了。
他们三个人一起走,吴起果然看见丞相王错的妻子是公主,飞扬跋扈。所以当魏王向他征询意见,问他愿不愿意娶自己的女儿时,吴起就一口拒绝了。这一拒绝,魏王开始怀疑吴起。吴起一受怀疑,立即就逃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可能会被害。
吴起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帮助楚悼王变法,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这是魏国流失的第一个顶级的人才,军事家兼政治家吴起。那么,魏国除了吴起以外,还有流失的顶级人才吗?
有。这个人是谁呢?商鞅。我们前面讲过孝公变法,讲过商鞅。
商鞅是卫国人,后来到了魏国。他原来是保卫的卫,那个卫国人,来到魏国,在魏王手下,公孙痤的手下,做一个臣子。公孙痤就推荐了商鞅,并且临终之前再次推荐他。然而,魏王并不重视他。公孙痤的话说到这个程度:“这是个奇才,你要么重用他,要么杀了他;你绝不能让他出国,不能让他出境。”结果,这个魏王既没有杀,也没有用商鞅。结果商鞅到了秦国,帮助孝公变法。秦国崛起的第一步就是孝公变法。这是魏国流失的第二个顶尖级的人才。
魏国是战国时期人才最完备的国家。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谋臣如云,良将如雨”。可惜的是,魏国又是一个留不住人才的国家。在战国的历史上,很多的人才都出自魏国。它不仅有吴起和商鞅,还有很多被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那么,他们又都是谁呢?
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孙膑。孙膑原来是在齐国,他是兵圣孙武的后人,和他的一个同学庞涓一起学习兵法。然而,庞涓自知学习的才能赶不上孙膑,便悄悄地派人把孙膑招到魏国。招到魏国后,如果孙膑和庞涓联手,魏国就多了一个顶尖的军事家。但实际上,庞涓并没有安好心。他把孙膑招过来后,用剑把孙膑的双脚砍掉了,试图用伤残的办法让孙膑成为一个残疾人。这样一来,孙膑终生不再出山,庞涓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然而,庞涓没有想到孙膑后来秘密地跑到了齐国。
齐国的使者来魏国出使的时候,孙膑见了他。然后,齐使就把他带到了齐国。在齐国后,孙膑的才能逐渐展露出来,有三件事值得一提。
第一件事是赛马。孙膑到了齐国后,第一个重视他的人是大将田忌。田忌很重视他,常常和齐王及那些贵族一起进行赛马,赌注也极大。然而,田忌老是输。孙膑仔细观察后,发现田忌的马与其他人的马并没有太大差别,于是告诉田忌:“下一次赛马时,你告诉我,你将下一个大的赌注,我能让你赢。”他们的赛马是三场两胜,而马分为上中下三等。
孙膑就告诉田忌赛马的时候……
你拿别人出上等马的时候,你拿下等出;别人出中等马的时候,你拿上等马出;别人出下等马的时候,你拿中等马出。结果他输了一次,就是他的下等和人家的上等比较输了。然后另两局他胜了,三打两胜。这样田忌一下子就赢了一大笔钱。
田忌通过赛马事件觉得孙膑很有才华,就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就重用了孙膑。后来魏国攻打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就想让孙膑做主将。孙膑说:“我不能做,我是一个失去双脚的残疾人,叫刑余之人,我不能做。”
怎么办呢?就让田忌做主将。我坐在车上给他做参谋。然后田忌带兵就想直奔赵国的都城邯郸,去解这个赵国之围。孙膑说:“你不能这样打。”怎么打的呢?他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都在赵国的都城邯郸城下,而他的老弱都在魏国国内。咱们现在是直奔他的都城大梁,你打他的大梁,迫使魏国撤兵回来,然后我们打他的伏击战。这样不但可以解赵国之围, 而且可以让魏军疲于奔命,这就叫围魏救赵。”
