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期讲过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可以说给了赵惠文王两条生命,一个是给了他生命,再一个给了他一个政治生命。赵武灵王把他从一个十岁的孩子一步提拔到国君的位置上,而为此赵武灵王付出了自己很昂贵的代价。
所以,赵惠文王在赵武灵王之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他能不能延续赵武灵王那个时期赵国继续上升的那个势头,对赵国的存亡来说非常关键。而赵惠文王的作为又对秦,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影响非常之大。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件事情来看一看赵惠文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第一件事,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件事,叫完璧归赵。也就是在赵惠文王在位期间,曾经得到了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和氏璧相传是楚国一个叫卞和的人,在春秋时期山中发现了一个玉璞,这个玉璞雕琢完以后就是玉了。结果他就把这一块石头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自己不认识,就找了一个收藏专家来鉴定,这专家看走眼了,说这是石头不是玉。这下子这个罪名就大了,就把卞和的左脚给剁掉了。
到厉王死了以后,武王继位。卞和觉得真是一块宝玉,又献给了武王。武王又找那个收藏专家来鉴定,结果这还是石头,这下子把卞和的右脚也砍了。所以,卞和双脚都被砍了。武王死以后,文王继位,他第三次献宝。这个时候在献宝之前,他抱玉璞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的最后都流出血来了。
文王就派人去问他,问他说:“你为什么哭得这么厉害?”卞和回答说:“楚国国内被剁掉双脚的人非常多,只有你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进一步说明:“我不是为失去双脚哭的,我是为这一块宝玉哭,这是一块真正的玉,但是没有人认识它,一直把它当石头看待,所以我很痛心。”
文王听说以后,就拿过来。这次他不找那个收藏专家了,直接把它雕琢了一下,果然是一块稀世珍宝。因此,这一块宝玉后来人把它称为和氏璧。由于它的经历很传奇,再加上这一块宝玉的本身又是价值连城,所以这个和氏璧就成为中国自古以来非常有名的一块玉璧。
当秦昭襄王听说以后,秦昭襄王就提出来:“我愿意拿秦国的十五座城,和你赵国交换这一块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这个消息……
就和他的的大臣们商量,赵国的人才非常多。他这个时候和大臣们商量的,第一个重要的大臣就是廉颇。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还和其他一些大臣商量和他交换不交换。
他说:“你要是不交换,他可能会派兵打你,甚至动武了。如果你和他交换,把和氏璧给了他,而他又不给你成,你岂不是白白地被人骗了一次吗?”所以在这个问题中,君臣之间就在商量,但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同时,他们想找一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一下,但找不出来一个合适的人。
就在这个时候,赵惠文王手下一个宦官的人,叫缪贤,而我手下一个门客叫蔺相如。这个人有勇有谋,可以担当使者。赵惠文王问:“你怎么知道蔺相如可以担当这么样的大任呢?”缪贤就说:“我跟你说一个我自己经历的事。当年我曾经犯了法,想畏罪潜逃,于是给蔺相如商量。他问我想跑到哪去,我说跑到燕国去。蔺相如又问我为什么到燕国去。我说,有一次我陪同赵王和燕王相会,结果燕王在私下里拉着我的手,说愿和我交朋友,所以我知道燕王对我很好,这一次我犯事了,想跑到燕国去。”
蔺相如一听,便说道:“这事你绝对不能去。去了你肯定,人家不会收你。”缪贤问:“为什么?”蔺相如回答:“这很清楚。你想想,燕国的国君之所以握着你的手,要和你交朋友,为什么?因为赵强燕弱,而你又是赵王最信任的人。所以燕国的国君愿意跟你交朋友。但你现在弃强赵而去弱燕,赵国是个强国,你又是赵王的逃犯。燕国的国君敢收留你吗?肯定会把你送回来,那你就全完了。犯的罪逃出去,然后在境外被抓住,再送回来,你就没命了。你唯一的办法就是负荆请罪,还能逃一条活命。”
他说:“我后来负荆请罪,大王把我赦免了。因此,我通过这件事知道,蔺相如这个人对很多事情看得很透,而且有勇有谋,这么一个人出使非常合适。”赵惠文王一听,便召见蔺相如。
