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结束以后,长平之战的秦军主将白起就下令分兵两路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与此同时,白起返回秦国向秦昭襄王报告,要求增粮灭赵。他提出了两个理由。
第一,赵军主力被全部歼灭,这是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赵国的民心极端不稳。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把重兵放在赵国的都城邯郸上,可以一举把邯郸拿下。
这个报告打上去以后,秦昭襄王实际上内心比较矛盾。我们称之为“主疑”,就是主人的主和怀疑的疑。国君有些担心,担心的主要原因是,长平之战虽然消灭了赵国的45万生力军,但自古以来,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而长平之战歼灭赵军45万主力,秦军也自己死亡过半,国内空虚了。昭襄王这时候对打不打是心存疑虑的,这是一个因素。
另一个因素就是,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紧接着就要面临着他的首都邯郸的保卫战怎么打。赵国君臣极度恐慌,在这样一种恐慌的情况下,赵国就派一个重要的使者到秦国去游说,游说的对象是秦昭襄王的丞相范雎。
我们前面讲过,范雎这时候是丞相,而范雎跟白起之间将相之间有矛盾。这个矛盾的原因是因为白起是由原来的相国魏冉提拔推荐的,而范雎是赶走了魏冉,接替了相国的职务,因此他对白起本来就心存戒备。
赵国的使者到了秦国以后,找到范雎,讲了两条理由,这两条理由让范雎觉得不能够立即灭赵。那么,这两个理由是什么呢?
第一,白起压范雎。怎么解释呢?白起现在是南破楚国,北灭赵国。如果白起把赵国的都城邯郸拿下来,赵国就灭了。白起前几年破了楚国,带了几万军队破了楚国,现在再灭赵国,白起的功劳就太大了。
中国古代我们讲周公、召公,这些人的功劳如果和白起相比的话,都赶不过、赶不上白起。如果说赵国被灭以后,白起的功劳应当是在秦国是第一,他的职务应该给他三公的爵位。这样以来,范雎虽然是丞相,但也得屈居白起之下。到那个时候,即使不愿意,范雎也不得不承认白起的功劳盖过去。这就叫白起压范雎,这是一条。
第二条是说得地不得民。秦国是不得民心的一个国家,前些年你们攻占上党郡的时候……
上党郡的老百姓本来是韩国的,秦国一去到以后他都逃到赵国去了。假如现在白起把赵国灭掉,赵国的老百姓北边的逃燕国,东边的逃齐国,南边的跑到魏国。就是你将来占了赵国的土地以后,一个百姓也得不到,得地不得民。这两条理由说过以后,特别是第一条让范雎就动了心。
范雎觉得不能让白起的功劳比自己的功劳还大,不能让白起的位置在自己之上。所以在这个时候,范雎竟向秦昭襄王提出了一个说法。主要的原因当然他不能说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讲了这么一个说法:他说秦兵在长平之战中间已经非常疲劳了,我们应当怎么样?应当修整,允许赵国割地求和。其实真实的目的他并没有讲,他真正的想法没有讲,而这个说法刚好迎合了昭襄王内心的怀疑。这叫丞相进禅言,我们简称为相谗。
另一个问题就是秦国攻打邯郸的时候,白起有病了。长平之战以后,白起有病,他不能出征,便派了一个大将叫王陵去攻邯郸。王陵打得不顺,想用白起出征,但白起不干。因为白起当时主张长平之战结束以后就立即灭邯郸,结果昭襄王最后给他的命令是撤兵。撤兵以后,修整了好几个月,再让秦兵去围邯郸。
白起有病,派了王陵出征。王陵打得不顺,再让白起去,白起不干,白起说根本打不赢这个仗,不能打。所以白起不出征,讲了四点理由。他不是说我得有个道理,什么道理呢?
