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1 荆轲刺秦王 |王立群读《史记》(百家讲坛)视频+文字稿


从独霸一方到吞并六国,他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从巩固统一到加强集权,他因实施暴政而遭千古骂名。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秦始皇也是一位谜团最多的帝王。千百年来悬而未决,他的生身父亲究竟是谁?他为什么不立皇后和太子等等?还是让我们跟随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一起穿越时空,挖掘历史真相,全面解读秦始皇,敬请关注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一集,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的某一天,在秦朝都城咸阳的王宫里,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这一天,秦王嬴政特别高兴,穿了一身像我这样的正装,然后用最隆重的礼节。当时在先秦时期,我们这个诸侯国最隆重的礼节叫九宾礼。什么叫九宾礼呢?就是有九位使者,引导着一位宾客上殿,这叫九宾礼。

所以,这一天的整个秦代咸阳王宫里面,可以说是喜气洋洋,整个宫廷中间弥漫着一种喜气。然而,这一场秦王嬴政用最盛大礼节迎接的场面,最后竟然演变成为一场悲剧闹剧。您现在收看的是百家讲坛栏目。

公元前259年的农历正月,一个男婴在赵国的邯郸降生了。没有人会想到,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的创立者——秦始皇。他13岁继承秦国王位,22岁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缔造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他自称始皇帝,希望他的子孙能二世三世传之无穷。

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他亲手创建的伟大帝国,仅仅历时15年就轰然倒塌。他的那些贵胄子孙一个个惨死咸阳,一个绚丽的开始却遭遇了一个残酷的结局。历史的巨大反差,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帝国理应成为后世人们关注的千古之谜。

这个庞大的帝国是如何缔造的?秦始皇身上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让我们跟随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穿越历史迷雾,完成一段历史探索。我们先把镜头聚焦在秦始皇一生中最危险的一次经历上。这一次秦始皇经历了什么呢?

原来,这一天其实要举行的是一个国家的受降仪式。因为这个时候秦王嬴政即位以后,他已经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韩国和赵国,而且他的大军已经逼近了燕国国界。
而这个时候,派来的使者恰恰就是燕国的两个使者。这两个使者带来了两件让秦王嬴政非常高兴的礼物:一件是人头,一件是地图。带了这样东西,这两样东西并不是一般的礼物。

这个人头是秦王嬴政最恨的一个叛将——樊於期的头颅。而现在,这个他最恨的叛将的人头被燕国送过来了,所以秦王特别高兴,这是一件高兴的事。

再一件高兴的事是,送来了一张地图。这个地图不是一般的地图,这是当时燕国战国七雄中最富庶的一个地区——督亢地区的地图。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这个地图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是一个燕国最富庶地区的地图。

这两个使者来到以后,通过秦王身边的侍从给秦王嬴政报告了一个消息:燕王已经吓得来不了了,整个燕国要做内臣。这个意思就是说,整个燕国要投降了。因此,送来了叛将樊於期的人头,送来了督亢地图。这幅地图的送来,实际上就是代表燕国要投降了。

所以在秦朝王宫中,秦王嬴政穿上如此漂亮的正装,准备举行一场受降仪式。因为这个时候,秦王嬴政已经灭掉了七雄中间的六国,这第三个国家来举行投降仪式,秦王能不高兴吗?

当一切准备就绪以后,燕国的两个使者出场了。第一个人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荆轲,另一个是他的助手秦舞阳。荆轲端了一个匣子,这个盒子里面盛着的正是樊於期的人头。因为走了这几个月,估计这个人头可能都腐烂了。另一个是秦舞阳,他是荆轲的副使,拿了一幅督亢地图。这幅古代的地图是一个长卷,卷着的。

两个人走进了秦庭,九宾礼导引,这一正一副的使者走进了秦庭。来到秦庭以后,这个副使秦舞阳,是一个燕国的勇士。他曾经十三岁杀人,可以说是个勇士。而现在,秦舞阳端着地图,荆轲则拿着这个匣子。但当他们进了秦庭后,看见秦庭中间戒备森严,武士成林,秦舞阳走到台阶之下却掉了链子,面如土色,两腿哆嗦,走不成了。

