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军的道路。到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继位的时候,秦国在战国七雄之中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国家。其他六国中的齐、楚、燕、韩、赵、魏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和秦国抗衡。秦国的强大引发了其他六国的担忧和恐惧。
在这种局面下,六国要生存,就必须推出自己的生存策略。而秦国为了继续崛起,也要有相应的应对策略。推行这两条策略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纵横家苏秦和张仪。那么,六国的生存策略是什么呢?秦国的应对策略又是什么呢?苏秦和张仪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合纵连横”。在当时整个战国的天下中间,只有秦国是超级大国,其他六国没办法给秦国抗衡,出现了这么一个局面。因此,在这种局面之下,六国要生存,必须要找一个新的生存策略。而秦国面对六国的生存策略,它也得找出来一条应对策略。
其实,这两个策略关系到当时的天下,也关系到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代表了两种策略。这两个人是谁?是我们这一集要讲的重点。第一个人叫苏秦。他是东周洛阳人。
据《史记》本传的记载,苏秦早年游学。一方面求学,另一方面求官,最后是一无所成,狼狈不堪地回到家里。他回到家里以后,全家人都嘲笑他,说:“人家出去都在打工,打工挣钱。你出去干什么?你不打工。你叫什么?”《史记》的原文是三个字,叫“事口舌”,就是你整天在外面练舌头。
换成现在的话,就是“你天天练演讲,能靠舌头挣钱吗?”所以你混到今天这个狼狈不堪的地步,活该。全家人都嘲笑他。苏秦搞得非常狼狈,回到屋里无话可说,关上门,看到屋里堆了那么多书,感到很惭愧。他说:“我读了这么多书,竟然不能混一口饭吃,得不到荣华富贵。”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读好,找了一本书,认真读了一本兵书,读了一年。一年以后,苏秦很兴奋,他说:“我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我用这个方法,足以说服天下所有的国君。”
这就是苏秦未出名之前发生的一件事情。这是《史记》的记载。《战国策》也记载了这件事,不过《战国策》的记载与《史记》的苏秦列传的记载稍有不同。
《战国策》记载的是苏秦先去跑到秦国,找那个秦惠文王,就是杀商鞅的秦惠文王。他去游说,游说完了以后,秦惠文王不用他,他就回来了。战国策写得比史记还生动,形容他“枯稿,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就是说,苏秦回来的时候非常憔悴,脸色也黑了,带着满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回到家里,情况就更糟了。
归至家,妻不下纺,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什么意思呢?他的妻子看他这么狼狈不堪地回来了,照样在织布机上光荡光荡织布,不理他。他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也不给他说话,回到家里非常狼狈。这个对苏秦的刺激很大。
然后,苏秦就读书。读书时想咳嗽了,就拿着个锥子,照自己的大腿上一刺,血流至足。这个故事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悬梁刺股”,指的就是苏秦。因此,《史记》的记载和《战国策》的记载,都写了苏秦当年未发达时的不得志。
然而,当苏秦一旦发达了,家里的情况完全相反。《战国策》记载说,苏秦说服了燕王和赵王前往楚国时,这时的苏秦大为不同,高车驷马,众多随从。他的父母听说苏秦回来了,便清宫除道,郊迎三十里。清宫打扫房子,除道,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父母亲自干的,郊迎则跑到郊外三十里去迎接他。
他的妻子此时侧目而视,倾耳而听,不敢正面看他,只侧着眼睛看,耳边聆听。而他的嫂子则蛇形匍匐,像一条蛇一样跪着爬着,拜了四拜,自跪而谢,向他道歉。苏秦便问嫂子:“嫂何前倨而后恭?”