第一,诸侯救兵将至。你现在打了长平,再打邯郸,诸侯的救兵快来了,这是第一原因。
第二,自身伤亡过多。秦军伤亡很厉害。
第三,赵国誓死抵抗。你不是打长平了,而是打人家的国都。整个赵国的老百姓,他们的子弟在长平被你活埋了40多万,赵国邯郸的老百姓,能够让你秦兵打得进去吗?你打不进去。
第四,内外受敌。如果我们包围了邯郸,诸侯的救兵到了,诸侯在外面打,赵兵在里边打,内外交加,我们肯定这个仗打不进去。
所以这一仗就在邯郸城下僵持到这里了。秦国打不下,打了长平之战非常胜利,但是邯郸之战打不进去。数量庞大的秦军把邯郸团团围住了,但由于赵军的坚决抵抗,秦军攻不进邯郸城中,而赵军在元气大伤的情况下。
据城死守,依照赵军现在的军事势力,他也不能打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因此,秦军和赵军在邯郸是处于一种僵持状态。
但赵国的首都被围困,一旦邯郸被攻破,赵国就有可能灭亡。因此,赵国依然非常危险。那么,处在这种危险状态下,赵国采取了什么办法来解邯郸之围呢?
这个时候,赵国采取了三条办法:一条是全民总动员拼死抵抗;第二条办法是向魏国求救;第三条办法则是向楚国求救。我们分头来讲,先讲向魏国求救兵。
因为魏国离赵国非常近,赵国是怎么向魏国求救兵的呢?这里有一个机缘。赵国这时候重用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平原君赵胜,大家非常熟悉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他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因此,平原君写信请求魏国帮助他。
于是,魏国立即派出了一位大将晋鄙,带了十万军队去援救赵国。当然,秦昭襄王看到魏国援军一到,立刻给魏王送去口信。他说道:“我打赵国,旦暮之间就可以攻下来。谁如果敢援助赵国的话,那么我拿下赵国以后,一定要移兵把他灭了。”这把魏王吓坏了,魏王于是让晋鄙的军队停在边境之上,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在观望。
与此同时,魏王还派了一位将军潜入到邯郸城中劝赵王。他说道:“秦军为什么打你?这里边有一个背景:秦和齐两国曾经都称帝。”我们知道,周代最高的天子称王,诸侯本来称公称侯,后来改为称王。然而,秦和齐两国曾经称过帝,后来又将这个帝号撤销了。现在的话,齐国已经衰落,不能再称帝,唯独能称帝的是秦国。
其实,秦国打你主要的原因是想逼着你赵国带头尊秦为帝。你只要尊秦为帝,那么秦国就不会打你了,邯郸之围就可以解了。
而这个时候,赵王和主政的平原君非常犹豫。恰恰在这个时候,齐国有一个人来到赵国的都城邯郸,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义士,名叫鲁仲连。鲁仲连听说这个消息后,通过平原君见到了魏国的将军,他坚定地表示:“尊秦为帝是绝对不可取的。”他说道:“你们魏王之所以派您来让赵国率先尊秦为帝,其实是另有用意。”
尊秦为帝是因为他不了解尊秦为帝的危害。如果他一旦知道尊秦为帝的危害,他绝不会尊秦为帝。那么,赵国的将军就问尊秦为帝有什么危害了。
有两条。
第一,一旦秦国国君称帝的话,他可以任意撤换魏国的大臣。他把他讨厌的撤了,把他喜欢的给干上了。那你魏国的大臣不是由你魏王来任命,而是由秦国的国君来任命。你们魏王能受得了吗?
第二,到秦国一称帝,那么秦国的这个帝就可以把他秦国的那些女人送到赵国国君身边去做嫔妃。换句话说,你赵王的后宫的嫔妃是由秦国派来的人。这些人叫什么?女特勤。将来你赵王身边的全是秦国派来的间谍之花,要么就是女特勤。你想想你那赵王的日子好过不好过。
大臣是他派的,你身边的赵王身边的女人也都是人家派的。你说你赵王的日子还能过吗?