然后他们在桂陵,就是今天山东的菏泽,设下埋伏。当魏兵从邯郸撤兵走到桂陵的时候,被齐国的军队打了大败。这个最让我们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细节:这一次魏国的统帅庞涓打了个大败仗。庞涓后来在总结他失败的教训的时候,他仔细研究了整个的战役。最后发现没有一个办法能够破解孙膑的围魏救赵之法。他只要打你的大梁,你就必败无疑。这说明孙膑是非常有才华的人,但这个人竟然从魏国流失了。
他先到了魏国,后来又流失了。13年以后,魏国跟赵国联合起来攻打韩国,韩国就向齐王求救。齐国又派田忌为主将,孙膑做军师去救韩。然后他们迅速地通过了魏国的领土到韩国去了。庞涓知道以后就立即带兵回来了。孙膑就下令,“我们在前面走”,那么庞涓已经在后面追。
孙膑说:“我们士兵埋灶做饭的时候,第一天记住,布置下十万个灶,十万个野外做饭的锅灶。第一天十万个,第二天只允许造五万个灶,第三天三万个。”他说这样做,底下士兵就这样办了。然后庞涓在后面追。庞涓也很有心计,他每天就清查齐国军队的灶:第一天点的十万,第二天点的五万。
第三天点的三万,庞涓很高兴。庞涓说,这齐国的军队到我们魏国国境才三天,已经大量减员了。他不知道这是孙膑给他下的套。
然后他怎么办呢?他觉得齐兵减员了,那么他兵剩的少了。然后庞涓就把他的辎重跟大部队都甩到后面,自己带领轻骑日夜兼程去追。孙膑估计到这一天的晚上,他可以追到马陵。他就在马陵这个地方,马陵这个地方道路非常窄,两边都是崇山峻岭,树木也很多,非常适合埋伏。
他就选了一棵大树,把树皮刮掉,然后写上一句话: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埋伏好了以后,他找了一万弓箭手,说:“你们等到晚上,只要看到树下火把一点燃,你们就万箭齐发。”
到了这天晚上,庞涓带领军队走到树下,看见一块白的树皮。他就让人点起火把来看,火把点起来一看,刚看见那个字,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庞涓知道自己中计了,而且无可挽回,最后选择了自杀。
这一仗魏国损失了十万大军,被歼灭了。这个统帅是他的太子被俘虏,庞涓自杀。魏国从此一蹶不振,这魏国实际上被孙膑打败的。而孙膑当年是来报效魏国,最后却被赶走了。这是魏国流失的第三个人才。
魏国流失的除了这三个以外,还有第四个。这个第四个人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秦昭襄王时期的一个丞相,叫范雎。范雎也是在魏国服务的。他跟着他的领导,一块到齐国去出差,然后齐王对他的领导很冷淡,但对范雎很高看,给范雎送了礼。
范雎最后回国以后,就被他的领导汇报,说他是通敌,把范雎打了个半死。如果范雎当时不是装死的话,范雎会被打死了。最后,范雎是死里逃生,然后逃到了秦国。
范雎这个人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他是在战国后期唯一的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因为他提出了四个字,叫“远交近攻”。远交近攻这四个字是范雎提出来的。在这个时期,所有的人才中间,最具备战略眼光的只有范雎一个人。
范雎这个计谋不是一般的计谋,他提出来了一个战略问题,就是在整个七国争雄的局面之下,我们秦国要怎么办?这是一个总方略。所以你看我们讲,秦灭六国。
第一个灭的是韩国,第二个灭的是赵。我们这一集讲的是魏。
为什么先灭这三国?为什么这三国先被灭了?这三国离秦国都最近。秦国首先灭的是三晋,也就是韩、赵、魏三国。这是完全执行的范雎在昭襄王时期定下来的一个总方针,这个方针目的性非常明确,很强。
