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讲了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和秦国的斗争,那时候秦赵还可以竞争,但是后来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衰落了。
长平之战的源起是因为秦国攻打韩国。攻打韩国的时候,占了一个重要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当时叫野王,也就是今天河南的沁阳,焦作地区的沁阳。这个地方对于韩国来说有什么重要性,我们在前面介绍过。
韩国的国土它是这样一个摆布的:一部分国土在今天的山西,一部分国土在河南,同时在河北还挂了个角。而沁阳这个地方是韩国的国都,正是今天的新郑,联系山西的一个重要通道。如果把野王这个地方一占,带来的结果就是韩国的上党郡,整个一个郡,17座城的一个大郡,与韩国的国都彻底断了联系。按今天的说法,上党郡成了一块飞地。它是韩国的,但是周围都不是它的国家,成了一块飞地,这个飞地是守不住的。
所以,韩国无奈之下,就把上党郡和它下属的17个县献给秦国求和。这本来是秦和韩之间的一场战争,但是这场战争把赵国给拖进来了。赵国怎么会被拖进来的呢?因为上党郡的太守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知道野王一占,韩国的都城与他的上党郡的联系就中断了,而上党郡的韩国国君又下令叫他投降秦国。他就想在上党郡上做文章。
他怎么做文章呢?他说与其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不如把上党郡献给赵国。赵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得到一个大郡和17个县,赵国就有可能接受。而一旦赵国接受,秦国肯定会很恼火。那么秦赵之间就引发一场大战。这个时候,赵如果介入战争,对韩国来说就非常有利。反正上党郡是丢了,从韩国丢出来了,丢给赵还多了一个帮助我们打秦国的机会,给了秦只可能是秦国更强大。
所以上党太守就擅自改变了韩国国君的命令,要把上党郡献给赵国。当然,这个消息传到赵国以后,赵国上层就乱了,讨论这件事要不要。这个时候在位的已经是赵孝成王,赵孝成王就和他手下最重要的两个公族商量,一个是平阳君赵豹,一个是平原君赵胜。这个平原君赵胜很有名,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赵豹就主张不能要。他认为一旦接了这17个县的一个郡,秦国可以把一腔怒火卸到你赵国身上,导致秦赵之间又有一场恶战,德不偿失,不能要。而平原君赵胜则认为,不要白不要。
一个郡17个县凭什么不要?他主张要,所以两个大臣一个主张要,一个主张不要。赵胜的这个主张,他主张要。请大家注意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身份都姓赵,都是赵国国君的公族,是国君的亲戚。
和赵惠文王时期不一样,赵惠文王一有危难,就找廉颇、蔺相如、赵奢商量。赵孝成王找谁商量?找公族,不再找廉颇了。因此,在这个时候,赵孝成王明显已即位,遇到大事,他明显向他的贵族公族中间来商量。商量的结果,赵孝成王也觉得“不要白不要,天上掉馅饼”,于是决定要了。
这一要,马上就得来了一个必然的反应。秦昭襄王震怒,震怒不是一般的怒!这是什么呢?这叫“到手变转手”,本来到手的上党郡,现在一转手成了赵国的了。老百姓说,“煮熟的鸭子都能飞了”,你说秦国能不能同意?秦昭襄王立即就派了一个大将带兵攻打上党,很快把上党打下来。