这一说,这个人就觉得不能尊秦为帝。当然,同时在这个时候,信陵君在魏国内部积极开展活动,想游说魏王发兵。但是魏王害怕不敢发兵,最后信陵君没有办法了,只好带着他的门客。信陵君说他有三千门客,决心去跟秦军做最后的拼死之战。
他走到魏国的都城大梁,就是今天开封的易门,去拜见他当时的一个好朋友叫侯生。他对侯生说:“我觉得带领我的门客和秦军决一死战。”侯生很冷淡,说:“公子好自为之,我年老了,恕不远送。”
信陵君走过以后,就觉得心里特别难受。他说:“我平时对侯生这个人极其好,现在我去这一去就无悔了,而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是不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他走了十几里地,又拐回来见侯生。
侯生一见信陵君回来就笑了。他说:“我知道你一定要回来。你平时对我那么好,你现在去奔赴战场,我一言不送,你肯定想不通。你会回来,我认为你现在去是毫无价值的,不可能成功。你现在要做的事,你要想办法把魏王的兵符给偷出来。”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能够出入魏王的卧室,偷得出来兵符的,只有魏王他最宠幸的一个女子,叫如姬。她能够偷得出来。而如姬的父亲当年被人杀了,魏王想替他报仇都没有报得了,是你信陵君把他的仇人给杀了。
所以如姬非常感谢你。如果你找到如姬,就能够把兵符给你偷出来。你拿到兵符,就可以调动晋鄙的十万大军去救赵了。
所以这么一说,信陵君特别高兴。他知道怎么办,就立即回来找到如姬。如姬立即答应帮助他,很顺利地,因为她经常在魏王身边,所以很顺利地就把兵符给盗出来了。
战国时期的兵符一般是两个虎形的,两个老虎形的一劈两半。合了这个军队就能够调动了。而魏王手里拿了一半,另一半在前敌总指挥晋鄙手里面。
所以拿到兵符以后,信陵君非常高兴,再次去见这个侯生。这个侯生说:“你这一去就有可能成功了。不过有一条你要记住: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如果兵符合了晋鄙,你不把军权交给你,再向魏王请示,你就非常危险了。”
“所以你能带一个人。我这有一个朋友,是个卖肉的屠夫。他特别擅长杀猪。这次你带到他身边。如果晋鄙交出兵权,万事则休;如果不交兵权,就让他把晋鄙给杀了,你把兵权夺过来。这个人是个大力士,他的袖子里装了一个大铁锤,就有四十斤那么重。这个也很奇特,四十斤重能放在袖子里边,这个袖子肯定比咱们的袖子要宽大。”
所以信陵君带着杀猪的,就过去了。到那一合兵符,果然兵符相合。晋鄙怀疑不交兵权,他说:“我还得向魏王请示。”当时杀猪的就下手了,所以很快就把主将晋鄙给杀了,把兵权给夺了。
夺了兵权以后,信陵君很有办法,他下了三条命令:第一,父子两个人同在军中的父亲回家,儿子留下来;兄弟两个人同在军中的哥哥回家,弟弟留下来;如果是独生子女在军中的,你立马回家。
这一下子走了两万,剩下八万。但剩下的这八万人,可以说群情激愤。所以我们要把这八万精兵,信陵君得到好朋友侯生的指点,窃符救赵,在边境夺了魏国大军的兵权,然后率领八万魏国精兵奔赴邯郸。这可以说是救援赵国的一支有生力量。
而在前面的讲述中,王立群先生还讲道,赵国除了从魏国求救兵之外,还向楚国去求救兵。现在魏国的救兵搬到了,那么赵国还能搬来楚国的救兵吗?那么信陵君带着八万精兵,能解邯郸之围吗?
我们刚才交代过赵国,这里有三条对策。
一个是在城中死守;第二是搬魏国的救兵,魏国的救兵现在已经搬来了;还有一条是搬楚国的救兵,怎么办?
