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上一期《荆轲刺秦王》。
秦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端,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秦始皇作为秦帝国的缔造者,废封建设郡县,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开创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文明,因此留下了千古一帝的美誉。
为了探究秦始皇千秋功业背后的历史深层原因,我们不得不放大历史视野,追溯一下在秦始皇之前,他的先辈们的发展史。那么,秦始皇家族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秦始皇的祖辈们的积累与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第二维集《襄公立国》。
上次我们讲到荆轲刺秦王,那时候秦始皇已经快完成灭六国的功业了。但是秦始皇只是秦国历史上很靠后的一位君主而已。
在秦始皇继位之前,有历史记载的秦国的先君一共是35位,秦始皇是第36名。在他之前有35名君王。其中,秦庄公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的年代记载的君王。从他那开始,到秦王嬴政,也就是秦始皇继位,这段历史差不多将近600年。
这段历史和他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是周朝。而周朝又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是从周武王灭商,一直到周幽王被杀;这段历史叫西周。东周是指平王东迁到秦国灭了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西周建国初期,就会发现,周武王建国以后封了很多诸侯。这些诸侯中间大部分是两类人:一部分是他的亲属,另一部分是功臣。但当时找不到秦国。换句话说,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时候没有秦国;那个时候的秦国是一个很小的族群,没有被封。
那么秦国到什么时候才逐步走上了崛起之路呢?这里边是到西周的第八位天子。西周一共是十二位天子,第八位天子叫周孝王。
到周孝王时期,秦人部族的一个首领叫非子。他做了一件周孝王非常赏识的事情:就是他替周孝王养马,而养马养得非常好,马匹繁殖得很茂盛,马匹长得彪肥体壮。周孝王很欣赏非子,因此就给了一个嘉奖。这个嘉奖按历史的记载叫续赢氏祀,号曰秦赢,正式把非子封到秦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实际上是非子的封地,位置大致上在今天甘肃的陇西,甘肃陇西这一带是秦国最早的封地。
然后让他继承祖先的赢姓。而且这一块地方就作为非子的采邑。周朝最高的叫王,周武王、周文王、周平王皆称王。王下面就是诸侯,诸侯下面就是卿大夫,卿大夫下面就是士。
到了卿大夫这一级的时候,有了自己的采邑。所以这个时候,非子所取得的实际上是一个卿大夫的职位。
什么叫采邑?采邑是古代的天子给诸侯,封给他手下的卿大夫的一块领地。这块领地是世袭的,可以父子相承。因为那时候不是像我们今天那样的发工资,封了一个卿大夫以后不是发工资,那怎么办?它是一种实物。我把这块地封给你,这块土地连人民都属于你,这块土地上打的东西都交给你。所以卿大夫就吃这块地,吃了这块地也称之为食邑,食物的“食”。
而采邑封给了非子以后,这是一个标志,从一般的族群,这个时候进到了卿大夫的阶层。卿大夫比诸侯国要小,比诸侯要小,但毕竟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这是第一步。
秦始皇虽然号称千古一帝,但是他的祖先非子却并没有显赫的身世,只是养马出身。不过非子不是一般的牧马人,他服务的对象是周天子。再加上非子很敬业,业务也很精通,他的养马成绩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因此获得了一个卿大夫的身份。这是秦始皇家族走向政治舞台的第一步。
但是从此之后,秦始皇的家族一直没有太大的作为,直到西周王朝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秦始皇家族才抓住了一个历史机遇。那么西周王朝究竟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秦始皇家族又是如何把握住了这个历史机遇的呢?这个变化是什么呢?就是周天子的地位在逐步下降,西周的王制在走向衰落。
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三个周王应当负很大的责任。这三个周王,第一个就是周厉王。周厉王是西周十二代王的第十位,周厉王有两点失误:第一,他与民争利;第二,他压制言论。
周厉王怎么与民争利呢?本来这些东西像山林、像水面,是允许所有的人使用的,但是周厉王时期,他把它收归国有。特别是收归国有的话,直接伤害了一类人的利益,这一类人叫国人,这个“国”就是国都。