打下来后,虽然上党郡的土地被秦国占了,但上党郡的老百姓不愿意做秦国的国民,全部往赵国逃。这个时候,赵孝成王就派了一个大将廉颇去援救。廉颇就带军驻守长平,长平就是今天的山西高平。在这个地方,秦赵之间要有一场大战。
当然,战斗开始打得并不顺,特别是在一开始,廉颇打得不顺,损兵折将。但是,廉颇非常富有经验,在上党之战的初期看到秦军来势很猛,自己连连受挫,初战吃力。于是,廉颇就下令高筑营垒,固守不战,我给你耗上了。
廉颇这一耗,就给秦军耗了多长时间?耗了三年。廉颇跟秦军打起了消耗战,秦国在长平之战上可就吃不消了。因为长平离赵国近,赵国运输粮草、补充兵力都比较方便,而秦军是远征到这里,粮草兵力补充起来都比较麻烦。
这一场战争如果这样耗下去,秦国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那么,当秦国君被廉颇耗在长平之战的战场上之后,秦国会采取什么办法来打破这个僵持的局面呢?这场消耗战如果两个人在这里耗上三年,秦国就吃不消了。秦国一吃不消,怎么办呢?秦国就想办法,怎么样能把廉颇这个人拿掉。
廉颇这个人太厉害。他就是缩到这乌龟壳里不出来,你死活没办法,你啃不掉他。怎么办呢?反间计。
他派人花了很多钱,到赵国散布谣言,说这么几点:
第一,廉颇马上就要投降了,因为他打败仗。打了败仗,赵王又斥责他,所以廉颇想叛变赵国,要投降了。这是第一。
第二,其实秦国不怕廉颇。你看,已经把廉颇打了三年都不敢初战。秦国最怕的是打阏与之战的赵奢的儿子赵括,怕赵括把谣言给散布出去了。
这个话就传到赵孝成王那去了。赵孝成王就召见了他手下的一个重要的谋士,叫虞卿。这是一个很有名的一个大臣。召见虞卿,要和虞卿来商讨这件事情。
赵孝成王一开始见虞卿的时候,他就提出来要和秦国决战,要和秦国决一死战。但是他手下还有一个大臣提出来,说不能够和秦国死拚,应当议和。两个人说来说去以后,虞卿就说不能议和。
虞卿就反问赵孝成王,他说现在战与和的主动权是在我们手里还是在秦国手里?这是第一个问题。赵孝成王说那肯定是在秦国手里。
第二,秦国和我们打这一仗,是想得到上党郡,还是想彻底打败赵国?这个问题又提得很有水平,因为如果是想彻底打败赵国的话,那么长平之战就不是一场一般的战争,长平之战是两强之间的生死决战。
虞卿就看到这场战争可不是一般的战争,就提出这个问题。赵孝成王回答说,秦国确实是想通过这一仗打败赵国。那这问题就非常明显了,主动权在人家秦国手里边,而且人家是想彻底打败赵国,并不是想只得一个上党。因为当年不打是因为秦军陷在楚地没有腾出来手,现在腾出来手了。
秦国能够容许两强并存的局面长期维持下去吗?不可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虞卿就提出来一个办法。怎么办?他说你应当立即,如果你意识到这是一场决战的话,你应当立即派使者带着我们赵国最珍贵的宝物到楚国去,到魏国去。
如果我们的使者到了楚国、魏国,这个消息就会反馈到秦国那去。那么,秦国就会感到魏国、楚国、赵国三国要合纵了。如果三国联合对付秦国的话,秦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面临巨大的压力的情况下……
你再和他议和,这个和就谈得成。没有外交压力,你的和谈谈不成。虞卿这个意见被赵孝成王否决了。
其实,虞卿是很有远见的。他说的是很有道理的。等到赵孝成王派了使者到秦国去了以后,他第二次召见虞卿,说:“我的使者已经去了,秦国已经接纳了。你觉得怎么样?”
