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讲到韩氏初兴,但是在是三家分晋之前,其实是四个势力。
因为在晋国发展到后期的时候,他的四个大姓之中,智氏是最强的一支,比韩赵魏三家都强。而且智氏又是灭掉六卿之中另外两家的一个主要力量,所以智氏的这个卿族的宗主就是智伯。他的野心膨胀得比较厉害,因为他力量最强,而剩余的韩赵魏三家的力量都不如他。
所以他首先提出来向韩氏请求土地。韩氏卿族的宗主就是韩康子,他向韩康子要地。因为这个时期的土地是非常重要的,土地是人口财富的一种体现。如果土地失去了,您可能会从贵族降为平民。
当智伯向韩康子要地的时候,韩康子开始并不愿意给地,因为给地意味着自己的势力会大大削减。但是他又知道智伯是一个很难对付的人。如果不给他地,他可能像灭掉另外两家一样,把你给灭掉。但是如果你给了地,他要了第一次,肯定会要第二次。你能这样无休止地给吗?
所以智伯向韩康子要地,导致韩康子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韩康子最后的决定是不给。
但是韩康子有一个家臣。我们知道,周代是一个宗法制社会,最高的国君是天子,诸侯称为侯或者是公,而卿和大夫手中的大臣被称为家臣,因为卿和大夫就称之为家。所以韩康子手下有一个家臣叫段规。这个人非常了不得。
他得到了这个消息以后,劝他的主人说:“你不能不给。如果你不给智伯土地的话,智伯肯定要对韩氏动粗,就是对你动武。如果动武的话,以我们韩氏卿族的势力,对付智氏的话,我们绝对是打不过的。所以我们可能就会像另外两家一样,被智伯给灭掉。”
所以他的意见是“给”,不能不给。他说给有什么好处?第一,你免除了智伯对你的军事打击;第二,智伯从我们韩家要了地,他绝不会休止的。因为他得到好处以后,还会向魏氏赵氏再去要地。
那么这两家给不给呢?不好讲。如果都给了,咱们什么也不说了;如果这两家不给,那么智伯肯定要和这两家打起来。他打起来,咱们坐山观虎斗,避开这场打击。
所以段规就劝他的主人要给。最后,韩康子想了想,觉得他这个家臣段规说得很有道理,决定给。而且给了一个很大的一个县。
就是万户之县。当然,智伯就很高兴了。
智伯向韩氏要地,一下子要了一个万户之县,非常高兴。所以智伯尝到这个甜头以后,没有休止,他还要继续要。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句俗话:吃柿子专捡软的捏。因为软的熟了,韩、赵、魏三家最弱的是韩,所以先捏韩氏。韩氏给了。第二个软的应当是魏氏,然后就向魏氏的老大魏宣子也要地。
魏宣子也知道,给地不是一个好事。这等于从自己身上割肉喂狼,割地就等于是割自己身上的肉。而你给的这个人又是一条狼,这狼吃完这一块,下一块要不要很难讲的。所以,韩宣子最初的决定也是不给。
但是魏氏家族也有一个家臣,就像韩氏家族的家臣一样。魏氏家族的家臣叫赵葭,赵葭这个人也很精明,在政治上很成熟。赵葭说:“不能不给,为什么?你看,找人家老韩家要,老韩家给了,而且给了一个万户这么一个大的县。找咱们要,咱们不给,结果是什么?那这是肯定要对我们开战。我们魏氏卿族能打得过人家吗?肯定是打不过。打不过以后,到那个时候你还得给。那样的话,打了败仗再给,不如先给。这是其一。”
再一个,他找韩家要了,找咱们魏家要了,咱们两家都给了,他下面肯定还会找老赵葭要。赵氏给不给?赵氏是韩、赵、魏三家最强的,他要不给,他两家就一拼,咱们就躲过去这一场灾难。
这一说,那魏氏最后决定也给了。这样,智伯就从韩氏卿族和魏氏卿族各要了一块很大的县。
这个时候,智伯已经有点飘飘然了,因为他要得很顺利,没有打仗,张口一要人家就给了,非常高兴,胃口也越来越大了。
他就把他的目光盯住了谁?盯住了赵氏卿族。赵氏卿族在韩、赵、魏三家是最强的,虽然比不过智氏,但是力量并不比智氏弱多少。
赵氏宗族的族长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就有了心理准备。智伯这次找赵氏要地比找韩氏和魏氏更苛刻。韩氏、魏氏是要地,要哪块地,他没有讲;找赵氏要地,那是指定了,我指你哪儿,你得给我哪儿。所以这个条件就更苛刻了。
