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10 吕不韦之死【王立群读《史记》百家讲坛】视频+文字稿


我们还是从秦王嬴政的加冠礼开始讲起。因为吕不韦这个自杀,实际上,它的爆发点就是嫪毐事件。

秦王一举行了加冠仪式以后,嫪毐就发动叛乱。嬴政随即调兵镇压叛乱。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嫪毐被活捉了,没有被杀死。是嫪毐被活捉了

所以,抓住嫪毐以后,在审理嫪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牵连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吕不韦。为什么会牵连出吕不韦?有两条,吕不韦都逃不掉。

第一,嫪毐曾经是吕不韦的门客,是吕不韦到处找来的猛男,这一条脱不开。第二,嫪毐怎么进宫的?是吕不韦一系列成功运作的结果。否则,赵姬怎么会知道嫪毐?他怎么会进得去?全是吕不韦的运作。

所以嫪毐事件,如果嫪毐杀死了,可能会好一点。然而,结果嫪毐被活捉了。这一审讯,嫪毐全招供了。这件事情,吕不韦很自然就被牵连进去了。

但是我们要注意这个时间。秦王嬴政处理嫪毐事件,嫪毐事件的叛乱是在秦王嬴政九年的四月爆发的,到九月才对嫪毐车裂,灭三族,把他的门客全部流放了。然而,当时并没有处理吕不韦,而是拖到秦王嬴政十年的十月。秦王嬴政下令免去吕不韦的相国职务,然后让吕不韦回到他的洛阳食邑去。

所以,处理吕不韦的事件和处理嫪毐的事件,相距一个是九年九月,一个是十年十月,相错了十三个月。这个时间拖了够长了。其实在秦王嬴政处理嫪毐的事情上,他已经完全知道吕不韦在中间起了什么作用了,但他没有处理。

为什么拖了这么长时间?因为嬴政在处理嫪毐事件和处理他母亲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果断,手腕非常强硬。为什么对吕不韦这么仁慈,拖了全年多才处理?

史记的记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认为吕不韦有功,这个功主要是辅佐先王,也就是子楚。他辅佐子楚,最后做了国君,这是吕不韦很大的一个功劳。第二,是很多人为吕不韦去说情,求情。

在这两个原因的情况之下,史书记载王不忍治法——就是秦王嬴政不愿意对吕不韦执行刑法。所以这个事就被拖下来了。

可见,嬴政在处理嫪毐跟吕不韦的时候是有区别的,他没有做出任何错的决定。这说明嬴政在处理吕不韦的事件时,思考是非常周全的。
采用的是冷处理的办法,并没有急于去处理他。那么吕不韦为什么会突然中间死掉的?按说事情处理完了,吕不韦也回到自己的食邑去了。这个嫪毐案算是结案了,这案子算处理完了,没事了,怎么他又会自杀呢?

吕不韦的案子结束以后,据史书记载,吕不韦回到洛阳去了。但是下面记载这么几句话: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吕不韦回到自己的洛阳的食邑去了以后,六国的使者络绎不绝地来到吕不韦的食邑,请文信侯吕不韦,请文信侯,请他去到六国做官。

这件事在当时是个很普遍的现象,秦国的丞相卸任之后,经常被六国聘过去做高官。所以吕不韦下台以后,六国的使者也来请他。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这件事却引起了一个人的担忧,就是秦王嬴政。

嬴政担心什么呢?史书记载是四个字:恐其为变。所谓恐其为变,就是害怕担心吕不韦会暴乱,会发动叛乱。所以在嬴政的担心中,他是出于这么两点考虑:第一,吕不韦有才;第二,吕不韦有声望。他在秦国做丞相12年,既有才能又有声望,所以嬴政有担心。

于是,嬴政就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这个信的措辞很严厉。他说:“你有什么样的功劳?秦国封给你河南,十万人作为你的食邑。你和我们秦有什么样的血缘关系,我竟然叫你叫仲父?从今天开始,你和你的全家都迁到蜀地去。”这前两句是责难,后一句是迁徙令。

所以秦王嬴政对吕不韦的处理,首先是免官,第二步是流放,叫他全家迁到蜀地去。吕不韦看了这个信以后,本来这个信是个迁徙,意思是让他带着全家迁走。看了这个信以后,他饮鸩自杀,鸩是一种喝毒酒的自杀方式。