他的嫂子回答:“以季子位尊而多金。”季子是苏秦的小名,意思是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又有那么多钱,才这样对待你。苏秦早年经历过这样一段变化,成为战国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纵横家。当时他被称为纵横家。
这是我们要讲的:苏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秦学完以后,就开始出去游宦了,求官了。他第一个求见的是周显王,就是周天子。这时候,周天子已经很弱了,结果到周天子那儿去了。周天子身边的人平时就看不起苏秦,因此第一次去没有成功。
他第二个去见的是惠文王。到了惠文王那以后,苏秦夸了好一通,最后说秦国是处在一个天府之国,可以称帝,不要称王了。你可以称帝。而这个时候,惠文王刚刚杀了商鞅不久,他最讨厌像苏秦这样的说客,所以没有采用。
从苏秦先见周天子,再见秦国的惠文王的经历,可以看出来,苏秦这个人,他读书就是为君王服务。至于君王是天子,还是一个诸侯,他不计较,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苏秦原来是想为秦国服务的,但秦王没有重用他。第三,苏秦的功名利禄之心非常强,求功名之心非常强。
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那个时代,恰好给纵横家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而这个平台非常重要。人生最重要的是平台,没有一个平台,即使再有本事,你也施展不开。而战国后期恰恰为苏秦这一类人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所以苏秦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再一个,从个人因素上来看,我们之前介绍过苏秦,在未成功之前和成功之后,家中对他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如果苏秦觉得自己不成功的话,他家都回不去。第一次游说诸侯的时候,苏秦到处碰壁,而当他经过锥刺股的刻苦学习之后,第二次出来游说诸侯。
这一次,他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当他游说诸侯国君成功的时候,甚至是强大的秦国在十五年的时间里都不敢派兵出函谷关一步。苏秦游说六国的时候究竟说了什么?为什么能够影响当时天下的形势呢?
苏秦见了周显王和秦惠文君,都会后失败。第三次求见赵王,但求见赵王又失败了,最后他去见燕王,即他第四个见的就是燕王。他到燕王那里后,先夸赞燕国的富有,再赞扬燕国军队的强大。其实,燕国是个小国,但是他给燕王重点讲了一个问题。
他说:“你燕国的都城,就是当时叫蓟,现在的北京。”
他说:“你燕国之所以没有受到秦国的直接侵略,是为什么?”
“是因为你的南边有一个赵国,赵国就像一个屏障一样挡住了秦军的攻势。所以对燕国来说,处理好和赵国的关系非常关键。如果你和赵国的关系处理不好,赵国的军队十天就可以打到你的边境,四五天,再有个四五天就打到你的国都之下。所以你必须和赵国关系处理好。”
这番道理讲完以后,苏秦最后给燕国的国君提了一条建议:“愿大王与赵纵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他这个话中间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天下为一”。所谓“天下为一”就是指的秦国以外的这些国家要结合成、联合成一个整体,那么燕国就可以平安无事了。
“天下为一”就是我们这一集要讲到的六国在新形势下的一个生存策略。六国怎么生存?秦国那么强大,一个超级大国,你六国任何一国你比不上它,怎么生存?“天下为一”,就是其他六国要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
这里边这样的一个策略在历史上叫合纵。合是联合,纵是指南北,合纵的原意是南北联合。因为秦国以外的六国,燕国是处在最北边,最南边是楚,中间有韩、赵、魏,还有齐国。所以六国的联合实际上是南北的联合。因此,六国联合我们称之为合纵。
在《韩非子》这部书里边曾经讲过一句话,什么叫合纵呢?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但是我觉得这里边要改一个字,它不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六国联合哪有精力去攻秦国?它是合众弱去抗一强,才比较更准确。六国联合起来是对抗秦国,并不是要灭掉秦国。灭秦国是不可能的,你只能合众弱以抗一强。
这番话说完以后,燕王极其感兴趣。燕王是第一个接受苏秦在新形势下提出来的生存策略的国君。
