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11 李斯为政【王立群读《史记》百家讲坛】视频+文字稿


李斯是嬴政即位以后,吕不韦死后,取代吕不韦辅佐秦王嬴政的最重要的助手。李斯是个什么人呢?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也就是今天河南的上蔡人。

李斯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在李斯列传中间记载了,李斯有一次进厕所,看见厕所里的老鼠生存环境非常差,而且人和狗一去,它就得逃。

过了一段时间,李斯到粮仓里面去,在粮仓里又看见了老鼠。前面那个老鼠我们叫厕鼠,粮仓那个老鼠我们叫仓鼠。他看见粮仓里的老鼠生存环境非常好:宽大的粮仓,吃不尽的粮食,也没有东西去惊扰它。李斯感慨地说,就一个人贤和不肖,不肖就是不贤。一个人能不能够变成一个有才能的人,其实就取决于他所处的位置。

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很多研究史学的人,都把李斯这个故事讲作老鼠哲学。而且从老鼠哲学中间推断,李斯这个人很自私,他一心一意地想保住的,就是他在粮食堆里的生存环境。我觉得这个看法有一点偏激。

我觉得李斯看见仓鼠和厕鼠的两个不同的生存环境以后,其实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生感悟。什么感悟呢?一个人他的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处在什么样的平台之上。仓鼠跟厕鼠的区别就在于厕和仓,两个平台不一样。这是李斯很独到的一种人生感悟。

李斯开始是在郡府中间做一个小吏。李斯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他就不愿意再做小吏了,于是辞去了小吏的职务,跑到齐国去投奔了当时一个大师,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荀子。荀子是战国末年的一个著名的儒学大师,可以说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但荀子的儒学和孔子的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荀子着重研究的是如何治理一个国家,所以他所讲的这一套,我们称之为帝王之术。也就是说,怎么样去当一个帝王,怎么样辅佐一个人让他成为一个帝王。这样,李斯就跟着荀子开始了他的学习。

毕竟学习是有期限的,李斯学完以后面临一个抉择。因为李斯懂得了平台的重要,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他把天下各个国家做了一个分析,觉得只有到秦国去才能实现他的人生抱负。
也只有秦国能够给他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一个较高的平台。所以李斯在跟荀子学习完了以后,就决定西行入秦。临走之前,他和他的老师荀子有过一番对话。荀子就问他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给他的老师这样回答了:

“目前各国正在争雄,都在争夺天下。只有秦国可以吞并天下来称帝,所以这是我施展才华的一个机会,我不能错过它。而且李斯认为,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于是,李斯决定西行入秦。

李斯入秦的时候,正是秦庄襄王子楚的时期。在庄襄王时期,秦国统一天下的大趋势更加明朗化了。李斯选择入秦,表明了这个人的政治上的敏锐。然而李斯赶到秦国去的时候很不巧,庄襄王子楚病故了。我们知道庄襄王在位的时间非常短,他去到的时候,秦王嬴政已经即位了。

嬴政即位的前九年是由吕不韦来主政,而这时候嬴政才多大呢?才十三岁。所以李斯到了秦国以后,他审时度势,就投奔到吕不韦的门下,做了吕不韦的门客。李斯当然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他是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人。怀才就像怀孕一样,终究是要被发现的。因此,吕不韦很快就发现李斯非常有才。史书记载了这么四个字:不韦贤之。吕不韦认为李斯很有才华,从自己的三千门客中把李斯提拔为郎,郎是一个侍从,跟随在吕不韦的身边。

这样,李斯就有机会接触到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秦王嬴政。有一次,他利用见到秦王嬴政的时候,给嬴政讲了一番道理。李斯是这样说的:

“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君王,都必须抓住时机。你看秦国历史上,秦穆公曾经非常强大,但是那个时候时机不到,他不能够统一六国。等到秦孝公变法以后,秦国虽然很强大,但强大的还不足以并吞天下。现在的情况不同,现在这个时机是对秦国最好的时机。如果抓紧这个时机统一天下,那就好像是在厨房里搞个大扫除一样,那么简单就能够把天下统一了。”