所以,范雎也是一个顶尖级的人才。我们上面讲了四个人:吴起、商鞅、孙膑、范雎。这四个人按我们今天的说法,他们都不是省管专家,他们应当是两院院士,是国家级专家。
这些人都从魏国流失了。你说魏国可惜不可惜?魏国多少人才!韩国就是两个思想家,一个申不害,一个韩非。赵国几乎没有政治家,赵国净是名将,廉颇、赵奢、李牧都挺能打,但没有政治家。政治家其实魏国是最多的,你想商鞅,你想范雎,特别是一个商鞅,一个范雎顶尖级的。
吴起跟孙膑都是军事家,魏国这么多人才留不住,魏国能不灭亡吗?所以我们说魏国灭亡,水淹大梁,水到渠成。魏国灭得那么容易,顶尖级的人才都走了,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了。
其实我们列出来这么多人,魏国的人才流失表,还不仅仅是这么多,还应当再添上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中间最有才华的一个人。我们在前面邯郸之战中间讲过信陵君,窃符救赵,那是做得很漂亮的。
信陵君这个人是当时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这个人一开始在魏国生活就不顺。他早年和魏王是亲兄弟,只不过魏安釐王是兄长,他是弟弟。就是这么一个同一个父亲,但不是同一个母亲。
但就这样信陵君曾经给他的哥哥,也就是安釐王两个,曾经有一次两个人在一块下棋。兄弟两个正在下棋,突然中间来了一个紧急报告,说赵国的赵王带领大军向魏国的边境上开过来,马上就要进入魏国的边境。
一听这个话,魏王急了,也顾不得下棋了,惊慌失措,马上要召集大臣们开会商讨对策。信陵君说:“不用急,他这不是来打我们的。”他是干什么的呢?他是来打猎的。魏王听了这个话,信陵君还坐到那,镇定自若地下棋。
可是魏安釐王心里踏不踏实。
他是心不在焉的。
他经常走错棋。
你看,他心都不在棋盘上。
等了一会儿,又一个报告递上来了,
说赵王果然是来打猎的,
不是来侵犯我们的。
这魏安釐王心放肚里了。
但他马上就问信陵君:
“你怎么知道他是来打猎的?”
信陵君说:“我有门客,我在赵王的身边都有门客。
我的门客可以把赵王的一举一动,
都打听报告给我,所以我早就知道
他今天要来这打猎。”
安釐王经过这件事情以后,
马上对他的弟弟另眼相看。
这个“另眼相看”不是更重视他了,
而是更戒备他了。
所以史书记的一句话叫:
“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就不敢把国家大政交给信陵君,
就是他的哥哥魏王本来就猜忌他。
后来发生了第二件事——窃伏救赵。
窃伏救赵杀了晋鄙,
夺了兵权,解了赵国之围。
这一下子解围之后,
信陵君把军队让他们全部回去,
然后自己留在赵国待了十年,没有回去,
因为他知道他把他哥哥得罪苦了。
他知道他哥哥本来就猜忌他,
你这下子就把他大将杀了,
夺了兵权,
所以他知道他哥哥不能容他,
他就待在赵国待了十年没有回去。
而秦国听说信陵君不回去,
那魏国可就没有人了,
所以秦国是不断地打魏国,
打得魏国喘不过气来。
这个魏安釐王才想起来,
自己那个老弟弟在赵国是有本事抗秦的,
就赶快招他来。
但是他派的使者,无论怎么样去,
都见不到信陵君。
信陵君怎么办?
就告诉他的把门的:
“谁也不许给我通报,不许让魏王的使者进来。”
所以这样的话,
魏国的使者来了一波又一波,就是见不到信陵君。
后来赵国有人就劝信陵君,
他说:“你知道天下人为什么那么看重你吗?
看重你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你的存在保卫了魏国。
假如魏国现在非常危急,你都不回国去解救国难,
那么天下人还会看重你吗?
假如魏国灭亡了,你们祖宗的陵墓都被秦国挖了,
那你信陵君还有分量吗?还有地位吗?”
