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讲到《通天大计》的制定。
作为秦国来说,它最终统一天下,应当是两个因素的合力。一个方面是秦国的崛起和强大,另一个方面是六国的衰落到灭亡。这才形成最终统一天下的局面。
而在六国之中,在秦王嬴政向东消灭诸侯国统一天下的时候,其实和秦国关系最密切的是晋国。我们曾经讲过穆公东扩,秦穆公曾经是秦代历史上一代名主。他一生致力于东扩,但是最后是抱恨而终,没有完成。
秦穆公为什么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呢?是因为秦国的东边有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晋国。晋国成了阻挡秦国进入中原的第一道防线。秦国如果不能越过这道防线,不要说灭天下诸侯了,连兵出函谷关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晋国和秦国的关系特别密切。
但是,晋国给秦国倒不是两个对等的国家。我说这个对等,就是指他们的出身而已。晋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大家都知道武王灭商,然后让他的儿子成王继位,成王的弟弟封到这个地方,后来发展起来就是晋国。所以,晋国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正宗王室。
当晋国诞生的时候,秦国还不存在。秦国是后来在西周灭亡的时候,因为帮助周幽王被封了一个诸侯。所以和晋国相比,它是一个爆发户,它不是一个原来就有的诸侯国。
但历史非常奇特的是,在秦国历史上,秦国的强大最重要的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孝公的商鞅变法以后,秦国迅速崛起。因此,秦国的崛起应当是从孝公真正开始崛起的。
而在秦孝公继位前42年,历史上竟然发生了一件事情:阻挡秦国进入函谷关以东的强大的晋国一分为三了,变成了韩、赵、魏三国。也就是说,晋国首先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个小国。
然后42年之后,秦孝公继位开始变法。换句话说,晋国这一个超级大国消失了,秦国这一个超级大国诞生了。对秦国来讲,晋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如果晋国不一分为三,秦国能统一天下吗?
秦国收拾韩、赵、魏三个小国,花了200多年的时间才把韩、赵、魏三国灭掉。如果韩、赵、魏合起来是一个强大统一的晋国,那能使秦国统一天下吗?那能使秦始皇统一天下吗?
所以,在我们解读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
必须要回答的一个课题,就是晋国为什么一分为三呢?秦国为什么没有一分为三,甚至一分为四?如果秦国也分,晋国也分,大家都是越分越小,谁还能统一中国?所以,晋国的分裂是我们解读秦始皇统一中国必须要了解的一个话题。
晋国在周王朝时期曾经是一个很强大的诸侯国。晋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是周王朝的王室宗亲。晋国的封地在今天的山西一带,地处汾河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那么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反而走向了衰落,最终一分为三呢?
晋国之所以一分为三,最重要的原因是晋国的公族。所谓公族,就是指国君的亲属。晋国的公族被大量屠杀,晋国的公族因此消失。所以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叫“晋无公族”,也就是说晋国的国君的亲属不存在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也是这个时期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这个现象要追溯起来,应当从晋献公开始说起。