实际上,李斯第一次见到秦王嬴政的时候,就提出来了一个重大问题:统一六国的时间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番话非常符合嬴政的想法。
嬴政对李斯这番话非常赏识,就提拔他做了长史。秦国的好几个部门都可以设立长史,但由于史书记载的匮乏,我们不知道李斯在什么部门担任长史。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来,李斯这个时候已经从吕不韦家的相府之门来到了中央政府。从相府到政府,这可是人生跨越的一大步。这是第一次他见到秦王嬴政。

第二次他见到秦王嬴政的时候,李斯又提了一个建议。他说秦国对六国的统一战争要两手并用:一方面使用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要不惜金钱,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军臣关系。嬴政采纳了他的意见,而且很奏效。这样,李斯又被秦王嬴政提拔了一下,从长史提拔为客卿。

客是指六国之人在秦国做官,称之为客。我们知道,卿是一个高等的爵位,也就是一个高级职务。客卿不是一个实职,实实在在,你说客卿管什么,管军事,管外交,都是不对的。客卿是指六国之人在秦国做的一个高级顾问,叫客卿。当然,客卿的高级顾问很重要。从客卿再前进一小步,就能够成为秦国的重臣。

李斯到了秦国之后,先在吕不韦门下做门客,后来又在秦王嬴政面前初露锋芒。他对统一六国方面的独到见解与秦王嬴政不谋而合,李斯很快被提升为客卿。照此下去,李斯在秦国离重臣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

可是在这个关键时刻,秦国突然出现了一个改变李斯命运的逐客事件。那么,这个逐客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李斯的命运最终如何呢?

秦王嬴政十年,吕不韦被免了相国。也就在当年,秦王嬴政突然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六国之人,把所有六国的人都赶走,李斯也在被赶之列。这所谓的逐客,正是驱逐六国的在秦国做官的人。

秦国自穆公以来,一向是网罗天下人才。秦王嬴政为什么突然下令要驱逐六国人才呢?这个事实际上和一个国家有关,这个国家就是韩国。

因为从昭襄王时期,有一个重要的谋士范雎,他曾经向当时的昭襄王建议,要实行一个”远交近攻”的方针:远方的国家要交往,要友好;近处的国家要不断发动战争,占领他们的土地。因此,自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提出以后,秦国不断蚕食和其接近的韩国。

韩国的领土不断缩水。在这种危机关头,韩国就要想办法保护自己的生存。韩国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怎么能够耗费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让它不能够借用人力、物力、财力来攻打韩国?想来想去,就只有一个办法:让秦国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就是搞水利工程。而且他们觉得秦国爱干这类事。

于是,韩国就派了一个间谍,叫郑国。郑国是个著名的水利专家,要派郑国到秦国去。郑国到了秦国以后,游说了秦王,提出要修一条长达三百多里长的水渠。这个水渠是从西向东,横贯整个魏北高原。

这个水渠建好以后有两大好处:第一,可以灌溉关中的四百多万亩的土地,解决了水利灌溉的问题;第二,这个水渠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泥沙的水可以淤灌盐碱地,盐碱地经过淤灌以后可以变成粮田,增加了很多生产粮食的土地。因此,嬴政就同意修筑这条水渠,后来这条水渠就被称之为郑国渠。

但在水渠正在修筑期间,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了,被人举报说他是间谍。秦王嬴政听闻此事后非常生气,因为前面有嫪毐的事情,有吕不韦的事情,现在又发现郑国是间谍,他心里比较窝火。在这个时候,郑国向秦王嬴政做了一个解释。