蔺相如这时候身份很低,只是缪贤手下的一个门客。赵惠文王问蔺相如:“请问,秦国要拿15座城和我们交换和氏璧,能不能交换?我最担心的就是和氏璧给了他们,他们城不给我们,结果把我们骗了一下。”
蔺相如说,这件事必须得给。为什么呢?如果说秦国拿城给你换,你不给人家,明显的你的理亏。如果我们把璧给了他,他城不给咱,秦国理亏。在这个外交事务中间,我们宁可让秦国负那个理亏,赵国不能担负这个道义上的责任。
说完以后,蔺相如还说:「大王手下如果没有使者的话,我愿意去当这个使者。」所以这样一来,蔺相如就奉命出使,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
这个时期秦国的国君是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昭襄王在章台,就是一个普通的台观上,接见蔺相如。看到和氏璧以后,昭襄王很激动。他不但自己看,而且把和氏璧传给他身边的侍从看,传给他身边的嫔妃看。不说城的事了,这蔺相如一看就知道秦昭襄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这个意思。
所以,蔺相如就对昭襄王说了一句话。他说:「你看那个和氏璧很漂亮,」其实和这个和氏璧上有一块瑕疵。这个瑕疵你们看不出来,我指给你看。说完这一句,昭襄王就把这个璧要过来,给了蔺相如。蔺相如就把这个和氏璧骗倒手了。
骗倒手以后,他拿了个璧,就往后退。退了几步,秦国那个宫廷上有那个大柱子,他靠着那个柱子,然后斜着眼看着柱子,对秦王讲。他说:「和氏璧是个价值连城的宝物,你昭襄王一封信,我们就把璧给送来了;你说拿十五座城来换,」你现在毫无诚意。
他说:「既然你没有诚意,那么我这块璧就不能给你。我答应了赵王了,说要完璧归赵,要么就是以城易璧。如果你今天要是逼我的话,我现在我的人头和这块璧要一块撞碎在你的柱子上。」秦王就吓了,害怕了。因为秦昭襄王最担心的,不是蔺相如的头,是那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说这件事,你别这样做,这个城我肯定要给你。
马上,秦王叫来了一个主管官员,把地图打开,指着说:「这十五座城就是给你们赵国的。」蔺相如知道秦昭襄王并不是出于真心的想给。
所以,他就说了一个缓兵之计。他怎么说呢?他说赵王在献璧之前,曾经斋戒、先沐浴再斋戒了五天。然后恭恭敬敬地把璧捧出来送过来。他说:「你要想拿这块璧,你也得沐浴斋戒五天。你得用九宾大礼。」所谓九宾大礼,有九个使者引领着我的大礼,来领着我上殿。
我才敢献璧。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这样,秦赵两国送璧和接璧的仪式才能够对等。秦昭襄王想了想,蔺相如说得也有道理。再加上现在这个璧在蔺相如手里边,他要是不撞到柱子上,趴下摔到地下,这个璧也就完了。这和氏璧是价值连城的宝物。
于是,秦昭襄王答应了,并约定五天以后再举行一个盛大的交接仪式。这时,蔺相如就带着和氏璧回到宾馆。
回到宾馆后,蔺相如就判断秦昭襄王绝不会轻易地用城换这块和氏璧。那怎么办呢?他派了一个随从,悄悄地把和氏璧揣在身上,然后走小路出关,回赵国去。
到了交接仪式那一天,蔺相如就直接来了。来了以后,秦昭襄王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蔺相如告诉秦昭襄王:“我知道大王没有诚意。秦国的国君从秦穆公开始,二十多代国君没有一位国君是信守盟约的,而且秦国的实力现在比赵国强。我已经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大王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城给赵国,赵国敢不送璧来吗?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么我确实犯了欺骗大王之罪,我愿意现在接受死刑。”
秦昭襄王愣住了,他没有想到蔺相如会来这一手。于是,秦昭襄王身边的人都想杀蔺相如,而唯独秦昭襄王头脑很冷静。他说:“不能杀。你杀了他,你为的是得璧。这人不在,关键在于我能不能得到和氏璧。既然璧送回去了,你把他杀了,这只是在和赵国结怨,没什么意思。我可以打发他回去。”
这样,蔺相如就可以说是完璧归赵。后来,秦国也没有把十五城给赵国,而赵国也不会把和氏璧给秦国。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完成完璧归赵的使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赵惠文王非常善于纳谏,在用人上唯才是举。这使得在秦赵之间的第一次外交争斗中,秦国没有占到半点便宜。
然而,秦昭襄王为了秦国的统一大业,并没有停止对赵国的攻击。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又在渑池向赵惠文王发起了第二轮外交攻势。那么,这里面潜伏着怎样的危机呢?赵惠文王又是如何应对秦国的这次挑战的呢?