那么吕不韦本来看到的是一个迁徙令,这个信不是叫他赐死的,为什么看到一个迁徙令以后,他竟然自杀了呢?史记的吕不韦传记载,吕不韦心里感到恐惧。他害怕秦王一步一步的紧逼:先免相,再迁徙,最后再赐死。他担心。

我觉得还应当补充一点,就是吕不韦他的自尊。吕不韦尽管是一个商人,转型成为政治家,但是他也有他的自尊。你现在就逼着我迁徙,那么我不能等到你下令让我死的时候。
我再死,不等你。我要估计到你将来可能给我赐死令的话。那么不等你的赐死令下,我就首先自裁。这就是吕不韦自杀的明因,就是写在纸面上的原因,史书记载了。但是我觉得吕不韦之死的原因绝不仅仅是这两条,一是他的担心,二是他自尊,绝不仅仅是这两条。

吕不韦之死,他背后还有一个深层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什么呢?吕不韦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虽然以经商起家,但却以政治投机开始了他的不平凡生涯。然而,面对秦王嬴政的责问,吕不韦服毒自杀,这多少让人有些疑惑。

吕不韦被秦王嬴政尊称为仲父,他几乎可以不受任何制约地在秦国发号施令,一言九鼎,权倾朝野。为什么看到秦王嬴政的责难信,就一下子被击垮了呢?吕不韦之死的背后,还有什么更深的背景吗?我觉得,要讲清楚这个背景的话,应当从吕不韦这个门客开始讲起。

吕不韦手下门客非常多,史书记载吕不韦手下的门客有三千人。嫪毐手下的门客是一千人左右,而吕不韦手下的门客非常多,三千多人。吕不韦养这么多门客,实际上是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吕不韦想在他的门客中间选拔人才。吕不韦的门客中间的确是人才济济,其中就出现了一个我们后面即将讲到的非常有名的人物,李斯,原来就是吕不韦的门客,这说明吕不韦手下的门客人才非常众多。

第二个原因是,吕不韦觉得秦国这么强大,却没有一个人拥有那么多门客,他心里很不服气。因为在战国后期,出现了著名的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这四公子每个人下面都有几千门客,宾客非常盛。吕不韦觉得秦国这么强大,如果没有那么多门客的话,显然和这四公子相比太掉价。

因此,吕不韦盛养门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要和战国四公子一争高下,二是要从中选拔人才,储备人才。

吕不韦手下的三千门客为吕不韦干了些什么事呢?第一,著书立说。吕不韦手下的门客为吕不韦编著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吕氏春秋》。


《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是总结了先秦诸子的精华,吸收了各家的优点,然后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吕氏春秋修好以后,吕不韦曾经把他的书挂在都城咸阳的城门上,并且悬赏,说谁能够改动这个书的一个字,赏千金。这件事让我们想起了,当年商鞅说把木头大木杆子搬一搬要赏重金。

其实,吕不韦说改动一个字赏千金这个事,按我们今天的说法,这叫炒作,而且叫自我炒作。因为当时没有其他东西炒,没有网络,没有媒体炒,他就挂到城门上炒作:谁能改一个字,赏千金。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作家都知道,自己写的书不可能一个字都不能改。书都是能够改的。他说你改一个字我就赏千金,说明了两点:第一,自信,吕不韦确实有自信;第二,权势,有权利他敢这样做。

换一个人,一个草民写一本书往那一挂,假如说我这个字你我改一个字,我赏你千金,人家只会看你是个草民写的,一个一般的人写的。别说改一个字,我把你书整个拿下来给你烧了,你怎么办?你无可奈何,这说明吕不韦很有权势。他一是自信,二是权势,所以他敢那么张扬地说,谁改我一个字,我赏他千金。

这是吕不韦,这是他的门客给他办的第一件事——写《吕氏春秋》。第二件事,他养这么多门客,其实还有个原因,就是储备人才。因此,吕不韦的门客可以说是秦王朝一个巨大的人才库。但是吕不韦是想为秦国储备人才,秦王嬴政是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嬴政会觉得吕不韦是在储备人才吗?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嬴政对吕不韦养了这么多门客的真实看法是什么。