虞卿说:“使者去也谈不成,而且你这次派的使者不是一般的人,是个赵国身份非常高的,地位非常高的一个人。这个人一到秦国去,这和谈肯定不成。秦国可不是个一般的国家,他会拿着你一个重要的使者当做一个新闻点,然后爆炒一番,闹得沸沸扬扬,闹得整个山东六国都知道赵国派了个重要使者到秦国议和了。”
这个消息只要一传出来,无论是魏国,无论是楚国,都不会和你联合了。因为你赵国要求和了,那么我楚国还出什么兵?我魏国还出什么兵?那诸侯都不会出兵。所以你这个使者去是天大的错误。使者一到,你再想和纵,再想搞一个反秦联盟,你都搞不成了。
人家知道你要谈判,谁还帮你?当秦国知道没有人帮你的时候,再来打你,你是谈也谈不成,打也打不赢。这就是虞卿的看法。虞卿可以说是这个时期非常有远见的一个政治家。但是,关键问题是你作为臣子提的意见,要领导拍板。
赵孝成王怎么样?赵孝成王不采纳。所以,赵孝成王和赵惠文王相比,他又差了一截子。从赵武灵王到赵惠文王,再到赵孝成王,赵国的国君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赵惠文王虽然他有点胆怯,不能打,但他还能够听信他的大臣的意见,能识别人才。
赵孝成王连识人之明都没有,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的反间计起了作用。赵孝成王本来就对廉颇不满意,廉颇初战失利了,而且又听说廉颇要投降了。因此,赵孝成王就下令,把廉颇撤了,把秦国扬言最害怕的赵奢的儿子赵括派去代替廉颇。
这个赵括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鼎鼎大名的人,而且他和一个典故密不可分。中国有一个典故叫“纸上谈兵”,就是出自赵括。赵括是赵奢的儿子,俗话说“虎父无犬子”。
赵括谈论兵法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赵奢都辩论不过他。再加上赵括年轻血气方刚,秦国使反间计找来这么一个对手。秦国这一招是对的吗?长平之战最终是一个什么结果呢?
秦国一得知赵国是换了主将,秦国立即也换主将。换谁来?把原来的统帅换成秦国最有名的将军——白起。我们上一集讲过,白起和廉颇都属于战国四将之一,非常能打。把白起给换上了,白起的名声在长平之战以前一定是名声大噪。
所以秦国为了麻痹赵军,没有让白起任命的消息散布出去。任命白起做主帅以后,而且下了一道死命令:谁敢泄露白起做了前敌总指挥,格杀勿论。因此,这个时候,赵国并不知道秦军换了主帅。
赵国换的主帅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秦国换的主帅是绰号人屠的白起。这两个人对上,真的会发生什么?
赵括一来到以后,立即改变廉颇的策略,主动出击,倾巢出动。他率领的四十多万军队倾巢出动。白起怎么办?白起第一步示弱,假装打败了向后退。第二步,白起采取办法,他派了两支秘密部队。
第一支部队两万五千人,当赵军离开大营以后,这两万五千人断了赵军的退路。第二支秘密部队是五千骑兵,叫快速反应部队。赵军的四十多万大军分为前后两军,这五千骑兵就插在前后两军之间,把赵括的赵军切分为前后两块,前后两块也不能联系了。
然后又把赵军的运粮通道给断了,这叫三断,三断粮道。这招招都是狠招。在这种情况下,赵括的军队攻不进秦军的营垒,只好固守等待援兵。
而秦国的昭襄王听说赵军被困,粮道被断了,秦昭襄王极其兴奋,一连串下了三道命令。第一,全国老百姓,秦国不是商鞅变法有实行二十级军功爵制吗?全国老百姓每人赏一级爵位,这叫全国总动员。第二,命令是秦国15岁以上的男人全部上战场,这叫举全国之力。第三,秦昭襄王亲自上阵,坐镇指挥。
你看,秦国这个架势,他把这个长平之战看作是秦赵两强的一个生死决战,大决战。而赵孝成王既没有看到这是两国的生死决战,还一心一想着求和。结果,赵军赵括的部队断粮,粮路断了,断了粮食。
整整断粮46天。我们上一集讲到,赵武灵王饿了三个多月,最终饿死了。这是一场四十多万大军断粮46天的悲惨战役,军中竟然出现了暗中杀人,然后分吃人肉的现象。最后,赵括没有办法,只好采取了自杀式突围的方法,然而突围未成,赵括战死,四十多万大军向秦军投降。
投降以后,这位屠杀者白起下达命令,将这四十多万投降的军人全部活埋,一次活埋赵军四十多万,只有240个未成年人幸存。赵军的军队向赵国报信,赵国举国震惊。这一仗损失赵国连战死的和活埋的一共损失了45万人。长平之战以后,赵国是一蹶不振,赵国再也无法恢复。
一个国家军队能够打仗的实力,秦昭襄王特意下了个命令,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要出去当兵,而赵国的情况又如何呢?你想,赵国能有多少人口?四十五万的青壮年一次性全部丧命,赵国只剩下老人、孩子,中年人全部死亡,几乎到了这个程度。
这样一来,秦、赵两强并列的局面被彻底改变为秦强赵弱,赵国的灭亡已经无可挽回,只是时间问题。这就是我们讲述的长平之战的经过。赵国作为一个强国,在长平之战中可以说是元气大伤,从此以后就一蹶不振。
一个和秦国几乎可以抗衡的国家,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会败得这么惨?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结到赵括一个人身上,纸上谈兵、不懂实战等等。然而,一场战争的胜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究竟还有哪些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赵括最终的失败呢?