这首先引起了秦国大臣的惊讶。
因为大臣们觉得燕国来举行受降的来献图的人不应当是这种表现,所以都把目光集中在副使秦舞阳的身上。荆轲也发现了这一点。荆轲就回头看了看秦舞阳,然后笑着给秦王嬴政做了一番解释。

荆轲说:“秦舞阳这个人,他是在那个小地方长大的粗人,从来没见过大场面,更没有见过天子。所以他见了天子以后,他吓着了,希望大王能够原谅他,宽恕他,让他上殿完成使命。”荆轲是做了一番解释,解释完了以后,秦王嬴政看了看荆轲,镇定自若,看看秦舞阳面如土色,浑身发颤。

所以秦王就说了一句话:“让荆轲把地图献上殿来。”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意味着秦舞阳不得上殿。这样,荆轲就把匣子放下来,从秦舞阳手里边取过地图,登上大殿。

因为这个地图是个卷轴的,所以荆轲在打开这个地图的时候,是一点一点地展开,因为它是卷着的,卷轴的。荆轲慢慢地展开地图,秦王是专心致志地看。当这个地图完全打开以后,最里边突然露出来了一把匕首。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叫“图穷而匕首现”。这把匕首不是一般的匕首,它是当时最有名的一个叫徐夫人匕首,是一个名牌,国际名牌。

而且这个匕首在炮制的过程中间,加工的过程中间在毒药水里边反复浸蘸过,所以这个匕首它有一种功能。如果一旦划破人的肉皮,碰到血液,它有“见血封喉”的效果,立马就死。所以这个匕首是一个剧毒的匕首。

秦王嬴政看见这个图打开以后,中间是个匕首,心中陡然一惊。但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荆轲的左手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就攥着这个匕首,直接刺向秦王的胸膛。

当然,秦王嬴政这个时候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活下来,怎么活下来就拼命地拽撕。结果他用力过猛,左边的袖子被拽掉。这个袖子一拽掉,嬴政就得到了一个逃脱的机会。

所以,嬴政拔腿就逃,荆轲随后就追。两个人在大殿上,一个跑一个追,演出了一场就像是百米赛的戏码。嬴政这个时候想还手,因为秦朝宫殿规矩很严。
所有大臣上殿是不能带兵器的。大臣们没有兵器,台下的武士有兵器,但是没有命令不能上殿。

嬴政倒是佩戴了一把剑,但他这个剑太长。多长呢?七尺。按现在的折算,是一米六二长。一米六二,所以秦王嬴政从腰里头,一边逃一边急着抽这个剑。这个胳膊的距离不足以展开一米六二,这个剑怎么也抽不出来。

大臣们没有办法用手去挡荆轲,那就不在话下了。荆轲拿的是剧毒的剑,谁靠近了轻轻一划,马上就见血封口了。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有一个人,这个人是秦王嬴政的御医,叫夏无且。就他上殿的,因为他是个御医,秦王的专用医生,他背了一个药囊,当然当时是中药,盛了中药的药囊。

所以夏无且在紧急之中,就把他的药囊解下来,对着荆轲就砸过去了。当荆轲在追的时候,他不知道是谁砸,但他隐隐约约觉得有一个东西冲他过来了。他就闪了一下,放慢了脚步。就这么零点几秒,秦王嬴政又多跑了几步。

这个时候,旁边的大臣们也看出门道来了。什么门道呢?要想叫秦王嬴政拔出剑来,必须把这个剑往后一移,别跨到腰里边,移到哪儿呢?移到背后边。

所以大臣们齐声呼:“王负剑!”负就是背,你把这个剑弄到后边,然后你从后边往外抽,这个距离就足以把一米六二长的长剑给拔出来了。

所以秦王嬴政和大臣们齐声高呼,像啦啦队一样齐声高呼“王负剑”。赛跑的运动员因此就有劲了,最终把这个剑抽出来了。

一旦秦王拔出来这个长剑,一米六二长,而地图中间的那个匕首只有七寸长。一米六二对七寸,等于七尺对七寸,十比一的冷兵器时代。所以,一旦秦王拔出来剑,荆轲马上就处于劣势了。