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穆侯有一个长子和一个幼子,长子后来继承王位,成为晋国的国君,他的小儿子就是晋献公的曾祖父。后来被封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古地名叫曲沃,现在大致相当于山西省的闻喜县。封到曲沃以后,这是晋国国君的小儿子封去的。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的规定,在一个宗族内部,只有嫡长子是大家长,所以称之为大宗,其他的儿子都称之为小宗。因此,晋献公的曾祖父被封到曲沃这一支,实际上是个小宗。但是曲沃这个地方自然条件非常好,非常适合农业发展,所以曲沃这一支的小宗很快发展起来了。由于它的农业生产好,地理环境优越,产量高,农业得以迅速发展,其力量也随之强大。
为了夺取大宗的君位,经过晋献公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的努力,花了差不多将近70年的时间,终于将晋国国君的大宗杀掉,夺取了晋国的国君的位置。小宗灭掉了大宗。在这几十年之间,夺取君主职位的过程并不平坦,因为小宗夺取大宗的君主职位是违反宗法制的。因此,周天子两次出兵,晋国的宗族势力也反对。但最终,因为曲沃这一支力量太强大了,无法压制他们。
而且最后,他做得很巧妙。
他最后当晋献公的父亲杀死晋国的国君以后,送了一大批宝器给当时的周天子。这叫向天子行贿,行贿行到天子的头上来,结果周天子都笑纳了。
这还不算,周天子这个时候也没有办法。因为这个时候,许多诸侯国之内都出现了“小宗夺取大宗,异姓夺取国君位置”的这种现象,所以周天子也管不了了。这样的话就默认晋献公的曾祖父做了国君。
晋献公继位以后,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虽然是小宗发展起来做了晋国的国君,但是大宗那一支还有很多儿子存在。你把人家的爹杀了,给人家的国君的位置夺了,但是人家爹死了,儿子还在,还有一大帮儿子。这些儿子都叫做公族,晋国国君的亲属公族。这些人的存在威胁到晋献公的君位。
因此,献公八年,晋献公下令屠杀,把大批的晋国的公子给杀掉了。结果同姓的杀光了,就是公族没有了。但是,公族没有以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异姓的卿族发展起来了。
为什么韩、赵、魏三国最后三家分晋?就是因为你把同姓的给杀了。你总得还得有人掌权,同姓的没有了,异姓的就起来了。这是一个原因。
晋国的宗族内部发生了内乱,小宗灭掉了大宗,小宗夺取了晋国国君的位置。到了晋献公时期,还对大宗的公族进行了屠杀,这样晋国大宗的公族势力衰落了下去,但晋国小宗的公族势力还在。
可是晋献公这个时候又做了另外一件事情,使得晋国小宗也开始衰落,这最终导致了晋国整个公族势力的衰落。那么,晋献公到底做了什么,使得晋国公族势力走向衰落了呢?
第二个原因是晋献公宠骊姬。这发生在晋献公五年的时候。他去攻打一个骊戎,一个戎族,结果打败了骊戎。打败了骊戎后,骊戎献上了一对姐妹花,就是把姐妹两个都送给了晋献公。姐妹两个长得都很漂亮,晋献公把两个姐妹全部笑纳了。
然后七年之后,骊姬生了个儿子,骊姬的妹妹也生了个儿子。而晋献公在接受骊姬之前,宠幸骊姬之前,已经有了太子,就是太子申生。太子申生是要固定的,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他是要继位的。但是,骊姬在得到晋献公宠幸后,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
那怎么办呢?那就得废嫡立庶,废长立幼。这又是违反宗法制的。但是骊姬本人也没有什么很特殊的表现。唯一的办法就是想个招,把其他的国君的儿子都除掉,特别是除掉太子。
想了个什么办法呢?骊姬就在等待机会。首先提出这个意见的是晋献公。其实,晋献公帮了秦国的大忙。他先杀了一大批公族子弟,然后宠幸骊姬。他提出来要让骊姬的儿子取代太子的位置。
但是骊姬觉得晋献公的做法近乎于赤裸裸的,他不想那么赤裸裸地夺取。结果,晋献公一提出来,他反而哭着说:“绝不能这样做!”因为立太子的事情,第一,诸侯都知道;第二,太子立过军功,多次立过军功,老百姓都拥护他。你现在突然间没有过错把他废掉,天下百姓不答应。
所以,骊姬还说了太子很多好话。这就是骊姬很高明的地方,当然也可以说是骊姬很狡猾的地方。他反对赤裸裸的废立,最后找了两个办法。他首先找了两个人,就是晋献公非常宠幸的大臣,去给晋献公说:“有三个地方很重要,一个是曲沃,因为晋献公这一支就是从曲沃发展起来,最后占了人家大宗的国都的位置的。曲沃是宗庙所在地,要派一个重要的人物去镇守。”