我觉得赵括败得这么惨的原因,有第一个:准备不够。这种准备包括思想上的准备和战争上的准备,两方面都不足。后人呢,对于长平之战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很多文人发表了很多言论,大家都在指责赵括,不该接受上党郡。你看,接受上党郡,最后一下子损失了45万。
这是很多人提出的一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讨论,赵国该不该接受上党郡,引发了这场秦赵大战。我个人认为,赵国不费一兵一卒,白白得到一个郡17个县,应该要接受上党郡,本身并没有错。我们不能因为上党郡接手以后引发的长平之战,最后损失了45万人。
倒推过去,说明引发这45万人死亡的是接受上党郡。不能这样倒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果,但这个果并不是接受上党郡这一个原因所引发的。上党郡该不该接受,本身并没有错。那么赵国错在什么地方呢?
赵国他的国君没有一个思想准备,就是秦赵之间。我们前面讲过惠文王时期的渑池之会,两强地位基本相当。那么,两强并存的局面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所以秦赵之间必然有一场大战、恶战、生死决战,这个是不可改变的。只是战争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早晚有一打。
你如果知道早晚有一打,那么你就要早做打大战、打恶战、打生死决战的准备。而赵国呢,没有这个思想准备。赵国在心理上和战争上都没有思想准备。心理上没有思想准备,表现在赵孝成王身上就是初战失利,他就想求和。他有打决战的那种思想准备吗?没有。
再一个,从战争准备来说,战争准备最重要的是择将,选择统帅。这是最重要的。弃了一个廉颇,选了一个赵括。廉颇虽然初战失利,但他的办法让秦国拖了三年。你再拖三年,秦国拖不起,拖不起。廉颇打的是消耗战,赵国虽然损失很大,秦国损失同样也大。两国最后都拖垮,都是同归于尽,不是“一强一弱”。廉颇的办法是可取的,所以在择将问题上,赵孝成王犯了很大的错误。
所以秦国为什么用反间计?就是因为他们对廉颇实在头疼又实在无奈,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借赵孝成王之手拿掉廉颇。这说明他们害怕廉颇。第一,准备不够;第二,底气不足。
赵国的底气不足,底气不足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初战求和。初战失利就求和,求和并不是错,和是一种手段。在战与和之间,选择战和和都不是错。问题是,和的本身也是个大学问。什么时间求和、什么条件下求和、派什么样的官员去求和,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如果像虞卿那样说的,联合楚国、联合魏国,造成六国合纵抗秦的一个局面,给秦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在巨大压力下,你再和他谈和,一谈就成。所以他之所以急于求和,就是因为他底气不足。而他的底气不足又在哪里呢?