但是,赵国的赵氏宗族的宗主是赵襄子。赵襄子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也是一个很勇敢、很有魄力的人,他不愿意给。
而且立即决定不给,断然拒绝。而且赵襄子知道,他一旦拒绝以后,智伯肯定要对他动武。所以他立即做备战的准备。
而智伯遭到赵氏的拒绝以后,立刻就把韩康子和魏宣子,也就是韩氏给魏氏两家宗族的宗主,请到自己家来商议,要求三家联手攻打赵氏。智伯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愈发暴露了自己贪婪和自大的本性,强行向韩氏卿族和魏氏卿族要地。得逞后,他更加肆无忌惮,把目标对准了赵氏。没想到智氏在这一次却碰了一鼻子灰。
而对于赵氏来讲,拒绝智伯就意味着挑起战事。以赵氏一族之力,能够对付势力强大的智氏吗?赵氏拒绝给地,难道他背后有什么良策吗?赵襄子就找他手下的一个家臣,这个家臣叫张孟谈。张孟谈也是一个很了不得的人。
赵襄子问他:“我们应当以哪一个地方作为我们和智伯对抗的根据地?”张孟谈就告诉他:“晋阳。”晋阳这个地方就是今天山西的太原,最适合我们赵氏在那长期坚守。这样一来,赵襄子就同意了这个意见,迅速派兵回到晋阳,然后赵襄子带领他们全族的人,退到晋阳去。
退到以后,赵襄子就检查了一下,晋阳的城墙非常坚固,晋阳城内的粮草的储备非常充足。但是到那看过以后,城墙也坚固,粮草也充足,缺的是什么呢?缺的是作战的弓箭,主要是缺箭。弓不缺,因为弓可以一直射,缺的是箭。首先是没有箭杆,其次是没有箭头,所以没办法制造那么多箭。
然后赵襄子就找张孟谈,张孟谈说:“当年建晋阳城的时候,已经做了一个准备。晋阳城那个宫殿,它的墙不像我们今天的墙是砌起来的。那个晋阳城宫殿的墙,就是用荆棘跟芦苇砌起来的。”他补充道:“那一根荆棘、芦苇都有一丈多高,一丈多长,可以做箭杆来用。”赵襄子派人拿过来一看,果然不错。这些作为攻墙的荆棘、芦苇,全部可以用来做箭杆。
那还没有箭头,你光有箭杆没有箭头怎么办?张孟谈说:“也不要发愁。因为当年在晋阳造宫殿的时候,宫殿有一根一根的柱子,那个柱子下面有一块石头支撑住。”他继续说道:“晋阳宫殿的柱子下面……”
不是石头做成的,是用铜浇筑成的柱杵,是用金属铜浇筑成的。你现在把它一个一个的大铜堆拿出来,融化一下就可以制造箭头。这样一来,箭杆箭头的问题都解决了,赵襄子守城的决心也就更大了。
然后智伯就领着韩氏、魏氏两家,三家共同围攻晋阳,打了三个月,打不下来。智伯就派了三家的军队把晋阳围住。围住以后,智伯就巡视晋阳城。
他发现晋阳城外有一条河,当时叫晋水,晋水就是今天山西的汾河,绕过晋阳城。因此,智伯就想了一个办法。他说:“我把晋水拦住,顺着河道砌一个坝,把它截住,让水不能往下流。”然后再开一个渠,把水引着,让它灌到晋阳城里边,这样可以水淹晋阳。
智伯就用这个办法,拦河、筑坝、挖沟、修渠,把滔滔的晋水引向晋阳城。结果可以说水漫晋阳。史书记载了说大水涨到多高,离晋阳城的城墙只剩三板。
这个“三板”是什么意思呢?古代人修那个城墙不是像春秋时期那样用砖制的,而是用夯土夯出来的。怎么夯土呢?他们是用两块板夹住,两块板夹住后,中间填土,填到一定的厚度,再把它夯实。再填,然后这一层板修成了,再往上加高一层。大水漫过城墙的顶部,只剩下三个板的位置,水势非常大。就这样,把整个晋阳给水淹了。
水淹以后,智伯心里非常高兴,他就坐着车。替他赶车的是魏氏宗族的宗主魏宣子,替他做警卫的是韩氏宗族的宗主韩康子。他们两个人一个担任警卫,一个担任驾车,带着智伯去巡视。智伯看过以后,得意忘形地说了一番话:“我今天才知道,大水可以灭亡一个国家。而且我今天知道,汾水我不但可以看到晋水淹没了晋阳,我还知道,汾水可以淹没安邑,绛水可以淹没平阳。”
安邑跟平阳都不是一般的城市,安邑是魏国的都城,平阳是韩国的都城。你想想智伯这话什么意思。智伯眼看着赵国被水淹了,他就觉得你韩国、魏国都城外面都有水,我照样可以引水,把你们两个国家的国土给淹了。这话一说出口,智伯只能算得意忘形了。
可叫韩氏老大跟魏氏老大,两个人心里都一哆嗦,就知道智伯没有怀好意。