平原君搬魏兵是写信去,搬楚兵是他亲自出马。他在他的门客手下,想招20个随从。挑了19个人,却挑不出来了。这时候有一个人自我推荐,这个人叫毛遂。
所以我们都知道“毛遂自荐”。毛遂就站出来说:“你挑了19个,缺一个,这一个由我来给你补齐。”平原君不认识他,问道:“先生在我门下几年?”毛遂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说:“我听说君子处世,就好像那个锥子放在布袋中间,他会脱颖而出的。结果你在我门下三年,我就没听说过你,看来你没有什么本事。”毛遂说:“我最可惜的是没人把我放到布袋里边。你要现在把我放在袋子里面,我马上可以脱颖而出。”
这就是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平原君反正也找不到人,有这么一个愿意去的,走吧,凑够20个就去了。
到了楚国,他就和楚王商谈合纵派兵的事情。结果从早晨谈判谈到吃午饭,谈不下去了。毛遂一看,这持续性马拉松谈判要谈到什么时间啊,原来是在殿下的,就带剑上去了。
他说:“这件事情,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就可以搞定了。从早上谈到中午,都谈不成,究竟为什么?”楚王不认识他,就问:“这个人是谁?”平原君说:“这是我的门客毛遂。”
一说是门客,楚王的脸色就变了:“你给我滚下去!我和你的主人在谈判,你算什么东西,立即下去!”毛遂挨了楚王一顿骂,不卑不亢,说了几句话:“你之所以敢呵斥我,在我的主人面前骂我,是因为你仰仗着你在楚国,人多势众。我们就来了一个主人,20多个随从,来了21个人,你们楚国这么多人,所以你敢呵斥我。
但是你别忘了,你人再多也没用,你远水不救近火。十步之内,我可以取你的首级,因为我现在离你最近。王之命,悬于遂之手。你的命实际上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随时可以把你杀了。我不杀你,为什么呢?我告诉你,合纵不仅仅是为了救赵,也是为了你们楚国。
你想想,我们楚国前几年,秦国派来一个白起。白起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很年轻的将领。”
带了几万人,第一仗,就把你们的都城给烧了。第二仗,就把你们楚国国君的王陵给毁了。第三仗,就把你们楚君先王的祖坟给侮辱了。你想想,那秦国派了一个不起眼的将领,让你们楚国丢了这么大的人。我是赵国人,我为你们楚国丢人丢到这个份儿上,感到害羞,感到惭愧。我都不知道你这个楚王,心里是何感受。
这番话说得这个楚王哑口无言,因为楚国在此之前,确实因为白起的进攻蒙受了极大的耻辱。所以,毛遂这一番话一说,楚王就立即下定决心,跟平原君歃血为盟,决定出兵救赵。让春申君带领楚国大军,去援救赵国的都城邯郸。
这样,两路大军都来了,信陵君是窃符救赵,春申君是带着楚国大军前来。在秦军围攻邯郸的紧急时刻,赵国不仅搬来了魏国的救兵,还搬来了楚国的救兵。现在,两路大军离开自己的国家,浩浩荡荡地向邯郸开进。
但依照当时的交通条件,两路援军开到邯郸还需要一段时间,而秦军的进攻却从来没有停止。那么,危在旦夕的邯郸城内,赵国的平原君才有什么办法来赢得时间等待救援呢?而魏楚两国援军赶来后,要和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秦军交手,这一战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当然,从楚国也好,从魏国也好,他们走到赵国的都城邯郸都有一个时间,不可能说到马上就到。你总还得调集兵力吧,还要有一个摩托化推进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像空降兵一样从天而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其实赵国都城邯郸已经十分危急了。
这个时候,赵国都城里面已经发生什么事件呢?已经是拿人的骨头当柴烧,易子而食,没吃的了又不忍心杀自己的孩子,两家交换,我杀你们家的孩子,你们杀我们家的孩子,易子而食到了这么一个绝境了。而就在这个时候,魏楚两国的援兵还没有到,邯郸城内已经危在旦夕了。
就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邯郸宾馆里边有一个官员的孩子叫李谈。这个人就去见平原君,他去见平原君,跟平原君说,赵国现在邯郸城内是一幅惨象。在这种情况下,你平原君家中是个什么情况呢?他说你家中的那些侍妾好几百,穿的是绫罗绸缎,肉菜都吃不完,都要扔掉,而邯郸城的老百姓……
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程度了。你想想,如果说赵国被攻破了,邯郸被秦军拿下来了,你还能享受这个荣华富贵吗?如果保住了邯郸,你还担心你的家园里头没有女人、没有财宝吗?