什么叫国人呢?简单来说,就是住在都城里的人。但是,这个国人可不是一般的人。和国人相对的叫野人。国人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国人他有一定的权利。比如说,国人可以参加祭祀,国人可以从军,国人可以做基层官吏。
周厉王的措施就直接导致国人和他的矛盾尖锐了。在这种情况下,国人意见很大。那么,谁说周厉王的话的人也很多。周厉王就是采取了高压政策,他派人监视国人,派了好多特工监视国人。只要有谁向他报告说,谁在背后议论他了,他就把这个人杀了。
这样,最后导致了一个什么结果呢?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人在京城里面见面的时候不敢说话,只是使个眼色。这叫以目,就是光使个眼色,不敢说话了。到了这个程度,而这是直接压制言论的一个结果。周厉王反倒很高兴,他给他手下的一个大臣说:“吾能弭傍矣,乃不敢言。”这个“弭”的意思是我能够堵着国人说话,他们不敢在背后说我的话了。
这个“谤”是今天我们说那个“诽谤”的谤,但在古代,它不是诽谤的意思。什么叫谤呢?谤泛指在背后议论一个人,议论这个人好和议论这个人坏都叫谤。所以,这个谤就是背后议论人。他说我现在能够弭谤,就是阻止国人在背后议论我。
这个大臣就告诉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他说,你堵老百姓的嘴,就像堵住河水不让它流一样。你如果河水堵着不让流,时间长了,这个水就会漫出来,伤人一定会非常多。所以,这个水你只能疏导,千万不能堵。而你堵老百姓的嘴,不让他说话,它的危害比堵河道水的危害还要大。
但是周厉王听不进去。结果,周厉王这种政治高压只实行了三年,出现国人暴动。这在周朝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国人暴动。国人一暴动,周厉王就逃了,从他的京城当时叫镐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逃到彘。彘是今天山西的霍县,逃到彘去了。
你想想,国都里的国人暴动,天子逃亡,而且这一逃就是十四年不敢回来。你想想,周朝,周天子,西周政权到厉王时代,已经是天子威风扫地了。
第二个导致西周政权衰落的,是周宣王。宣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比较有名的,他执政的前期革除了一些弊政。
号称为宣王中兴,他一度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他后期办了个错事,这个错事就是他对戎族和南方的用兵连续作战失利。
作战失利的结果,周宣王丧失了大量的军队。这一个太关键了,因为西周初年天子封了很多诸侯,天子其实掌管的地方并不多。那么天子凭什么能够号令诸侯呢?天子掌握了大量的军队。 他有军队,而周宣王时期军队打败了,军队打垮了。
所以从宣王开始,周王朝直接掌管的军队急剧减少。这是宣王第二个导致西周灭亡的原因。第三个导致西周灭亡的叫周幽王,这个人更有名,正是西周的最后一代国君周幽王。他是导致西周直接灭亡的一个天子。
周幽王在公元前771年遇到了一场灾难,这时有三股力量集合起来:一个是姓申的申侯,再一个是缯侯,申侯和缯侯又联合了西戎,三股力量包围了京城。于是,周幽王就点燃了烽火。古代点烽火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烽火台是在一定距离内修建的,第一座点燃后,第二座看到就继续点,依次传下去。因为当时没有手机,他不可能打一通电话通知天下,发个短信让天下诸侯来。
他是通过点燃烽火,引起所有诸侯的注意。然而,这一次点燃烽火后,大部分诸侯没有来,只有少数的诸侯前来支援。这一仗,周幽王打败了,结果是幽王被杀,镐京被攻破,镐京的珍宝,还有周幽王最喜爱的一个美女,都被西戎抢走了。
本来,周天子是非常有权威的,天子一点烽火,诸侯一定会来救。但是周幽王点燃烽火,为什么没有人来勤王呢?这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美女——褒姒。褒姒是宝国献给周幽王的,周幽王非常宠爱她,宠爱到什么程度?宠爱到废掉原来的王后和太子,立了褒姒做王后,立了褒姒生的儿子做太子。这就是换了王后又换了太子,周幽王真的很喜欢她。
然而,褒姒有一个毛病,她特别严肃,不爱笑。周幽王还特别喜欢看她笑,但她就是不笑,无论怎么逗她都不笑。这就没辙了。后来,有大臣建议周幽王采取一个办法。
把烽火台给点燃了。烽火台一点燃,诸侯带着军队都马不停蹄地赶到京城。到了镐京一看,没敌人,这诸侯都傻到那了。
褒姒看见来了这么多军队,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问这个幽王。幽王给她解释了一下:“这烽火一点,诸侯来救了。其实我就是逗他们玩的。”
褒姒一听,哈哈大笑。褒姒这一笑,周幽王太乐了。好不容易逗褒姒笑了,这就是让褒姒笑的一种方法。怎么办?咱们经常点,咱们隔两天点一次。点一次,诸侯来一次,褒姒笑一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这很像中国的一个民间故事,叫什么?狼来了。大家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所以大臣就向周幽王讲:“这不行。这个烽火你看起来它是个小玩具,但它是救命的一个方法。你这么闹来闹去,隔三差五地你点一次,每一次人家来了,都是无事。你就是博得美人一笑,那将来人家还来吗?人家不来了。”