边疆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地方,也需要派重要的人去镇守。这个话提醒了晋献公,晋献公就把太子申生派到了曲沃,把太子申生的两个很有才华的弟弟,派到这两个重要的边疆小镇去镇守。而晋献公的身边只留下了骊姬、骊姬的妹妹以及骊姬的儿子、她妹妹的儿子陪着晋献公。这样大家都明白,晋献公要废嫡立庶了。
这是第一步。而且骊姬这个人知道,把太子贬到一个地方去并不能算结束,必须要想除掉太子,还得下个阴招,还得下个狠招。他想了什么办法呢?他托人给太子捎了一个信,说:“你父亲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你母亲了。现在需要你给母亲去祭奠一下。”
这太子很老实,不知道这是个计,不知道这是个夺命阴招。他就去祭奠了母亲,然后按照规定,把祭奠他母亲求福的肉叫福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晋献公外出打猎,没有回来,这个肉就放在宫殿里面。骊姬就派人在肉里面下了毒。
两天以后,晋献公回来。厨师们把这个肉端上来,晋献公抓着就要吃。然后骊姬说:“这个肉不能吃,第一,它从外地运过来的;第二,放了两天;还是多个心眼好。”说完,骊姬就把这个肉扔到地下一点。结果,这地下肉接触到土的部分,突然间隆起来了一大块,证明这个肉有毒。
骊姬随后把这个肉扔了一块给狗吃,狗吃了立马死了。然后找了一个小臣来,让那个小臣吃了。这小臣吃了之后立即又死了。做了三次测试,证明肉里有毒。
这下子,骊姬来了精神头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起来了。哭什么呢?哭了三遍:
第一,太子真狠,连他老爹都不放过;
第二,献公年龄都这么大了,还能活几天啊,这当儿子都等不及啊,抢班夺权啊;
第三,这有毒的肉,都是冲着我们母子来的。为了让献公本人安全一点,我们母子还是赶快逃亡吧。
这话说得,把晋献公给忽悠住了。你说父亲不了解儿子吗?父亲非常了解儿子。晋献公开始绝对没有怀疑太子申生,但是再聪明的人也隔不住忽悠啊。这忽悠厉害得很,晋献公被骊姬这三忽悠、两忽悠忽悠了就相信了。
所以,晋献公马上就改变了对太子的看法。太子深深一听说他献国君的肉是有毒的肉,狗吃了死,人的吃了也死,太子吓得赶快逃了,逃回自己的曲沃去了。
这时候,晋献公就要想处理这个事。太子逃回去以后,有人告诉他,说这个活是谁做的呢?骊姬做的,你赶快找你爹说清楚。太子是个很仁慈的人,他心想:“我爹年龄大了,离了骊姬,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我如果给我爹说了,他一定会生气,气大伤身啊,我就成了个不孝之子。”
有人又给他建议:“你要不愿意说明,你赶快逃吧。”太子说:“我背着这一个杀父之名,逃往哪个国家谁会收留我呢?我还是自杀了吧。”
最后,太子选择了自杀。这个时候,太子两个很有才华的弟弟来了,来找他爹汇报工作。然后,便有人给骊姬打了个小报告,说太子这两个弟弟对太子之死是有看法的。所以,骊姬一听就害怕了,赶快到晋献公那儿又开始忽悠了。这次她怎么忽悠呢?说:“你那个儿子下药的时候,你来的这两个儿子他们都知道。”
就你我不知道,结果这么一说,晋献公也怀疑他另外两个儿子了。这两个儿子很有才华,一听说这两个儿子来个不辞而别,全逃了。逃过以后,晋献公觉得这两个儿子不辞而别,一定是心里有鬼,派人去抓。
结果,一个儿子是坚守自己的城池,没有被攻破;另一个儿子就逃跑了。这样一来,死的死,逃的逃,有罪的有罪。晋献公的公族差不多又被摧残光了。
所以等到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一死,骊姬的儿子就即位了。但这个即位,晋国的大臣不同意,晋国的宗法势力不同意。儿子即位,那个王位还被暖热杀了,被大臣们杀了。杀了以后,又有人把骊姬的妹妹的儿子扶到宝座上去了。没坐上几天又被大臣杀了。
所以献公这个时代,晋国的公族遭到两次打击:一个是大宗的公族被晋献公杀了,一个是小宗的公族被晋献公骊姬之乱给祸害掉了。在这样一个结果下,晋献公时期的晋国的公族势力急剧下降,同姓的贵族没有了,异姓的贵族就来补缺了。
结果就在这种情况下,异姓贵族起来了。我们先说韩姓,因为这个韩姓关系到我们下面即将讲到被秦王嬴政灭掉的第一个的韩国。晋献公时期的晋国公族势力急剧下降,给晋国异姓贵族发展的机会。韩、赵、魏三家异姓贵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我们先来看韩氏一族的发展。在晋献公之后又经过了几代国君,到了晋景公时期,晋国的韩氏一族开始崛起。那么韩氏一族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韩姓是怎么起来的呢?