当今之务最重要的两件事:第一,你把你夫人以下(夫人是他的正妻)的人编到军队之中去,帮助守城;这是第一件。第二,散家财招募勇士。你家里那么多钱,在这时候你的钱没有用,秦军一攻进来,你的钱全部都没了。如果邯郸保得住,你何愁无钱?
平原君听说以后很受启发,然后就把整个家财全部散了,招募了赵国都城的勇士,用重金招买了三千敢死队。这三千敢死队在李谈的带领下杀出邯郸,冲向秦军,与秦军同归于尽。这三千人活得不跟死得斗,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要是玩命的话,那个是很厉害的。所以这三千人冲过去,秦军一下因为李谈这么一冲,三千敢死队,李谈战死了,三千敢死队使得秦军后退三十里。
这三十里不得了,最重要的是给赵国赢得了时间。这样,信陵君的军队到来了,春申君带领的军队也到来了,两个方面的军队都到来了,攻打秦军。而秦军在邯郸城下已经攻城很长时间,已经是疲惫不堪。而楚国和魏国来的军队没有经历过战斗的生力军,所以内外夹击一下子把秦军打得大败。
败到什么程度呢?秦国有一个将领叫郑安平,郑安平是范雎最亲信的人。如果大家记得,我们前面讲范雎的时候都知道,郑安平是把范雎从魏国用车带出来的那个人,他是一个对范雎有功劳、有恩德,范雎很信任他的人。结果郑安平被范雎派到邯郸前线,在联军的夹击之下,最后无奈带领两万秦军投降。这个在秦军的军事史上很少出现战败投降的情况,可见邯郸之战以赵军全胜而结束。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了45万人,紧跟着打邯郸保卫战,赵国为什么能够反败为胜呢?他最后为什么能够打赢呢?我觉得这里边大体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哀兵必胜。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它的主力全部被消灭了,我们可以称它为“哀兵”。整个赵国邯郸城的军民众志成城,殊死抵抗,这样的军队你是很难把它打败的;这叫哀兵必胜。第二,秦军混乱。
秦军本身很乱,乱到什么程度?先想派白起,白起有病;派王陵,王陵打了败仗以后再派白起,白起不干。然后再换将领,所以秦军只换了几次将领,换了几次,秦军本身只会整个混乱了。
第三,合纵成功。这一次在赵国的都城邯郸即将被秦军攻下的情况下,赵国、魏国、楚国三国结成了生死联盟,以三国合纵之军对付秦国一国之军。所以三国的联军最后大败了秦军。这是战国后期非常有名的一次合纵之战。因此,在长平之战以后,秦军并没有趁长平之战胜利之危,一举拿下赵国的都城邯郸,邯郸反而保住了。
当然,这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昭襄王没有听白起的意见。白起主张立即攻邯郸,但他休整了好几个月再去打赵国,赵国已经缓过来气了,所以没有拿下邯郸。应当说,如果秦昭襄王听了白起的意见,一鼓作气在长平之战以后去攻邯郸,邯郸是很难守得住的。
所以应当说,赵国的灭亡应当是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这个时代就应该被灭了。结果缓了这几个月,时机发生变化,没有完成。所以昭襄王把灭赵的任务留给了他的曾孙秦王嬴政。他留给他儿子,结果他儿子继位三天就死了;留给他孙子,孙子继位三年就死了,没有完成任务。主要是他儿子和孙子活得太短。
最终,完成他曾祖父这个任务的是秦王嬴政。那么,赢政是怎么样灭亡赵国的?请大家继续关注赵国的命运,谢谢大家!
秦王嬴政在实施灭韩计划的同时,也把目标对准赵国。赵国自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以来,一直是军事上比较强大的国家。秦国曾多次对赵国进行过打击,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长平之战损失赵国40万大军,邯郸之战赵国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终于使得赵国的都城邯郸得以保存。两场大战使得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秦灭赵国已经是指日可待。
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下,秦国还是花了将近六年的时间才最终拿下赵国。这是因为赵国还有一支精锐之师,它的存在挡住了秦国进攻的步伐,成为秦灭赵国的最大障碍。
面对这支强大的军队,秦军是强行进攻还是另有妙计?秦王嬴政会采用什么办法消灭赵国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继续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赵国之亡》。
谢谢大家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