吕不韦在秦王嬴政十二年自杀。本来他生前是相国,他死后应当举行国葬,但因为他是自杀,不举行国葬。是吕不韦的门客把吕不韦埋了,埋到洛阳的邙山。这个葬法当时叫窃葬,即窃贼的“窃”。所谓窃葬,就是按照一般老百姓的那种葬仪把吕不韦安葬了。这件事被秦王嬴政知道了。秦王嬴政知道以后,专门下了一个诏书,就是为吕不韦的门客窃葬吕不韦这件事下了个诏书,并做了这么一个严格的规定。
凡是吕不韦的门客,无论参加吊丧仪式与否,一律流放。如果说参加吊丧的这些门客,有韩、赵、魏三国的人把这些门客驱逐出境,开始驱逐六国的人,驱逐出境。那么,如果是秦国的人做吕不韦的门客,俸禄在六百十以上的不但流放,而且要夺爵,把他的爵位免去;俸禄在五百十以下的只流放,不夺爵位。但是所有的门客一律流放,韩、赵、魏的是赶走其他的流放。

你看秦王嬴政对吕不韦的门客的处理。吕不韦是三千门客,我们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秦王嬴政并不领情,并不认为吕不韦的门客就是他的将来的人才库,是他的智囊团。他不这样认为,反倒对吕不韦的门客采取这种打击的办法。这说明嬴政是怎么看待吕不韦的门客,他把吕不韦的门客看作是自己政治上的一股敌对势力,是威胁自己政权的一股势力。他才会做出这样的严厉处罚。

我们在《史记·吕不韦传》上看到的是另一种记载,说吕不韦是因为六国的使者来请吕不韦,所以嬴政担心。实际上,这件事情绝不是那么简单。我们通过这件事情看出来,秦王嬴政对吕不韦是怀有深深的戒心的,不但戒备吕不韦其人,而且戒备吕不韦的手下的三千门客。嬴政这个戒心很深。

那么,嬴政为什么要戒备吕不韦呢?吕不韦收养门客三千人,从秦国发展的角度来说,吕不韦的确是在为秦国储备人才,选拔人才,并且吕不韦还组织人为秦王嬴政编撰了一部帝王教科书——《吕氏春秋》。但吕不韦所做的这些丝毫没有影响秦王嬴政对他的戒心。那么,秦王嬴政为什么要戒备吕不韦呢?只有一个理由,吕不韦的权力太大了。

吕不韦在庄襄王时期做了三年丞相,在秦王嬴政时期做了九年相国,前后做了十二年的丞相。他丞相的权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来自于职务,就是他作为丞相、相国应当赋予他的权力,这是一种权力;另一种权力,吕不韦还有一种特殊身份。他是太后赵姬的前夫,在嬴政小的时候,他给赵姬还有过一段私密关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赵姬还会给吕不韦一些特殊授权。所以,吕不韦的权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于职务方面的权力,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太后赵姬特别给予他的权力。
所以,吕不韦的权力可以说是相当之大。这个巨大的权力是嬴政非常担心的。

第二,除了权力以外,吕不韦还有多项军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非常重视每一个人对国家所立的军功。吕不韦在掌权期间,继续执行统一中国的既定方针,不断对六国用兵,而且是节节胜利。特别是在秦王嬴政五年的时候,吕不韦派兵打了个大胜仗。这个胜仗是在魏国打的,他在魏国的地盘上夺取了几十座城池,建立了一个郡,这个郡叫东郡。这个东郡实际上就是山东这一带,可以说东郡的建立,让秦国的国界和东方的齐国结壤。本来,秦国和他结壤的只有韩国和魏国,现在东郡的建立,这个意义非常重大。东郡的建立让齐国感到了秦国的直接威胁,而且东郡的建立把六国南北隔断。南北隔断以后,六国要想南北再合作,变得非常困难。所以,吕不韦有很多军功,这个军功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是吕不韦的政绩,另一方面又是吕不韦的权力基础,是他有巨大权力的基础。

第三,吕不韦在他的12年执政期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所以,他有一股巨大的政治势力。他是秦国两大集团之一。