然后,两个人你用胳膊肘怼了我一下,我用脚踹了你一下,两个人心里都开始提防了。
前面讲到,狂妄自大的智伯果然有跋扈的资本。被大水围困了三年的赵氏,已经面临被灭的危险。然而得意忘形的智伯在这个时候,却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他的一番大话,让韩氏、魏氏想到了自己以后的命运。如果智伯得逞,那么赵氏今天的下场将是韩氏、魏氏的明天。那么,韩氏、魏氏接下来会做什么呢?赵氏一族将如何解围呢?
结果,这个大水灌这个晋阳城,整整又淹了三年。城中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个人已经住在树上了,房子不能住了,城中都是水了,住在树上了。而且做饭呢,这个锅也不能做饭,锅要吊起来才能做饭。赵襄子这个时候已经很难坚持了。
所以,赵襄子在最困难的时候又找他的家臣张孟谈来商议怎么办。张孟谈告诉他说:“这样办,你让我出城,我去见一见韩氏、跟魏氏,是两个家族的老大,我去见见他们。”然后,赵襄子就同意了。他出来就见了韩氏、跟魏氏两家,他们两家的宗主见他们老大就说:“赵国肯定要灭亡了,大水淹了三年了,肯定要灭亡了。但是赵国一旦灭亡以后,我估计你们韩国跟魏国就要步我们赵国的后尘,也要被灭亡了。”这话一下击中了韩魏两家宗主的软肋,表示你们肯定会步到后尘,智伯是不会罢休的,灭了赵国,管回来就要灭你们两国。
这两家的宗主说:“我们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害怕。我们商定好的计划还没有执行,就被智伯知道了,那我们就全完了。”张孟谈说:“这不要紧,今天就我们三个商议,是出你们两个之嘴,入我一人之耳,就是出你们之嘴,入我这儿,没有第四个人知道,你们放心。”
然后,三家商议好,就在这个时候,韩氏跟魏氏商议好要和赵氏联手了,不能叫赵氏灭了。如果赵国灭了以后,韩国跟魏国也就会跟着灭亡。这就叫:“唇亡齿寒,兔死虎悲。”这样一来,韩氏、魏氏就决定联手来共同对付智伯。
张孟谈回去就把这个事情告诉给赵襄子,赵襄子一听当然很高兴了。
但是,这个商议好的事情还没有执行的时候,出了一点小岔子。这个小岔子在什么呢?就是张孟谈又到,因为两军交战,张孟谈作为一个使者,作为赵氏的使者,来到了智伯的大营中。到大营的门口,碰见了谁呢?碰见了智氏家族的一个大夫,叫智果。
智果看见张孟谈以后,立即进去告诉智伯,说韩魏两家马上就会叛变我们。为什么呢?他说我在军营门口碰见了赵氏的家臣,这个张孟谈这个人趾高气扬,看他那个劲儿,已经是韩赵魏三家商量好要联手了。
智伯不信,这是智果第一次劝谏。智果再出营门,又碰见韩魏两家的老大,就是他们这两个宗族的宗主。碰见这两个人以后,他也发现他们的脸色也不对。他又拐回来劝智伯,赶快杀他们两个,因为我发现韩氏跟魏氏的族长,就是他们这个宗族的宗主,脸色不对。
智伯不信,智伯说:“我们已经打了三年,马上城破了,我们要三分赵国了,他们怎么会背叛我们?不可能啊!”不信,不信。
然后智果说:“如果你不信的话,我请你办一件事。”这叫什么呢?如果你不能够杀他们的话,那你就想办法亲近他们。怎么个亲近法呢?他说韩氏跟魏氏各有一个家臣,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韩氏的家臣段规和魏氏的家臣赵葭。说这两个人在这两个家族中间说话极有分量,他们能改变这个家族族长的意见。
所以,你现在就把他们两个找过来,给他们说好,只要把赵国灭亡以后,给他们两个家臣各一个万户的大县,这两个人就不会动摇,都会帮着我们做事。他们两个只要不叛变,他们的宗族也不会叛变。
智伯还是不信,智伯听了就很恼火。他说:“本来把赵国灭了,我们打了三年,好不容易三年打下来,还是三家平分,我们只能分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中间还要拿出两个县给这两个家臣,那我们得的不太少了吗?打了三年划不着!”不听,不听。
智果就知道智伯肯定要完了。出了营门以后,他立即跑到晋国的太史那,要求改姓。他说:“我不再姓智了,我要改姓辅。我不能姓智了。如果我姓智的话,将来智伯一打败,整个智氏被灭族,我也会被灭掉。”