赵惠文王在位的20年中,秦昭襄王主动邀请赵惠文王到渑池相会,这个邀请书是秦昭襄王发的。
但是,赵惠文王接到这个邀请书以后,心里非常胆怯。他很害怕,怕去渑池相会会有不测之灾,所以他不想去。这个时候,他就和廉颇、蔺相如商量这个事。这一点赵惠文王很高明,他善于识别人才,而且还和重要的大臣向廉颇、蔺相如来商量去与不去的事。
廉颇和蔺相如商量的结果是,如果不去,显得赵国太胆怯,示弱,这样会掉价;必须要去。然而,要去的话,又要保证赵惠文王的安全。因此,他们两个商量好了后,便一个劲地给赵惠文王做工作。赵惠文王在两个大臣的极力劝说之下,才勉强敢于成行,而蔺相如全程陪同他去。廉颇则带领重兵,驻扎在赵国和秦国交界的边境上,这样赵惠文王才敢去。
到那以后,秦王和赵王就在那块喝酒。喝了一会儿,秦昭襄王就提了一个动议。他说:“我听说赵王多才多艺,会弹那个瑟,能不能弹一曲让我听一听?”赵惠文王反应不过来,便拿着瑟弹了一下。弹完后,没有想到秦国的史官就立即上来做了个记录,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赵王鼓瑟,为秦王助兴。”这一下就记下来了,而这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古代的乐工,现今通常称为音乐家的地位是很低的。蔺相如一看到这个亏不能吃,于是就上前说道:“我听说秦王非常善于打击乐,秦国的打击乐是敲瓦盆。请问,您现在能不能也敲一下瓦盆来助兴?”昭襄王当然知道这事不能干,坚决不答应。
然后,蔺相如就捧着瓦盆,往前走了几步,再请他。秦王还是不答应,蔺相如于是火了,他说:“五步之内我能取你的性命。”这一下子一说出口,昭襄王身边的侍从就想围过来。蔺相如则圆睁双目,大吼一声,把他的侍从全部吓退。
昭襄王看了无奈,只好勉强拿那个瓦盆随便敲了几下。然后,蔺相如马上把赵国的史官叫上来。因为中国历来有一种很严格的史官制度,负责记录国君每一天的活动,随后他就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相会,赵王让秦王击缶,以助兴。”秦王就敲了一下。
做了这个记录以后,等于说两国扯平了。然后秦国的大臣不服气,就说要赵王拿出15座城献给秦王祝寿。蔺相如就说请秦王拿出他们的国都咸阳给赵王祝寿。两家就这么对上来了,全是打口水仗。打到最后,谁也没占到便宜,扯平,又一次扯平。
在渑池之会上,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给人留下了胆怯和懦弱的印象。给人们的感觉是,赵国是依靠蔺相如的大智大勇,才没有在秦赵渑池之争中落下风。难道只凭义正言辞的蔺相如就能够镇住强大的秦国吗?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呢?赵惠文王表现出来的怯懦是个性使然,还是赵国的实力不如秦国呢?