但是周幽王听不进去,他照样点。诸侯越点来的越少,点到最后就所剩无几了。也就在这个时候,被废的王后带着被废的太子回到她爹那去了。被废的王后可不是个一般的人,她的爹是个诸侯,叫申侯。申侯看见自己的女儿被废了,特别恼火。这个当爹的心情可以理解,周幽王按说是他的女婿,怎么闹成这样。
申侯就恼了,联合了缯侯,又联合了西戎,然后一块进攻镐京。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这一次周幽王真急了,狼真来了。怎么办呢?再点,但大部分诸侯都不来了,只来了少数几个。周幽王打败了,被杀了。
在来的少数几个人中间,其中有一个人作战特别有力,这个人是谁呢?就是秦始皇之前三十五位秦国国君的第六位,后来被封为诸侯的秦襄公。他来了,秦襄公在众多诸侯不来京时,他来了,而且他打仗还打得特别勇敢。这一下子周幽王是死了,他并不知道秦襄公来援助他。
他就带着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周平王就是东周的第一代国君。他知道秦襄公来援助他,这让西周王朝的逐渐衰亡,为秦始皇家族走向历史舞台创造了一个历史机遇。西周最后一个天子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视国家大政如同儿戏的时候。大部分诸侯对西周王朝丧失了信心,没有来勤王,周幽王最终兵败被杀,西周灭亡。
但是,秦襄公审时度势,奋起勤王。之后,他亲率大军护送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洛阳,建立了东周。那么,功勋卓著的秦襄公究竟获得了怎样的奖赏?他的奖赏又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怎样的地位?
秦襄公这一次勤王很了不得,这是秦国在崛起之路上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秦襄公这个勤王,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他有政治眼光,知道这是一个历史机遇;再一个,他有政治魄力,敢于带兵来救。别人都不来救,他敢于带兵来救。秦襄公应当说是一个既有政治眼光又有政治魄力的国君。他知道要想得到封赏,必须由周天子来封。别人不去救,我去救;别人不来,我来;别人不打,我打。他这一次打得还很有力,周平王很高兴,对秦襄公做了两件事。
第一,封侯。秦国这一次不再是卿大夫了,一下子从卿大夫封为侯,封成为正式的诸侯了。第二,封赏。赏了什么呢?赏了一大块地,这块地叫西戎之地,也就是攻破镐京的戎族所占据的那一块。这个地区包括现在的甘肃、陕西这一大片西戎之地。因为当时戎族是一个比较大的族群,所以秦襄公的秦王得到了两样礼物:一个是封侯,第二是赏地。这个是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在诸侯按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那是省部级,而他过去的卿大夫是个局级,他等于是从局级一下子升为省部级的诸侯。史书记载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秦襄公从此就建立了一个国,秦国的建国是从襄公开始。襄公立国在秦国的发展史上是个界碑,秦国这是第一次成为一个国,且与诸侯取得了平起平坐的地位。
这样就带来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他有了一个政治名分。西周是一个非常重视政治名分的社会,过去的秦原来是没有名分的;后来,周孝王给了一个卿,周平王这个时期才给了一个诸侯,给了一个政治名分。有了这个名分,他可以与山东封得比较早的国家,如齐国、晋国和燕国,平起平坐。这是一个政治名分。
再一个,赏他一块地。当然,这个地是赏了。
但是这个地实际上被谁占了?西戎占了。周平王是把这一块自己也管不了、也占不住的地赏给你了。周平王告诉秦襄公,这块地都封给你了。他不是住着有西戎吗?你去打,打下来都是你的。
表面上看,这一纸空文没什么用。比如说,这个房子分给你了,这房子还住了一户人家,那怎么办?你把它逼走,逼走的就是你的了。但是它有一个好处,天子无戏言。周天子这个地封给你了,那么下面,你就尽管去打,打下来都是你的。你是合法的占有者了。
你拿到了一个房产证。那个房子里尽管住了人,但他们没有房产证。那么我就可以把他赶走,赶走了这个房子就是我的了。所以,这一纸空文应当说对秦襄公作用很大。由于对周王是有功,周平王就把秦襄公从大夫提拔为诸侯,并宣布把西戎的大片土地赏赐给秦襄公。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诸侯国,可以同别的诸侯国平起平坐。
秦襄公的立国为秦国日后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石。但是,周平王赐给秦的土地实际上布满了其他部族,秦国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靠实力去夺取。那么,秦始皇的先人们究竟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大展宏图的呢?谁最终是秦国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封地的呢?