我现在改姓辅的话,将来灭族的时候,灭不到我们这一支上了。马上改了姓。这个消息立即被赵氏的家臣张孟谈发现了。张孟谈就说:“我碰见智果了,智果已经开始怀疑我了。而且智果见了他们的宗主以后,立即改了姓。”这说明智果已经预料到我们韩赵魏三家联手了,赶快进攻,再不进攻,这个计划就败露了。
所以,赵襄子就立即派张孟谈再次出城,和韩魏两家约好,当天夜晚就动手。这天夜晚,智伯睡觉了,然后韩魏两家就悄悄地派人,上了大堤,把智伯看守大堤的士兵全杀了。杀过以后,就让晋水改道,不去淹晋阳城,让大水直接冲着智伯的大营冲过去了。
智伯正在睡觉,滔滔的晋水汹涌而来,整个军营乱作一团。这个时候,韩魏两国的军队是从左右两翼杀上来。赵襄子就打开晋阳城,带领他的军队也冲出了。韩赵魏三家把水淹的智伯的军队全给杀死了,智伯也被活捉了,然后被赵襄子杀了。这就是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
这一年是公元前453年,所以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一年。晋国的大权落到了韩赵魏三个大族的手里边,就是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
二十年以后,当晋幽公继位的时候,晋幽公因为害怕韩赵魏三家,竟然出现晋国的国君去朝拜韩赵魏三家的宗主,国君去朝拜大夫了,而不是大夫朝拜国君了。
五十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403年,这一年韩赵魏三家被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所以公元前403年是大家公认的战国的开始。史记中间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纪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中国历史就从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开始写战国史。所以这一年,韩赵魏三家灭了智伯,在晋国来说是个大事情,晋国就这么一下子分成三国了。
前面讲到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以后,晋国的政权就由这三卿来掌管,晋国国君已经名存实亡了。到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迫使当时也早已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周威烈王,赐韩赵魏为诸侯,也就是正式册封韩赵魏为独立诸侯国。此时,晋国正式一分为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从此以后,晋国国号被废。
晋国历史终结,晋国彻底灭亡。历史被改写了。有学者认为,晋国曾是多么的强大。它有着辉煌的历史和过去,曾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如果晋国不灭亡,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它。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晋国已经分成了韩、赵、魏三国。
而当人们再去审视韩、赵、魏三国时,又想起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智伯。以它的实力,完全有可能吞并其他三家,但历史没有选择它。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大致上有这么三点:
第一,智伯狂妄自大。这一点太突出了,智伯这个人太狂妄自大。狂妄自大的原因是他本身强大,而且智伯的狂妄自大是一以贯之的。他曾经有一次和韩、魏两家宗族的宗主在一块儿喝酒,在酒宴上,他羞辱了韩氏家族的族长韩康子,而且羞辱了韩氏家族的家臣段规。一次宴会,羞辱了人家宗族的宗主和重要的家臣,羞辱两个人,结果智果就劝他,劝他提防韩、赵、魏联手。智果看到这个情况曾经提醒他,说:“你要为今天做的事付出代价的。”结果智伯说了几句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话。他怎么讲呢?他说:“难将有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他说罚难这件事情只能由我来做,如果我不罚难,谁敢罚难?这说明智伯很狂妄。
下面还有一个问题,智伯为什么狂妄自大呢?第一,当然是他实力最强。谁的实力最强,谁会最狂妄,这当然是一点原因。第二,他不相信韩、魏会背叛他。智果两次提醒他,他都不采纳,因为他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呢?韩、魏两国一向非常听话,这叫什么?这叫历史。从历史上看,韩、魏一直是很听话的,不会不听话。
再一点是什么呢?赵国马上要被攻破了。赵国一攻破,韩、魏可以分得赵国三分之一的土地,这叫什么呢?这叫利益。从历史上看,他是忠心耿耿的。从利益上看,韩、魏两国马上可以得到利益了,所以他不相信韩、魏两家会背叛他。
第二个原因是韩、魏智斗得法。韩、魏两家和智氏的周旋非常有章法,因为韩家也好,魏家也好,这两国的力量都不如智氏。所以,这两国都采取服从和忍让。你要地吗?我给你地;你要打赵国吗?我跟着你一块打。采用的办法是服从和忍让。
但是,这个服从和忍让只是一个表象。他没有想到这两家会临阵倒戈,反戈一击,置他于死地。没有想到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智伯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了。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赵襄子智勇双全。在这个回合的斗中,赵国的表现最值得嘉奖。赵国第一个是坚持了三年。如果没有这三年的支持,那么赵国一开始就被打垮了,就不可能韩赵魏三家联手了。这三年打得很苦,但是贡献很大。如果没有赵襄子的三年抗战,就没有韩赵魏三家的联合灭智,也就不可能出现三家分晋。
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不是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那个结果是什么呢?智氏首先灭了赵,然后智氏灭了赵以后,智氏能够容忍韩魏吗?接着下来就会灭韩再灭魏。如果不是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的话,最后的历史的发展就是智氏一家独占晋国。
这当然是个假设。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智氏一家独霸了一个强大统一的晋国,那秦国能统一天下吗?那就不可能有秦国统一天下了。三家分晋离秦孝公继位只有42年的时间,三家分晋以后42年,从21岁秦孝公继位,开始重用商鞅变法。
就是当一个强大的国家解体的时候,另一个国家崛起来了。这就是历史的一种偶然,而这个偶然就在于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所以,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奠定了50年以后韩国的独立。那么新兴的韩国又将会怎么样发展呢?韩国为什么会成为秦国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呢?我们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