在韩姓的发展史上,非常有贡献的一个人叫韩厥。韩厥这个人是在韩姓发展史上非常有贡献的一个人。他的贡献是参加了一场战争,立了战功,最后做了六卿。
什么叫六卿?晋国的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三支,上中下三军每一军都有一个正统帅,一个副统帅。那么,上中下三军一共有几个统帅呢?六个统帅。这六个统帅打仗的时候是六个统帅,不打仗的时候,这六个人都是晋国的卿。
周朝的宗法制最高的是天子,下面是诸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就是卿。而这六卿平时是高官,战时是主战的军事统帅,所以六卿握有实权。韩厥当上六卿和一次战争有关。
在周定王十五年,这一年,晋国的景公派了一个大夫叫卻克。这个大夫被派去齐国出使。卻克虽然是个大夫高官,但是卻克是个残疾人。结果到齐国去,这个齐国的国君叫齐顷公,齐顷公有点毛病。他看见卻克作为晋国的使节来了,是个瘸子。于是,他给卻克找了一个领路的人。
前面有一个打牌的,晋国后面跟着一个瘸子。他前面举牌,一个正点的瘸子,领着一个晋国的瘸子。同时,这来的还有一个曹国的使者,这个曹国的使者是个罗锅。然后齐顷公又给这个罗锅找了个罗锅来举牌,就是一个罗锅领着一个罗锅。第三个还有一个魏国的大夫,他是一只眼失明。历史记载就是这样的,我也觉得挺巧的。
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叫独眼龙。前面举牌的也找了一个独眼龙。于是一个瘸子领着一个瘸子,一个罗锅领着一个罗锅,一个独眼龙领着一个独眼龙,三个人都顺序走上大殿。
在走上大殿之前,齐顷公让他的母亲坐在大殿后边观看。她母亲一看那两个瘸子,觉得这个动作不大协调。特别是走上大殿的时候,动作不大协调。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三对全上来了,然后齐顷公的母亲就哈哈大笑,大笑不止。她觉得太开心了,儿子给她搞了这么一出演出。
卻克开始并没有注意到这个事,前面给他带路的人,他并没有意识到是在戏弄自己。后来他发现前面是个瘸子,那个罗锅前面也是个罗锅,三个都是这样。他觉得齐顷公太可恶了。而且他听见后殿中间传出来一个女人的大笑声,这个女人就是齐顷公的母后。卻克非常恼火,办完公事回去以后,便告诉晋景公要讨伐齐国。
这个时候,晋景公比较理智,说了一句话:“子之怒,安足以烦国。”这是说你的内心怨愤,怎么能够麻烦我们这个国家为你去报这种仇呢?他确实是侮辱了你,但是我们总不能为了他的侮辱而兴师动众吧。
等了三年,到了周定王十八年的时候,机会来了。什么机会呢?齐顷公率领军队侵犯鲁国,然后魏国去救鲁国,结果魏国和鲁国都打了败仗,这两国都要求晋国出兵。最后,魏鲁两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就征求大臣的意见。
这个时候,晋军主将就是卻克。受过戏弄的卻克坚决主战。这个时候,晋公考虑的问题就不是戏弄自己的使节了,他考虑的是齐国需要教训他一下。如果齐国再这么嚣张下去,齐国很可能会与楚国结成联盟,这对晋国非常不利,因此决定出兵。
所以,让卻克担任中军主将,带领八百辆战车出发讨伐齐国。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齐晋鞍之战。鞍是鞍山的鞍,这个鞍就在今天山东省济南市的附近。在这个地方打了一仗,晋齐两国交战,为韩氏一族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因为在这场战争中,随军出征的韩厥立下了战功,得到了提拔和重用,韩氏一族从此开始崛起。