第四,吕不韦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势力。我们前面讲,吕不韦非常了得。他从一个商人看中了异人,认为异人奇货可居,然后通过运作让异人成为嫡子,安国君的嫡子,后来又继位,辅佐了异人的儿子嬴政。吕不韦所有的运作都很成功。但是,在后期,吕不韦犯了错误,这个错误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他客观上形成了嫪毐集团。嫪毐集团的出现和吕不韦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吕不韦献的不是嫪毐,那不可能出现嫪毐集团。吕不韦发现了嫪毐,又设计献了嫪毐,嫪毐得到了太后的高度信任。赵姬又那么糊涂,不但让他富贵,而且给他权力。嫪毐后来专擅秦国的国政,成为与吕不韦对抗的一个大集团。这都不是吕不韦开始想得到的。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说吕不韦自己脱身是对的,他不能给太后保持这种私密关系,这个做法是对的。他给太后找一个男宠,也没有大过错,但过错在太后。然而,责任吕不韦得分担。
他把嫪毐给弄出来了。然后,嫪毐又形成一个大的政治集团。这个集团又和吕氏集团对抗。虽然这不是吕不韦的初衷,但是这个集团的形成,吕不韦有责任。

而这两个集团,不但在秦国,甚至在整个天下,人们都知道。战国策有讲了一个很有名的小故事,大家会明白,明白好多事情。这个故事怎么说呢?说秦国去攻打魏国,魏国就有人向魏国的国君建议,认为秦强魏弱,魏国肯定要打败。如果打了败仗,你一定要割地求和;与其打了败仗再求和,不如先割地给他。别等他发动战争,先主动割地给秦国。

他说现在秦国从一般的老百姓到高官都知道,秦国是两派,一派是吕不韦,一派是嫪毐。吕不韦这一派是坚决的主战派,而嫪毐这一派则不急于吞并六国。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吕不韦是为秦国的利益服务的,自然要去歼灭六国。

而嫪毐这个集团,我们知道嫪毐就是一个身体强壮的人。除了身体强壮以外,他一无政治头脑。他就想攫取更多的权力,所以看起来吕不韦是主战派,倒是嫪毐是比较温和的一派。他说如果我们主动把土地给了秦国的话,肯定是帮了嫪毐集团的忙。这样一来,嫪毐集团就可以战胜吕不韦集团。

你主动献地后,等于是给嫪毐了功劳,嫪毐又立了功,太后也很高兴。这样就可以击败吕不韦集团,也报了魏国屡次受吕不韦之害的仇恨。战国策专门记载了这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三点信息:

第一,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是秦国两个大的集团,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大集团。
第二,吕不韦集团跟嫪毐集团之间的不和,连魏国人都知道。
第三,吕不韦集团是坚定的主战派。

最起码告诉我们这三点,因此应当把地献给秦国,帮嫪毐一把,战胜吕不韦。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知道,吕不韦的第一个失误就是他不自觉地,其实他并不想形成嫪毐集团,但由于献出了嫪毐,最后客观上出现了一个嫪毐集团。这是吕不韦第一点失误,把嫪毐的一献进去之后,吕不韦就拉下水了。这是吕不韦一生犯的第一个大错误。


而你想想将来,秦王嬴政即位。秦政是要独揽朝纲的,无论是吕不韦集团也好,是嫪毐集团也好,嬴政都不允许他存在。嫪毐集团的首领嫪毐被杀了,那么吕不韦集团的首领,嬴政也一定要除掉。这是吕不韦犯的第一个错误。

吕不韦一生中间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他不自觉的越位。什么叫越位?他本来是臣子,他超越了君权,这就是叫越位。这是吕不韦一生中间的第二个错误。

吕不韦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上一期分析了赵姬,吕不韦是个极其精明的人。他是一个商界精英,也是一个政界精英。他也是从商界精英成功转型为政界精英的一个人物。

但是吕不韦只知道,换句话说,也就是说吕不韦非常精于怎么样获得权力,但他不懂得需要放弃权力。所有从政的人都必须要记住两句话:“有权而不恋权,到位而不越位。”

吕不韦经过艰苦努力获得的权力,你要叫吕不韦轻易的放弃,非常困难。然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环境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就进入了中央集权制。进入中央集权制以后,国君就是最高统治者,君权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这种制度之下,任何人你的权力都不能够超越君权。如果谁执掌的权力长期超过君权,那么一定会被君王除掉,这是没有商量的。

所以秦王嬴政即位以后,吕不韦的做法应当是及时隐退,低调做人,韬光养晦,解散自己的政治集团,让嬴政放心。这是吕不韦正确的做法。

但是吕不韦并没有这样做。他回到洛阳食邑的时候,仍然是宾客盈门,六国的使者络绎不绝。吕不韦还挺得意,认为那么多人来请他,但他没有想到六国来这些使者,每一个人都是催命之鬼。来请他的人都是催命之鬼,来一个人,嬴政就多一份担心,来的越多,吕不韦死得越快。