于是秦王的第一剑就砍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一下子瘫倒了。瘫倒以后,荆轲并没有放弃他的刺杀行为,他把他的匕首当作飞刀,向秦王最后扔了过去。但荆轲的飞刀术并不是太高,秦王一躲,这个没有打到秦王,刚好扎到了柱子上。

此时,荆轲手里就没有任何兵器了,所以秦王上来就一下子连砍荆轲八剑,荆轲因此受了重伤,瘫倒在那里。但在这个时候,史书记载荆轲有八个字:“倚柱而笑,箕倨以骂。”

就是荆轲靠着柱子仰天大笑,箕倨地就把两腿岔开。两腿分开,这是一个非常不恭敬的一种姿势。然后就骂,一是笑,二是骂。

他说:“你小子今天之所以躲过这出,全是因为你老子想活捉你。如果不是你老子要活捉你,你逃不了。”

这个时候,台下的武士上来乱剑齐下,把荆轲给杀了。当荆轲横尸殿上,秦王嬴政坐在他的宝座之上,面对着荆轲的横尸,史书记载,秦王嬴政愣了很长时间,他一直在发呆。

因为你想想,这是他一生遇到的第一次行刺,没遇到过。他说:“这是第一次面临死亡,一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了,另一只脚还在人间。”

他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愣了半生才说话。他说道:“无且爱我,这个夏无且,御医太喜欢我了,是他救了我。” 所以最后赏了这个御医夏无且二百金,他用了一根非常重的礼,赏了这个夏无且。

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这一场秦廷的行刺,就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的刺客列传,载入了中国历史的史册,千古流传。

您现在收看的是百家讲坛栏目。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后期,经过长期的诸侯割据战争,诸侯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秦国。

秦国经过苦心经营,它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远胜于其他六国。秦王嬴政一心想统一中国,不断向各国进攻。燕国为了免遭吞并之险,便派荆轲前去刺杀秦王。于是,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一幕悲壮的刺秦故事。

荆轲死了,但他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了刺客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颂。而活着的秦王嬴政却只躲过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劫难,随后的灾难也接踵而至。

那在秦王身上,还有哪些惊心动魄的场面发生呢?我觉得,秦王嬴政一生中间最大、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统一中国。

当然,从他个人的主观上来说,他是要灭掉六国,充当霸主一统天下。但是他的做法客观上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就是秦王嬴政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

但是,他这样做的结果,这样一个千古伟业,从来没有人做过的这件事情,他要灭六国,六国就代表着天下,所以嬴政就成了六国的公敌。
天下的公敌

那像荆轲这样,要刺杀秦王的人,绝不是荆轲一个人。但是大多数人办不成,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进秦王宫殿的通行证,进不去。唯独一个进得去的,而且差一点得手的,就是荆轲。

所以我们应当首先看清楚,刺杀秦始皇绝不是荆轲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当时即将被灭掉的六国很多人都想做的事情。而且荆轲被杀以后,秦王嬴政要通缉荆轲的所有朋友。

荆轲有一个好友叫高渐离,他是一个音乐家,高手。高渐离因为这件事情受牵连,就隐姓埋名,去跟人家打工去了。一边打着工,这高渐离还不甘寂寞。他在打工这一家的主人特别喜欢弹那个筑,但是高渐离作为一个打工仔,他一听觉这个主人弹得不行,就经常说他哪一点弹得好,哪一点弹得不好。

这人在背后是不能说坏话的,因为你一说,肯定会传过去。果然,这话就传到主人那去了。主人一听说,主人就把高渐离请过去了。他问:“先生既然说我这好,那不好,你来一下吧。”高渐离一弹,这一击筑,所有的人都惊呆了,高渐离是高手。