那么,韩厥在晋齐两国交战之中究竟立下了什么战功,他为什么会得到提拔和重用呢?齐晋两国军队在济南附近刚一开战,齐顷公很不理智。他说了一句话:“吾故歼灭此,尔后早食。”什么意思呢?我是先把齐晋国的军队给灭了,灭了晋国的军队,我再吃早饭。早饭不吃了,咱们先打一仗,把他给灭了,咱们再吃早饭。这话说得有点太狂了。
然后,他没有吃早饭,也没有让他的战马披上铠甲,就冲过去了。这边的晋国军队主帅是卻克,主帅的任务是坐在战车上一直敲鼓,因为古代是击鼓进军的,主帅必须要敲鼓。卻克一开始打仗就受伤了,但他一直咬着牙不停地敲鼓,最后他坚持不住了,助手帮助他敲鼓。助手也很勇敢,一直帮着他敲鼓,因此晋军主帅的战鼓不停,战车不停,晋国的军队跟着主帅的战车一拥而上,齐军大败,齐顷公打了败仗,逃。
后面追赶他的人恰好就是韩厥。韩厥这个时候是个司马,随卻克出征。他在后面追,咬住齐顷公的车死追不停。韩厥的助手都被齐顷公上面的警卫射死了,他也不管,一个劲儿地追,眼看都要追上了。结果,韩厥在最关键的时刻,他弯下腰来,把倒在车上的助手扶起来,因为助手被前面的齐顷公上的警卫用箭射伤了。他弯下腰的时候,齐顷公车上的警卫很机智,来了个调包计。他一看韩厥弯下身来不盯着他的车,就坐到齐顷公的位置上。
然后让齐顷公站在他的位置上。古代的战车,我比如说这么一个讲台是战车。中间是个赶车的人,叫御;右边站的是个警卫,叫车右;主将坐在后边,是这么一个位置:赶车的、警卫、主帅。
赶车的没动,这个警卫趁着韩厥一弯腰,他和齐顷公两个人换了个位置,让齐顷公站在警卫的位置上,他自己坐到主帅的位置上,因为他已经料到很难逃出去了。果然,韩厥追上来把车给拦住了。拦住以后,齐顷公不就做了俘虏了吗?但是真正的齐顷公这时候站在警卫员的位置上,那个假的齐顷公实际上是他的警卫坐在车上。他就让他的助手,让那个警卫实际上是那个假警卫齐顷公下车去打水。
这个时候,韩厥犯了一个错误。他俩一换位置,韩厥不知道哪个是真的,他就误以为坐在后边的那个是齐顷公。下车打水的是警卫,他就没管。然后呢,坐在后边的警卫这个假的被抓住了,那个真的下去一打水,另拉了找了一辆车坐着逃了。
所以韩厥这次是抓住了齐顷公,但是又让齐顷公逃了。就这他也立了功,毕竟是俘虏了齐国的国君呢。所以回来以后,韩厥就得到重用和提拔,让他坐了上卿,也就是坐了六卿之一的这个位置。他进入了六卿就等于他掌握了军权,掌握了军权,韩国的崛起就是从韩厥这开始的。
所以韩厥担任的六卿,意味着异姓卿族在晋国已经开始发展壮大。那么韩氏卿族在韩厥之后又是怎么样发展,建立起自己的国家的呢?我们下次再讲,谢谢大家。
在秦国的几代国君实施变法,秦国慢慢崛起之际,秦国之外的其他诸侯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晋国。晋国从一个称霸中原的诸侯大国分裂成为三个小的诸侯国。晋国的分裂一下子让秦国凸显出来,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晋国的衰落也让秦始皇同一六国少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那么,晋国是如何衰落的?韩、赵、魏又是怎样形成的?晋国的分裂对于秦始皇同一六国又有怎样的影响?敬请关注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三家分晋》。谢谢大家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