但是燕王说:“我有困难了,我的南边有两个很强的国家,一个是赵国,一个是齐国。这两国都非常强,你现在要叫我和他们联合起来,你先得保证我一条,保证赵国和齐国不侵犯我燕国。只要保证赵国、齐国不侵犯我国,我完全和他们联合,没有问题。”
苏秦说:“这事我来办,你交给我来办,你只要参加这个联盟就行了。”
燕王是第一个信从了苏秦的生存战略的,然后就重金资助苏秦,得到了第一笔投资基金,给了他一大笔钱。然后他有了钱就好办了,置办了车马。
第二个来到的国家是赵国。赵国是第二次来了,第一次是碰了个壁,第二次来了。到了赵国以后,他给赵国的国君讲了四条。
第一,国君的任务是什么?安民无事,让你的老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国家没有什么战事,这就是你做国君的责任。你要完成这四个字,你该怎么办?你必须保证国内没有什么大的战争,你才能够做到安民无事,而安民无事的关键在于择交,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你重点交往的朋友,要择交。
第二点,谁是你的朋友?择交,择交,择一个好朋友来交,你交谁?你交的国家是两个,一个韩国,一个魏国。这两个国家你必须重点搞好关系。这两个国家把赵国和秦国给隔离开了,他们是日日夜夜面对着秦国的侵略。这两个国家一旦支不住了,就会投靠秦国,成为臣于秦。一旦这两个国家向秦称臣,路一让开,你赵国就暴露了。这是讲了第三点。
第三点,你一定要支持韩魏。韩魏是你的朋友,比如说韩魏是嘴唇,你赵国就是牙齿。你这个牙齿靠的就是韩魏的保护。这是第二点。
第四点,你看一下天下的地图,力量的对比。六国的土地是秦国土地的五倍,六国的兵力是秦国兵力的十倍。从土地上说,六国的力量都比秦强得多。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屈服于秦呢?这是从力量对比来说。
最后,苏秦就告诉赵国该怎么办。赵国应当怎么办呢?还是天下的,就是还要合纵。不过,他对赵国国君讲的话,与燕国国君的话不完全一样,内容完全一样,仍然是天下为一的意思。但是他说的话是:一韩、魏、齐、楚、燕、赵,以纵亲,以叛秦。也就是说,把六国统一起来,对抗秦国。当秦国攻打任何一个国家时,六国中间攻打任何一个国家,其他五国都应出兵。
如果有一国不出兵,违反盟约,其他五国打他一个,这样,我们六国就结成一个联盟了。这就是苏秦面对强秦,提出来的六国的生存策略,就是天下为一,也就是合纵。
当然,这番话说完以后,赵国国君很高兴,接受这个意见了。赵国国君又给了苏秦一大笔资金支持他。两个国君支持他,苏秦从燕国过来,到赵国,再到韩国,一路下去,再到楚国,再到齐国,转了一圈,六国的国君全同意了。
最后到了一个什么结果呢?苏秦一个人,佩戴了六国的相印,腰里别了六个图章,六国的国相。这下子合纵形成,苏秦成了六国联盟的总指挥、总领袖、总盟主。所以苏秦的生存战略胜利了。
胜利以后,苏秦就把盟约寄了一份给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一看这个盟约,15年没有敢出函谷关,整个天下15年,秦国不敢出兵。秦国不敢出兵,当然秦惠文王不敢出兵,也有他的道理。
第一,他不知道这六国联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一旦遇到新情况,他想不出来化解这个新情况的应对策略。再一个,六国开始的时候,这个声势很大,所以秦国也谨慎不敢出兵。
苏秦游说六国,促使六国合纵抗秦,这是苏秦的成功,也是六国的成功,但却是秦国的失败。因为六国联合起来抗秦,这也就意味着秦国崛起的道路被堵住了,秦国肯定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秦国一定要有一个应对策略,要有一个合纵抗秦的方式。
而提出这个应对策略的人,恰恰就是苏秦的老同学张仪。那么张仪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会跑到秦国去,提出对付六国合纵抗秦的应对策略呢?
张仪这个人是苏秦的老同学,他跟苏秦是老同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在中国先秦史上是个非常有名的人,这个老师叫鬼谷子。鬼谷子是一个兵家,苏秦跟张仪是他的两个弟子,而且苏秦学得没有张仪学得好,张仪比苏秦还高明。
不过苏秦虽然学得不好……
但他先出道,出道出得比较早。张仪虽然学得好,但出道晚了。张仪这个人早年也很不顺,他早年像苏秦一样到处去寻找机会,找舞台。
有一次他和楚国的国相在一块吃饭,吃完饭以后,楚国的国相莫名其妙地丢了一块碧玉,碧玉很珍贵。结果所有的吃饭的人一口咬定,肯定是张仪偷了,原因四个字,仪贫无形。大家说张仪这个人很穷,穷得没有道德底线,肯定是他偷的,然后不分青红皂白把张仪给臭打了一顿。
张仪不认账,打得是鼻青脸肿;然而,他们也没根据,从张仪身上也没有翻出来的证据。最后把张仪放了,张仪一瘸一拐地回去了。回去以后碰见他老婆,他老婆一见他,第一句话就是嘻,笑着说:“你要不读书,不整天出去玩耍这个嘴皮子,你能挨这顿臭打吗?”