他说:“我确实是韩国的间谍,但是我来你们这修水渠,修好以后对你秦国的农业将非常有利。水渠修好以后,最大的受益者是你秦国。你秦国从此解决了粮食问题,关中将成为你们重要的粮食产地,你灭六国的粮食问题就解决了。”嬴政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因此不再追究,让郑国继续修这个渠。

然而,因为郑国是间谍,身份暴露后,引发了一个轩然大波。秦国的旧贵族试图借郑国这一间谍案,发动一场逐客事件,把所有外国人一律赶走。自穆公、孝公以来,秦国一直在人才上实行大战略,六国的人才能够被重用。

但是,在重用六国人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官位就这么多,若把官位给了六国的有才之士,秦国的人,尤其是秦国的旧贵族,就失去了很多重要职务。因此,虽然对秦国有利,却使得原有的旧贵族失去了许多权利。

强了秦国,却伤了旧贵族。因此,这些旧贵族想借着郑国这个间谍案,发动一场驱逐事件,把所有来的外国人一律赶走。

而且,他们给秦王嬴政说了一段话,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也就是说,诸侯来到秦国的人,都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服务,都是为了离间秦国的,所以把所有来的人一律赶走。

当然,在来了这些人中间,人家赶的首选不是一般的六国人,首选是秦国的客卿。因为客卿占据了高位,是他们攻击的首选。

这个时候,秦王嬴政九年的嫪毐事件后,秦王十年免了吕不韦的相国,紧接着爆发了郑国间谍案。所以,秦王嬴政也搞得很窝火,再加上旧贵族借机发力,嬴政也顶不住了。因此,嬴政就突然发飙,下令把所有六国来的人一律驱逐出去。这就是所谓的逐客事件。

秦王嬴政所制造的逐客事件,在秦国政坛上的六国客卿中,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很多人不得不收拾行囊离开秦国。李斯是楚国人,他也难逃被驱逐的厄运。那么,即将成为秦国重臣的李斯,当时心情如何呢?他又是如何应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的呢?

李斯这个时候是最窝火的,也最愤怒。所以,李斯在离开秦国的都城,回六国去的途中,内心愤愤不平,就给秦王嬴政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谏逐客书。

这封谏逐客书呈上去以后,嬴政看到了,嬴政立即下令停止逐客。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力量呢?因为李斯的谏逐客书,这一封信集中了秦王嬴政的三根软肋。

第一,李斯提出来,客卿对秦是立有大功的;第二,逐客是重物轻人;第三,逐客是帮助六国。谏逐客书中间最重要的是提出了这么三条,我们一条一条的说。

李斯第一条就讲,客卿对秦国是立有大功的。李斯的原话是:“客卿何负于秦?”有什么对不起你秦国的?你想想,你秦国几代有作为的君王,秦穆公用了三个六国之人:百里奚、蹇叔、由余。秦孝公用的商鞅也不是你秦国的人,秦惠文王用的张仪,秦昭襄王用的范雎都是六国的人。如果没有客卿,也就没有秦国的崛起;没有客卿,也没有功绩卓著的秦国国君。

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这四位国君都是因为有了客卿的帮助,才成为秦国崛起之路上的四座峰碑。这是历史事实。所以李斯把这个事实一摆,我们说“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最有说服力,因此秦王嬴政的第一根软肋被击中。

再说逐客是重物轻人。李斯很会说话,他说:“你秦国出产什么东西呢?六国的宝物。你秦王嬴政一个你都不想放弃,像隋侯珠、像和氏璧,都不是你秦国出的,你秦王嬴政都想得到。如果你只要你秦国的六国的宝物,天下的宝物你都不要了吗?”这只是对宝物。

第二,对美女。无论是江南的美女,是燕赵的美女,你秦王嬴政是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宠幸一个。你没有说“不是秦国出生的,我一律不要”,没有吧?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对宝物、对美女都不论国籍,唯独对人才你要讲国籍。那你这个跨国公司,还怎么来经营呢?这话说得非常有分量,这第二根软肋又被击中了。