很多人读这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都有一个认识,觉得蔺相如大智大勇,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对蔺相如个人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我这里要做一点补充。
我要补充的是这么几点:
第一,渑池之会完璧归赵发生的这个时间中间,赵国给秦国几乎是实力相当的两个强国。因为赵惠文王是紧接着赵武灵王之后,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国力非常强盛。赵武灵王自己就像从北边去灭秦,这在战国所有的国君中间没有一位国君想去灭秦的,赵武灵王敢。赵惠文王呢,紧接着赵武灵王,所以这个时候赵国的国力并没有损失,秦赵两国实力相当。如果说谁要强的话,秦只是比赵国略强一点,实力大体相当。
这就要补充了一点。
再一点,渑池之会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80年,秦国秦昭襄王派兵攻打楚国,分兵两路去攻打楚国。这一次伐楚伐得很顺利。发生渑池之会的时候,其实秦军的主力正在楚国那作战。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这次会盟是秦昭襄王邀请的。为什么邀请赵惠文王,因为最怕的是赵国。
秦国的军队在楚地作战的时候,赵国突然进攻秦国,那么秦国就要陷于南北两个战场作战。因此,渑池之会实际上是秦昭襄王想安抚赵惠文王的一次相会。在这个意义上,秦昭襄王绝不会因为口水、因为义气和赵国闹翻。如果和赵国闹翻的话,那么一旦激怒了赵国,赵国出兵攻打秦国的话,秦军的主力正在楚地,楚国和赵国等于联合起来从南北两个方向给秦国作战。
秦国的局面就非常危险了。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确实表现得很好。这叫外交,而外交斗争的胜利是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我们历来讲“弱国无外交”,就是因为弱国没有力量。所以赵国现在相当强大,因此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显得那么理直气壮,秦昭襄王不敢动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赵国此时很强。这是我们一般单独读廉颇蔺相如那段说法时,看不到的意义。
如果你统观整个《史记》,你就会知道,这个时候其实是秦昭襄王不敢惹赵惠文王。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赵惠文王还是有点胆怯,不敢去。因此,我这里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赵惠文王和他的父亲差别很大。
他的父亲赵武灵王非常有胆量。上一集讲过的两件事可以看出来,赵武灵王是非常有胆量的。第一,他敢把一个十岁的小儿子一步连太子职位都不要,提升到国君的位置上;谁做过?可以在中国历史上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敢这样做,很有魄力。
第二,赵武灵王曾经化妆成赵国的使者,亲自化妆成使者,让赵国的使者当随从,直接到秦国出使,在秦国的宫廷中面见秦昭襄王。当然,这种做法未必可取;一代国君冒充使者进入秦廷,万一有了不测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讲到这里,可以看出赵武灵王是个很有冒险精神的人。
他的儿子赵惠文王则依仗父亲给他留下的产业,赵国如此强大,却去给秦王做一个相会。这次会盟又是秦国害怕赵国进攻他,因此他去渑池之会时还吓得不得了,不敢去。还是廉颇和蔺相如好做工作,才使得他前往。
你说这父子两个相比较,一个如此勇敢,勇敢到冒险的程度;一个如此胆怯,胆怯到懦弱的程度。父子两个人性格差别如此之大。
通过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赵惠文王虽然个性有些懦弱,但能够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重用廉颇、蔺相如这样有能力的大臣。再加上赵武灵王留下来的赵国基础实力雄厚,才使得赵国在秦赵之间的两次外交执政中保持着尊严。
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几年之后,性格懦弱的赵惠文王竟然向秦国发起了挑战,结果引来了秦赵之间的兵戎相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秦赵之间的军事之争最终结果如何呢?
赵惠文王29年,赵国派了个公子到秦国去做人质。这属于很正常的做法,两国互相交换人质。秦国不是也把嬴政的父亲异人派到赵国做人质吗?两国交换人质后,人质去了以后,秦赵之间的赵惠文王就提出一个要求。他说:“我们赵国占了一部分秦国的土地,秦国也占了一部分赵国的土地,咱们能不能交换一下?我占你们的地,和你占我们的地咱们换一下。”
换过以后,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秦昭襄王倒是很痛快,答应了。他把应当还给赵国的土地给了赵惠文王。然而,给过以后,赵惠文王却把应该给秦国的土地不给了,他要赖账了。理由有两条:
第一,“你还给我的土地太远,我难以管理。虽然是先祖留下来的土地,但是先祖的能力很强。我能力强,我不给得了;我能力弱,那么远的土地我管理不了。”
第二个理由是:“这个事是我手下的大臣办的,我不知道。”这个理由说不通,但至少赵惠文王敢于耍赖,说明赵国这个时候还是有实力的。想想,秦昭襄王哪吃过这个亏?你提出来交换,竟然不把这土地给我了,还找了些理由说你不知道。这能办成吗?你是一把手。
秦昭襄王一怒之下,便派重兵进攻赵国的一个重要地方,叫阏与(今天山西的河顺县)。此时,秦赵之间就面临着阏与之战。
这仗怎么打?赵惠文王就召见了廉颇,问他阏与能不能救。廉颇说:“不能救。”为什么?“路远,道路又太险,路面又很窄,战车过不去,不能救。”
这是召见的第一个将军。第二个召见的是乐胜,赵惠文王又问他阏与能不能救。乐胜也说:“不能救。”理由和廉颇相同。
第三个召见的是赵奢,这是第一次出现的将军。赵奢说:“可以救。虽然路远、路险、路狭,但这一次去救阏与就像什么呢?我给你打个比方:像老鼠洞里边的两个老鼠打仗。老鼠洞有多大?老鼠洞非常小,鼠洞之间两个老鼠打仗,谁能胜?谁勇敢,谁胜。”
所以,赵惠文王就决定派赵奢带兵。赵奢出了赵国的都城邯郸30里地就安营下寨,然后下令:“任何人不能以战争的事情向我提意见。”因为阏与是离得比较远的一个地方。
他出了赵国都城30里,他就不走了。那离救援的地方还相当远,怎么办?然后赵奢就增修壁垒,把营垒修得很坚固,整整在那儿停了28天不进兵。手下人提建议的一个人也被杀掉了。然后秦国就派了一个间谍过来,来查看情况。
这个间谍来到以后,赵奢装作不知道他是间谍,好酒好肉地款待他,而且继续增修他的营垒,把营垒修得高一点。所以秦国的间谍回去就给秦国主将说:“赵国派来的人,非常胆怯。他离开都城30里,他就不敢走了,而且还加固营垒。”
秦国间谍走了以后,赵奢就下令,叫军师们把所有的铠甲都脱下来,轻装前进。急行军两天一夜的急行军,一下子就赶到了阏与。因为赵奢前面所做的一切,其实是在蒙蔽和忽悠秦军的。他知道秦军认为他胆怯,不敢去救阏与的时候,他两天一夜急行军就赶到了阏与。
感到以后,他采纳手下人的意见,首先严密地防守秦军主力的进攻,然后又接受手下人的建议,抢占了当地一个北山的制高点,把制高点占住了。秦军来得晚,结果再想抢制高点,一直攻不下来。然后秦军就被打得很重,伤亡很重。
赵奢趁着秦军伤亡很重,指挥了一场大反攻,一下子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阏与之战是秦赵之间,赵国大胜秦军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战斗。这场战斗给了秦昭襄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赵奢一举成名,成了和廉颇相媲美的赵国名将。
在阏与之战结束以后,秦昭襄王又派秦军去攻赵国一个地方,叫几,我们说的几何的“几”。这个几的地方就现在河北的大明县附近,去攻几。赵惠文王又派廉颇带兵,廉颇在几这个地方第二次大败秦军。
在赵惠文王的任上,赵奢和廉颇两次大败秦军,应当说在秦赵的战争史上,赵惠文王时期是两次大败秦军,给了秦昭襄王深刻的印象。从此之后,有十几年秦赵之间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争。
我们讲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阏与之战。讲这三件事主要想说明赵惠文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这个人我们应当这样看,赵惠文王确实没有他父亲那样的胆识和魄力,但是赵惠文王有一个特点,他有识人之明。
比如说,他发现了蔺相如。阏与之战的时候,他发现了赵奢。他重用了蔺相如、赵奢,廉颇两次大败秦军,经过两次外交斗争没有吃亏。因此,基本上维持了赵国的强势。这是赵惠文王的贡献。
因为秦赵这两强,两强的这种平衡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它随时可能被打破。结果在赵惠文王死以后,赵孝成王继位,发生了一次战争。这一次战争彻底改变了两强的地位。
那么,这样一场战争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为什么能够改变秦赵两国相持不下的这种地位?它对秦始皇统一中国有什么重大影响?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大家。
在秦王嬴政出生之前,秦国已经确立了对各个诸侯国的优势地位。可以说,秦王嬴政最终能够统一中国并非一代之功,他的先祖们为秦国的崛起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秦王嬴政出生前一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地区展开了一场大战。
这一场战争是曾经强大的一场战争。可以说,秦王嬴政还没有出生,他的先祖已经为将来灭掉六国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战争中,秦国是怎样打败赵国的呢?
敬请关注《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长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