信陵君一听,立马就回去。
回去以后兄弟两个人是抱头痛哭,这是十年以后。
然后安釐王就任命信陵君做了上将军。
做了上将军以后,在公元前247年,
这一年大家应当非常熟悉。
公元前247年,这一年发生了三件事,
第一就信陵君折腾了一件事。
信陵君带了韩、赵、魏,加上楚国、燕国,五国联合伐秦。
五国攻秦。第二件事就是秦始皇的父亲异人病故,那第三件事就是秦王嬴政继位了。
第一,五国攻秦。这是战国后期秦始皇继位的当年,就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五国联合攻秦,把秦国大将打得狼狈不堪。秦国封住函谷关,不敢出来。这是战国后期六国合纵最成功的一次五国攻秦。
这件事把当时的秦王,也就是庄襄王异人给吓坏了。他觉得信陵君太厉害了。秦国的老办法是什么呢?打得过的就打,打不过的用反间计。这回又用反间计了。找谁呢?
这一次您说这个异人也很不简单。我们前面讲过异人的事情。异人派了人带了一万金,到了魏国找谁呢?找了信陵君。十年前窃伏救赵的时候,杀那个大将军晋鄙,知道吧?找了晋鄙的门客。晋鄙家的人可是很恨信陵君的,因为信陵君当年杀了晋鄙,晋鄙是无辜被杀的。
然后找他的门客说了四条。第一,信陵君现在是在外面流亡了十年,又回魏国当了大将军;他现在是诸侯联军的总指挥。这是第一点。第二,天下的人只知道信陵君,不知道魏王。魏王的名声很大,人气很高。这是第二点。第三,信陵君也想借着这个有利时机,来取你而代之当魏王。这是第三点。
讲了这三点以后,魏王心里头,安釐王心里已经动摇了。恰恰这个时候,他反间计不是用了一次,他不断的反间。甚至于反间计用到什么程度,秦国竟然派了使者,带着礼物敲锣打鼓来到魏国,祝贺信陵君当魏王了。根本没有的事,他们竟然来祝贺。到这一看没有这个事,但这个消息传到魏安釐王的耳朵里,安釐王听了晋鄙的门客的反间计的话,又看到秦国的使者来庆贺,最后相信了,把信陵君大将军的职务给免了。
信陵君知道他哥哥又怀疑他了,那怎么办呢?从此以后,他就告病假不上朝了。这时候,信陵君每天一个就是喝酒,一个就是身边不断有女人。他又喝酒,身边又不断有女人。四年,信陵君死了。信陵君死的这一年是公元前242年,也就是秦王嬴政五年的时候。
信陵君死了,消息传到秦国,当时秦王嬴政还小。
他当时才十几岁,还没有真正掌权。但是吕不韦是相国,吕不韦立即派兵,还派当年五国攻秦,被信陵君打败的那个将领。那个人叫蒙骜。
蒙骜带兵一下子占了魏国二十座城,建了一个东郡。这个东郡就是山东河北这一带,这个东郡把六国南北一下子切开了。从此,六国再也不能合纵了。这就是信陵君死后,信陵君死后发生的事件。
18年后,就发生了水淹大梁魏国灭亡的事件。所以我们说他流失的,另外一个顶尖级的人才就是信陵君。不过“流失”这个说法可能要加个引号。他没有跑到外国去,他不像前面的四个人跑到外国去了。我们说流失是指信陵君留在魏国,但是不能为魏国再效劳了。这也叫一种流失。
魏国的人才这么多,一个一个全流失了,都不能为魏国服务了,所以魏国的灭亡就是必然的了。当然,魏国的灭亡还有军事原因,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现在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时间把这些展开来讲。
魏国的灭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韩、赵、魏三晋全部灭亡了,三晋全亡了。三晋的灭亡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一个历史性的大提速,就是他灭六国的速度会加快很多。
这一年是公元前225年,离公元前221年只有四年时间了。那么,嬴政下一个目标又该选定哪一个国家呢?请大家继续关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过程。
谢谢大家,敬请关注下集:秦灭燕国。多谢观看,下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