第三,逐客的结果帮助六国。因为任何一个时代,人才都是稀缺资源,人才只有那么多,这些人才不能在秦国施展他的才华,他到哪去?他到六国去。你这不是把人才赶到六国去,帮助六国了吗?这些人才去帮助六国,对你有什么好处呢?这又击中了秦王嬴政的第三根软肋。

所以最后李斯总结了一句话,说:“你这个逐客,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就是说这不是统一天下的一个好办法,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拙劣的做法。嬴政的软肋被击中,我们看嬴政的表现,嬴政立即下令收回成命,把所有被逐的客招过来。

这件事我觉得嬴政很不简单。我们一讲秦始皇,都会知道秦始皇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实行暴政。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前期的秦王嬴政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

就这件逐客令的收回来看,他需要三条。第一是胸怀。如果没有求贤若渴的胸怀,没有统一天下的胸怀,能够收回成命吗?第二是眼光。如果没有识人之明,看不到李斯的才华,能够收回成命吗?第三是度量。因为收回成命就意味着承认自己做错了。我们知道,让一个人承认错误是很困难的,但是让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承认错误更难。
让君王承认错误是天下最难的事。嬴政就收回这个逐客书了。这说明这个时期的秦王嬴政,头脑清醒,志存高远,胸怀博大,慧眼识人。如果没有这么一个胸怀,没有这么一个慧眼和度量,他不可能收回逐客令。

当然,逐客令的收回,第一个受益的人是李斯。他提的建议,是吧,收回逐客令。当然,他也是第一个受益者。在逐客之前,李斯是客卿。逐客令收回以后,李斯由客卿改任廷尉。廷尉是主管国家司法机关的最高官员。那么李斯担任廷尉以后,他辅佐秦王嬴政,干的第一件大事是什么呢?攻打韩国。

李斯担任廷尉以后,秦王本纪有一段重要的记载:“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说李斯担任廷尉以后,就向秦王嬴政建议要先攻韩,把韩给灭了。攻打韩国来恫吓山东六国。

韩王在这种情况下,就把平时不被重用的韩非找过来,跟韩非两人计划,怎么样能够削弱秦国。秦始皇本纪还记载:“嬴政十四年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说在嬴政十四年的时候,韩非出使秦国,秦国用李斯的计谋把韩非扣留下来,最后韩非死在了秦国。

还有一则材料,在史记的韩世家记载:“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这个安五年,就是韩王安的五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就派韩非出使,最后韩非就死在了秦国。

这几条文献共同讲了一个事实,就是李斯建议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和韩非商议要想办法对付秦国。这样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出使秦国以后,李斯就建议把韩非扣下来,最后韩非就死在了秦国。

李斯的建逐客书,使得秦王嬴政终于明白了人才对于强秦和统一六国的作用,于是收回了逐客的命令。李斯也因此官升廷尉。他担任廷尉之后,为秦国统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议攻打韩国。没想到李斯的这个建议,竟然引发了一个历史疑案:韩非之死。李斯也因韩非之死而背上了嫉贤妒能的历史骂名。那么韩非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韩非为什么会命丧秦国呢?韩非之死背后……
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韩非是个什么人呢?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也就是韩国国君的儿子。只不过他不是嫡长子,没有继位。韩非为人口吃,这个人是个结巴嘴,不会说话,所以他不能做说客。但他很能写,而且他也是荀子的学生,是李斯的同学。

他们两个在共同跟荀子学习的时候,李斯曾经自己认为自己学得不如韩非,认为韩非比他的才华高。但是李斯和韩非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李斯是楚国人,他看到楚国不行,立马转到秦国去干事业。韩非是韩国人,他看到韩国不行,却没有走。韩非非常爱国,爱他的韩国。

他留下来劝当时的韩王,希望他能够变法图强,但韩王没有采纳。韩非没有办法,就著书立说,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文章,比如说《五蠹》和《说难》等等。这些东西后来被后人集合在一起,成为今天的《韩非子》这部书。