秦襄公拿了房产证,光想把房子收回来,他就去打,给西戎打。一直到最后的战死,没有把西戎的地夺过来。在秦襄公以后,又有七代国君,秦国的七代国君,时间的跨度将近一百七十年,无所事事,没有作为。
那么,经过这七代以后,到了第八代,就是襄公以后的第八代国君,秦穆公的时候把这块地给拿下来了。所以我们说,叫襄公有其名,穆公得其实。襄公有了这个名,这个土地是我的了,穆公最后把它收回来了。
那么,秦襄公没有拿到的土地,秦穆公凭什么能拿到?因为秦穆公能拿到这块地,得利于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的名字叫由余。不是我们今天炒菜那个海参鱿鱼。由余他的祖籍是晋国人,后来逃到西戎,西戎的戎王很重用他。
后来的戎王就听说秦穆公是个很贤能的人,然后就派由余到秦穆公那来搞调研。秦穆公一听说由余来了,就盛情接待他。
领着他看了两样东西,一个是那个巍峨壮丽的宫殿,再一个是宫殿中间价值连城的珍宝。襄公这样做的话,领着由余看的目的其实就是两个字:夸富。
“你看我多富,我这么大的宫殿,我这么多的财宝。”
结果由余看完以后说了四句话:“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民为之,则苦民矣。”
什么意思?说你这宫殿倒是很漂亮,但是你使鬼来建也把鬼都累死了;要让老百姓来建,老百姓可惨了。
由余参观完没有夸宫殿多豪华多壮丽,反过来给秦穆公来了两句批评。秦穆公就傻了,秦穆公感到很惊异,说:“我们中原这些华夏的族群,用刑法来治理国家,结果国家还发生混乱;你们那个戎族,不开化的戎族,你们又没有礼仪又没有刑法,你们凭什么来治理?”
其实秦穆公夸的是,秦国靠两样:一个是德制,第二是法制。“我是靠德,靠法来治理国家。”
由余一听就笑了,他说:“我们西戎不是这样治理的,我们西戎讲两条:君王对老百姓要讲德,老百姓对君王要讲忠;在上位者要讲德,在下位者要讲忠。”
这种治理方法叫“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国家的治理就好像一个人在使唤他的四肢一样,非常自如。他说:“我的国家比你治的好得多。”
秦穆公一听就知道由余太有才了,这么一个有本事的人在西戎是个麻烦。因为秦穆公有一个理论,如果我的敌人那有一个特别有才的人,那一定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一个大麻烦。
秦穆公就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他手下的一个大臣:“这事怎么解决?”这大臣就说了三个字:第一是送,第二是扣,第三是怠。
什么叫送?送美女。西戎国的戎王他没有看过中原的美女,给他送中原的美女。但是有一条不是送资深美女,要送那些年轻的美女。
第二,扣。把由余扣下来不让他走,想办法扣着由余,延缓他回国的日期。他回国一晚,那戎王对他会有怀疑的,君臣间就会产生隔阂。
第三怎么办?怠。西戎的戎王一旦喜欢美女,当然这些美女不是一般的美女,都是能歌善舞的。他整天喜欢这些歌女舞女的话,就会对国政对国家大政倦怠了。
就按照这三条办。秦穆公一听,觉得好,便一下子给戎王送去了十六个美女。这十六个美女一送过去,事情便开始变化。
戎王整天泡在歌吧里,这一下子国政全不管了。秦穆公一听,等到戎王喜欢这些歌女的时候,才把误期的由余送回去。由余回去一看,这不对头,戎王整天泡在女人堆里。由余就给戎王提意见,戎王不听。
这个时候,秦穆公把由余送回去的时候,一直在关注着他。他发现由余说话,戎王不听。由余很郁闷,他就悄悄地派人去劝由余。由余在那待得很不得志,经过穆公的使者的劝说,最后做了一个决定:抛弃戎王,投奔穆公。由余最后就从西戎投奔到秦穆公手下来了。
秦穆公得到由余,那是如鱼得水。史书记载,穆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秦穆公用对待贵宾的礼仪来接待由余,而且询问他:“你在西戎待了那么长时间,能给我说说怎么样打败他们吗?”由余太了解西戎了,他就把西戎的情况介绍给秦穆公。
秦穆公在他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做了一件大事情。他就按照由余说的这个办法,派兵去打西戎。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史书的记载是“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什么叫“益国十二”?一次并吞了十二个西戎的小国;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则是秦襄公得其名、穆公得其实。
所以秦襄公当年拿着一纸空文,它的意义很大,价值很高。而且这个事情是在穆公朝把它做成了,这件事情在当时天下都震动了。连周天子都做了两件事:一是派人带着金鼓来祝贺,二是通过嘉奖来拉拢秦国。
因此,秦穆公在秦国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国君。秦穆公称霸西戎的时候,秦国的土地已经非常之大了,整个关中,整片都是秦国的土地。秦国的西边是西戎,它的东边是强大的晋国。秦国要崛起,仅仅是偏处一隅绝对不行的。
秦穆公对向东的扩展有什么作为?我们下次《秦始皇 3 穆公东扩 》再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