张仪听了并不生气,问他老婆一句:“你看看我舌头还在不在?”他妻子笑了,回答:“你舌头还在。”张仪就说了两个字:“足矣!”怎么挨打都不要紧,只要舌头在,我就有翻身的那一天。所以他不在乎这一天,因为作为一个纵横家来说,靠的就是舌头,要是把舌头割了就完了。只要舌头在,就有翻盘的机会。
那么,张仪是怎么样到秦国去,帮助秦惠文王提出一个应对六国合纵的策略的?这件事又和苏秦联系到一块了。苏秦在游说成功,佩戴六国相印以后,回到赵国做官。在赵国做官时,他最怕的是秦国打,秦国一打,六国的这个联合如果万一失败了,他就前功尽弃了。
因此,他想找一个人到秦国去,而且这个人能够掌握秦国的政权。他想来想去,只有他的老同学张仪。他知道张仪本事大,而且比他还厉害。于是他怎么办呢?他先派人暗示张仪:“说你那老同学都做官了,你整天待着,干嘛不去找你老同学,老同学总要帮你一把吧?”
张仪听后觉得对,他发达了:“我就找他,总不能不帮我吧。”于是,张仪就去了。张仪这一来,苏秦首先给门下人安排好,嘱咐说:“我的老同学来了以后,你们可千万记住一条……”
第一拖住他,不能让他走;第二别通报,别告诉我。让他拖住他,走不了也见不着。结果张仪这一去弄得很尴尬,天天去拜访就是见不着,但是又不一下子回绝,还拖住他。就这样吧,一连拖了好几天,最后算见到老同学苏秦了。
苏秦一见面把张仪给羞辱了一番,说:“就凭你那点本事,我怎么帮你?我无法让你富贵,去去去,离我远点!”于是把张仪给轰走了。张仪本来是想求他老同学帮忙的,结果竟然被苏秦羞辱了一番。张仪一气之下,差点背过气去:“这总得报这一仇。”
他想了想,能够制服赵国的只有秦国。他就一咬牙、一跺脚去秦国。张仪前面一走,苏秦马上安排了一个人,说:“你跟着张仪,你的任务就是做他的贴身管家。”然后这个人就跟着张仪。张仪找到个店铺去住,他也跟着去住,俩人就住到一个屋里,装作是无意之中住到一个屋里。
然后这个人就非常慷慨,一路上对张仪照顾得非常好。这样,张仪有了这个朋友的帮助,张仪这一路没受什么罪,一路上全部住的五星级大饭店,舒舒服服地来到了秦国。
到了秦国以后,张仪见到秦惠文王。他的本事在苏秦之上,见了秦惠文王就谈了一次话,秦惠文王就任命他做客卿,和他商量讨伐六国的策略。张仪一当官,回去高兴不得了,赶快找他资助钱的贴身管家。
这个贴身管家告诉他:“我得走了。”张仪说:“我刚富贵, 我要报恩,你怎么走的呢?”这个门客给他说:“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他解释道:“我并不了解你,真正了解你的是苏秦。这一切都是苏秦安排的。苏秦知道你很穷,怕你穷的时候见小利而忘大义,所以要把你招过来,羞辱你一番,激怒你,让你到秦国去。”
“又怕你吃苦,所以让我带着这么多钱,一路上做你的贴身管家,让你住高级宾馆。现在你成功了,我的任务完成了,我得回去交差。”任务完成了,张仪一听非常感慨,他说:“闹了半天,我在苏秦的算计的计谋之中,我竟然都不知道。”
我实在是不如苏秦。
这是第一。你想想我刚上任,我能够叫秦王去攻打赵国吗?你苏秦不就叫我不攻打赵国吗?再说有苏秦在,我能打赵国能打出个什么来呢?