关于韩非使秦,在《老子韩非列传》中间还有一个记载,讲述了韩非是怎么样到秦国去的。韩非到秦国去的原因是,有人把韩非写的书带到秦国去,让秦王嬴政看到了。秦王嬴政看到以后,非常喜欢,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非常感慨,表示如果我能见到这个人,而且能和他交往,我死了都不遗憾。

这话分量很重。我们都知道,秦王嬴政是个非常怕死的人,他一生都在追求长生不老。能见到这个人“死不恨矣”,可见他多想见韩非。换句话说,韩非就是秦王嬴政心中的偶像,而嬴政就是韩非最忠实的粉丝,他一直想见到他,想与他交往。

然后李斯说:“这是韩非写的,此人在韩国。”于是秦王嬴政就攻打韩国,打韩国的目的就是要韩非。韩国被打得没有办法,只好把韩非送过来了。这个记载在《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我对此记载不太相信,虽然它很有故事性,但不可信。

不可信在什么地方呢?秦王嬴政再是粉丝,我们说得再粗一点,不是粉丝,而是粉条、粉皮。你也不能为了要一个人就打仗。如果这样的追星,那韩非这个明星,岂不成了韩国的灾星了吗?秦王嬴政发动对韩国的进攻,是统一之战的一个序幕,绝不是为了要一个人。

如果为了要一个人发动一场战争,那这个嬴政是个疯子。不可能的。而且把他要过来,后来又把他杀了,那就不可思议了,前后都矛盾的了。所以我不相信这个记载。我认为《史记》中老子与韩非的列传记载不可靠,倒是《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更可靠。

应当说,韩非是承载着国家存亡的使命,出使秦国,最后被秦国所杀。当然,韩非之死非常复杂。人们经常提到的一个看法是,韩非到了秦国以后,李斯认为自己不如韩非,怕韩非将来代替自己,于是出于一种嫉妒设计杀了韩非。这个说法能不能成立呢?因为学术界这个说法很普遍,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我觉得这个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这个道理就在于李斯曾经觉得自己学得不如韩非,认为韩非比他的才华高。但是,这一点大家要看清楚,李斯仅仅是认为自己学得没有韩非学得好。这就有一个问题:他认为自己没有对方学得好,他就一定要杀死他吗?他觉得学习不如他,不等于说他一定要杀害他。这是或然关系,而不是必然关系。因此,我觉得这个看法不太能够成立,首先在逻辑上它有毛病。

也有的学者认为,李斯不是老鼠哲学吗?老鼠哲学就是自私的,他总想保住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害韩非。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太可靠,因为人都是变化的。我刚才说过,李斯当年看到仓鼠厕鼠的时候,他实际上看到的是人生的平台的重要性。而且,李斯到现在坐了廷尉之后,他和当年的情况大不相同了,他的心态,他的心境差别很大。不能够把老鼠哲学拿过来解释李斯的一生所做的一切,这个不对的。

人们早年的一些想法和他后来的一些想法是有变化的。更重要的是,李斯这个时候正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一心一意要帮助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的时候。他考虑的最大的问题是让秦国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大框架之下,他去考虑一切问题,处理一切问题。在这个框架下杀韩非显然对秦国统一是有利的。

我认为,韩非作为韩国的公子,他的主张是保存韩国,简称为存韩。李斯的建议是在六国之中,韩国离秦国是最近的,而且是六国中间最小的国家,最弱的国家,统一天下。
必须首先灭韩。李斯主张灭韩,韩非主张存韩。存韩跟灭韩在政治见解上存在重大分歧。这就是李斯坚决主张杀韩非的最重要原因。

当然,韩非之死非常复杂,因为韩非之死关系到一个通天大计。那么,这个通天大计是什么?韩非之死和通天大计有什么关系?

我们下次再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