然后高渐离就觉得,这个没有必要再隐姓埋名了,就公开地弹起来了。越弹名声越大,最后弹得连秦始皇都听见了。

这时候,秦始皇已经统一天下,他就要招高渐离进来,想听这个流行歌曲,也要他来弹。结果在进宫以后,被人发现了,这是荆轲的密友高渐离。被发现了,但这个时候应当说,秦始皇是很爱才的。这件事就是个例子,表明他很爱才。

他怎么办呢?他既想听他的音乐,又害怕高渐离成为荆轲第二。于是,他想了一个在我们今天看来很残忍的做法——把高渐离的双眼熏瞎,让他失明。失明了,你看不见了,不能行刺了吧?就让他击筑。这样,高渐离就逐渐得到了秦王嬴政的信任,接近了秦王嬴政,越来越近。

然后高渐离就凭声音,大体上可以感觉出来嬴政在什么位置上。高渐离后来就在这个筑里边装上铅,但这个铅是很重的。在最短的距离中间,他拿着灌了铅的筑,去砸秦王,想完成刺秦的伟业,结果也没成。你看,一个盲人去扔一个不盲的人,最终是没有成功的。


那秦王不就看见一躲就过去了吗?结果高渐离被杀。这从此以后,这秦王就得了一个教训:被他灭的六国的人,一个都不能接近。人人都可能是刺客,他再也不接近了。

但是他不接近还遇到刺客,是谁呀?张良。大家都知道张良吗?张良他是韩国的贵族。韩国灭了以后,张良变卖家产,然后买了一个刺客,叫我们叫什么来?这叫今天叫什么来?这叫高薪雇凶,雇凶杀人。

当然这次你不能接近了,所以张良杀人的办法就只能是什么来?就是远距离投掷。他弄了个大铁锥,想一砸,刚好没有砸到秦王坐的轿车上,而是砸到旁边那个车上。这秦王侥幸躲过一死。

所以秦始皇他一生,从他统一六国开始,荆轲刺他的时候是在统一六国之前。从统一六国之前到统一六国之后,不断有人在刺杀他。所以荆轲刺秦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他代表了,实际上荆轲在某种程度上,不自觉地代表了六国反秦武装。这六国的人,不甘心被秦灭亡的这些国家的人,要刺秦的一种普遍心理。

从荆轲刺秦到张良雇凶行刺,秦始皇一生中有多次被刺杀的经历,而唯独荆轲刺秦,是实际中记载的最详细的一次,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因此,荆轲刺秦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人们对他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有人说荆轲是逆历史潮流的反动派,也有人说荆轲是一位侠义英雄。那么荆轲刺秦到底是一种什么行为?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荆轲呢?荆轲的事情竟然影响这么大,对荆轲的评价肯定会众说纷纭。接下来我介绍几种主要的观点:

第一,我们中国古人写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赞扬荆轲。在这样大批的赞扬荆轲的诗文中,都会称荆轲是英雄。所以荆轲的第一个评价叫侠义英雄,他是一个侠义英雄,是一个千古义士,大家是这样看待他的。

最有名的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陶渊明。陶渊明是个隐士,这隐士隐居田园,啥都不管,但陶渊明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叫《咏荆轲》。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写了非常有名的两句话:“其人虽已没,千古留余情。”这个人虽然已经死了千年,但他的那种侠肝义胆的精神仍然在今天流传。陶渊明是个大诗人。

所以他的咏荆轲流传非常之广,影响非常之大。还有一个不太出名的诗人,写了一首诗也有两句,叫:“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这首诗还是赞扬荆轲的侠士精神,因此称荆轲为侠士英雄。这是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一种看法,也可以说是主流看法。

当然,这个评价主要是停留在道德层面上的评价。第二种评价是愚蠢之人,这个说法就相反了,不再是赞扬荆轲,而是在批评荆轲。这也是两个非常有名的人提出来的。第一个是西汉汉赋四大家的杨雄,杨雄首先提出此说。第二个批评荆轲的人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