说了一番话,其实叫我看起来苏秦这一手并不高明。我为什么说苏秦这一手并不高明呢?第一,张仪是个天下奇才。你虽然用这一手把张仪送到秦国去了,张仪短时期内可以不攻打赵国,为了报你苏秦之恩,但是他毕竟是个奇才,又得到秦王的重用,给他提供这么大的一个舞台,他的能量之大远远超过了苏秦当初的估计,这也是第一。第二,苏秦看的是短期效应,但张仪还有一个长期效应。张仪长期在秦国做官,他是要为秦王服务的,而秦王最现实的利益就是打破六国合纵的新谋略,张仪能不为这个服务吗?
飞黄腾达的苏秦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他把比自己还要有才华的张仪送到了秦国。张仪到秦国后提出了一个帮助秦国破坏六国合纵的应对策略,这个应对策略和苏秦的合纵抗秦策略正好是针锋相对。那么张仪这个人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秦国人?张仪这个策略的核心是什么?他是怎样打破苏秦合纵抗秦策略的呢?
那么张仪怎么打破六国的合纵呢?他是这样做的:第一步,他先到魏国去。张仪本来是秦国的高官,到魏国来,当然魏国很信任他,就让他做了魏相。做了魏相以后,他是明为魏相,暗为秦国,他实际上是要为秦国服务的。他怎么办呢?他想让魏国带个头去尊秦,然后让其他五国效法魏国。
但是这个魏襄王他怎么说?魏襄王都不愿意破坏合纵的这个谋略。张仪怎么办呢?面对着魏襄王的这种顽固立场,他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方法,软的是利诱,引诱,硬的是军事打击。所以张仪就暗中告诉秦王,先打,先打魏国。紧跟着齐国又跟魏国中间有矛盾,又打了一仗,魏国又败了一仗。败了两仗后,魏襄王已经感到非常害怕了,所以魏襄王最后是不得已尊秦了。他一尊秦,张仪的任务完成了。
张仪又回秦国去做客卿了。张仪一走,魏襄王又合纵。魏襄王一合纵,秦国再打他。他又连横了。因此,张仪破坏合纵的谋略叫连横。
什么叫连横呢?就是秦国和六国中间的一国结成联盟。只要跟一国结成联盟,其他的五国的合纵就会被破坏。这是一国一国像苏秦一样,先把魏国给收拾了,然后到楚国去,把楚国给收拾了。最后,这一个一个国家都被迫和秦国连横。
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合纵为什么会失败了?苏秦想了那么好的一个天下为一的一个谋略,为什么最后会失败了?我想这里边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六国的自身利益很难长期保持一致。六国的关系太复杂了,因为六国是六个集团,这个集团跟集团的联合有两个条件:第一,目标一致;第二,利益一致。
而六国之间的目标和利益不光有抗秦的一面,同时六国之间还有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之间互相之间还要打。因此,六国要保持一个长期的一致团结非常难。这是一点。
第二点是因为六国的利害不一。六国大体上分为两个层次:韩、赵、魏这三个国家叫一线国家,他们靠秦国近。靠秦近的一线国家最容易受到秦国的打击,因此他们最容易在合纵和连横之间摇摆。打得他们受不了了,赶快给秦国联合;喘过来气了,就赶快合纵,来回摇摆。
燕国、齐国、楚国这三个国家在地缘上离秦国比较远。这三个国家往往觉得合纵是个道理,但他们常常是坐山观虎斗,反正眼下打不到我国家。真正受打击的是韩、赵、魏,因此这三个国家容易坐山观虎斗。二线国家往往是这样。一线国家则是在连横与合纵之间摇摆。
所以,六国很难长期保持一致,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秦国连横的干扰。秦国的目的是想让自己崛起,最终统一天下。苏秦的合纵阻碍了秦国的崛起,他能甘心吗?他一定要想办法破坏,一定要想办法完成他的统一大业,瓦解六国合纵。
所以六国合纵最终是被张仪的连横给破坏掉了。在秦惠王执政的时期,秦国可以说在崛起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那么下一位继承王位的秦王是谁呢?他还能在秦国崛起的路上做些什么事情呢?
我们下次再讲《昭王争霸》,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