就在于他的农业薄弱。秦国的商鞅变法是非常注重富农,我们讲过商鞅变法,非常注重农业,所以秦国的农业很发达,又修了郑国渠。秦国的军粮可以说是毫不缺乏。
赵国的改革是胡服骑射,胡服骑射是军事力量增大了。但是胡服骑射没有触及一个根本,就是农业没有解决,所以赵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农业基础薄弱。
仗打了三年,打到最后,赵国出现什么问题?赵国没有军粮了,赵国没有粮食向齐国求救。这就是赵孝成王底气不足的重要原因。要打仗了,你没有粮食。
我们看赵括最后为什么自杀式突围,断粮46天。他能不自杀突围吗?整个赵国都没有粮了,赵国向齐国去借粮,齐国还不给。你想想赵国能打赢这场战争吗?这就叫底气不足。
第三点,临战易将。在战争打得最胶着的关键时刻,换了一个廉颇,用了一个赵括。赵括能用吗?用赵括遭到两个人的激烈反对。
第一个激烈反对的是蔺相如。长平之战爆发时,蔺相如已经病重,但蔺相如一听说赵孝成王要用赵括,立即写了封奏书,说赵括绝不能用。赵括是纸上谈兵,赵括最大的弱点是不懂得随机应变,所以不能够用赵括,蔺相如反对。
第二个反对赵括的是赵括的母亲。赵括的母亲主动出来给赵孝成王说:“我这个儿子是绝对不能当赵军主帅。”母亲反对儿子当主帅,最了解他儿子的莫过于他母亲了。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自小学习兵法,了解兵法,谈及兵法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和他谈兵法,都未必能够说得过赵括。但是赵奢从来不认为他的儿子能带兵。
赵奢和他的妻子之间曾经谈论过,母亲问赵奢:“为什么咱们那个儿子不能带兵?他的兵法谈得头头是道。”赵奢说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战争可是最残酷的,最艰难的,而赵括把这个最艰难的战争谈得那么容易、那么轻松,他根本不把战争当成一回事,重视程度太差。
这样的人如果不用则已,如果将来赵国用了我的儿子赵括,那么败了赵国的一定是我儿子。这是赵括的父亲生前说过的话,所以他的母亲才亲自给赵孝成王上书,绝不能用我的儿子当统帅。
赵孝成王对老太太说:“你也别管了,我的决心定了,你的儿子我铁定用了。”
所以,赵括的母亲没有办法。赵括的母亲这样说:“你要真用咱们立个规矩,万一我的儿子出了错,将来受处罚的时候,咱们有言在先。你别株连九族、三族,你把我株连在内,你别株连我。”
果然,赵括打了败仗以后,他的母亲没有受到连带。因为什么呢?因为有言在先。就这,赵孝成王听不进蔺相如的劝阻,也听不进赵括母亲的坚决反对。赵孝成王还要用他。
所以,赵孝成王别说赵武灵王那个劲了,他连赵惠文王的识人之明都没有。临阵易将,把廉颇换掉,换了一个这么一个纸上谈兵的人,你说他能不打败仗吗?
当然,秦国这方面做得很好,可以说用人方面他们用的是大将白起,而白起又指挥得很得当。首先示弱,然后是三断:断后路,断前后军,断粮道。
而秦国的国君则是举国之力来打这一仗,所以这一仗赵国的失败是必然的,秦国的胜利也是必然的。赵秦之间的平衡这一仗彻底改变了。
长平之战结束的第二年,在赵国的都城邯郸,生下来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始皇。秦始皇出生在长平之战的第二年,赵国的国都邯郸。这时候,赵国举国上下对秦国、秦人、秦军那是咬牙切齿的痛恨。
而就在这个时候,呱呱坠地的一个小男孩,他就是后来的秦王嬴政。我觉得嬴政很幸运。他幸运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他未出生的前一年,他的曾祖父把他未来统一中国最强大的一个对手提前给灭了,打败了。
用不了秦王嬴政去打,他的曾祖父替他打掉了。他将来统一天下难道会很容易吗?所以我们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如果仅看秦始皇灭六国的文字,集中起来不到五百个字。
我们在《史记》中找到的像赵世家、燕世家、齐世家、魏世家、韩世家、楚世家,你看秦灭这六国的时候,最后写的那个文字,我做了一个统计,总共加起来四百多个字。为什么打得那么容易?因为很多问题在秦始皇出生之前,他的曾祖父给他解决了很多问题。他的祖父又给他解决了很多问题,他的父亲又给他解决了很多问题。
在他继位之后,他的相国吕不韦又帮他解决了很多问题。等到他接手的时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他就那么幸运地当上了千古一帝。
所以长平之战以后,赵国的有生力量可以说是消耗殆尽,赵国的灭亡指日可待。那么秦国会怎么样对待赵国呢?有两种选择:一鼓作气攻下邯郸,彻底灭赵;另一种可能就是停止下来,过一段时间再打。
停止这段时间就可能让赵国休养生机,让他得到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秦国是让赵国休养生息的,还是一鼓作气继续打下去的?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下集的讲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