所以吕不韦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说明不甘寂寞。这是人的本性,要一个人从风光无限到杳无声息,是非常困难的。吕不韦本来在顶峰期风光无限,你一下子叫他杳无声息,确实很难做到。

所以,吕不韦第二个错误,是人性导致的,他没有办法回避。如果吕不韦去六国担任官职,嬴政能同意吗?吕不韦的才能如果为六国所用,又将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对秦国是极其不利的。秦王只有把他除掉。嬴政只有把他除掉。所以嬴政处理吕不韦。实际上是一套组合拳,它是一套组合拳。

先打了第一拳迁徙,第二拳打过来就是赐死。所以吕不韦很懂得嬴政这一套组合拳。既然你左勾拳打过来了,我就知道你要我的命。不用你下面再打拳了,我就干脆死了得了,一步到位。你也不要一步一步的来了。

所以吕不韦就在他的两大失误之下,走向了死亡。吕不韦之死是他一生犯的两个大的错误所造成的。

那么吕不韦死以后对秦国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正如前面王立群先生分析的那样,吕不韦的悲剧在于他只知进而不知退。当他集权力、财富于一身时,失去了往日审时度势的本领。在应该急流勇退的时候,没有隐退,而是过于贪恋权力,势必会成为秦王嬴政清除的对象。

其实吕不韦的生命不应该这么早就结束,但悲剧毕竟发生了,而吕不韦对秦国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吕不韦死后将对秦国统一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可以说吕不韦之死对秦国影响十分巨大。因为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在人民脑海中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打仗要什么?要人头。拿了人头回来就可以晋升爵位,有了爵位可以加官,获得财产、财富和地位。

所以秦国的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但是虎狼之师在进行统一天下的战争时非常危险。我们上一集开始就讲,昭襄王48年,秦国大军要包围邯郸,灭赵国,为什么没有打赢?因为赵国的军民进行了惨烈的抵抗,军民全上阵,这个抵抗非常激烈。

秦国没有打下来,为什么打不下来呢?是因为六国人都知道,一旦秦军进了城,见了兵要杀,见了民他也要杀。反正人头上并没有标明他是军人还是老百姓,带回去人头就可以领赏。与其让他攻破城杀掉倒不如和他拼了,反正都是个死。

这样一来,秦国的统一战争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就是六国的拼死抵抗。这说明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遇到了一个难题。军功爵制固然使秦国的军队强大了,但是强大的秦军在进行统一战争时,面临的是六国的殊死抵抗。如果不调整政策,秦国的局势将会更加复杂。
统一战争很难打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一个劲的斩首杀人,六国不同意。

虽然秦国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虽然秦国灭亡六国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对于六国来说,六国也有它的生存权。凭什么你统一是正义的,我抵抗你就是非正义的?我就得死成就你的生命,有那么个道理吗?所以六国的拼死抵抗也有它的道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六国必然要抵抗,秦国要调整政策。

而吕不韦在他的《吕氏春秋》中间,不是单纯地讲商鞅变法的法家,而是大讲儒家的德教,讲儒家的王道仁政。换句话说,吕不韦在位期间,已经把儒家的思想融合在《吕氏春秋》中,也把儒家的仁政王道融合在他的政策中。

所以,我们看吕不韦主政期间,虽然对六国还用兵,但是杀人的数量明显减少。在吕不韦之前和吕不韦之后,对秦国与六国的战争,一战下来斩首十几万、二十几万,最多的是活埋四十五万,杀人非常多。但是在吕不韦主政期间,秦国对六国的用兵仗还在打,但杀人的数字明显减少。这说明什么?说明吕不韦已经在调整秦国对六国用兵的政策。

因为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是个杂家,这个杂家中间就包含了儒家的仁政和王道。而吕不韦的去世,就意味着秦王嬴政不仅要除掉吕不韦,也要抛弃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吕不韦的去世和《吕氏春秋》的抛弃,对秦王嬴政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情,那就意味着吕不韦所融进去的儒家思想完全被摒弃了,《吕氏春秋》所讲的杂家这一套也被秦王嬴政抛弃了。

吕不韦死后,秦王嬴政的身边就缺了一个重要的助手。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君主,他的身边一定有许多杰出的人才在辅佐他。那么吕不韦死后,秦王嬴政会选择谁作为他的主要助手?谁会成为秦王嬴政的主要对手?我们下次再讲。

谢谢大家收看,再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