司马光批评他说:“你这个荆轲被太子丹豢养,然后去刺杀秦王,不顾你的家族被灭族的这种危险,太愚蠢了。”这是古人的两种看法,一个是侠义英雄,一个是愚蠢之人。

今人就有了更多的自由,今人的看法大致上有这么几种。第一种叫雇佣军。我们看过很多这一类的故事,认为荆轲是什么呢?荆轲是吃人家的、喝人家的、拿人家的,最后没办法还人家太子丹,只好拿命去还。所以他是个雇佣军,是个受雇佣的太子丹刺客。这是今人的一个很流行的看法。

第二种看法认为秦始皇的作为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秦始皇是代表历史发展潮流的英雄。那么荆轲要刺杀他,荆轲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那就是反动派。

所以我们看了上面的许许多多的说法后,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一个荆轲,各自表述,荆轲就这么一个人。但是个人有个人的看法。

您现在收看的是《百家讲坛》栏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的悲壮结局给后世留下了永恒的艺术题材和谈论话题。两千多年过去了,荆轲自己的故事不断被演绎。2002年,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再次讲述了这个故事。

那么在王立群先生看来,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他对荆轲作何评价呢?张艺谋这个《英雄》,他是借了荆轲刺秦王的一个框架,这框架就用了。这个秦王还叫秦王,但是不叫嬴政了,只叫秦王。刺客都不叫刺客,最有名的刺客叫什么?无名,就是李连杰扮演的那个叫无名。
其他还有一组刺客。他是个刺客群,是个刺客群。这就说明,要刺杀秦王的人不是一个人。

这一点,这个电影说的是对的。先有三个刺客去杀他,没有成功。然后秦王加强戒备。最后是谁接近了秦王呢?无名。

无名怎么取得秦王的信任呢?无名把那三个刺客给杀了,杀了那三个刺客,取得了秦王的信任。最后得到了一个权力,可以靠近秦王。

十步,十步之远。这个十步是个近距离的。而这个无名,这一个刺客,刚好有一个独门武功,叫十步一杀。只要咱们两个的距离在十步之内,我就一定能杀死你。

但是无名在取得了这一个信任,与秦王接近在十步之内的时候,他最后竟然放弃了刺杀秦王。为什么放弃?他觉得秦王也是个英雄。因为秦王统一的天下,给天下的百姓带来的是和平,所以秦王也是英雄。他放弃了。

当然,秦王最后是用乱箭,万箭把无名给射杀了,说无名是为了天下的太平,为了天下百姓的和平,放弃了刺杀,背负了一个刺客的恶名,最后是万箭穿心走向死亡。

这就是张艺谋《英雄》所讲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英雄不是一个。 他认为,只要是为和平而死的人,或者是为和平而献身的人,或者是为和平而统一天下的人,都是英雄。

由此可见,张艺谋在我们历史研究中间,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提供了一个思路。是什么思路呢?要有一个大英雄观。秦王统一天下是英雄,为了赵国的和平,刺杀秦王的人也是英雄;为了天下的太平,放弃刺杀秦王的人还是英雄。

如果按大英雄的观点来看,秦始皇就是秦王嬴政,他叫做时势英雄;荆轲叫侠义英雄。他们合起来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而我们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其实就是我们秦始皇系列的第一讲,叫《荆轲刺秦王》。这个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而这个秦始皇,又是在中国历史上二百多位皇帝中间,最难啃的一个皇帝。而且这个皇帝他留下的谜团也最多。

第一,爹是谁?上来第一个就是个大问题,总不能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吧,像孙悟空一样。爹是谁说不清。

第二,长得什么样?
历史记载和人们的分析不一样。

第三,为什么不立皇后?

第四,为什么不立太子?

第五,秦始皇陵到底是个什么样?

所以,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一个让后人说不尽、道不完的帝王。

这个人,他是西周王制的终结者,又是皇帝制度的开放者。因此,我们要说清楚,这位千古一帝秦始皇,必须要了解秦国的崛起,了解秦国当时所处的时代。

那么,秦国是怎么崛起的呢?我们下次再讲。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统一帝国秦朝。然而,统一大业并非一日之功。在秦始皇之前,秦始皇家族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将近六百年。

那么,秦始皇家族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敬请关注《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第二集《襄公立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